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便如此俩人现在的情况也很不好。
谁叫这乡试太磨人了呢?
首先时间在八月,所以被叫做秋闱。考试再分三场进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为正场,考生于每场正场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前后绵延八九日光景。
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用八股文,谓之制义,亦称制艺、时艺、时文;第二场考策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择作一道,这点上官宦子弟极占便宜;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
虽然三场考试的时间很长,但考题量也很大,时间上并不是多么宽裕的。且内中更有许多许多的忌讳,比如一些不能用的字,比如卷面必须干净无染,比如上大号。
考场内连上个大号都有风险,因为那样的话你的考卷上就会被留下一个戳记,时人谓之屎戳,一经留下,先天上就被阅卷官贬低了一等。那也就等于几乎不可能被取中。
“明堂兄……”
张敬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彼此搀扶着对方的何志辉、赵德安二人对视了一眼,都能看到对方眼中饱含的惭愧。
三人同来开封应考,可为了保险为了安全,他们俩却偏偏要舍下张敬,这叫他俩内心中对张敬是极为抱歉的。
但当两人回过头来看到张敬生龙活虎的样子时,虽然他们心中都对张敬充满了惭愧,可还是忍不住羡慕起了张敬。
果然是打小就锻炼出来的童子功,的确比他们要强太多了。
张敬在何志辉拉扯起的那一班人里头,算是出身最好的了。他爷爷中过举人,当过两人知县,父亲虽然只是秀才,但善理庶务,把张家打理的红红火火。
也是因为祖父辈都是读书人,吃过考场的苦头,张敬自幼就被家长严格管教——打从过了十岁之后,每年的八月和二月,也就是秋闱春闱的时候,张敬都会被他爹送去张家的一个小院。那里头有一间考房,不管是高低大小,都跟正规的贡院考房一模一样,张敬一年就被送去考两次。
不止对考场的规矩要求了如指掌,连身体也好了很多。
而且对时间节奏都把握的极娴熟。
别以为这没什么,实际上张敬的便宜占大法了。
不要看何志辉、赵德安俩人现在还能站着,那考场的侧门里,这三场考试中都不知道有多少人身体撑不住的士子被送出去了。
张敬这时满脸的兴奋,显然这一场考得很好。倒是叫何赵两人减轻了几分内心的愧疚,但俩人都没去想着张敬能考中。
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人,谁还不知道谁啊。
张敬的文章并不比何志辉、赵德安强了去,上一科乡试,他三个都是副榜无名的。这一科按正常规律来算,三人能登上副榜那就是一大进步。
此前来开封时候,书院的先生也都觉得他们的希望不大,虽然嘴上没这么说,什么都有可能,但意思是再明白不过了。
“龙门开了,龙门开了……”
一阵喧哗声响起,何志辉三人连忙抬头去看,却是他三个说的入神,把‘正事’都忘了。
走出龙门后,三人就见外头全是黑压压的一片脑袋,士子的家眷、书童、仆人、车夫都在龙门外站的密密麻麻。
待见龙门被开启,多少人都涌动起来,只希望能早点接到自己家的子弟。
就跟后世的高考差不多。
“何大爷!”
何志辉听见了喊声,但见开封松鹤楼的掌柜的带着一溜仆人正翘着脚向自己招手呢。
见了这一幕,何志辉立马开心起来了。
甭管这一乡试的结果如何了,松鹤楼这位陈掌柜可把他们伺候的太好了。
“麻烦陈掌柜了。”
掌柜的道了一声不麻烦,然后一挥手,后头的仆人就涌了上来,接过三人的考篮,将何志辉与赵德安背上了马车,直接行驶往松鹤楼去。
热水、干净的衣物,还有丰盛的饭菜,松鹤楼都给备着呢。但除了张敬还能抖擞起精神大吃大喝来, 何志辉与赵德安却是无福消受的。
俩人早就疲惫不堪,更染上了感冒,一点胃口都没。
松鹤楼是开封城内顶尖有名的酒楼,三场连考后的士子们尽数放下了之前的沉重,很是有一部分人放浪形骸起来。
这就像后世高考之后的学生们一样,不管考得好坏,老子先痛痛快快的玩上几天。
而松鹤楼里定不了就有这样的人的。
一个个高谈阔论,自吹自擂。彼此吹捧着,仿佛举人功名已是手到擒来的了。
徐延辉目光轻蔑的扫了一眼那群士子,一群好大言不惭的宦官子弟,离得再远他都能闻到那股味儿。
另一旁的徐延光也很不屑的指着那些人道:“大哥,你说这些人怎的这般不知廉耻,靠着家势在此跳梁,就不怕来日放榜后落得笑话?”
“半桶水响叮当,我们不必理会这些人。”
经历了家族剧变后的徐延辉为人更多了几分沉稳,反正他们兄弟得目标又不是这些人。若不是碰巧赶上了,他连多看这些人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出身江南的徐延辉自己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子,要不是两年前遭逢巨变,他现在怕也是会今科下场一试身手的。
“不过……,那仨人怎么没有出现呢?”
:。:
………………………………
第二百五十九章 京报连登黄甲
“阿嚏……”
何志辉重重地打了个喷嚏,鼻子上冒出一个大泡。
抓过一张草纸查了查后,他狠狠地拽了一下身上的棉被,把自己跟个粽子一样彻底的裹起来。
这就是他跟赵德安两人第三场考完后的日子。
比之张敬的潇潇洒洒,他们俩是只能苦逼地在松鹤楼后院养病,每日喝着苦口的药汤。
虽然松鹤楼的陈掌柜伺候端的精心,看那旁边的草纸和纸篓,前者是被小二专门裁剪好的,用来擦鼻涕最合适不过;后者就放在床头,算是一特大号痰盂儿,方便又整洁。
何志辉、赵德安这俩难兄难弟,日子过的一点都不算难受,他们就是懊恼错过了结交其他士子的好机会。
读书人的交际,尤其是跨州府之间的交际,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这科举应试。
每次乡考会试之后的几日里,就都是他们结交他人(秀才举人),扩展自己人脉关系的重要阶段。当然也有那真才子,借着一次次聚会迅速打响了自己的名头。但那种人是极少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
别看只是萍水相逢的几次交往,保不准什么时候就能用上呢。
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人际交往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惜何志辉与赵德安是彻底错过了。
大夫说他俩都是一个病,是疲惫过度而感染了风寒。
这种病是考举之后惯有的病症,也就凑巧遇到上届乡试时的好天气,撑得住的士子们才会多起来,否则来应试的士子,十个里头有八个要在考后喝几幅汤药调养身体。
或许是因为心中有了底气,那心思自就放宽了很多,俩人除开始两天沉沉睡去,之后身子骨就日渐好转了,尤其是赵德安,都开始下床与人说话了。
只有何志辉还老老实实的躺在床上。
“或许这就是报应吧……”他心底里不时的会这么想,因为平素他的身子骨比赵德安还要好上一些呢,这次的病却比赵德安更要厉害。
但再多的报应他也甘之如饴不是?
举人啊。
多么遥远的目标,现如今却就要触手可及了,这场病就是来的再猛烈十倍,何志辉也甘心。
日日一天就这么过着,离放榜的日子,也是越来越近。
省城里的青楼、客栈、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赴乡试士子们的身影。
每回乡试,这些上省城应试的士子们就总能跟烟花之地的老师们传出点绯丽艳闻。读书人么。
虽然此类故事的结局,大体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或是负心薄义郎的桥段。
而在士子间的交游聚会中,作为两个籍籍无名之辈,何志辉和赵德安根本就不会被提起。
张敬倒是在其中混的如鱼入水一般。
回来之后也每每都滔滔不绝的为何赵两人讲述期间的过程,惹得俩病号更是羡艳了。
毕竟都是读书人,先天上对这种集会文会就心向神往。
如此半个月过去,终于熬到九月里放榜的这一日,贡院之外,车水马龙。
除了部分小心脏受不了的士子,只敢客栈里等报录人上门之外,大部分士子但凡能起身的就都是来了贡院。
但见贡院前的照壁外人头攒动,比开封城最热闹的集市都要密集十倍,挤满了这一次赴乡试的士子。这些人或是焦虑的翘首以盼,或故作出云淡风轻样儿,有的则已经紧张的满头汗水,很少有人能真正的镇定以对。
除了这些士子,最急切的就是报录人了,他们可没有士子们的患得患失之心,一个个都等着榜单公布后,好抢着去中举士子那贺喜呢。
众人立在榜前,正榜一百二十八人,副榜二十余人,两榜一共不过百五十人,这里的小八千名士子注定绝大部分人是要失望的。
毕竟乾隆有旨,把直隶、江南、赣西、八闽、江浙、湖广列为大省,准其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八十名;齐鲁、河东、中原、关中、川蜀、粤东列为中省,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六十名。
也就是八十人取一和六十人取一。
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果然是如此。
“正礼兄!”
“德修兄!”
冀复礼在榜下找到张敬,二人聊了起来。
“怎么为何不见明堂兄(何志辉)与彦才兄(赵德安字)?”
张敬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唉,还病着呢。彦才倒本已有好转,可哪里料到前日去大相国寺转了一转后就又发起了热。”
冀复礼不由道:“可惜,可惜。”
虽然这能不能高中举人还八字没一撇呢,中原是六十取一,真没几个人有把握。但既然来应试一场了,放榜时候人不到现场,那多少有些遗憾。
两人正说话间,这时一排衙役走来,众人一并道:“放榜了,放榜了!”
顿时无数考生失去了读书人的斯文与体面,相互推搡着,都想争第一位的来看榜。
三年一桂榜。那张红榜承载了多少读书人的期望?
见了这一幕,冀复礼不由叹道:“八千士子,正副两榜仅只百五十人,不知到谁人失意谁人得意?”接下来的一幕少不了有人狂喜有人大悲。
张敬也叹息了一声,这举人才是一道真正的门槛呢。只有上了举人后才算是乡土之间真正的一方人物,便是当官的也要礼敬三分,而秀才算个甚呢?
仅仅是一个秀才,想要真正入仕难如登天;可是举人就简单很多了,亦如张敬的祖父,亦如冀复礼的先生。
在无数士子的喧哗之中,乡试主考严福,副主考戈源,连同多名考官,在众官兵的护卫之下,从另一旁登上了贡院旁的唱经楼。
砰!砰!砰!
三声炮响,顿时所有的士子们都安静了下来。 众人翘首看着唱经楼上的官吏。
然后张敬傻眼了。
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正榜第七十一名,这绝对是一巨大的惊喜,可这惊喜却又在他的意料之中,因为这次考试里有些题他是做过的。
四书五经就那么多字,这么多年来是变着花样的出题,而天底下的老师呢,也一样在变着花样的押题。那总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时候。
张敬就属于这种情况下。
但何志辉和赵德安是什么情况?
他俩竟然也高中了?
哪怕是一百名朝后,但那也是举人啊。(乡试唱名不同殿试,是从后往前来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262章 京报连登黄甲)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二百六十章 和大人的一丘之貉
赵亮人还在京城呢就收到了中原传来的喜报,先是院试赵辉等人高中,龙路口一口气出了多名秀才,这可是几百年里都没出过的大喜事啊。
所以赵亮对付王大鹤所废的劲儿,是完全值得的。
而接着就是乡试捷报,何志辉、赵德安与张敬三人高中,再加上另外的两人,今科光是淮宁一县就出了五个举人,这何尝又不是几百年从未有过的喜事呢?
赵亮不会去管另外两个举人如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