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辉连回信来说无须更改。

    一是觉得怎么做不好看,二是认为这样做没必要。

    他有这么硬实的靠山在,想要调任他处随时可以,所以他在哪个地方做官做不起啊?

    现在自己刚刚进入官场,最应该积累的是经验,提升的是自身能力,而不是去个好地方舒舒服服的躺着享受。

    见赵辉这样坚持,赵亮当然没话可说。

    这是赵辉上劲心态的一种自我体现。

    他还要鼓励呢。

    但便是去了河西那也是有区分,河西是苦寒闭塞之地不假,可哪里一样有好地方有和坏地方,一样有平安的地方和不平安的地方。

    “别看河西民乱已被弹压了下去,朝廷更罢黜新教,禁止其信徒集会,还把提督移镇于固原,又改总兵镇于河州,再于循化厅改驻参将一员,加强武力震慑。可据我说知那里依旧不太平。”

    到了四月份,赵辉、陈桐全都回到了陈州,三人见面说起了事来。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甭管这反抗站在赵亮的角度上是不是‘正确’的,可站在天方信徒的角度看却是再正确再正义不过了。

    苏四十三事败之后,满清在河州等地行斩草除根,斩绝根株之政策,是都不知道杀了多少人,又将多少人流放至滇南(说一句,咸丰年间的滇南天方教起义,那未尝就不是现在埋下的隐患)。此外,清廷还颁布禁令,限制信仰活动,对那些去过外国留学的信徒尤其敌视,还禁止信徒聚会。

    这信徒聚会都不允许了,那还是天方教么?

    所以满清的这些政策不仅触犯了新教利益,连老教信徒都难受起来了。

    这接下来还有一波起事呢。

    只是这些人赶到了乾隆年间,赶到了满清军力还在的时候,你闹事我就杀头,用刀把子血淋淋的把事情给镇压了下去。但是斩草不除根,还是给日后留下了隐患。

    等到咸丰年间天平天国起事后,满清的军事力量不断倾斜,关中河西之地空虚,剧烈的反噬那不就来了么。

    不过历史上的同治那啥是一回事,现在的乱民起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比之后世的那场前后延续了七八十个年头,直到新中国大军席卷大西北的时候,才彻底拨乱反正的大乱,现在的后续民乱只是小打小闹。

    “现在就看你们敢不敢搏一把了。如果在民乱中守住了城池,那就是大功一件,于日后前程自大大有利。可要是守不住……”

    所以说这个决定还要看他们自己的选择,打铁还要自身硬么。

    赵辉、陈桐脸色都凝重了起来。

    这一选择还真是关乎他们的前途呢。

    “娘,你就别说了,这事儿孩儿主意已定,就是要拼一次。”

    回到家中赵辉把自己的选择还有因由都告知了父母妻子。

    陈氏没什么好说的,大事上一直都是赵辉在拿主意。

    赵二叔也只是叹一口气,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了,他没必要啥都管着了。

    只有赵二婶心里充满了担忧,充满了害怕。

    “捐官入仕非正途也,不好好的立点功劳,上头凭什么升你的官?”

    “儿子已经成家立业,总不能干什么事都靠着大哥吧?”

    赵辉、陈桐这次是都选择了拼一把。

    人生难得几回搏么。

    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他们不想错过。

    至于赵亮说的那些话会不会落了空,赵辉也好,陈桐也好,那根本不去想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297章 人生难得几回搏)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二百九十五章 流民难民

    很快赵亮就又送走了赵辉和陈桐,他俩要去京城侯缺了。

    本来他也是要去京城的,长二姑的孩子都要满周岁了,他还是很想去看一看的。

    但是不巧,黄河决口了。

    黄河在睢宁郭家渡决口97丈,仪封县境决口20余处,焦桥曲家楼南北两岸漫口,同时青龙冈黄河决口复决。

    水所过,豫、皖两省十数县庐舍田禾被淹。

    连陈州府都遭灾了,北面的太康遭灾,黄水一直漫到了龙路口北不过三十里的清河驿。

    整个豫东一片哀嚎,大把大把的流民蜂拥南逃。

    归德、陈州,还有两淮的徐州和皖北的颍州、凤翔诸府,首当其冲。

    在这种情况下,赵亮还怎么离开?

    别处赵亮还暂时没有得到消息,反正陈州府他是知道的,各地的那些空架子民团被迅速的填充了丁壮劳力。

    虽然全部都是老百姓,手中拿着棍棒刀枪,那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尤其是北边的村镇,都已经搞起联保来了。

    因为大家都怕被流民冲击了啊。

    主动的向外施粥散粮,虽然有损失,但损失却都在各家各户的控制之下。

    可要是被流民冲击了,那就完蛋了。

    保不准小命都不保呢。

    龙路口这里自然是全面团结在赵家的大旗之下,甚至是周边的曹河和郑集,都已经唯赵家马首是瞻了。

    龙路口民团迅速从300人扩充到了一千多人,此外就还有很多乡丁。只要脑子不糊涂的人就都知道这时候是关键时刻,各村各庄的地主乡绅都已经全力动员起了手下的佃户,只要年纪合适的,全都组织起来。

    倒是没有一口气全涌来大赵庄,是把儿子侄子之类的派来送报个确切的数字。

    这也是对赵家许下的承诺。

    只要有需要你就招呼一声,人马全给你拉来。

    江哲在周家口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周家口是陈州府的聚宝盆啊,碰到这种事儿,那里的商贾肯定是要出一笔血的。

    其中一部分更要被他捧着送到知府大人跟前。

    明伦这个陈州知府都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好多年了,两任都过去了,既没有挪窝,也没有升官,那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比之初来乍到时候已经全然不同。

    没精气神了。

    甚至在上回升官没有升上去之后,更是连政绩都不要了,只爱搂钱。

    而且是什么钱都敢搂。

    比如粮库的粮食。

    明伦这几年为什么对赵家的青睐始终不变呢?那不仅仅是赵家的靠山更强了,还因为赵家银子给的多。

    而为什么他这个知府大人对江哲这一通判的工作那么大力支持呢?

    似乎就从没有想过伸手去周家口搅和搅和?

    那也是因为江哲识趣,银子孝敬主动捧到他跟前。

    所以这次赵亮在准备齐全之后,开始大肆招揽流民‘以工代赈’,明伦也是视而不见。

    他没办法去看见。

    陈州府库的粮食都被他折腾的七七八八了。现在猛地闹出这等事儿来,明伦只能把一切全权委托给赵亮了。

    赵亮又能怎么办呢?不帮忙吗?怕是京城的福长安知道了都不会答应。

    只能应下来,谁叫明伦的来头大呢。

    而且这也是他扩大名声的好机会,只要事情做好了,名声买来了,一切花销都值得。

    所以明伦才不管赵家要干什么呢,只要不搞出乱子来就好,他现在更乐意确确实实的在后衙里醉生梦死。

    各地的流民一波波的被引到龙路口这边来劳作。

    干的是什么呢?

    第一修镇墙。

    第二修水渠。

    第三修路。

    第四修码头。

    第五扩宽河道。

    没有给你白吃饭的道理,挖土挖坑,摔坯烧砖,搬碾垒转,整个龙路口地界处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叫曹河、郑集两地都看的眼红不已。

    一样的事儿他们也被安排上了,但一切还要等到龙路口的事儿结束后才能轮到他们。

    赵亮是打算趁着这个机会把老巢好好地布置布置了。

    倒是没有明目张胆的给大赵庄建城墙,大赵庄这里只是一丈多高的庄墙,并不过分。同时龙路口的二丈镇墙给立起来了,大赵庄这里呢还以加强水利为由多挖了几条‘水渠’,然后在大赵庄周遭堆了几座土山。

    再加上修路、修码头和扩宽河道,这些事儿别看他嘴皮子上下一碰,简简单单的就规划布置下来了。实则消耗人力物力多着呢。

    要不是有黄河决口的机会,赵亮可舍不得花那么多银子来‘造福’乡梓。

    算上他在老家花的钱粮,再加上他在归德府花的钱粮,还有向上头孝敬的治河银子,一二十万两银子就哗啦啦的撒出去了。

    可以说要不是有汇通银行的盈利在,就这笔银子,那能叫赵家掏个七七八八。

    赵家能赚银子,松鹤楼自始至终都是赵家的现金奶牛,但赵亮银子赚的多,他花的也多。不说别的,就一个十三行那儿,这两年就只见账面上的银子越来越多了,但实际上起点一个子都没往龙路口运啊。

    反倒是这边不停的在增加那儿的资本。

    再有大姑父和小姑父的事儿,一个是大把大把的银子扔进水里——现在水路是重点,一个是大把大把的银子撒进地里——大江南北的设立货栈。

    松鹤楼的盈利能力便是再强,也遭不住这样的花销。

    幸好赵家在汝州的产业还算兴旺,赵家的汇通银行更是现金洪流。

    时至今日银行已经不是汇通一家所独有了,但其他那些银行绑在一块也比不上汇通。

    谁叫汇通占据了先手呢?谁叫汇通的来头巨大的不可想象呢。

    福长安去年底拿到分红的时候,喜欢的嘴巴都咧到耳朵后头了。银行利润之高叫他专门给赵亮写了一封信,以来表达自己的兴奋。

    赵亮把所有的事情都是布置了下去后, 本以为自己可以清闲几日。好好的勾画勾画日后。

    看是不是策划一下陈山、周坤、王福他们蹦跳一二,好歹给清军紧紧皮子。

    没曾想他根本没办法清闲下来,也不知道是谁放出的风声。

    他赵大爷变成万家生佛活菩萨了。

    颍州、归德等地的流民大肆的涌入陈州,本来陈州的流民被赵亮大肆的吸纳之后,一两万劳力有了去处,剩下的三四万妇孺老弱自然就安分守己了。

    主体态势已经平息了。

    毕竟满清还不是一百年后,各地各级官府还有一定的行政效率。

    可现在……,风波又起。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298章 流民难民)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二百九十六章 此事下官已有计较

    不管是不是受灾区,不管本地的秩序没有受到冲击。在上头政令传达下来后,各地官府相继开仓放粮,又张贴告示告诉流民难民们朝廷要减免税赋了,以来安定民心。同时开封府那边也在大量的招揽流民组织修复河堤,这态势就渐渐平息了的。

    陈州府就是这样。

    流民主力被赵家吸纳了,五六万人堆在龙路口也算安稳。各县也各自收拢了一批人,那又是消化了一两万。这样一来还在流动着的流民数量就大大的减少了,最多也就是二三百人一股的,乱不动大局。

    可是现在随着其他几府的流民难民纷纷往陈州府里涌入来,陈州境内的流民不说短期内暴增三五倍吧,却至少也翻了一翻!

    “各位说说看,这事儿该怎么做才好?”

    看着短短十年就将赵家发展到今日地步的赵大爷也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在座的人等不少人都生出了幸灾乐祸的心里,虽然神态上都很戚戚然。

    赵亮刚才是好一番诉苦。

    他家再有银子粮食也不能担负起上十万老少丁口的开销吧?

    而且他家的钱粮就算一时间能担负的起来,龙路口就那么大地方也招呼不下这么多人啊。

    之前的流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加在一起都五六万呢,全窝着龙路口了。

    也亏得现在是夏天,搭个棚子,扯个帐子就是住的地方了,这要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啊,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但即便如此赵亮也是千防万防。

    从难民营的治安安全到个人群体的卫生整洁,再到他们的饮食习惯。从大小便要入厕到饭前要洗手,再到不准喝生水,全都要安排了再安排,吩咐了再吩咐。

    技校、学堂里大批的学员被拉进难民营里管起了事儿。

    这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