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那些土着们也不吃亏。

    给北海商行干活,他们既有香喷喷的饭菜吃,还能赚到钱,然后用钱去购买各种铁器、武器和酒水,那几个头领当包工头当的不亦乐乎,都恨不得能整天泡进酒坛子里。

    “给他们一些火枪之类的,叫他们去找老毛子的麻烦去!”

    松前藩在库页岛的力量太差了,连个固定的据点都没有,只是每年派几艘船来跟当地的土着交易一场,他们派人来找上门更多是秀一下存在意义。

    但北边的老毛子可就不一样了。

    从他们登上库页岛开始,杀戮、劫掠和剥削都从来没有停止过。

    甚至就连煤矿开采,都是从各族掳掠的奴隶在工作。

    赫哲族等并非不恨老毛子,只是他们打不过。

    有着丰富的开拓经验的老毛子在登岛之初就选择好了地方,然后飞快的建立起了据点,虽然那据点很简陋,甚至都只是木墙。但有火枪在手的他们,也不是只有弓箭的库页岛土着能吃得下的。

    徐延光心中有些诧异,他不知道眼前的赵亮怎么就对俄人那么反感了。

    从他嘴里你只需要听到‘老毛子’这三个字,就能清晰无比的感觉到赵亮对俄人的那股恶意。

    语气语调太明显了。

    而且第一次徐延光心里对赵亮生出了一种神秘感。

    看刚才赵亮口中的话,“给他们一些火枪之类的,叫他们去找老毛子的麻烦去!”

    那代表的可就是一幕幕鲜血淋淋的厮杀,代表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赵亮的语气却是那么轻松,仿佛他已经司空见惯了一样。

    一个自幼生活在内陆的人如何对俄人那么反感, 且放在一边不谈。可一个‘规规矩矩’的商人这么轻描淡写的说出那般的话,怎么看也不对头啊。

    难道这位赵大爷背地里还隐藏着什么吗?

    想到赵亮此前是出海下南洋了,再想到他之前在老家时候听到的一些传闻,这位赵大爷保不准还真是见过血的主呢。

    徐延光兄弟自从被彭功昌救了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名换姓的前来赵家‘潜伏’。

    这一点他们做的很顺利。

    凭着哥俩的才学还有坚韧的性格,他们俩一个进入了万和商行,另一个进到了技校当教员。

    然后在北海商行组建的时候,徐延光被抽调了去。

    因为他能吃苦,文化水准也高,人更是灵活,很得上头看重。只看这次他被派回来向赵亮汇报工作,那就可以看出他已经跻身进商行的中层了。

    但徐家哥俩虽然工作都很努力,但他们还是不解,为什么自家俩人要来赵家。

    尤其是徐延光,北海商行组建的时候,他收到上头的通知,务必要进入其中。

    那时候的徐延光是真的满心不解。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他却已经体会到了北海商行的重要性,不是因为这里来钱有多快,而是因为这里的一艘艘大船和那些敢拼命的人,还有这的一门门大炮。

    没见过真正市面的徐延光对北海商行所属船队拥有的大炮很看重很看重的。

    所以他一度都以为这些炮这些人就是他们兄弟来赵家的最大原因。

    但现在从赵亮这儿的新发现却叫他生出了新的想法,保不准那还没被他发现的事物才是他们兄弟来卧底的真正原因呢。


………………………………

第二百九十三章 给大青果的“大礼”

    巴达维亚,荷兰东印度总督府。

    去年才坐上总督宝座的阿尔廷正气急败坏的看着眼前争吵中的人群。

    吵,吵,吵!

    吵架骂战有个屁用,英国人的舰队已经起航了,公司返回欧洲本土的船只被截击,损失巨大。可更重要的危机还在后头——如果英国人杀入了南洋地区,就巴达维亚现如今的舰队,如何能够抵挡的住英国人?

    就像在加勒比海,英国海军上将罗德尼指挥舰队运载着陆军将军约翰。沃恩的登陆部队已经杀进了加勒比海地区的部分荷兰殖民地,荷属圣尤斯特歇斯、萨巴和圣马丁等地根本无力抵抗。

    阿尔廷得到的消息是,荷兰军队只守住了少数几个岛屿和苏里南的殖民地,其他的全都丢了。

    而东印度的局势比之西印度也好不到那儿。

    就巴达维亚的这点实力,根本就不是英国人在天竺的分舰队的对手。

    到时候英国人都不需要强攻巴达维亚,就足以瘫痪公司在整个东印度群岛的威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柔佛王国传来的消息——天猛公阿都拉曼把狮子洲卖给了中国人,阿尔廷也无暇去顾及了。

    反正北方的清国不会南下的,没有国家在背后支撑,狮子洲上的那些中国人就是无根的浮萍,根本不需要重视。

    哪怕他们把狮子洲建设的再好,巴达维亚腾出手来只需要派出几艘军舰,派出几百名火枪兵,就足以叫中国人乖乖的把丰盛的成果让出来。

    阿尔廷眼下头疼的是英国人。

    不过英荷开战的消息至今依旧没有在南洋流传开来,只有一些上层人物从近来英国人的一些行为举止中看出了一些苗头。

    后者开始大力拉拢南洋的土著贵族,甚至都已经到了明火执仗,不加遮掩的地步了。

    阿都拉曼自然也收到了英国人拉拢。

    但就跟他父亲一样,阿都拉曼也不愿意轻易的置身险地,这种庞然大物之间的较量,他还是却而远之的好。

    哪怕他父亲很可能都是因此而死去的。

    愈发紧张的局势让阿都拉曼愈发的谨慎的起来,同时他也更加精心的去维持与赵氏的关系。

    因为他需要另一条巩固的军需通道,以防止自己被荷兰人卡脖子。

    蔡牵已经连续两次从新山交易来了大批的水牛牲畜,甚至还雇佣到了一些土著帮工。

    这叫淡马锡河口的赵氏‘庄园’工程进展变得更加迅速了。

    等到下一批‘移民’抵到这里的时候,想必这地方都已经会有一个城镇的雏形了。

    顶风冒雪,赵亮临近腊月时候了才抵到龙路口。

    然后就又连轴转了小半个月,这才处理完了所有挤压的事物,或者说是了解完了赵氏下属各行各业的追新进展。

    同时还跟乌三娘、彭功昌都见了一次面。

    前者在即将过去的乾隆四十六年中继续制造着惶恐,配合着梁行舟部,他们是袭杀官员,袭击仓库,截击漕船,再往京城里撂炸弹,那是一样都不带拉下的。

    至于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给满清带来了多大的损失,那就不用多叙了。这就跟此前四十五年里南巡和万寿节上的捣乱一样,天下人只需要他们还在他们依旧活跃,那就可以了。

    就这么一天天的继续下去,每每弄出一点声响来,早晚天底下的人都会习以为常的,都会认为反清是‘正常化’的——就跟孙大炮的反清起义一样,不求真的推翻满清,只需要造出声势,把反清的理念深入人心,打消掉‘满清’在人们心中的神圣不可颠覆性,到那个时候满清的国力甭管还能保持多少,它的根基却都已经被动摇了。

    而且除了这些个小打小闹之外,乾隆末年的起义可也是层出不穷的。

    几年的苏四十三起义只是个开头,等两年河西那里还有后续呢。

    而再过几年,到了乾隆五十一年,大员的林爽文起义,那也闹腾了小两年时间呢。

    并且林爽文不比苏四十三,苏四十三那是赵亮也想摁死的人,林爽文却是赵亮的好战友。

    不说别的,至少也是王伦一级的人。

    等林爽文加入天地会后,银子枪炮,赵亮会大大方方的给,比王伦那时候更加大方的给。因为赵亮现在比当年更加阔气了。

    历史上的林爽文起义折腾了小两年时间,接连攻克大墩、彰化、凤山、诸罗、竹堑等城,而清军被打的只能据守于府城与鹿仔港等地。

    短短时间里义军就攻占了大员一府四县三厅大部区域。

    清军先是派了水师提督黄仕简和陆路提督任承恩率兵增援,结果根本不能击溃义军。南北路起义军依旧合围府城。

    随后清军又增掉了江浙、粤东上万兵马,却还是不能取胜。

    最终乾隆派出了福康安为帅,统帅内陆多地满汉兵丁渡海抵到大员,这才最终平定了起义。

    前后费时一年多小两年时间,调集数万军兵,才最终取胜,其事影响之大,只看乾隆这不要脸的在日后将平台一事列入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中,那就可见一番。

    王伦被赵亮指导一番后都能在沂蒙山里坚持三年之久,那林爽文一事要是有了他赵亮的掺和,保不准还能在闽地清军大举来援之前,先就把府城拿下来,先就席卷了全岛呢。

    那样的话, 事情才是真正闹大呢。

    这要是再打上三五年,等事态平息后,不说当时的满清损失有多大了,只等到接下来黔东、湘西苗民发动大起义,那满清真就给人一种战火不断的感觉呢。

    而湘黔少民大起义在历史上也打了足足十二年,比川楚白莲大起义坚持的时间就要更久呢。

    只不过这场起义的影响范围有限,因为起事的高层都是少民,眼光有限,甚至可以说有些太狭隘了,而且领头的吴八月早在起义之初就因叛徒出卖而被俘被杀。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赵亮为满清挑好的献礼,就等着一一引爆开了。

    先把我大清炸得半身不遂了,然后他赵大爷才好收割胜利果实啊。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296章 给大青果的“大礼”)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二百九十四章 人生难得几回搏

    到了乾隆四十七年,河西的王亶望案也有了结果。

    这家伙胆子太大了,整个河西官场都被牵扯进了大半,上下勾结,虚销赈粟,这已经是翻天的大案子了,结果一查才知道人家犯下的大事又岂止一个虚报慌情骗取国家赈济啊。

    因为乾隆看到的是整个河西连年干旱,田亩歉收乃至绝收,不仅往河西拨调了一批钱粮赈济,还下令免除了一些重灾区的钱粮赋税,然后这也就也全被王亶望联合手下官吏瓜分个干干净净。

    同时王亶望还搞起了“捐监冒赈”的勾当。

    这也是乾隆允许的。

    所谓“捐监”,就是为解决钱粮困难问题,官府允许一些人通过捐粮捐钱换取监生资格。

    王亶望把粮食也全折成银两,等于把“监生”资格卖了。

    这样做也是怕上头接连收到灾情的禀报后,见势头不小,赈济所需钱粮巨大,就派出钦差下来监察赈济了。

    王亶望向朝廷谎报旱情,编造说把“监粮”用来赈灾了。等于是河西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了。上头拨调的钱粮远没有这场‘大旱’所需巨多,那自然就不会派出钦差来监察了。

    可实际上,王亶望他把捐纳的银两全部私分了,从总督到州县官员人人有份。从此,河西省有一多半的大小官员,参与了“捐监冒赈”的贪污侵吞活动。

    而且王亶望也凭出功劳从河西这种偏僻艰苦的地方成功的跳跃到了江浙这等鱼米之乡。

    结果去年年初苏四十三起事,清军在平叛过程中常因为遭遇大雨,而兵马行动受阻。

    乾隆又不是傻子,自然感觉出了不对。怀疑河西连年报旱情不实,命李侍尧详查河西往年赈灾情况。

    李侍尧上去一查,很轻易的就揪到了王亶望的罪证。

    乾隆勃然大怒,遣侍郎杨魁赴江浙与巡抚陈辉祖严审王亶望,抄其家产,抄没金银一百余万两及大批珠宝玉器等。

    所以王亶望的罪证四十六年时候就已经定下了,但整个河西官场要被拿下多少官儿,这才是这个案子后半程的主要任务。

    最终到四十七年开春了才彻底有了个定论,王亶望斩首是必须的,河西自巡抚以下大小官员共判死刑57人,发配56人,革职亦是许多。

    可以说大半个河西官场被清理了。

    这场大案搞得轰轰烈烈,惊动了大江南北。

    赵亮去信给赵辉、陈桐,他们两人的实缺已经有数了。就是河西!

    当然赵辉与陈桐不一样,赵辉毕竟是举人,更是赵亮的弟弟,他如果想要换个位置,那也轻松的很。

    赵辉连回信来说无须更改。

    一是觉得怎么做不好看,二是认为这样做没必要。

    他有这么硬实的靠山在,想要调任他处随时可以,所以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