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大明辽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帮无才无德、无操无守的混球。”

    “殿下……”程强程能仰着头怔怔地看着重真看着他俩笑。

    “殿下!”樊管的眼中满是激动。

    “信王殿下?”百姓则满面的疑惑,静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的内心说实话,其实是支持樊管的。

    若无樊管数年如一日的体贴民心之举,在王嘉胤聚拢饥民骤围绥德之时,大多数的百姓都会选择杀官造反,群起响应。

    王嘉胤千算万算,也是没能算到绥德有个凡事都爱管一管的落魄主簿,同时对于费尽心机聚拢起来,本质上却仍是盗贼劫匪的部下战斗力,估计过高。

    重真表面上没有理会不同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内心却极其关注,看向樊管与程强道:“本王赦你俩无罪,你俩可针对此点,进行一场辩论。”

    “辩论?本县与本县的主簿?好,那下官先来!”

    程强一怔,旋即苦笑,接着咬咬牙看向樊管道:“西北之旱由来已久,并非朝廷的过错,哪个朝廷不希望自己治下的土地风调雨顺的?

    自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至大明洪武北驱蒙元收复故土,我华夏已有多少年没能实际统领过这片土地了?与异族的铁蹄统治相比,以华族立国的大明对于这方沧桑大地上的民众是好是坏,尔等心中自有一杆衡量的尺寸。”

    程强说到这里仰头看了看重真,又继续咬牙看向樊管道:“本官承认,朝廷对于旱灾的处置,也有不当之处,然而流民本身也并非一点责任也没有!”

    “说完了?”

    “嗯。”

    “轮到你了。”

    “诺。”

    樊管朝重真拱拱手,便看向程强反唇相讥道:“下官没有知县大人那么多的道理好讲,下官只想说——宁为盛世狗,莫做乱世人。天下兴亡,百姓皆苦。天下百姓以米脂米糕供养朝堂大佬,一遇灾年则忍冻挨饿,何错之有?肚子饿了要吃饭,要饿死了当然需要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需重真示意,程强便说道:“你的说法太有失公允了,你们千方百计地想要活下去这没错,可是也不一定非要抢的呀!被抢的那些人也并非欠你们的呀!

    哦,不对,你不是其中的一员,不能说你们。尔等……哎,本官管不了那么多了,总之一遇天灾人祸就想着要别人救济,是不对的。别人的粮食难道不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别人的家业难道不是几代人辛勤致富积攒下来的?

    你老爷我家确实世代都是绥德的知县,但你又怎知我家这一支为了获得这个位置,付出了怎样的拼搏?用多少钱粮熬粥一般熬出了一个进士来?为了守住这份家业,又付出了多少的代价?

    信王殿下慧眼如炬……哦不,是火眼金睛。说你老爷我无才无德,真的没有说错,你老爷我从小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反倒是阿能比我更加聪慧。但是没办法,谁叫我是长子呢?家父早逝,家母体弱,长兄为父啊……”

    程强说着,已是潸然泪下。

    程能不善言辞,只是拍打着兄长的肩膀,默默安慰。

    重真将这一份万万无法作伪的兄友弟恭看在眼里,默默认可。

    百姓们仔细回顾了这些年程家所做的一切,不论是为了他们自己,还是为了当地百姓,又或者说仅仅是为了守住绥德知县这个位置。

    总之,所做的一切,也算对得起民众了。

    程能见兄长哭得实在伤心,终于忍不住愤怒地看向樊管道:“你说过只要管你一口饭吃,你便会倾力帮助我大哥,缘何今日竟然反咬一口?”

    樊管大感惭愧,但想起乡间百姓问干燥的黄土刨食只求苟活的悲惨状况,还是硬着心肠犟着脖子道:“下官惭愧,但下官并未说错,事实胜于雄辩。信王殿下一路行来,相信西北的一切尽已了然于胸。富者恒富,穷者必穷,朱门者锦衣玉食,褴褛者饿死荒野。”

    程强忽而悲恸大哭道:“可是造反除了制造出很多的饥民流民来,对于改善黄土地上百姓的生存,真的没有好处啊!远的不说,就说王嘉胤为府谷和我绥德民众带来了什么?带来了粮食么?

    没有!他啥能吃的东西都没有带来,倒是把山野百姓的最后一份口粮也给收缴了,还说什么跟着他就有饭吃?除了能跟着他四处流传的那数千部下,其余皮包骨头的老弱病残,他给过饭吃吗?还不是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程能大吼道:“就是就是,有本事他们别抢自己人啊!有本事去河套寇那里抢啊!老子若非实在没有本事,否则铁定会率领一军,就食于敌!”

    老实人要么不发怒,一发怒着实可怕,樊管被吓了一跳。

    周遇吉这个老实人也适时说道:“这一点信王殿下完全可以做个明证。你们以为那些充斥着北上道路的饥民,为何会突然离去?还不是因为信王殿下拿出了我等所有的余粮,让人在沿途的山头之上埋锅造饭,用食物的香味将他们吸引了过去。”

    相比于民生,樊管其实更喜欢打仗,闻言居然忘记了与程强的争辩,愣然道:“这也行?仗还可以这样打?”

    重真情知这场围绕着华夏千百年的话题,在生产力未能达到一个高度之前,是不可能妥善并且彻底解决的。

 第386章 闯字诀和大王令都是骗人的

    “百姓为何会造反,是个千年难解的命题。”

    重真说道:“别人读书是读成了书呆子,而你硬生生地读成了一个兵愣子。其实站在你的角度上而言,你的说法无可厚非。但是你换个方位,站在华夏大地的角度上想想。

    揭竿而起之后吃的粮食难道就是他们自己从地里刨出来的?还不是抢了别人辛辛苦苦刨出来,又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难道将这天下打烂了,就会凭空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来嘛?

    无非便是死去之人远远超过了粮食的减产,战后余生之人才能残喘,然后追忆战乱之苦,凭借着仅存的粮食,在新朝的调配之下,苟出一个盛世来,当盛世崩塌,则再次陷入动乱。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症结便在于此。

    努力做事,造福百姓,才是吾辈华夏少年应该做的事情啊。而不是整日怨天尤人,甚至于盯着别人锅里的饭食,时时想着等吃完了自己碗里的,就去把别人用来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粮食,给抢夺过来。谁都不容易,谁都不欠谁。”

    其实当历史的列车行驶至大明的时候,每一个读书人对于历史,都已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见解。

    重真难得就难得在,还知晓那段百年耻辱般的经历,痛定思痛,因此情感更加真挚,见解也更加独到。

    樊管穷苦人出身,习惯了以仰视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从未想过还能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去看待历史。

    但先有程强与程能的说法作为铺垫,重真的观点站在华夏大义的角度之上,又确实震耳发聩,他受此强烈的冲击,便犹如醍醐灌顶,布满着重重枷锁的心灵,就像是骤然得到了释放一般,得以窥见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努力做事,造福百姓?谁都不容易,谁都不欠谁?这才是吾辈华夏少年该做之事?没错,吾虽沧桑,但其实还是个弱冠少年啊!”

    樊管的心里反反复复就是这么几句话,忽然高大瘦削的身躯一颤,终至豁然开朗,便朝着重真深深地拜伏了下去,哽咽道:“殿下,学生受教啦……”

    重真对于那些出身草根却足够努力,天赋也挺不错之人,一直都是很有好感的,他真挺希望寒门能够多出一些贵子的。

    这个樊管还不错,至少敢作敢当,不忘本,还有着一身顺杆往上爬的本事。

    曹贼虽死,但其精神永存。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重真觉得乱世用人的标准就该提高一些,“德才”这两个字绝对不能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而是应以带领民众走出困境为目的,为了这个伟大目标,不惜自黑,不惜摸爬滚打,甚至不惜自我牺牲。

    于是,重真竟蹲了下来虚扶樊管起身,道:“你们都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之人,比外人对于这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本王还真不放心将之交给那些外来的巡抚知府打理,便全权交托给你们啦。程强县令,程能县丞,尔等可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说着,便作势让程强程能也都起身。

    如此礼遇,丝毫都未降低他的身份。

    程强程能依着重真的手势站了起来,站在基层官员的角度之上,看得极其感动,忙不迭道:“下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千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可别逞强程能哦。”

    程强程能汗颜道:“殿下放心,我二人绝非那样之人。”

    “好,有英国公世子在此坐镇,本王放心。”

    堂外的百姓亲眼所见,亲耳听闻重真的言行举止,无不热血沸腾,于心中呐喊:“信王殿下竟如此看重我们这群西北刁民!看来无论王嘉胤还是高迎祥,他们的说辞都是骗人的,朝廷压根就没抛弃过我们!闯字诀?大王令?呸,去他的吧!”

    向来低调的周遇吉不知哪里来的灵感,踏前一步再次挺身而出,朝百姓说道:“不抛弃,不放弃,此乃我大明辽东关宁军之准则,也同样适用于西北。”

    “不抛弃不放弃?好!说得好啊!”无论官员皂吏还是百姓,无不额首称赞。

    重真对于周遇吉这个忠勇有余,谋略不足之人,能因为自己的潜移默化才获得的这些成长,很是赞许,很是欣慰。

    重真都没在绥德过个夜,便又急匆匆地继续北上,过米脂而进入了榆林境内。

    所过之处除了当地的铁矿石,啥都没有带走,很多时候还会将自己的军粮分给当地百姓,同时又压榨般的催促张之极,要他问他爹多要一些钱粮过来。

    那么多耐热耐旱,对于土地不挑三拣四的粗粮储备在潮湿阴冷的地窖里,却不愿运到更能发挥其优秀品质的西北大地来,这像话么?

    “必要时可组建商队!这份人情,本王记下了!”重真谆谆教诲,徐徐善诱。

    重真的行程无疑是很快的,随着在西北的足迹越来越广,他所带来的信念也已与春风一同,在西北地许多糙汉婆姨的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火种。

    或许某一天,只需春风一吹,便可星火燎原,薪火相传。

    因为他从不向当地百姓许下展望未来的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地让人能够吃饱饭——仍是以张之极为代表的勋贵阶层,在此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重真觉得皇族也好,勋贵也罢,既然享受着与国同休的荣誉,就不能只当猪一般养着。百姓平日里确实把猪当宝贝,可是过年也是需要杀年猪的。

    重真从来不把张之极当猪,但其余从未见过面的勋贵可就不好说了。

    重真其实尤其擅长杀猪,却不怎么喜欢杀猪,那太残忍,他觉得猪很可爱。

    猪看似蠢笨,实则身上到处都是宝,只要妥善利用,便都会有功用。

    就连英国公世子都在放在了西北地当作风向标,还怕以张维贤为首的勋贵集团,不想尽办法自发地支援一下这片确实快要被国朝放弃了的古老黄土地么?

    “天启七年对于西北而言确实是持续旱灾,但对于东南沿海乃至京畿中原来说却是个丰年,这些地方的豪族们去年可是多了不少的粮食储备呢,不运到西北来干嘛?留在家里养猪么?还是说宁可烂在地窖里?”

 第387章 我一路向北离开有你的季节

    “百姓忙活一世,只求三尺之地立身,只求三餐果腹。住房不是用来炒作的,粮食更不是用来囤积居奇的,任何试图囤积粮食而饿死我百姓者,皆该杀。”

    重真对于所过之地,尤其是像绥德、白水这样的县域,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还是挺有成就感的。站在一个荒草土黄的山包之上,他喃喃自语,冷冷一笑。

    这才蓦然拨转大黑马,纵马驰骋,一路向北。

    “我一路向北,离开有你的季节……”他照例以忧伤的语调,高声唱着别人听不懂的歌谣,在这片布满着沟沟壑壑的华夏古老大地上,肆意地驰骋起来。

    关宁铁骑,王虎编队,铁盾编队,铜板编队,黄宗羲辎重队……

    要么紧随嘶吼,要么不急不躁,远远跟随。

    重真就是要让西北地的华夏人,再次见识到了来自于大明王朝的鼎盛军容。

    而这份鼎盛,追根溯源,便来自于辽东关宁。

    十多名关宁铁骑加上一个百人骑兵编队,还有两个全副武装的百人步兵编队,再加由黄宗羲所率领的保障后勤的辎重队,急速行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