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空间小院里还储备着大量的粮食、药品、布匹和油盐糖,刀枪猎弓虽然不多,但思量起那几颗幼苗的状态,也是够用的。也就是缺少药粉和枪炮!
但怎么才能把这些东西送到幼苗们的手中呢?
没听彭功昌说么?满清官府已经警醒了,就彭功昌之前用一年时间打造出的运输线,想要悄悄输出东西,恐怕是不可能将痕迹全部消除的。
之前满清官府没有警醒也就罢了,现在还继续这么做,那是找死啊还是找死啊?
最安全的办法还是赵亮亲自出马,但他短期内显然没有去豫西南的机会啊。
“明着不成就暗中去?”
从临清到济宁是三百里路,而从济宁到陈州府,途径归德府,路程不下五百里。倒是从陈州府去往汝州并不很远,只多三百里路。
赵亮在地图上比划了又比划,觉得都不行!
因为在济宁也好,在归德府也好,都有松鹤楼的分店,作为赵家人,他不可能不去走走看看,不可能不露面的。
这就决定了他根本不可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过了归德府后,距离陈州只剩二百里了!
赵亮盘算了又盘算,最后觉得这事儿只有自己回到周家口后,专门抽出几天时间来办才行。如此他就需要好好想个借口了……
当然,现在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回老家去。
至于之前他所想的,临走前跟临清、济宁等地的官库多几次亲热,现在看还是暂时推后吧。
接下来的赵亮,一反之前慢腾腾的节奏,去色勒敏府上拜访,与几家商行银货两讫,再到临清的同乡会拜访一二,虽然大家并不是一路人,可场面上的话谁不会说啊。
反正就是三下五除二,短短三天,把一切后事就都给料理干净了。
随后一行人起程南下,走陆路到济宁,水陆已经断了,都十一月了。
赵亮给队伍配足了车马,三百里路他五天就走到了。在济宁盘恒了两日后,队伍就向西往归德赶去了。
一路上都安安稳稳的,既没碰到劫道的,也没碰到卖身葬父的。
十一月二十日,赵亮人就赶回了大赵庄!
这速度可谓是神速了,把赵家人都唬了一跳,半月前他们接到赵亮平安信的时候,赵亮才在信中提及:诸事了结,有意反乡,现在这人就回来啦?
赵奶奶、赵妈是只顾着高兴,看到赵亮带回家的诸多物件后,就更高兴了。
赵老爷子和赵爹却是感觉到了一丝异常,赵亮自从丢了功课后人明显是吃不得苦了,现在却半个月就跑了七八百里路,这必然是有原因的!
“您二老就请放心,小子心中有谱着呢!”赵亮对此早有准备,苏和泰被他拿来做了挡箭牌。
………………………………
第二十五章 借口
为什么用苏和泰当挡箭牌?这就要提及满清朝的一项规定了——进贡!
清朝的地方大员们年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但贡品本很有限。
以中原巡抚为例,中秋进贡:贡面九箱、山药粉四匣、百合粉四匣、金桔脯四瓶、桃脯四瓶、樱桃脯四瓶。
年贡:柿霜四箱、藕粉四箱、永枣五匣。
满清的这一规定显然是带着很大的象征意义的。
康麻子和雍老四在这方面都保持的很不错。可是到了乾隆朝,事情却有了颠覆性的剧变!
在乾隆十六年之前,满清的规矩依旧是地方大员一年中的“冬至、中秋、万寿节”这三个节日时候才向皇帝进贡。
可到了在乾隆十六年,也不知道乾隆是不是真就那么孝敬自家老妈,还是打着孝敬老妈的招牌方便自己享受,横竖进贡这条路是第一次被彻底的打开了,那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
那一年,正好是太后的六十岁大寿,乾隆下旨说:“自己准备在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带太后去南边玩一玩,大家一直表示想要给太后送点小礼物,这一次,就准了,不管官大官小,都可以送个小礼物,表示一下心意。”
官员们有几个不是人精?最擅长的就是猜测上司的心思了。接到乾隆的旨意官员们一看,立刻就读懂了皇帝的心思,从此为皇帝准备贵重的贡品,就成了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广州将军李侍尧给乾隆送了一座镀金洋景表,乾隆非常喜欢,为此还特意下旨说:“以后有这样的钟表,不论多少价格都一定要买来。”这一消息传出后,整个商场所有的西洋钟表价格翻了好几倍。直接导致了南方钟表行业的崛起!
乾隆还喜欢收藏名人字画,只要他知道有什么名人字画,就必要拥有而后快。这也让下面的人纷纷豁出脸面,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为他收集名人字画了。
只是可惜,这些字画经他收藏后,都贬值了。
本来地方官进贡是只有“冬至、中秋、万寿节”这三个节日的,可到了乾隆二十年后,“端午、上元节、重阳节”上贡也成为了定例。
甚至为了更好的巴结乾隆,大臣们还想出了其他的送礼方式。
如:皇帝出巡经过地方,臣子送礼,称为“迎銮贡”。每年皇帝都要到热河避暑,称为“木兰贡”,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称为“陛见贡”,被皇帝提拔送礼称为“谢恩贡”,甚至还有皇帝突然想要某一件东西,又找不到借口时称“传办贡”。
据说乾隆六十大寿的时候,各地官员一路上进贡的景象令人咂舌,四九城附近光进贡的大车多达三万辆,每辆车上都插有小黄旗,上面写有“贡”字,为了能抢运贡品,各车辆互相争道,篝火相望,热闹非凡。
而这贡品与苏和泰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和泰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府,乾隆再是无耻,也不会叫底下的知府一起来给自己上贡的。
这贡品是有讲究的。
地方上的土贡——土特产的意思,那都是讲究来头的。比如中原巡抚年贡里的藕粉,这东西在哪个时代也都不是稀罕物。想要贴上‘贡品’的名头,那是需要典故,需要历史的。
偌大的中原,哪里没有水啊?哪里不能搞点藕粉出来啊?可中原上贡的藕粉,有清一朝,却始终都出自陈州。
因为这地方的水他不一般!
陈州有个太昊陵,就在陈州府城北边,离城门还没三两里远呢。
太昊陵里埋的是谁呢?是伏羲爷啊。
虽然那太昊陵是前明的朱洪武下令建造的,但满清也认这个礼。
陈州府七景八台里头的画卦台,指的就是人祖伏羲画八卦的地儿,台前还有一个白龟池,应证的就是“人祖伏羲氏于蔡水获白龟,凿池放养,昼夜观察,始作八卦”的这段传说。
所以,中原上贡的藕粉都出自陈州。
这便跟苏和泰扯上了关联,而苏和泰为什么能被赵亮拉来当挡箭牌,赵老爷子、赵爹二人却都没一丁点的怀疑,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赵亮手中有一种绝好的藕粉。
藕粉这东西对于富贵人家言不稀罕,赵老爷子和赵爹对之都不感兴趣,可对它的效果却很一清二楚,因为赵奶奶和赵妈在脾胃上都有些不好。
藕粉性温味甘,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还能清热凉血,益血生肌,故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去岁冬季里,俩人都有些肺热咳嗽,烦躁口渴,还食欲不振。大夫的安排就是多用些藕粉,做长期滋补用。
这不是什么大事。
别说老主母和当家太太天天喝藕粉了,那就是天天燕窝鱼翅,赵家也供得起。
但中医见效慢,尤其是赵老太,年纪大了,调理起来就更见缓慢了。结果没多少日子,赵亮就拿着两罐藕粉来说是自己从外地新搞来的佳品,叫奶奶和母亲用用看。
随身空间的面积有限,但挤一挤也总能挤出一些空间,尤其是那篱笆墙后的院子里。
那两罐藕粉虽然也是藕粉,可质地细腻,生粉冰清玉洁一般。以开水冲熟后,呈淡紫色,晶莹透明。入鼻还有一股淡雅清香,不管是卖相还是品相,都完胜赵老太和赵妈之前附庸的陈州藕粉。
具体的效果更是惊人!
不过一月,赵老太和赵妈的脾胃就有明显的改善。
赵亮还很大方的把手中的一些藕粉当礼物,私下里派送。苏和泰府上也有收到。
所以,赵亮说苏和泰要他迅速回转来商议藕粉事宜,赵老爷子和赵爹还真信了!
事实上,苏和泰倒是真的向赵亮去信提及藕粉事了,可那藕粉只是他为了自家夫人索要的,至于上贡贡品,陈州藕粉都那么多年了,皇帝不一直都受用着的么?
这完全就是一个借口。
一个赵亮绞尽脑汁后想起的皇子。甚至他都做好准备,以搞藕粉为理由,尽快去周家口一趟,在那里盘恒一段时间,抽空将真正的大事给办妥了。
………………………………
第二十六章 夜奔,杀戮
寒风呼啸席卷着大地,如同呜咽的号角,令人听了就骨子里发冷。
寒鸦呱呱的划过天空,投向了树林。
在郾城前往鲁山的官道上,一骑快马正迎风疾驰。
这人正是赵亮!
他昨夜从周家口启程,快马加鞭的连夜奔到郾城,天亮后在一处民院里换了马,然后就又沿着官道向前疾驰了!
真该感谢沿途的几个联络点,要不然,他就是把马跑废跑死了,这个时候也抵达不了宝丰。
当然他现在距离宝丰县城还有很挺远的一段距离。
道路两旁的树枝上已经挂满了冰霜,犹如一枝枝美丽的银条,在随着呼呼的北风甩动。
赵亮身上披着的黑色熊皮大衣已经占满了冰雪,他不饿也不饥,有随身空间在,这辈子他怕是永远也体会不了饥饿饥渴的感觉了。
但赵亮累啊。
他觉得自己的屁股都要真的两半了,浑身都成冰棍了。这要是能一挨床,分分钟就能睡过去。
寒冬时节顶风冒雪的疾驰,与夏秋之际时的连夜疾驰,有着太多太大的区别差异了。
但他必须咬紧牙关,挺住!
从周家口到鲁山三百里路,而想要将整个事情办完,那就还要再跑三百里。
就这么算,“六百”这个数字也不是往宽绰上算的。
可他的时间呢?
满打满算五天。
再长,就要引人瞩目了。
当然,瞒也是能瞒得过去的,赵亮到底是小辈儿,放在周家口更不是什么声名显赫之人。之所以说引人瞩目,只是因为会有痕迹留下来,瞒也瞒的突兀。
不惹人眼的时候自然屁事没有,可一旦招惹了人主意,那很能就是惹人怀疑的破绽。
赵亮不是个半点冒险精神都没有的人。几次杀人,比如拦道劫囚,他可都没半个帮手也没有。但他又是会在有限的条件因素中追求最大安全化的人。
他会为了那几颗小幼苗而顶风冒雪,但在顶风冒雪的同时,为了不留下那破绽,他也会拼命,拼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一切都搞定!
只是为了安全!
这似乎有点矛盾,赵亮完全可以把那几颗小幼苗抛在脑后的。
但他没有,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对那几颗小幼苗抱有太大太多的期望了!
说到底,还是他心中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挺住,一定要挺住。
挺不住他之前花心血下血本在几颗小幼苗的心中种下的‘皇汉’豪横的印象,怕就要从此大打折扣了!
天黑了,他才赶到了宝丰县外,还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院,赵亮在这户人家的招待下歇了歇脚,换了一匹马,趁着天黑就又上了路。
然后在宝丰县与鲁山县的交界处碰到了哨卡。
挺简陋的一哨卡。
左右两堆土包沙包,中间横着路障。土包沙包后头是俩草棚,明显的两拨人在那守着,左右各生了火堆,赵亮从远处能看到火光的亮,却看不到一个站立着的人影。
绝对是都缩在棚子里烤火了。
这就是现如今的鲁山县。
官府明察暗访之余,还在各处设立哨卡,彭功昌的运输线根本是动都不能动一下!
将马拴在了百十丈外的树干上,赵亮抖了抖熊罴大衣,呼呼的夜风和黑色的皮裘完美遮掩了他的存在。
放轻脚步,赵亮赤着手,迅速向哨卡摸去。
彭功昌的来信有说,这种哨卡多则十余人,少则三五人。
眼前的哨卡简陋之极,仅有两个草席卷裹的草棚遮风雪,显然不会有几个人的。
他虽然没打过近战,可想想空间里那批上好了弹药的燧发手铳,前面的哨卡就真是十几人在,他也不怕!
一年多时间里,他叫人小心收购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