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没有一个男人是喜欢自己被压制的,除了女上男下这个相对古人而言,较为新颖的姿势。
“还不错,已经知道借力打力了。”重真欣然一笑,瞅准了方向便将精铁长矛往前一指,赫然下令道,“目标王嘉胤本部,冲锋!”
“杀!”关宁铁骑冲在最前面,尤其是袁十三这个移动的坦克,总是觉得不能辜负了信王殿下这身金色布面甲的信任,冲得那叫一个蛮横。
但大黑马比他的坐骑更为健硕,重真便如箭矢的锋锐,枪出如龙。
王虎编队不甘落后,卯足了劲儿追赶,杀敌。
“快!挡住他们!挡住他们!”吴延贵惊觉这支突然出现的骑兵,目标居然是义兄王嘉胤,而不是自己这个正在挥军攻打城门的人,当真是惊骇欲绝。
慌乱之下,他那本就松散的军阵,瞬间就被铁盾与铜板给撕开了一个硕大的缺口。张之极经过这数月以来的锤炼,又尝到了浴血杀敌的酣畅,竟也奋勇无匹。
“杀!”
紧随两个西北农民编队之后的,是一支谁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队伍,大概五十来人,有利于铁盾编队之外,既不靠得很近,又起到了辅助杀敌的功效。
“哪儿来的抢人头的兔崽子!”铁盾咆哮一声,率队犹如铁塔一般,望着吴延贵的破烂旗帜冲去。
另一边,王嘉胤的两千人马,也受到了凿穿战术的致命打击。
在这越过长城就是蒙古族领地的陕北,谁能不听说过凿穿战术呢?但是真正见过之人却极少极少,尤其是对于流寇而言。
毕竟他们最多只见过一些零散的河套寇,大规模的蒙古族骑兵还真是无缘得见。重真认为,这就是大明军人对得起大明百姓的地方。
至少那些誓死戍边的军队,对得起“军人”这两个字。
尤其是嘉峪关、宁夏卫、哈密卫、榆林卫这些充斥着大漠孤烟的地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等的悲凉,何等的豪情啊!
情感充沛的重真,蓦然感受到了盛唐诗人对于边塞的渴求,顿时豪情万丈,长啸连连。
他用精铁长矛捅穿了十数名拦截流寇的胸膛之后,便猛然将长矛掷了出去,射穿了一个弯着猎弓想要偷袭的健壮流寇,然后飞快取下斜挎的长弓。
一直狼牙箭出现在手中,弓弦瞬间绷得笔直,“嗡”的一声,弓如霹雳弦惊,离弦之箭,犹如闪电。
“大头领!”王嘉胤的身边还是有着好多个忠实亲信的,这大概就是这个能够列入八大寇之一的流寇头子,本身携带的人格魅力吧,毕竟有过军伍经历。
王嘉胤被撞得一个趔趄,差点儿跌下黄尘滚滚的山包去。
他尝试着指挥手下对那支直奔而来的百人骑兵队进行拦截,但是七次匆忙于上山包上列阵,都尽皆被从沟壑之上的逆行骑兵,迅速撕裂。
那个一马当先的悍将,周边都是悍不畏死的保护着他的猛卒,他的弓很硬,箭很犀利,已能对站在山包上意气风发的自己,造成极大的威胁了。
“兄弟!”那个差点儿将自己推下山包的心腹,被一箭贯心,瞬间毙命。
王嘉胤悲愤大呼,只听这个从辽东绕着长城九死一生逃难而来的心腹,将旺盛的生命力化作了最后的一声悲愤忠告:“逃!是建奴白甲骑兵!”
建奴白甲骑兵的威名,说实话王嘉胤是有所耳闻的,据说比河套寇更加凶残。
但是他们远在辽东,怎么会到这里来呢?
“难道也是绕着长城过来的?”王嘉胤念及此处,一颗勉强还能保持稳定的心,瞬间就乱了。
“走!”他二话不说,翻身上马就往反方向奔下了山包,滚滚的黄尘映衬在朝霞里,显得金光灿灿。
但无人欣赏这一辽东绝迹的美景,重真只顾着对准那面破烂的“王”字大旗,冲锋杀敌,而西北之人对于这一幕早就见惯不惯,甚至都有些深恶痛绝了。
因为这覆盖着这片大地的天空,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下雨了。
“本王都不敢竖起这样的一面旗帜来,你一介流寇,何敢?”
重真一直认为,西北之所以能够成为大明最先产生民乱的一片土地,除了饥荒等自然因素,以及官员的不体民情之外,缺少强势外敌的威胁,也是一大因素。
河套寇频繁侵袭大明西北边境,若无九边将士苦苦镇守,如何能将华夏民族的发源地——黄土地,守住。哪怕在小冰河时期,仅是在此生存就极为不易了。
“在布满着沧桑沟壑的黄土高坡上挣扎求存之人,无论是先辈还是当代民众,都值得怜悯与敬佩。然而,我们不能一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官军拼死抵御外敌的成果,一面又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向于他们的戍边不利。
就像我们不能一边吐槽农民起义的劣根性,一边又不断地鼓动别人去给这个世间制造更多的纷争。华夏只有一个,破而后立固然爽快,但是重建的艰辛,除了当事之人,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就像后辈总是无法理解长辈的苦口婆心。”
来自22世纪的重真,无疑比本土的华夏人有着更多深沉的思虑。
官员、兵员、富户、穷人、刀客、盗匪……这里有着一个无线循环的死结。
重真认为要想破开这个死结,就必须先以巨力破之,再以清流梳理之。
双管齐下,方有成效。
无论是如杨鹤一味纵容维稳者,还是如洪承畴一味清剿者,都不能成功。
因此对于王嘉胤这支最先起事,由有土的农民变成无田的佃户,最终由饥民产生质变转化为流民的所谓义军,重真暂时只能悲痛地秉承剿灭的原则。
然而陕北的高原沧海桑田,哪怕是县城附近都布满了沟沟坎坎。不像辽西平原那样可以供骑兵肆意驰骋,关宁铁骑和王虎编队,都受到了地形的极大限制。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382章 特种作战法
王嘉胤的山包隔得很远,也就唯独重真的三石硬弓,才能对之构成威胁。
王虎编队里已有不少豪侠觉得憋屈,居然不顾军令,跳下马来充分利用游侠的身手,去追赶那些被驱散了的流寇。
短时成效很不错,便有越来越多之人加入其中,于是锋锐的队形就逐渐解体了。
王虎见状又惊又怒,却无论如何嘶吼,都无法于瞬间掐灭这些兄弟蓦然喷发的游侠性情,便只能率着剩余的三十来骑,与关宁铁骑构成了一支五十人左右的编队,紧随重真往王嘉胤刚才的所在冲去。
可是当奔上那个山包时,这个流寇头子早已逃出去很远,隐没在了高远的沟壑之间,不见人影,唯有隐隐的呼喝,起着收拢溃散部下的作用。
“无论是辽东还是西北,剿匪的任务都十分艰巨。”
重真望着流寇所造成的黄土在照样的映照之下纷纷扬扬,不禁感叹了一句,但随即灵光一闪,又道:“好钢用在刀刃上,将大队的官军用在剿寇之上,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王虎,本王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王虎精神一振道:“殿下请说。”
“此灵感同样来源于辽东关宁,草衣卫和侦察兵都可作为参考,那便是——特种作战法。”
“特种作战法?”
“对,你的豪侠编队,虽然还缺少很多素养,但其实就很有这个潜质。”
脱离编队的豪侠健卒们逐渐地汇聚过来,听闻此言,当真是又荣幸又惭愧。
周遇吉望着初升的太阳说道:“辽东不会出现大量匪寇的,一定。”
“嗯。”重真点点头,便道,“走,回城。”
对于他们这些来自大明辽东的关宁铁骑而言,这场战斗堪称一面倒,根本就不具备任何战斗艺术,也根本就不值一提。
来源于和建奴鏖战的荣誉,也注定他们也不会被一群流寇牵着脖子去钻山沟沟,因为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就连老虎与黑熊都不屑于去吓唬一群衣衫褴褛的所谓“义军战士”了,迎着初升的璀璨照样咆哮了两声,就让太阳照着硕大的屁屁,“收兵”回城了。
一入城就开始在城内破败的土黄街道里闲庭信步,在几座城门的入口处,都留下了自己的王者气息——撒尿。
绥德的婆姨与汉子们先是被吓尿了,很快便被逗乐了。
有单纯的孩子壮着胆子走到大街上,去与老虎和黑熊比划,他们的家长居然也没有阻止。
孩子的善良天性让他们很快就与淘气的虎熊打成了一片,甚至还在一个不着调的孩子的建议之中,玩起了猜拳的游戏。
奈何两只憨憨无论如何努力,在“石头剪子布”的简单游戏中,始终都只能出掌。
老虎觉得这游戏挺无聊,用硕大的毛茸茸爪子蹭了蹭鼻子,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黑熊的脾气就比较暴躁了,再一次输了之后,就人立而起奋力地捶打起厚实的胸膛来。
大人们还以为它俩要行凶了,大惊之中却听孩子们欢快地叫道:“对对对,这就是锤子,这就是锤子。”
大人们化惊吓为惊喜,男人们看向身旁被西北的风沙熏陶得满脸沧桑的婆姨,骂道:“看你生出来的锤子。”
彪悍的西北婆姨们也不甘示弱地顶嘴道:“怪老娘咯?还不是你的种!”
男人摩挲着满是胡渣的下巴道:“老子小时候有这么虎吗?”
婆姨破口呛道:“倒是没有,不过一定有这么熊!”
“隔壁老王……”
“信不信老娘真去爬老王的坑?”
“你敢!”
西北地处处透着华夏古族的彪悍民风,就是这份彪悍缔造出了汉唐雄风。
若非后金已用蛮力先一步构建起了一个野蛮而又稳定的制度,传说里面以关中为基从而席卷京畿的义军里面的有识之士,还真有可能再现汉唐雄风。
但野蛮人的破坏力实在是太过惊人了,他们最擅长将这天下用铁蹄肆意践踏,然后仿照汉家的制度,在这片因血肉的滋润而再次焕发生机的大地之上,施行他们可以将人的思想和尊严,往无尽深渊里沉沦的统治。
这是一段藏在盛世泡影里的迂腐统治,汉家文明里海纳百川的思想,被彻底地禁锢在了一个一成不变的框架里。
还叫那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洪武大帝睁开眼看看,两相比较谁更强?
时代不同,汉家后人又怎敢随意地去置喙先辈的成就啊?
因为汉家人始终知晓,后人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因为有着先辈用双手打下的厚重根基,都是因为有着先辈用肩膀扛起的明净蓝天。
灵智开与不开,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他们也从来不曾在乎。
他们东施效颦,并不能理解民族脊梁的真谛。
他们只在乎自己的统治,在面对西方侵略者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甚至于不敢开启全民族的反抗,因为星星之火一起,他们也将被那燎原的大火,燃烧成为一片灰烬。他们是知道这一点的。
重真受过22世纪大环境的熏陶,深知在一个稳定的社会构架之中,一些有心之人就算是想要生出一些事端来,也断然不可能成功。
因此对于西北,“以巨力破之,再以清流梳理之”的背后,必定是要建立起新的秩序来,恢复官府官兵的威严来,同时也要让他们担起责任来。
这是对于原本历史上洪承畴所主张“以剿为主,剿抚并用”的补充,毕竟剿也好,抚也罢,根源若是不解决,那么流民便会不断增长,流寇也会不断滋生。
“西北的这盘棋,实比辽东还要复杂啊!然而黄土高坡的沟壑为棋盘,官员、官兵、百姓皆为棋子,拧成一股绳去与河套寇、西北诸部、乌斯藏、回回等部族势力,角逐角力,将内因转化为外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回城的短暂过程当中,重真想到了许多,灵感顿显,信念更坚,信心大增。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383章 管饭管饱足矣
绥德县的知县、县丞,带着一群衣衫凌乱的所谓官军,千恩万谢地将重真等人迎进了城内,可对于他们而言,却只是做了一件极其微不足道的事情。
旭日东升,绥德县城再次沐浴在了灿烂的晨光里。
所有人都已习惯了这里的干燥与黄土,所有人的脸上脖子上,无需风尘,便都覆盖着一层淡淡的黄土,让黄皮肤看上去更加炎黄。
重真带着几个人在城里逛了一大圈,结合之前的见闻,窥一斑而见全豹。
他真的十分热爱这方土地,因为这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往上,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绕过一个极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