“这,这怎么回事?”
“张振武呢?”
他大喊着被爆头千总的名字,没能能告诉他确切的消息,他只看到大批的赵军士兵已经挥舞着红旗冲过来了。
“总镇,快走吧!”
左右的戈什哈搀着他就往下头跑。
而在关内还没有把军兵的秩序整顿好的许虎和李世鼎,这时候也顾不得再去探析究竟,再去寻找‘真凶’,是带着人就往东面跑,往竹山县跑。
外头那么多人叫喊着败啦败啦,关陷啦关陷啦, 他们又不是聋子听不到?
不知他们听到了,他们手下的清军也听到了。
之前有关卡在手,这些人来跟赵军对峙,还能提起点斗志。可现在关陷啦,他们还有鸟的斗志战心啊。都不等许虎和李世鼎了,自己都已经撒腿往竹山逃了。
逃到竹山县城,这是所有清兵唯一的念想。
马东亮也再逃,一边逃着一边时不时的叫喊几声:败啦,败啦。
然后喘几口气跟旁边一个小兵模样的人说道:“刘大队,黄茅关到竹山县足足有十五里,别地的绿营能不能一口气跑下来我不知道,反正郧阳镇的兵是万万跑不下来的。义军所属却多是山里的棚户流民,一个个都走惯了路,一口气必能追到竹山。这一路上就能把所有的兵都俘虏个七七八八了。到时候竹山县城无兵防守,还不是一击而下?咱们要还想立功,现在就该去陡河。”
而至于如何去陡河,如何赶在穆哈喇等败兵抵到之前赶去陡河,他都不用说了,相信这个棚户出身的大队长肯定比他熟悉。
………………………………
第三百九十章 清军大反扑
蜀河口,郧阳府与陕南的交界处。
一红一绿两支大军正在对峙当中。
福康安在陕南先是集中了汉中镇和陕安镇两路兵马,然后川蜀方便的援军赶到,让清军兵力迅速膨胀到了近两万人。
而对面的赵军则从最早时候的三两千人,一路增长到现在的上万人,并且由孟灿亲自坐镇。
没办法。郧阳对于陕南地区总是要处于守势的,因为进攻兴安、汉中实在太不划算了。
这些地方山势崎岖,运输困难,清军只要节节设防抵抗,就能轻易的拖住赵军。
赵亮有那个富裕兵力去抢鄂北它不香吗?何苦在山沟沟里跟清军对峙对垒?
所以从大方针制定的那一刻起,这里就是守御态势。
跟中原的大体布局一样,西面守,东边攻。
豫南兵马在夺取南阳后,最大的任务就是拿下襄阳,然后再谈席卷鄂北。
所以孟灿把手下的主力通通交给了王经隆,因为随着湖广清军越聚越多,王经隆那里压力是越来越大。
而郧阳这里的压力却相对较少。
陕南的兵马要进攻郧阳,也包括川蜀的清军,其所能走的两条路,一就是顺着汉江往东来打,这是正路。
有汉江水道,运输上好歹还能借助水利。
虽然汉江上游地区的水情水况很是操蛋,完全不具备水深宽平这一内河航运安全的主要因素,航道复杂,滩多水浅暗礁险。
打汉中以下至郧阳的汉江河道,两山夹峙,水流湍急,河道基岩暴露,航道曲窄,险滩遍布。沿江自古流传有“汉江水弯又弯,到处都是滩连滩。三百六十个有名滩,三百六十个无名滩”,“十里汉江九里滩,过滩如过关”等谚语。
滩多礁险流急给汉江上游的航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那又如何?
那么艰险,一艘艘渡船不照样淌出来了么?
有汉江水道之利,沿着汉江推进可以节省下清军太多太多的麻烦了。
然后就是走陆路。
越大巴山,过鸡心岭,再过了摩天岭,那就能顺着一条叫羊肠河的河道杀到竹山了。
但这条路只要清军的脑子还没被水泡,他们就不可能真的走这条路。
摩天岭那可是赵军起事的根据地之一。
所以孟灿带领主力在蜀河口与对面清军对峙,摩天岭自然也有人把守。这两个地方站住了,短时间里清军就别想打进郧阳来。
而郧阳不丢,那大量的棚户流民便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赵军供血。
“竹山拿下了?”
看着南面送来的情报,孟灿有些吃惊。他还真没想过穆哈喇就这么被干掉呢。等看完了信报,他不得不赞叹一声长顺的好运气。
长顺部被彻底收编了,只是孟灿和王经隆都有些看他不顺眼,一番商量后就把他塞来了竹山。
反正穆哈喇两边受敌,长顺就是在黄茅关下吃了败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却是没想到他的运气那么的好,正赶上了马东亮。
这下子赵亮连提拔他的借口都可以省了。
“这也省了一后顾之忧。叫长顺立刻整顿兵马,有多余的就全送去襄阳。”
孟灿并不觉得自己这边有多么吃紧,哪怕他手下上万人,却只有两千左右是火枪兵。
可谁叫他这里有地理优势呢!
对面的清军主将是关中提督哈当阿和川蜀提督成德,都是参加过大小金川之役的人,军事经验丰富,一眼就看出了对面赵军的盘算。
人家根本就没打算击败他们,而只是一心防守。
依靠着汉江河道的有利地形,只要节节抵抗,就跟当年的大小金川土司那样,清军都不知道要非多大精力才能一关关拿下呢。
如果不是上头有了严令,两人更愿意与对面的赵军保持着默契的静坐战。
反正只要襄阳之战清军打赢了,郧阳的漏洞自然就出现了。
到时候大军顺着汉江杀入郧北,孟灿在蜀河口修的乌龟壳再厚实,也屁用没有。
他们尽可以不战而取。
虽然这么一来他们也没啥子功劳了。
但已经贵为提督的二人,短期里似乎也不需要什么功劳。
先把提督的位置坐稳了就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这个时候打了个败仗,那才叫糟糕呢。
当然了,这也可能是两位提督大人爱兵如子,不愿意拿士兵的鲜血换自己的顶戴,所以才始终按兵不动的。
不管怎么说吧。在福康安的军令抵到前,他俩的作战态度都是蛮消极的。
除了整日里放炮猛轰对面外,很少出兵攻杀的。
“清军出营了?”
孟灿闻报后连忙出了军帐,登上了一处高高的望楼上向西方眺望。
那清军的确有出动!
他没什么不解,长顺传过来的军情已经说明了,那兴肇连穆哈喇那点残兵败将都没有忘,岂会遗忘了蜀河口的这两万清军?
不过对面要怎么进攻呢?
真要拿血肉之躯来跟枪子撞吗?
“轰轰轰……”
见到大队清军出现在阵前,赵军的火炮也开火了。
并不是只有清军有炮,它们之前不见动弹,那是因为没那个必要。
炮弹落处,孟灿远远打望着,顿时就见阵前的人海中溅起阵阵骚乱,尘土混着血肉绽放,虽然波及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可这混乱就如涟漪一样迅速的荡开。清军队列再没有之前那般严整。
“弟兄们,大家伙一股作气冲上去啊!咱们人多,贼军人少,只要冲上去贼军枪炮就变成了烧火棍,咱们十个打一个,怎么也能打垮了他们!”
为首的一名都司大声的叫喊着。
财大气粗的清军一投入就是两个营。
上千人马虽然阵列不严整了,可军兵一旦进攻,那阵列本就是要撒开的。
所以不严整也就不严整吧。
“杀啊……”
都司不愿意光站着挨炮,把手中的腰刀一挥,率先带头冲了去。
当然没有几步远他就已经被一波波清军会超越过了。
当官的率军冲锋总是会半道上就脚软,甚至半道都不半道。
轰鸣的炮声继续响亮,战场上清军的脚步更加迅速了。因为没人想要只挨打不还手。
清军的火炮也在轰击,可是面对着炮位修筑见识的赵军炮垒,清军的炮弹很难起到效用。
赵军与大小金川之役里的土司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手中有着比清军更犀利的枪炮。
………………………………
第三百九十一章 沉默
“砰砰”枪声响成一片,这不是排枪,而是赵军的散兵在阻击对方的先头。
清军虽然一出手就投入了两个营的兵力,但汉江河谷狭窄,所以队伍托的有些长。
那都司也不是白痴,并没有把所有的兵一窝蜂的冲上,而是分了前中后三个阶段。最前面的一队人只有百人规模,现在十几个人被撂倒了,冲锋之势顿时一滞。
不过也只是一滞而已,尽管被打倒了十几个,可这挡不住清军人多啊。
百十人的前锋背后是五六百人的主力部队。
这些人全都举着刀枪,前面的清军就只能‘悍不畏死地’继续往上冲了。
他们就是最标准的炮灰。
线膛枪射击很准,但是装填就慢了,甚至比炮击都要慢。
让清兵位于中间位置的主力在进入滑膛枪射程之前就崩溃的真正原因,正是来自山上的炮火。
无论是实心弹还是臼炮打出的开花弹,对清军的伤害,都不是一些枪子可以比的。
硝烟升腾。轰鸣的炮声中,一个个炮子咚咚的砸在清军队列中,顿时就蹚出了十数条血路。
残肢断臂横飞,无数人发出惨叫。
一个个伤而未死的清兵抱着自己断掉的胳膊腿在凄厉的叫嗥着,更有清兵整个身子都被打断,如是腰斩,偏偏一时间还没咽气。
五六百人的清兵主力瞬间就乱了逃,他们纷纷向后退去,哪怕都司手中的腰刀也不能叫他们惧怕。
而赵军的火炮还在继续。
“冲,继续冲,冲上去!”
“冲上去!”
赵军的火炮都对准了中间阵列,反倒叫最前面的炮灰们躲过了一劫。
可这也叫炮灰们更加恐惧。
如果不是把总的叫嚣他们也都想跟着抱头逃窜。
但很快这种想法就得以实现了,因为刚才还忠勇无双的把总在被一颗子弹夺走了一只耳朵后,就立刻来了一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
清军的火炮也在全力的轰击着,可是打在前方的矮墙上,虽然也砸得泥石乱飞,但似乎没什么效用啊。
赵军的大炮继续在轰鸣,半点不受影响。
汉江河谷里石料遍地都是,混合着水泥混凝土,赵军修筑的防线从一开始就是超标准的。
坚实的墙垒外围再堆上一代代土包,甚至内里也有土包沙袋垒砌,头顶上还有粗大的圆木棚架支撑。这样的防线对于清军的火力而言太牢不可破了。
哈当阿和成德与其挥兵猛攻这里,倒不如派出精锐力量看能不能从重重大山中钻出一条羊肠小道来,好绕到赵军的背后搞搞破坏。
哪怕孟灿早就放着这点吧了。
否则蜀河口这里如何要汇聚那么多的赵军?
“冲啊……”
人多势众的清军一次进攻失败,第二次卷土重来。不过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后,这回投入的兵力就只有一个营了,并且队伍之间拉的相当松散。
孟灿远远的打望着清军的队列,嘴角都挂起了笑容。
清军分布松散的确能降低炮弹的杀伤,但是火枪呢?
没有了密集队列的清军,就这么的冲到赵军防线近前,那除了送人头又能如何呢?
“冲上去!贼军就那么薄薄的一层人,压也能压死他们!”
因为河谷的宽度原因,赵军排在第一线的兵力真的很少,远远的看过去真就是薄薄的一层。
清军军官们都挥起了腰刀,高声呼喊。
仿佛这样就能驱散心中的恐惧,重新鼓起斗志。
线膛枪的枪声一直在持续着,虽然它们的射速很缓慢,但他们的精准真的挺高。
专挑军官打,专挑一些悍勇的打。
就像现在,一个悍勇的把总正振臂高呼,姿态英勇,要引领着手下人向前,就引来了好几道目光瞩目,下一刻他的脑袋、胸口就同时喷出了多道血浆,人是瞬间归西,把他周遭的清兵们全吓了一大跳。
不过因为清军背后另有军官压阵,那人群在向前路上即便冲势顿了几顿,但整体上人还是继续向前涌的。
“五十步,四十步,三十步——开火!”
矮墙后,一排铁盔升了起来,赵军是配有头盔的。
虽然只是一个金属外壳加内里的衬垫,但它已经有了现代头盔的雏形,具备了一定的防护力。
整齐的排枪声响彻战场。
清军阵后观阵的哈当阿和程度浑身一机灵,就像被针扎了一样伸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