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大明辽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3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30章 登辽巡抚加太子少保衔

    天启还将这支军队的名字都给想好了,就叫“天子少年军”,因为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已经定型,要想在数月之内创建一支敢战可战的军队来,非少年不可。

    少年成军,也是重真所孜孜以求的。但他觉得叫作“少年天子军”来得更加合适一些,天启当时就觉得他这是在羞辱自己,斜睨着他道:“朕已奔向而立,何敢再称少年,要不你来当这皇帝,那么‘少年天子’之名,便名副其实了。”

    重真大笑着摆手:“不不,臣弟尚未做好准备,恳请吾皇再坚持几年。”

    “你才再坚持几年呢,你全家都……”天启忽然住嘴,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

    然后,兄弟俩再一次相视大笑,比之任何时刻都要开怀,都要豪气干云。

    因为,他们正在谋划的这件事情,将关乎历史走向,甚至可以说是创造历史。

    “对于创建‘天子少年军’,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没?”墨迹逐渐干涸,重真望向周遇吉等人道,哪怕拥有一颗聪颖的头脑,他也向来都是集思广益的。

    周遇吉抱拳道:“殿下无需事事都亲力亲为,就将此事交给我们吧。”

    重真笑道:“古人云养兵千里用兵一时,其实培养将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周遇吉憨憨地抓抓后脑勺道:“殿下谬赞了,属下必定竭尽全力。”

    重真点点头道:“理应如此。那么你且说说,该如何挑选少年军的士卒呢?”

    周遇吉情知少年军的前缀挂着“天子”二字,又是第一支以火器为准的军队,必定十分慎重,蹙眉深思片刻,才道:“属下以为该从寒门之中选拔士卒。”

    “寒门士卒吃苦耐劳,必定能人所不能。”重真认可,又看向黄晓腻道,“小贰,你觉得呢?”

    “啊?我?”黄晓腻习惯了默默受教,尚是首次受到垂询,一时紧张,如临场的考生般头脑一片空白,曾经无数次在心内推演的腹稿,全都忘记了。

    “小贰你别怕,好好想,慢慢说,你可以的。”周遇吉拍拍他的肩头鼓励道。

    在这个团体中,众人都仍习惯以原名称之,认为“小贰”这个名字很可爱。

    黄小贰虽已历经数战,由辽东辗转西北,战斗经验极其丰富,眼界也颇广阔。

    但是实际上,也就是个十七岁的少年。

    他的那张少年糙脸羞得通红,但在周遇吉的鼓励之下,最终还是挺直了胸膛直面重真的炯炯目光道:“属下认为,寒门士卒勇则勇矣,然从无到有最是艰难。比如说属下,若非殿下提携,至今都仍是鏖战辽东的一介大头兵……”

    黄晓腻说着还偷偷看了眼周遇吉,认为自己驳斥他的想法,很不好意思。

    周遇吉却仍旧由衷地笑着鼓励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你继续说,加油。”

    说着还抬起手握了握拳,这是重真鼓励他们时最常用的动作。

    黄晓腻受其感召,终于放开了胆子道:“属下觉得若少年军全部都从寒门之中选拔,则未免太过偏执。锦衣卫确实跋扈,三大营也以懒散出名,早就中看不中用,但属下觉得其中还是有着诸多好苗子的,若全然弃之不用,未免可惜……”

    重真继续鼓励并且引导他道:“所以你的意思是……”

    黄晓腻做了一次深呼吸,才道:“属下斗胆请命,与周大哥各执令箭,为天子严格筛选少年军士卒,务求精益求精,乃至于宁缺毋滥。”

    重真目露赞赏道:“你既领会了‘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的道理,还懂得了如何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这段时间,我确实没有白带你。”

    重真说着又看向了袁七。

    袁七挺直了胸膛虎着脸洪声说道:“锦衣卫、三大营、寒门,咱三一人负责一块地儿,刚刚好。属下最是耿直,就负责三大营少年军士卒的选拔好了。”

    重真大笑道:“三大营就是需要你这样的悍将去冲冲傲气,如你所愿。带上十五,还有十三。十三,他的腿好了吧?”

    袁十三从门外探进头来道:“好了好了,早就好了,夜间爬墙都不在话下了。”

    “哦?你又去爬哪位小嫂嫂家的窗户了?”重真坏笑道。

    “没有没有,殿下,俺就是开个玩笑。”袁十三说着就连忙把头缩了回去。

    众皆大笑之中,唯独周遇吉笑得坚毅而柔软,道:“寒门取士虽然是我提出来的,但是锦衣卫跋扈骄横,还是由我负责吧。小贰,你觉得呢?”

    黄晓腻抱拳道:“多谢周大哥。”

    “客气。”周遇吉随意地笑了笑。

    重真最欣慰的便是底下的这帮兄弟无需自己耗费精力去平衡,他们自己就能根据局势和自己的能力,找到那个让所有人都能发挥最大功用的均衡点。

    每个人都在为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着雷厉风行,却又相当宁静,而不是像东林或者阉派操纵朝堂时那样,经常为着一些蒜皮小事而推诿掣肘,暗流汹涌。

    重真就好比一颗历史河流中的小石子,这颗石子不但有着堵截蚁穴的作用,还能够净化河水,洗涤人的心灵。

    信王府与紫禁城因着他的存在,从而变得宁静悠远。

    淡薄才能明志,宁静方能致远。

    相比于信王府的宁静,外界却因天启一道又一道的圣旨,从而频繁哗然。

    若说“起复袁崇焕任辽东巡抚”等一连串关乎人事调动的旨意,掺杂于“杨鹤入阁担任首辅”的惊人哗然之中,还无法让人感觉到天启的手段也堪称凌厉。

    那么,“擢升登莱巡抚袁可立为登辽巡抚,加太子少保衔,领尚方宝剑,节制东江军镇”所产生的效应,则隐隐有着盖过“杨鹤入相”的趋势。

    有一点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那便是无论东林多么义愤填膺,这些旨意一经颁布便被落实,并且以京师为中心向着整个大明天下急速传递,人人皆知。

    几多欢乐几多愁,然而总的来说,好人都比坏人多,志士总比孬种多。

    哪怕是在17世纪这个小冰河现象加剧,人人焦虑,社会即将动荡的时期。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31章 三大营啊三大营

    在山东华庄检验弟弟学业的崔红莺听说了这些事情,嫣然一笑。这个“幽并大姐头”自从与重真相识并且好上,从少女蜕变之后,感觉成长了许多。

    华大华二这些情窦初开的小崽子,顿时就看得呆住了。

    继于少保、戚少保之后,又一个凭借军功获封太子少保衔的官员诞生了。

    山东尤其是登莱一地的百姓对此,是极为乐见其成,并且以此为荣的。

    袁崇焕对此十分不爽,感觉在辽东的权利和威严都被分走了一般,只因袁可立的职位当中也带着一个“辽”字,搞得好像辽东半岛是被他侵占了去一样。

    袁崇焕辞官时的盘算全都落了空,反而成就了袁可立,他那执拗的内心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偏执,为“己巳战役”埋下了令重真始料未及的伏笔。

    寒门取士,但取得不是士官,而是士卒。倒是挺新鲜,诸多怀有报国之心的农民子侄冲着信王的名头,以及“少年军”的前缀——天子,纷纷前往。

    黄晓腻这个小家伙确实挺聪明的,他带着韩超韩越这两个来自江南客栈的跟屁虫,赫然便将取士的地点放在了广渠门外。

    那里地势开阔,再多的人前来报名也容得下。

    况且他关宁少年第一次在京畿百姓的面前亮相,便是在此处。

    一连数日,广渠门外人声鼎沸。

    天启果真是许久都未曾见识过京畿百姓的热情了,或者说他压根就没见到过,听闻了这样的盛况,他如大蝗虫般咧嘴笑着,笑得像个老男孩。

    天启特意派遣王承恩这个宦官里的老实人送去旨意,要黄晓腻好好取士,严格把关,多多益善。

    有鉴于天子口谕亲临取士现场,农民子侄们感动肺腑,趋之若鹜。

    可是黄晓腻这人很奇怪,对于那些嗓门大的,吆五喝六的,从来都是不假辞色的,反倒对那些笑得腼腆的,壮得像牛却又羞涩的少年特别关注。

    他严格执行着之前所拟定的“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还有“宁缺毋滥”。

    一开场便是灵魂三连问:“你是大明人吗?”“你爱大明吗?”“你希望大明好吗?”

    东林儒生照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把“寒门取士”当作笑料来谈论的他们,更是将这三个问题当作了废话,却从来没有去扪心自问过。

    我是大明人吗?

    我爱大明吗?

    我希望大明好吗?

    若给出的是肯定的回答,那么再次扪心自问——我说得是真的吗?

    这个正确答案貌似呼之欲出的问题,问住了许多许多的人。

    许多混在农民子侄队伍里,试图混入军伍混饭吃的小泼皮小地痞,在黄晓腻微笑但又不失威严的目光注视中,纷纷败下阵来,就像那是一双火眼金睛。

    黄晓腻从不敢自诩自己的双眼如重真那样百炼成金,然而最基本的识人之明还是有的,尤其是他本来就是从农民子侄中来的,走到子侄中去,自然如鱼得水。

    简简单单一曲“寒门取士”,让京畿百姓看到了那座深藏着“木匠皇帝”的紫禁皇宫,所发生的改变,正在做的努力,也让许多农民对于大明重拾了信心。

    就连京畿周边区域的百姓们听闻,也都鼓励自家孩子不远千里纷纷来投。

    只不过黄晓腻取士的要求实在是有些严格。

    万余的寒门少年当中,他只挑选了五百人,就这个五百人还不是最终确定的,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方可成为“天子少年军”里的一员。

    有怨言的很少,更多的乃是遗憾,遗憾自己身体不够强壮,意志不够坚定。

    老农们得到了自家孩子的喜报,就像是高中状元那样乐不可支。

    没有被选中的也并没有被埋怨,只因为那个来自辽东的关宁少年如是鼓励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别灰心,常努力,时刻准备,天子需要更多的预备役。”

    务实的农民往往很少焦虑,因为他们连焦虑的时间都没有。

    对于一个农耕大国来说,农民们卯足了劲儿,就说明正在发生蜕变。

    华夏就是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壤,这里的百姓就是这样一群善良的人。

    这是一个文明流淌的神奇部落,传自炎黄,源远流长。

    “天子少年军”这个名字撼动不了三大营士卒装睡的心,因为他们是高高在上的京营人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算是天子亲军了,是天子的禁卫军。

    因此三大营的筛选没有这样的盛况,但其震撼人心的程度,尤胜寒门取士。

    袁七这个夯货这次也用了点子智慧,问重真借了精铁长矛、长弓、大铁剑,全都搬到了三大营里,当着众将士的面摇着食指说道:“你们,不行!”

    啥不行?当然是挥不动长矛,拉不开成功,举不起大铁剑了。

    男人怎么能说自己不行呢?尤其不能被别人男人指着鼻子说不行!

    这简直就是羞辱啊!一时之间,三大营群情激奋。

    但袁七等人怡然无惧,站在点将台上一字排开道:“不服?来战!任挑!”

    人狠话不多,气势吓人。

    有平日里吆五喝六、膀大腰圆的士卒上台挑战,却两三个回合就被轰下。

    “你们!真不行!”袁七继续挥动着他的手指,也不知道跟谁学的。

    但他确实有着羞辱人的资本,因为来自关宁铁骑的他,真的很强。

    不止是他,就连他身边那几个一句话都没说的少年汉子,也都极强。

    每个人都被挑战了不下五遍,保持全胜战绩,巍然不动。

    三大营里的士卒终于把目光从这些铁血少年的身上,放在了一旁的武器之上,急着挽回颜面上台挑战的那几个人,就跟袁七说得那样——不行。

    袁七鄙夷的斜睨刺痛了三大营士卒的心,然而连续吃瘪之后,你推我搡,竟许久都没有人敢上台。

    “三大营啊三大营,都快成为混吃养老的居所了。”袁七极尽羞辱,以此激励,终于有少年听不去了。

    一些平日里大多不怎么合群的少年,在质疑的目光乃至于成片的嘘声当中毅然上台,让平日里耀武扬威的那些士卒,颜面扫地。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32章 璞玉朽木自有功用

    他们中的不少,挥得动长矛,拉得开长弓,举得起大铁剑。

    要么倔强,要么偏执,要么沉默,要么嫉恶如仇,唯独没有愤世嫉俗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