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窏重真看着他浑圆的后脑轻轻“嗯”了一声,京畿的倾轧确实不适合战场上的猛将——大胜之后进行大清算,几乎已成了中原王朝的管理,数千年不改。
重真不是不想改变这一劣质的惯例,然而若是不清算,当朝的劣质官员,就能把一切所取得的成果全都葬送,还要附赠这一片大好的江山。
闯王令、大王旗,仍在穷蹙之地颇有影响。
治国就像做饭,重真从来不敢掉以轻心。
为防建奴派遣小股部队折返偷袭,这一夜,京师九门,紧闭。
城内城外皆是冷冽的轻风,人的心却热乎热乎着,哪怕有着高墙和厚重的城门所阻隔,士兵们回营整装,青壮们就通过吊篮,一批批被放到城外清扫。
自己人的哪怕一根手指头,都要被找出来,拼凑好,还给养育他们的母亲。
建奴的身体本没有去管,然而信王说:“若是放任不理,怕是会造成瘟疫,还是挖个坑埋了吧,就当做点儿好事,彰显我华夏大族之千年风范。”
摄政王的话,已然成了金口玉言,人人遵从。
他的威望,不仅仅是率领军队拼杀出来的。
也有“奉天承运”的,更有亲力亲为,与军民同甘共苦的。
享受完周伍两位王妃于浴室温水里的爱抚,操劳了一日半夜的重真,终于得以安枕入睡了。他必须养足精力,以应对根深蒂固,其害比建奴更甚之挑战。
这挑战,便是豪强地主,文人士大夫。
“大明终于开启了涅槃模式,然而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大明都将浴火而战,携火而生。日月昭昭,唯我大明!”
己巳之变大局已定,重真沾枕即眠,好梦连连。
梦的最初,他赫然披甲,率四神兽与无数仙魔,征战诸天,焚火八荒。
梦的最后,大明王朝在这份霸气之中,重现万国来朝。
而己巳之战,只是这诸多战争中很小的一环。
继北驱蒙元两百多十多年后,大明,再一次以战立国。
黄台吉往东北败退的过程当中,沿途所有的百姓都似乎成了顽强的战士。
“这就是百姓战争的汪洋大海,黄台吉,你感受到了吗?”
夜空下的广渠门城头,重真遥望东北。
除了迎娶徐亦欢,他注定无法再回去了。
“再见了,那个来自大明辽东的小兵。许多事情无法解释清楚,那便无需再解释。我只需以现在的纷纷,继续砥砺,继续负重,只为前行。”
黄台吉欲通过马兰峪回到关外,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那是一个很小的关卡。
入关的时候,这座关卡因为太小,从而被他轻视,只派遣了少许兵力。
出关的时候,他同样小看了这座由戚继光亲自督军修缮过的撑场关隘。
姜瓖率人,殊死抵抗。
黄台吉不是不能寸进,但是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并且,随着草衣卫、夜不收、锦衣卫、东厂等特工特种兵的加入,这种代价以成倍的态势逐日递增。
黄台吉听取了代善的建议,蓦然转道向东,再次潜越蓟州,兵锋直指山海关。
袁可立像是早就料到他会有此一招,已调回张盘,并调动登莱军其余的海军陆战队,严阵以待。
在火器的打击之下,黄台吉无奈只得放弃攻占山海关的计划,折道向北。
但好不容易入关一次,他仍舍不得全盘放弃,哪怕此战他已付出惨重代价。
他严令阿敏,率本部八旗侵占河北四镇——迁安、滦州、遵化、永平。
意图,作为再一次绕道入关的前沿。
他本人,则率代善、莽古尔泰、多铎、阿济格等贝勒,由喜峰口窜出。
重真再次表现出了神奇的预判能力,清空了这四座城池,米粒未存。
“老八,你这是想剪除异己!”
阿敏气得跳脚骂人,却又不敢违背天聪汗的意愿。
孙承宗秉承“穷寇莫迫”的兵法准则,阻拦不住一门心思逃出长城的黄台吉,还收复不了迁安四镇么?憋屈了一整场战役的整编马世龙部,终于上场了。
不过他的刀枪剑戟也并非派上很大的用场,兵败的阴影笼罩于八旗的头顶。
孙承宗一到,便只管令炮兵往城头和城门倾泻炮弹,再让马世龙派遣纯冷兵器的士兵往城内城头一冲——四座军事重镇,皆一战而下,被顺利收复。
阿敏率残兵退出长城,被等候在外的黄台吉治以重罪。
阿敏想要争辩,环目四周,却见莽古尔泰默然不语,代善轻轻摇头,多铎阿济格连看都没有看这堂兄弟一眼,情知大势已不可挽回。
这只替罪羊,无论他愿意与否都只能当,便只能颓然认罪。
第520章 战后梳理第一步 破除土地与权力的勾结
阿敏成了继莽古尔泰之后,第二个被剥夺了兵权的大贝勒。
奴酋在世时济济一堂的四大贝勒,除代善谨小慎微之外,已分崩离析。
黄台吉很希望明军能冒冒然地追到长城外面来,那他就可以有效利用山地丛林的地形,灵活运用八旗骑兵的机动性打伏击。
明军的火器受地形限制,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他便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届时携大胜之威再度扣关,必能一战而下。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萨尔浒就是先败后胜。
只不过败是小败,胜乃大胜。而现在,败不说惨败,折损却绝对不小。披甲奴近乎消耗殆尽,八旗本部也有极大折损。
至于胜……骄傲如黄台吉者,今日也不敢断言,只是心中的这份执念,始终无法放下而已。
黄台吉严令八旗子弟忍耐饥寒等了数日,也没有等到一兵一卒的追兵。
反而,是收到了多尔衮兵败辽西的战报。
辽西的那一战,就是典型的先胜,后败。
胜是大胜——多尔衮在西平堡差点儿就能全歼吴三桂了,却不料杀出一个杨国柱。两人说是且战且退,其实就是被多尔衮撵着跑,一直到回到大凌河堡。
就连坐镇大凌河堡遥指西平堡战役的袁崇焕,都在火急火燎赶回锦州的途中,被多尔衮奇兵伏击,差点身死,袁大袁二以死掩护,才换来了他的入关勤王。
但在这之后,多尔衮就一直没有取得很大进展。
因为他其实不善攻城,又无攻城的利器——大炮。
锦州与大凌河堡,都是配备着大炮的。
多尔衮的兵器也不多,毕竟大部分都被黄台吉带到关内去了。留给他的不多,还多半是老弱病残。若非多尔衮始终抓牢自己的军队,连这场战役都支撑不起来。
多尔衮切断了大凌河堡与锦州的联系,得寸进尺,还想侵占其中的一座城池。
左辅数次挫败他的突袭、进攻,什么阴谋阳谋在这员老将面前,全部不顶用。
多尔衮后来着急了,就被杨国柱抓住了时机,以骑兵克骑兵,对其本阵发动了悍勇的冲击。左辅见机不可失,也把为数不多的机动部队派了出去。
好说歹说都不再愿意率军出堡与多尔衮作战的吴三桂,最终还是在几个女人的冷嘲热讽之下,冲冠一怒,杀出堡外,杀入战局。
他的加入,终使骄傲但却韧性不足的多尔衮,于辽西战局中,战败。
黄台吉收到详细战败,愤恨于两兄弟的战局发展几乎一模一样之外,便又惊慌起来,连忙率领军队往辽东腹地赶去。
然而这翻山越岭的,除非插上翅膀,否则便又是一次长途跋涉。
待回到沈阳,还有多少忠勇的八旗子弟呢?
雄才大略如黄台吉者,面对此次战败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也不禁茫然起来。
他既希望能够立刻再来一场旷世大战,以洗刷耻辱,证明天聪汗的伟大。
同时,他又害怕明军煎迫甚急,发起夺取辽东的战役,就像登辽战役那样。
因为他很清楚,回到沈阳之后,一定有着一大堆的内务等着他。
欲摆脱其父阴影的黄台吉不禁有些懊恼,懊恼没有听取奴酋临终之前的嘱托:“明国甚大,宜徐徐图之。”
“终究,是本汗操之过急了。”
念及此处,黄台吉再不眷恋,急行军往沈阳赶去。
此战已过去月余,一切战场的喧闹渐已尘埃落定,民生正在逐渐恢复。
赏罚,正在厘定。
草头王刀疤刘挺官复原职,领百户之衔,走入紫禁城,向着天启叩首。
他的入宫觐见,预示着大明开始重新塑造武将的尊严。
这也是天启最后一次汇聚群臣,进行大朝会。
正式觐见之后,无比激动的刘挺又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信王府。
传说中的大书房里,他见到了重真,丝毫没有去怀疑他的身份。
毕竟,他没有那个胆量直视重真,就像不敢直视皇帝那样,
只听重真笑眯眯地问道:“张秉忠和李洪基,找到没?”
刘挺一惊,忙道:“张秉忠尚无消息,李洪基倒是正于银川当一名驿卒。”
重真点点头道:“看样子他还挺安分。”
看见刘挺偌大的身子略一哆嗦,重真又笑眯眯道:“怎么?孙传庭和洪承畴差点儿把你当做普通的山大王,给一锅端了?”
刘挺尴尬地笑了起来,趁机偷眼看了一眼重真,只觉得这张脸刚毅、威严,不愧摄政信王之名,更不负亲率大军于城外抗击建奴之实。
“听说你营里有一个人叫作李定国,有一个人自称高杰?”
重真忽然问起了毫不相干的问题,刘挺不明所以,点头称是。
“你娶亲没?”
刘挺茫然摇头。
“可有相好之人?”
刘挺摇头,又点头,欲言又止。
谷顱重真笑骂:“土窑子里的那些不算。”
刘挺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坚决点头。
“可有在京师娶妻生子的打算?”
刘挺豁然抬头,紧接着便单膝跪地,大声道:“末将叩谢殿下恩典!”
重真道:“切记别把妻儿带到军营里去,也别让部下到你家里去。”
“殿下,这……”刘挺显然是个很讲义气的汉子。
重真勃然大骂道:“笨蛋,请客可以放在外面,干哈非要领回家呢?”
刘挺恍然大悟,其实……依然未懂。
他只知打仗,这就够了。
只要有重真在,就会为这些人安顿好生活里的一切。
至于底下的将士,只需负责感恩戴德,勇猛作战,即可。
此类帝王放眼整个历史都寥寥无几,最出名的莫过于秦皇汉武。
大明的权与财已深深地勾连在一起,重真欲效法汉武,使之分开,却很难。
但是再难,也必须要做。
因为重真很清楚,此时的大明看似已通过这场旷世大战,争取了舔舐伤口的大量时间,但若官与民仍然勾结在一起,时间就会在无尽的扯皮之中过去。
朝廷通过己巳之战好不容易杀出来的威望,也会因着官府的倒行逆施,从而令百姓再度感到心寒,从而逐渐抛弃朝廷。
而这一次的抛弃,将会是最为彻底的。
届时,无数的张秉忠李洪基就会趁势而起。
在此起彼伏的熊熊烈火中,再多的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都无法扑灭。
朝廷和地方官府,从来都是十分微妙的结合体。
为此,重真曾与天启谈及。因为重真知道除了自己之外,只有天启才是最希望掌握在官府手里的土地,回到朝廷,或者回归百姓的存在。
然而,天启的所有执念、精力,都似乎随着此战的远去而耗尽。
这位很不容易的木匠皇帝,在不听劝阻的日夜耕耘之中,终于来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太医院和重真连番会诊,都拉不回这种颓势。
因为,他不知节制,旦旦而伐。
张皇后知道夫君的遗憾在哪里,因此只是配合。
她也希望自己能为自己的夫君,留下一丝血脉传承。
不是为了去把皇权夺回来,仅是想要创造一个生命,来这世上走一遭。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重真感慨之余,只得挑起了所有治国理政的担子。
重真跟杨鹤聊起了土地这件事情,因其源自东林体系。
这个体系里的人除了会敛财,还善于侵占土地。
豪强虽然不是大明王朝的代名词,可是,掩藏得很好的豪强早就出现了。
皇族里的福王,士族里的钱谦益,都是其中的代表。
大部分的土地都掌握在了权贵的手里,还他酿的不用缴税。
“考个功名就一劳永逸的事情,决不能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