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本王的斥候兵勇呢!”多尔衮大惊,大怒。
但听的侧方那支骑兵的将领一声大吼:“关宁军杨国柱在此!谁敢放肆!”
多尔衮顿时释然了——杨国柱,不就是关宁侦察兵的都司么?难怪!
不过当即又产生了疑问:“他一个侦察兵都司,还会领兵作战?”
他却不知,杨国柱本就是骑兵出身,反而是因为临危受命,才于宁远之战前奔赴辽西平原,与已然沦为历史尘埃的女真卡伦哨探,进行猎杀的。
因着重真的到来而大获全胜之后,才走上侦察兵这条道路的。
但重真一直觉得这个憨直的悍将更加适合于直接的战场冲锋,而不是与敌人玩一些阴谋诡计和技巧,因此就让独孤灵接替了他的位置。
杨国柱带领的乃是重真于关宁军为将时的原班人马,吴三桂暂领之时倒是想将之拆散,关键其下的中基层将领非常团结,缝都不给善于插针的吴三桂留一道。
受到重真的影响,这支骑兵本就对于火器的理解、运用,超过其余关宁铁骑。
杨国柱调任之后,更是得到了重真以信王名义的全力支持。
最新型纯熟的前膛火枪,人手一支。适合短兵相接的优质大砍刀,人手一柄。
这支关宁铁骑基于前边打下的夯实基础,对于火器的接受能力很强,只是稍加训练便熟悉了火枪的性能,并且因着骑术精湛的缘故,很快便可以进行骑射了。
重真将这种骑射之术,命名为——汉家骑射。
此名,赫然与之后被称为“满洲骑射”的战技术,针锋相对。
他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迎难而上,喜欢与人叫板的家伙。
因此继杨国柱的一声大吼之后,只听得他又继续吼道:“准备,射击!”
多尔衮远远地便看到这支骑兵以一个奇怪的姿势抬起了双手,然后便是“嗵嗵嗵嗵”炒豆子一般的一阵脆响。
女真人以杀虎而著称巴图鲁,也就是勇士的意思。
因此最为精锐强壮的女真骑兵,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的。
强大的战斗本能更是让他们无需多尔衮吩咐,就分出一支千人队冲锋而上。
在以往的战斗之中,立下功劳最多最大,斩首最多的都是这些八旗里面最精锐之骑兵。
这一次,最先从健硕的战马之上一头栽倒的,也是这些八旗里面最精锐之骑兵。
第482章 岳托 明国人不讲武德
这是一场汉家骑射之术与满洲骑射之术,于野外战场之上的首次交锋。
胜负虽未定,然超脱了野蛮数个档次的文明,于这初次交战之中,完胜。
多尔衮情知月余之前那只蝗虫进驻西平堡之时,所使用的就是这种火器,顿时目眦欲裂,但他坚信如此神奇的远程攻击武器,数量定然不多。
他坚信满洲骑射,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斗方式。其强大程度甚至超过了蒙古族的骑射之上,因为满洲骑射不止能够在空旷之地发挥极强的战斗力。
雪原、树林等地形,也无法限制。因为女真不同于游牧,此是一个渔猎族。
因此,就在身边诸将面色剧变的时候,多尔衮反而战刀猛然前指,吼道:“发起进攻!”
岳托心中犹疑,但不敢违抗军令,亲自率队围了过去,毕竟多尔衮向以残酷闻名,多少自诩悍勇桀骜的女真巴图鲁,在他的鞭子底下血肉模糊啊!
杨国柱也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狠角色,见状仍然丝毫无惧,只盯着敌人的一个方位使劲儿凿穿,那架势像极了一个不把洞穴凿穿便誓不罢休的莽夫。
不像吴三桂那样,正妻倒是未娶,妾室倒是很多。这儿钻钻那儿捅捅,不钟情的后果便是谁都无法满足,谁都不肯对他死心塌地。
杨国柱展现出的螺丝钉精神,便连岳托都无法阻挡。
多尔衮也动容道:“本王本以为吴三桂已经是难得的明军猛将了,想不到有人比他还要勇猛。索额图,你可了解这个叫做杨国柱的关宁军将领?”
侧后方的一员青年将领微微躬身道:“启禀贝勒,此人与蝗虫极为熟稔。”
“又是蝗虫!”多尔衮心中愤然,面上却道,“老虎从不与家犬为友,那只蝗虫果然还是有点儿道行的。走吧索尼,便让我俩将这小蝗虫擒杀了吧!”
“喳!”多尔衮说着便拍马向前,真正地发起了冲锋。
索尼虽是文士出身,却也领命,紧随其后。
女真的人口基础本就不多,且大多以部落的形式生存于白山黑水之间。
部落制是这一古老民族克服恶劣环境的最有效方式,奴酋一统建州女真,并征服海西女真之后,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才令人口略有增长。然常年的征战与苦寒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一古老之族的人口出生率与成长率,仍旧不是很高。
尤其是在宁远、觉华、宁锦、登辽诸战之中折损之中,更加显得捉襟见肘。
黄台吉为了弥补折损的兵力,也为了能有足够的兵力用以支撑这场手笔极大开销也是庞然大物的绕道战役,便从极北之林捕捉了许多的野人女真来。
多尔衮是八王之中性格最接近奴酋的一个人,比之黄台吉残酷许多。
隶属于他的野人女真,都是亲自派人去极北之林捕捉的,驯服程度也很高。
也正是基于此,他才有着足够的兵力在黄台吉绕道蒙古的同时,在辽西平原的东端引诱吴三桂进入西平堡,围之,歼之。
说时迟那时快,战场局势瞬息万变。
双方的距离因为战马的相向奔驰而迅速接近了,第二桶火枪之后,建奴骑兵的箭雨便如蝗虫般而至,杨国柱当先大吼:“举盾!”
其实不用他吩咐,麾下的铁骑们对于建奴骑兵的战术,早就熟稔无比了。
夜里做梦时,不像肾虚的吴三桂那样总是叫春,而是喊杀。
同时,也在思索着如何与针对这些战术进行防御。
建奴的棉甲倒是给了重真不少灵感,其中还掺了些丝绸。这种贴上一层剥铁皮的新型盔甲,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防弹衣,能够有效阻挡建奴的狼牙箭簇。
此类铠甲若想做得精致,那么工艺必定极为复杂的,然而又不是为了好看,于是很快就量产了。时间虽短,但配备杨国柱的骑兵还是绰绰有余的。
骑士的重量减轻了,那么战马本身就能更好地做好防护了。
“这才是关宁铁骑该有的样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宁铁骑!”
看到袁七袁八袁十三等人穿着这套铠甲,骑上高头大马端着火枪背着大砍刀,马的脖颈山还挂着一枚盾牌的威武样子,重真由衷赞叹。
比袁崇焕拟定的像极了狼牙棒的三眼鸟铳以及沉重的铠甲,无论攻击、防御,奔袭的距离,奔袭的速度,战马与骑兵的体力节省,都不知提升了多少档次。
最关键是——射程!火枪的射程,便连最为悍勇的女真巴图鲁,都难以超越。
“笃笃笃笃笃……”
盾牌护住了面门脖颈等无法由铠甲保护的地方,早就收起了长柄火枪的关宁铁骑们,伏着身子从腿弯处摸出了标配之一——短火枪,学名:“手枪”!
“明国人不讲武德,不讲武德!”岳托留了一个心眼,任由那些最为勇猛的巴图鲁冲在前面,他也算的上是勇猛的将领,这一次却略微瑟缩在了后面。
眼看着又是一批健壮的八旗骑兵,在如此近的距离之内被射落下马,岳托疯狂大叫。然而一切都没有更好的办法,两军对垒除了武器,勇气也非常重要。
短兵相接的时刻到来了,这是女真人的优势项目。
然大明汉家子也都不是泥捏的,尤其是经受过无数次战火锤炼的关宁铁骑。
这些发出最后怒吼的东北大汉们一手持盾,另一手紧紧握着加长了刀柄的厚背大砍刀,翻来覆去就是那两招——横劈,竖砍。
建奴的骑兵阵营因为数轮长短火枪的齐射而显得有些散乱,杨国柱的关宁铁骑人数虽然不占优势,凝聚力却非常强大,冲入敌阵就是一番无畏的肆意砍杀。
那拼命三郎的架势简直比通古斯野人还要野人。
一时之间,自诩纵横辽东从无敌手的建奴骑兵,还真被劈砍得有些懵。
岳托领着亲兵使出浑身解数,才堪堪抵挡得住。
不过,随着多尔衮的亲自加入,战场局势就迅速往着建奴那边倾斜了。
他甚至令索尼另率一军迂回过去,形成了一个不很厚但却分外坚固的包围圈,眼看着吴三桂已率军逃到了较远的地方,多尔衮终于现出了残酷的冷笑。
第483章 吴三桂兵败西平 黄台吉绕道入关
“先把你蝗虫的这只跟班捏死,再去追击吴三桂那块软骨头也不迟!”
多尔衮残忍地笑着,仿佛看到了杨国柱于极度的不甘里,被无情阵斩的场景。
战斗中的杨国柱果然极力地咆哮着,腰身鼓鼓,赫然围着一圈火药包。
身为辽西军礼为数不多的忠心敢战之士,杨国柱有着自己的理想:若是此次一意孤行的救援行动最终功败垂成,吴三桂只顾着自己逃命,从而令他身陷敌阵。
那么身为一军主将,他会在最后时刻浴血杀到多尔衮面前,点燃火药包与他同归于尽,以报答黄重真的信任:“唯独可惜,辜负了他的嘱托。”
他是谁?黄重真尔,那个带着他们取得了老锦州狙击战全胜的少年。那个创立了草衣卫,于锦衣卫全面退入关内之后,毅然承担起了辽东谍战重任的少年。
“阿真!阿真!老锦州的酣战犹在眼前,某老杨绝不负国柱之名!”想起了那道坚毅灿烂的国字脸笑容,杨国柱大笑着,手中的战刀更是强力地劈砍着。
吴三桂在远处收拢了残军,望见杨国柱已陷入建奴的重重包围,那热血的战斗场面看得他头顶的发根都倒竖了起来。
“马宝已战死,老杨又来救,某吴三桂何惜此身?”
若说马宝这个家奴为了掩护于他而毅然冲阵的行为,对于他来说还无足轻重,那么同为关宁都司,统领三千骑兵的杨国柱的悍行为,则令他大为激动。
他仰天咆哮道:“老三何在?”
“将军!我在!”
“众将士何在?”
“将军!吾等皆在!”
“随我冲阵,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尔等可敢?”
“敢!敢!敢!”众将士大声回应。
“好样的!”吴三桂张狂大笑,“全军听某号令,以锋矢阵出击!凿穿!”
“凿穿!凿穿!凿穿!”
“拦截!拦截!拦截!”
最后的冲锋即将展开,敌我双方都欲以生命来诠释骑兵的荣耀。
可吴老三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灵感,蓦然大吼道:“活捉多尔衮!”
于是所有关宁铁骑,不论吴三桂部还是杨国柱部,便都呐喊起来。
多尔衮自然大怒,他的麾下却莫名惊恐:“活捉?凭啥?明军来了许多?”
战斗的意志一旦被分散,便极难再一次地凝聚成一根牢固的绳索。
手握满万女真骑兵的多尔衮即便人数占优,却也无法阻挡此战变得诡谲。
一如明金战局,持续了十数年,多是金国战局主动与优势。
然而似乎是因为一只蝗虫,从而变得风云突变,看不穿,摸不透。
“老八啊老八,希望你的孤注一掷,能打开另我感到憋屈的这种局面吧!”
多尔衮似是有所感触,深邃的眼窝里透出深沉的光芒,望向蓟州长城的方向。
谷奴酋的两个最优秀的儿子,怀着恨不能将对方致死的心,但却因为“攻略大明”这个既定的目标,从而来了一次隔空的同奢望对视。
有关于西平堡的战报,很快被草衣卫以专业渠道传递回京师。
“吴三桂兵败西平堡,险被多尔衮衔尾追击,幸得杨国柱救之。杨国柱险遭多尔衮包围,又得吴三桂整兵反救之。两军交替掩护,且战且退。多尔衮衔尾百里,死咬不放,最终在抵达大凌河畔时仍见无机可趁,这才退去。”
“袁崇焕本亲自坐镇大凌河堡,惊悉剧变,令吴三桂和杨国柱驻守河堡,以防多尔衮回师击之。他本人则率军轻装返回,却于中途遭建奴铁骑伏击,伤亡惨重,幸得亲军誓死掩护,这才仅以幸免,逃入锦州,袁氏亲卫头领袁大袁二,尽皆战死。袁崇焕悲痛之余,于宁远整军,不日便将开赴山海关,入关勤王。”
重真手捧战报,徐徐念之,每一个字都像战鼓般捶打在他的胸口。
“袁大,袁二!多好的将领苗子呀!其潜力远超祖宽!”
他在布局己巳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