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大明辽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水县作为关中与陕北的门户,在卢象观的努力之下井井有条,商贾们南来北往,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好的现象带至陕西南北,令之产生了标杆的效应。

    绥德毕竟小了点,于是张之极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办公用的据点,就把坐镇的地点放在了延安府,为了信守对绥德百姓做出过的承诺,隔三差五就跑一趟。

    事实上他他也没有固定坐镇的点,半年多来几乎跑遍了陕北诸县好几个来回,尤其重视偏远的府谷地区,因为那是流民最多,也是土匪横行的一片地带。

    许多官员都不敢去,但是全副武装的大明勋贵第一少年,却是浑然不怕的。

    没有不开眼的强盗土匪敢去招惹他,因为这家伙及其麾下不但近战能力超强,更是有着许多的中远程攻击武器——强弩,鸟铳。

    当重真得知了张之极的禀报之后,为他的不墨守成规和实地勘测点了一个小小的赞。同时对他的先斩后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评,惩罚他加大对西北的投入。

    他根本就无需过多的吩咐,因为张维贤对于长子的支持,必定是不遗余力的。

    重真其实知晓,张之极这家伙之所以将办公地点放到延安府去,完全是为了能与孙传庭套近乎,并且还是他自己的主意,并非张维贤这头老狐狸授意的。

 第420章 孙传庭对勋贵张之极的教诲

    那头老狐狸十分狡猾,还做不出如此痕迹明显的事情来。

    张之极很热情,只可惜孙传庭这个白面书生绝不是停留于一地指手画脚的人,虽然不见得是心学传人,却是“知行合一”这一心学理念的最忠实贯彻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面对张之极可掬的笑容,对于所谓的勋贵从来就没有好感的孙传庭,板着一张白净的脸教训道。

    张之极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大笑着接受了这份教诲。

    他始终记得重真说过的一番话——表面上对你好的人,并不一定真心要你好。而看上去对你凶巴巴的人,实则对于你的期待与关心,远超常人。

    这就是“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

    张之极同时也对重真于无声处布局的能力,叹为观止。

    偌大陕北,延绥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又岂是勋贵阶层所能染指的?

    一个手段凌厉的白面书生,就可将所有伸向这里的触手,尽数斩断。

    若还是心有不甘者,那么很抱歉,就只有被连根拔起了。

    还未过年,重真便开始宰杀年猪了。

    有几个得到了大勋贵授意的小豪族,因此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勋贵阶层试探出了国朝的底线,无法取得政果,就只好老老实实地赚钱了。

    这份利润并不低,延安府完全可以当做大明时期西北的一处战略要地,又有张之极这个英国公世子坐镇,于公于私,他都必须担任起沟通东西物资的重任来。

    有钱赚,哪个商贾,哪个勋贵,不会趋之若鹜呢?于是阳光之下,皆大欢喜。

    张之极因为充实的工作而成天喜滋滋的,自从认识了重真并向他暗中投诚之后,这个勋贵中的第一少爷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觉得自己成长了,回想起年少时的不懂事,张之极真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有时候真想对那个时候的自己竖一竖中指,毕竟少年时代,也就是在昨日。

    书到用时方恨少,张之极很痛恨年少时那个斗鸟遛狗的自己。

    他很忙,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却反而变得爱读书了,每天都要抽出至少半个时辰的时间,用以看书,早晚的锻炼更是从来不曾落下。

    生活规律了,三餐调匀了,大少爷时白天昏沉夜晚精神的气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连身材都便好了,年少时的小肚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八块腹肌。

    每天临睡前将脚搁在床沿,把手撑在地上,做完百十个俯卧撑,站起身看着镜中黑了瘦了但也精神了壮实了的自己,张之极断然就连他老爹都会觉得满意。

    贫困至极的陕北,不说焕发出新的生机,至少还勉强可以活下去。

    尽管这所谓的活法苟且至极,但至少还活得下去,这就是善良的华夏百姓对于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长城以内安定了,孙传庭与贺虎臣便将目光放在了长城以外。对于河套地区的渗透乃至收复,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

    延绥巡抚,这是重真曾经许诺给洪承畴的职位,但是他一点儿意见都没有,只因为上任的乃是有着“白面书生”之称的孙传庭。

    并且重真为了安抚这个“黑脸书生”躁动的内心,还特意去了一封信以示安慰,心中除了过问他有没有将手头上的事情做好之外,另有一言——另有安排。

    不知为何,洪承畴很是信得过那个皮肤被太阳晒得略黑的国字脸少年。

    他与老孙俩人一陕北一关中,就像黑白无常那样,镇守着崇尚武力,并且因为生存的维坚而更加民风彪悍的老秦之地。

    权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许多事情都无需自己亲自去办,甚至于无需吩咐,就有底下的专人很体贴地准备好。

    大明的紫禁皇城里汇聚了全天下最好的货物,水果虽然很难贮藏,但是为了供奉,底下的人有的是办法动用各种劳动力,将之尽可能新鲜地运动到京师。

    西瓜作为夏季最为解暑的水果,是个人都爱吃,大热的天启里赤着膊,切半个西瓜用一把调羹挖着吃,每吃一口将把籽“噗噗”地往外吐,别提有多惬意。

    天启本来就酷爱吃西瓜,又不学好,自从重真随意提了一嘴之后,觉得以前的西瓜都白吃了。

    于是,他每天都要拉着重真躲到坤宁宫最安静的小院里,把所有的侍卫宫女太监全都屏退,就连张皇后都不准进入,唯独留着二狗或者虎熊守门。

    然后,便与重真一同躲在屋檐下,坐在石板上。

    褪下上衣打个结绑在腰上,如此大动干戈,只为享受这份无忧无虑。

    尤其是傍晚,任晚风轻轻吹过天边的落霞,天启都会眯起眼睛笑得像个孩子。

    重真其实早就把这个秘密告诉张皇后了,张皇后虽然觉得堂堂皇帝褪去上衣吃西瓜不成体统,然而她真的很贤惠。

    一切,只要丈夫开心就好。因此也就从不过问,更从不过问。

    除了西瓜,花生的吃法也很有趣,刘太后的宁寿宫里就种着不少,朝阳小院和坤宁宫里也有,普通百姓把花生当菜甚至是当主食,嫩花生从来都是带壳嚼的。

    可这兄弟俩居然当零嘴,吃完果肉还把壳随手扔地里,美其名曰施肥,简直过分。

    还有玉米……普通百姓尤其是贫瘠之地的百姓,或者交了租之后就没有了口粮的佃户,把玉米当作救命的口粮,就连玉米棒子都要掰碎了咀嚼,玉米杆子都要砍下来吮吸其中的甜味。

    可这兄弟俩,居然还是将之当作零嘴,还总是不啃干净。幸好有二狗、小白、大熊,巴巴地看着兄弟俩吃完,就叼着玉米棒子趴在一边,用前爪扒拉着啃食。

    时光荏苒,有趣的三伏天就在这种平静而又炎热的氛围当中过去了。

    时间兜兜转转,再一次来到了秋季,天启八年的秋季。

    一阵秋雨一阵凉,白天的气温像只秋老虎那般张牙舞爪。

    到了晚上,秋蝉的轻吟让人因为天热从而略显浮躁的内心,也都平静下来。

    因为重真常说:“一切困难,一切反动,都是纸老虎。”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21章 屁屁决定思维

    秋老虎并非纸老虎,也并非山林间的真老虎,忙碌之间很快就过去了。

    大明的人心并未因为天气的逐渐转凉而变冷,反而始终都是热乎乎的。

    或许是地上的人心不再那么黑暗,不再那么焦虑了。

    苍天的起居也就略显正常了。

    风调雨顺的天启八年,是这小冰河时期难得的好年景。

    西北于这一年当中,也沥沥淅淅地下过几场雨,夏季的时候更是来了几场豪雨、肥雨,虽然不至于让久旱的黄土坡饱饮甘霖,但止渴还是勉强可以的。

    再加上勤劳的华夏人民向来智慧,在孙传庭等人、洪承畴、张耀、卢象观、黄宗羲、程强程能樊管等官员的带动之下,通过努力沟通水渠,总算是略有收获。

    这些收获放在江南,自然啥都算不上。然而放在西北,已是难得的好年景了。

    大明的其余版图更是喜获丰收,就连贫瘠的福闽之地都没有例外,虽然大多都是土豆、番薯等粗粮,但却不可否认大大增加了大明的粮食储备。

    多少年都未曾填满过的官仓,多少年都没有隔年口粮的寻常百姓人家,都因新作物的推广而受益。

    除了那些实在是有钱的人家,除了那些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的人,除了那些无论如何都要挑三拣四之人,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粮食满仓的喜悦。

    “想不到番薯土豆竟真的能够创造出一个盛世来。”看到以天启刘太后为首的宫廷贵人,都对这些粗粮情有独钟,重真有感而发。

    对于军人而言,番薯土豆中蕴含的优质碳水化合物,也非常珍贵。

    大明辽东、西北、登莱等地的军人在艰苦的训练之后,有着糖分淀粉含量很高的番薯土豆作为主食或者辅食,身体素质就在不知不觉间,有了较大的提升。

    建奴虽然两次在进攻之上遭受了失败,却依然认为八旗兵乃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英勇的存在,长刀所指,八色旌旗猎猎作响,便能所向披靡。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此乃女真人死都不肯承认失败的荣耀。

    但是在大明的军队当中,也有一种荣耀的情愫在不断累积——杀退“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将女真杀得再也无法“满万”,直至反攻辽东,直捣黄龙。

    关宁军以一军之力抵抗整个八旗,确实是很艰难的。

    幸好后有毛文龙,侧有袁可立,尤其是在取得了登辽战役的全面胜利之后,建奴仍旧是那个建奴,却多少显得有些投鼠忌器,缩手缩脚。

    反倒是登莱军、关宁军、皮岛军在袁可立的统一节制之下,越来越游刃有余。

    重真不像天启那样特别爱吃番薯。

    毕竟番薯略寒,吃多了反酸,尤其是吃冷番薯。

    天启前几年要不便秘,要不腹泻,吃了番薯这等粗粮之后,肠胃反而得到了内在的调理,稀薄的便便逐渐成型变成了香蕉状,颜色也很喜人。

    因此,便爱上了这种食物。肠胃通畅了,气也就顺了。

    天启更是爱上了那种频繁放屁的舒畅感,只是苦了旁人。

    明明很臭,却非要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有人非要装出一副极其享受的样子,哪怕他已七老八十,哪怕他已进入大明文官最高的荣耀——内阁。

    天启和重真都在观察这些人,那些爱闻屁的人全部被归入了拍马屁的行列。

    被东林官员包揽了的内阁位置,很快就空了两个出来。

    除了首辅的位置还一直空着,其余位置都有屁屁坐了上去。

    然而大多数的东林官员屁屁底下都不干净,锦衣卫随便一个动作便从他们的裤子里找出了黄泥巴的痕迹。

    没有话说,东林魁首高攀龙为了促使自己成为内阁首辅,只得牺牲这些曾为自己摇旗呐喊之人,试图与天启达成一种妥协与交易。

    中立清流李标来宗道,顺势进入内阁,令朝堂势力再次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高攀龙很庆幸曾经勠力拉拢的袁可立仍然选择在登莱为帅,而不是奉诏回京进入内阁做天启皇帝身边的辅臣。

    这也令他深思熟虑之后,放弃了对李标来宗道的攻讦,他原本确实是有这个打算的,即便权阉当道之时,若非中立派在中间起到了缓冲作用,东林将会被打压得更加厉害,能否在权阉倒台之后再度掌控朝政,还很两说。

    高攀龙站在他东林魁首的位置上如此思忖,唯独重真站在大明信王的高位之上看清,这便是天启帝王平衡朝堂势力的手段。

    这便是这个被抹黑为木匠皇帝的人,所展现出来的智慧。

    如果单纯从粮食的收成上来看,大明依然是那个熙熙攘攘的大明。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按照历史进程,这个时段里的社会繁荣度与之后十几二十年的任何时间相比,都称得上是欣欣向荣。

    当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彻底坐大之后,杀富豪,杀官吏,与朝廷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这些斗争不是上网玩对战游戏,一波兵死光了另一波兵就会生成。

    彼此之间消耗的都是生命,且大多都是会种地能种地的农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