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炮弹,直向着柔佛兵阵前冲来。

    二号村寨前头的柔佛兵正弥漫着一股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荷兰人失败了,荷兰人逃走了,这对他们来说不次于是天崩地裂样儿的震撼。

    尤其是听到后方传来的隆隆炮声,他们虽然看不到真切的画面,可只看那大片升腾起的黑烟,就凭空脑补了无数。

    ——就柔佛的那点水面力量,跟荷兰人比连塞牙缝都不够,又怎么可能是打败了荷兰人的中国人的对手呢?

    而如果所有的海船被击沉,他们还怎么回新山啊。

    哪怕穿过了西面的雨林跑到狮子洲的最西侧也还有一条柔佛海峡的啊,这些他们可全完蛋了。

    脑补是最吓人的,而人吓人也是能吓死人的。

    这也亏得是赵亮不愿意冒险,如果他敢冒险,直接把那两个营陆战部队送到柔佛兵的屁股后头登陆,这些人怕就已经士气清零了。

    但即便如此,这上千人的柔佛兵也变成了士气全无的软脚虾了。

    就是查士丁都在心中骂娘。

    他可不愿意当俘虏。

    并且非常害怕被俘虏后就小命不保了。

    要知道阿都拉曼与中国人的翻脸完全就是荷兰人在背后捣的鬼,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中国人岂会对被俘的荷兰人‘心平气和’?

    万一被拉出去打靶了,查士丁觉得自己就太冤枉了。

    因为他根本不是荷兰人,他是一名德意志人。

    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服务,完全是因为钱。

    “天父保佑他的信徒。”

    查士丁心里头默默的祈祷着。

    但是当他看到列阵完毕后的对面阵列时,查士丁心中的不安就更强烈了。

    对面的军列非常非常之整齐,除了军装与欧洲华丽的军服有很大不同外,他几乎分辨不出二者还有什么区别。

    然而在遥远的东方世界竟然看到了一支与西方世界完全一样的军队,这本身不就是一个最大的玩笑吗?

    “这下真的要麻烦了!”

    等看到数十个散兵冲出来后,查士丁心中猛地一提,接着他就悄悄的躲在土著炮手的后面了。

    用散兵来打炮兵,这是欧洲战场上非常常见的一种作战方式。

    因为散兵们手持的线膛枪射程远、精准度高,而他们单体又目标极小,几乎不可能被前装滑膛火炮打中,反倒是火炮的射手会完全暴露在对方的枪口下。

    对于这种招数,最好的办法就是散兵对散兵,要不然就只能指挥大部队压上。

    但来到南洋这些年了,他还从没见过一次东方的‘散兵’。

    只是现在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会重温故事了。

    这是一名参加过七年战争的老兵——哪怕他只是赶上了末尾——的战争嗅觉。

    柔佛炮手抱头逃蹿。

    对面的士兵,每一声枪响听在他们耳朵里那都像是魔鬼在叫嚎,几乎一枪就能夺走一条性命,这可不是他们能承受的。

    作为炮手,这些柔佛兵的地位还要在火枪手之上,就如满清的八旗兵比绿营一样,那一直以来都是很有优越感的。

    何曾被人这么点名一样狙杀过?

    他们感觉自己变成了猎物,而对方就是猎手。

    没有了火炮的威胁,背后列阵整齐的黑衣兵立刻就大步向前,查士丁还在观察着对面。

    他觉得很奇怪,对面军中没有鼓号,中国人似乎用另外一种乐器来代替了行军鼓。

    因为他隐隐听到了一种很富有节奏的尖锐声。

    “叔叔,走啦啊。再不走就走不了了。”侄子乔治的声音在查士丁耳边响起。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326章 四千字大章求订阅)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三百二十四章 巴达维亚的华人公馆

    巴达维亚这两天的气氛气压非常低沉。

    明明天气很好,晴日高照,但不管是位居高层的荷兰人,还是当地的华人和土人,却都感觉着有一股冷冽至极的寒流正在城市的上空徘徊。

    当地的华人公馆中,甲必丹蔡敦官正在‘吧吧’的抽着烟袋。

    大厅内聚集了巴达维亚大多数有头有脸的华人,他们有的是商人,有的是种植园主,有的还是传统的中国人装扮,有的则已经剪了头发,穿起了荷兰服饰,一副洋人做派。

    他们身份各异,与城内荷兰人的关系也亲厚远近不一。

    但此时此刻他们却全都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

    因为蔡敦官刚刚得到了具体的消息——荷兰人为什么突然变得难受了?不是他们又要跟英国人开打了——两天前的黄昏,两艘模样破破烂烂的荷兰战船驶入了巴达维亚港口,然后整个巴达维亚就都戒严了。

    华人们一开始都以为是荷兰人跟英国人重新打了起来,现在才知道,那打败荷兰人的人,不是英国人,而是跟他们一样的中国人!

    荷兰人跟英国人停战后,自觉的能腾出手来的他们立刻就对柔佛下手了。

    一番拉拢打压,天猛公阿都拉曼重新低头,回归到了荷兰人的怀抱,然后狮子洲上开垦事业搞得兴旺红火的赵家就被荷兰人给盯上了。他们想要阿都拉曼驱除赵家人,以此作为跟赵家斩断关系的‘投名状’。

    结果赵家人也不是好惹的。

    对方似乎早有准备,大量的战船逼近狮子洲,把荷兰人堵了个正着。

    一通大还战,赵家人以多打扫,四艘荷兰商船和一艘荷兰小型战船被俘获击沉,只有一艘大舰和另一艘小舰侥幸逃脱。

    荷兰人吃了这么大的亏,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只看这两日回归巴达维亚的船只不停在增多,你就能知道他们打算干什么了。

    可叫这些华人富豪们感到不舒坦的是,荷兰人吃的亏,除了会在赵家人头上找回本来,更大可能还会向他们下刀子。

    如果蔡敦官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骨子里,那才更可怕呢。

    当年的红溪惨案也才过去四十多年,在场的人,不少人都是经历过那场噩梦的。现在回忆起来都是一身冷汗。

    幸好荷兰人把消息告知了蔡敦官,这就意味着最坏的那种可能已经躲过去了。但他们这些人总归是要被荷兰人重重的砍上一刀的。

    就跟满清宰割盐商、十三行一样,一旦有了大事儿,就像乾隆皇帝七十大寿这种“普天同庆”的大喜事时,亦或是遭了大灾,打了大仗,他们都是要捐钱捐物的。

    巴达维亚的华人现在也是一样。

    这一点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但叫他们恶心的是,他们现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捐多少好了。

    因为巴达维亚的华人中还有另一个小团体存在。

    事实上巴达维亚的华人群体,始终是一分为二的。

    一种是亲荷兰人,不止从衣冠打扮上,就是从文化传统乃至名字上都学荷兰。

    就像林家。

    林家就是林楚那狗东西的后人,当初红溪惨案时候,林楚担任‘雷珍兰’一职,这是华人公馆中的一个职务,本意是荷兰语中的中尉的意思。林楚就是最早向荷兰人告密的叛徒。他家伙现在好活的滋滋润润的呢。

    而林家打林楚之后就迅速走上了发家之路。不仅也做了甲必丹,还拥有了庄园。

    荷兰人在东印度的经济就是标准的庄园种植园经济,本来巴达维亚城外的庄园种植园八成还多是属于华人的。可一场红溪惨案,整个巴达维亚华人被屠戮一空,大片的种植园被荷兰人拿到了手中,林楚作为被荷兰人确立的标杆人物,便也从中分了一杯羹。

    与眼下公馆里那些欧洲装扮的华人相比,以林家为代表的一小撮华人才是真正的另类,真正背弃祖宗的二鬼子。

    而公馆里的这批人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在荷兰人手下讨生活。

    从广义角度上说,在爪洼、苏门答腊的华人,九成九的人都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他们占据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包括此前说的另一个小群体,他们也是如此。

    只不过一人多就会变得千奇百怪了。

    另外一个以陈沛生、陈垦使兄弟为首的小群体,在蔡敦官等人眼中可恶性一点也不弱于雷家、林家。

    压破同胞,吃人血馒头,这种人他们是羞与为伍的。

    西历1756年开始,荷印总督雅各布·摩塞尔首度提议雇佣中国水手为公司服务。考虑到舰队缺少欧洲水手,他建议在巴达维亚锚地就地雇佣由自己的船长领导的一帮中国人来为船只服务。

    这一计划将减轻一些欧洲水手的工作量,或者说是更好的集中高素质的欧洲水手,用于往返于本土与东印度之间的海上远洋贸易。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上出现了被雇佣的中国水手。

    而时间来到了1781年,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这导致公司船上的欧洲水手人员更加短缺。

    尤其是历经了一场被蹂躏摩擦的战争之后的现在,东印度公司就更加缺乏水手了。

    事实上从去年英荷实际停战之后,巴达维亚就发现船员供应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危机。

    他们发现整个荷印地区只有不足500名欧洲水手,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正在医院就诊而不能从事任何工作。

    在过去的两年还不到的时间中,公司至少损失了1200名海员。

    荷兰人就只能大规模的招募中国水手了。

    而且是每个月十块银元的高价,这个价格从明面上说已经是两倍于欧洲水手了。

    但用屁股都能想到荷兰人不会这么好心的,从饮食到衣物,然后还有抵到欧洲后的额外费用,到了欧洲后中国水手就失业了,此后的几个月里他们必须自己养活自己,荷兰人连住宿地都不会免费给他们提供。所以这就是一个左手倒右手的把戏,更别说这里头还有老板在剥削。

    荷兰人规定,一艘商船上只多雇佣二十六名中国水手。所以后者是二十六人一伙儿,每一伙人中有一个头,也就是老板。

    老板上头更有总理承包人的存在,陈沛生、陈垦使兄弟干的就是这种买卖。

    一开始荷兰人本是打算让蔡敦官的儿子去承包这项业务的,结果半道上杀出来个陈沛生。通过应承将中国水手每月的工资从10个银元减少到9个而赢得为公司招募所有帮派的垄断权。

    此举大大讨好了荷兰人,却也惹来了蔡敦官为代表的一批人的不屑和鄙视。

    这不仅涉及到了生意事,更因为陈沛生的手段,通过压榨同胞而讨好荷兰人,这太叫人恶心。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公馆里的这些人,他们不知道陈沛生他们会捐出多少啊。

    如果陈沛生捐出一百块,他们则只捐了五十块、七十块,那可就不美了。

    自始至终都没有人想到赵家能顶的过这波高压!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327章 巴达维亚的华人公馆)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三百二十五章 惊雷(四千字求订阅)

    皎洁的月光下,一艘小船悄悄的驶进了巴达维亚港。

    撑船的水手一看就是个老渔民,虽然他神色忐忑,浑身上下都在标明四个大字——我有问题,但小船还是平平安安的抵到了巴达维亚码头。

    巴达维亚码头位于巴达维亚的主要河流—芝利翁河河口处,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码头。

    它原名帆船码头,13世纪到16世纪,帆船码头一直是巽他王国的主要码头,与亚齐码头、孟加锡码头一起是当时那样少数几个与欧洲有来往的码头,主要用于胡椒以及香料贸易。

    西历1522年,巽他王国与葡萄牙人签署政治与经济协议允许他们在该港口自由进行胡椒贸易,借此机会,许多葡萄牙人在此定居。1527年,土著势力打败了葡萄牙的舰队,收复了巽达加拉巴,把这里改名为查雅加尔达,意思是“胜利之城”,“光荣的堡垒”,后世‘雅加达’的名称就由此演变而来。

    但七十年后的荷兰人彻底镇压了当地土著的反抗,并将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帆船码头也被更名为“巴达维亚码头”,直至19世纪荷兰人建立新丹戎不鲁码头前,帆船码头一直是巴达维亚最主要的码头。

    现在赵亮就清楚的看到,一艘四级战舰和一艘五级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