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凰感动而又欣然道:“多谢夫君。”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28章 己巳战役——主动挑起的战争
“别总说谢不谢的,我很讨厌。”重真用一只修长健壮的手臂搂着朱慈烺,伸出另一只手牵上了周玉凰的纤纤玉手,明明很温馨的场景,他却一定要加点油。
周玉凰昨天夜里还与他如胶似漆,哪会听不懂他的谐音之意,但与当众被他牵着小手的温馨比起来,这丝略黄就像深秋的阳光般变得金灿灿了。
她刚开始还有点儿娇羞,然而很快就大胆地反握紧了他温暖有力的大手。
小信王还在咿呀学语,突然看到父母当着他的面儿撒起了狗粮,就停止了摇篮里的自顾自交流,伸出肉嘟嘟的小手指着父母中间,嘎嘎地笑起来。
“这是属于你的位置,对么?”重真听懂了儿子笑声里的意思。
周玉凰与小家伙母子连心,就更加不用说了,看着儿子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那么皇上除了此举,还会有怎么的举措呢?”周玉凰又突然好奇问道。
“人事调整是平衡朝堂势力最实惠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老婆觉得呢?”重真反问道。妇女能顶半边天,他不是在培养“慈禧”,而是在帮妇女同志增长见识。
周玉凰冰雪聪明,迈着脚步的同时侧着漂亮的脸蛋儿想了想,便道:“是袁帅还是袁公?袁公无可厚非,至于袁帅……臣妾妄议,还是孙大人更加合适。”
重真叹道:“孙大人不但德高望重,而且能力出众,可皇兄不会起复他的。”
“为啥?”周玉凰话刚出口便已想到了答案,秀眉轻蹙道:“东林官员遍布朝堂,大多性子刚烈,嫉恶如仇,可为何皇上和夫君都不怎么待见他们呢?”
重真摇头道:“自从杨涟被魏忠贤用钉子钉死,左光斗也被迫害致死之后,东林官员仅存的敢与阉派正面抗衡的优良作风,便全都不见了。”
周玉凰若有所思道:“臣妾早在前门大街时就已听说,如今的东林人士已越来越夸夸其谈,表面上大义凛然,暗地里蝇营狗苟,言出必行如卢象升者,知行合一如黄宗羲者,愤世嫉俗如董其昌者,已是空乏其人。”
重真欣然笑道:“原来夫人早就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周玉凰再次一叹道:“然而权阉当道,仅东林以抗衡,如今阉派墙倒众人推,朝中唯东林一家独大,若不仗之以管理朝政,又有何更好的办法呢?”
重真认真地解释道:“夫人需明白一件事情,我们习惯于将某一个群体定义为‘哪一类哪一类人’,但是这类人的内部,也往往并非是铁板一块的。”
“就像阉派那样?”周玉凰恍然大悟,嫣然笑道。
这一笑,当真是犹如一枝梨花压海棠,倾国倾城。
就连重真都看得呆了一瞬,欣然笑道:“是的,夫人聪慧。”
夫妻俩带着儿子以寻常说话的方式谈论着家国大事,回到了信王府内。
奶妈和小蓝接手了昏昏欲睡的朱慈烺,儿子越发长得像自己了,这令重真感到很欣慰,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无法赋予他养父赋予自己的姓氏——黄。
重真在被烧成了一堆废墟的书房之上,重新建立起了属于他的书房。
与原来的相比,摒弃了许多不实用的只为彰显皇族威仪的装饰,简单大方。
书房的门是开着的,周遇吉黄晓腻袁七袁十三等来自辽东的心腹,聚集于此。
其余几人则把守在外,甘之若饴地担当着守门的重任。
朝堂局势犹如战场般瞬息万变,然而卢象观、黄宗羲等智囊团尽皆不在,重真便仍旧致力于将身边之人如周遇吉黄晓腻者,往独当一面的方向培养。
众人喝着重真亲自泡的功夫茶,吃着丫鬟小蓝亲手制作的糕点。
有时读书,有时论道。
兴致来了,重真还会摊开宣纸,挥毫泼墨。
他的字体不像黄宗羲那般很有艺术性,然而遒劲有力,从不拖泥带水。
“大明王朝即将迎来最为艰苦的考验,且看黑云压成之时,诸君是怂是战吧!”重真对于自己一手促成的黄台吉绕道入关之战,抱有极大期待。
他始终觉得让大明王朝彻底陷入拆东墙补西墙之尴尬境地的,就是黄台吉于原本历史上的崇祯二年所发动的绕道入关之战。
史称,己巳之变。
大明于此战中虽然最终收复了所有失去的土地,然而建奴掠夺无数,尝到了甜头,从此以绕过关宁防线攻入大明腹地为巴图鲁。
大明苦苦支撑的北部便将,自此漏洞百出,长城防线形同虚设。
大明军人的血性也于那一次次的憋屈之战中,被消磨殆尽。到了后来,甚至一度形成了“建奴来了我跑,建奴走了我送”的耻辱局面。
重真决不允许这样的心态形成!
他所认定的大明军人,乃是如曹变蛟、杨国柱等人那样的铁血、敢战之士。而不是左良玉、王朴那样的避战、逃跑之流。
这些人相对于原本的历史来说,尽皆有所改变,坚毅的更加坚毅,软弱的也多少坚强了一些,左良玉和王朴更是受到了重真的重点“照顾”。
这一切,都是铺垫。
从“建奴头颅的入关之旅”开始,铺垫许久,等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
并且这场被天启与重真默默定义为“己巳战役”的战争,乃是继登辽战役之后,又一次由大明主动挑起的战争。
只不过与锐意进取的登辽战役相比,这乃是一场防守反击战。
是一场堵上了国运的防守反击战!
重真一直以为,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若取得这场防守反击战的胜利,那么大明也必将开启涅盘重生的序列。
因为这场战役无论规模、路程、角度,都远远不是先前的宁远、宁锦两场大战所能比拟的。
那两场已经取胜了的战役虽然令许多人担忧,但是内陆百姓有着长城尤其是山海关的守护,就在被围在城池里的居民一样,不会感觉到切肤之痛。
而“己巳战役”则不然,那是一场令人痛彻骨髓的战役。
究竟己巳之变里的“变”,能否唤醒民众意识的觉醒呢?
有着自己引导,有着众志成城的民众根基,重真满怀期待。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29章 你我都曾是少年
华夏的土地向来很大,承袭了华夏正统的大明也不赖。
但其国境线是真的漫长,尤其是北方,长城万里巍峨壮观,却仍旧无法完全阻挡游牧人的铁骑和渔猎人矫健的步伐。
因此建奴一旦真的绕道而来,大明必定无法全方位地进行严防死守,而是只能重点防御,稍有不慎便会被打开缺口,突入长城。
情报将在这场战役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明有锦衣卫,有东西二厂,但在关外的作用都已微乎其微。
幸好重真未雨绸缪,在草根之中挑选谍战卫士,行那默默守护之举。
可若稍有漏洞,被善于利用细作的建奴抓住漏洞加以突袭,那么破关便也只在须臾之间,到了那个时候,建奴骑兵所过之处,华夏生灵必定涂炭。
因此,把这场战役说成赌上了国运的涅盘之战,毫不为过。
就连重真面对这场由他说服天启极力促成的战役,都有着些许忐忑。
但他仍然坚定,仍然坚信,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因为久守必失,想要彻底消除北部边防的隐患,唯有强大!
只有无比的强大,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的强大,才能让游牧人也好,渔猎人也罢,变得热情好客,华夏人所过之处,载歌载舞,歌颂盛世。
否则,便永远只能受制于人。
重真至今记得,在大明全盛时期,女真是怎样腆着脸请求大明开放马市的。
当女真受灾之时,大明又是如何对他们进行极大力度的救援的。
“李善诚”这个名字很华夏,但在当时并非属于汉家子,而是属于女真人,并且一度成为了整个女真族的统称。
面对堆积如山的救援物资,当时的女真人都说自己是“李善诚。”
李,乃华夏盛唐的国姓。李氏朝鲜受华夏庇护,国运绵长。
善,善良。诚,诚恳。
这就是曾经一度在大明面前“善良诚恳”的渔猎人的嘴脸,然而现在,这副嘴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穷凶极恶,为什么?因为萨尔浒!
因为战败!
因为大明,仍旧富有,但不再那么强大!
“一定要让大明再次强大起来。”重真把毛笔搁在砚台之上,说得很淡,很轻,但其中的决然和不容置疑,就算魏忠贤听到了也不会怀疑。
周遇吉黄晓腻等他的亲军,更是感同身受。
坚毅的目光投过去,看到即将加冕的少年面前的宣纸之上,赫然便是数个极其苍劲的用墨笔书写的汉字——华夏大明,大明华夏,因战而运,为战而生!
这几天,重真很听天启的话,哪儿都没去。
除了陪老婆孩子小妾女儿之外,就是与周遇吉黄晓腻袁七等人商议,如何才能从京师的三大营、锦衣卫之中,挑选出热血尚未消退之士。
如炼钢一样,炼出一支最后守备京师的铁血力量来。
首都在华夏人心目当中的地位远超皇上,有着难以替代的象征意义。
只要京师守住了,那么无论京师以外的土地受到了何种程度的肆虐,大明便还有翻盘的可能!这就是个应急预案,是另一重保险,与任何原因都无关!
同时,也是让天启能够最大限度地放下忐忑,尽全力支持这场战役!
这是对大明的考验,对于华夏人心是否仍齐聚大明的考验。
同时也是对孙元化的检验,且看他能否为大明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尤其是这两年来,天启对于火器局的暗中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身为香山主峰的香炉峰——鬼见愁,不但齐聚了大明所有的本土火器研究者,如发明了燧发火枪的毕懋康,对重真所提出的火器理论进行了细致的钻研。
有了理论的支撑,钻研起来也就事半功倍。
无数次的豁然开朗之后,便是火器技术的极大提升。
偶尔,他们也会对西洋火器进行解剖借鉴。
还从南洋绑架西洋火器专家偷偷运送至京师,锦衣卫的酷刑一上,无论这些所谓的火器专家是倔强的还是骄傲的,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除此之外,孙元化还很重视冶铁技术的提升。
因为他赫然发现,火器炸膛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冶铁技术的滞后,许多时候理论已完全具备研发更加先进的火器,但就是得不到技术的支持,徒呼奈何。
孙元化从未见过信王,也从不将那个前来香山主峰视察火器研发进度的少年将军,已在那场大火之,完成了与信王朱由检的宿命交融。
他与袁可立一样,只将甚嚣尘上的“蝗虫英烈”当作了是那个狡猾少年的诈死,为的就是能够隐在暗处,更好地保护信王殿下。
每一次,孙元化都会搂住重真的肩头,腆着脸让他代为给信王问好,并争取信王的支持,在天启面前多多美言,以便获取更好力度的支持,尤其是银子。
重真满头答应,对于承诺也想来履行得很好,甚至于无需由信王转达,因为走下了这座山峰,他就会在回京的过程当中再次完成身份上的转变。
鬼见愁的原名香炉峰,风景其实很好,可惜重真的每一次来去都很匆匆,无隙欣赏。他就像个演员,肆意地切换着“少年总兵”与“少年信王”这两个身份。
这两个身份都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无论哪个不用都极为可惜。
只因为重真所要创建的这支军队,将会有别于任何的华夏历史时期,这将是一支以火器为主,辅以冷兵器的少年军队。
若能在“己巳战役”经受住这伙的锻打,那便完成蜕变,等热血的少年成长为坚毅的青年,便个顶个的都是支撑大明这座大厦的顶柱。
待火器在大明的军队当中全方位地推广,便以这些人作为教官,作为核心,成立更多的以火器为主,乃至纯火器化的少年军队。
若“己巳战役”出乎天启与重真的预判,那么重真、周遇吉、黄晓腻等这支军队的创建者,便会与所有的少年士卒一同,战至最后的一兵一卒。
一旦建成,那么放眼大明,就算是引进了红夷大炮,还配备了大量鸟铳的关宁军,也无法与之比拟,已随着历史云烟逐渐远去的神机营,在其面前就像小孩。
我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