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9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趁机还要打苏禄一次,在冬天之前。
  伏帝匐点两下头:“对,我是大唐将领。”
  他始终认为自己不属于大唐,只是拿大唐的东西,不跟大唐打,帮大唐干活。
  这回过来是没办法,大唐把吐蕃给解决,后突厥根本打不过大唐。
  自己要么跟后突厥在一起,要么投靠大唐。
  到地方会收了自己的武器,防备自己突然叛乱。
  哪里想到大唐真把自己当成大唐的将领,之后的事情不一样。
  自己可以提要求,箭少,要增加。
  这么考虑,他试探地问姜岗:“我们缺少箭支,一万……五千支?”
  “箭支好说,不急,你们主要针对后突厥,冬天想是他们不会打来,你们主要跟着一同巡逻。”
  姜岗眼中带笑意,我说让你们帮忙打,借口罢了。
  你打谁?后突厥跟你们换地方,咱们的人在那里顶着。
  冬天后突厥敢向南出兵?找死?
  “哦哦!”伏帝匐想起来了。
  “你们若喜欢出去转悠,往东北,靠北一些,有大片的针叶林。
  那里的松塔多,野兽多,你们带回来换东西补贴家用。
  箭支有,天兵军在更新装备,对弓箭要求降低,淘汰下来的给你们。”
  姜岗自己想到个主意,先说出来,再发报问陛下行不行。
  那边有大片的红松林,跟渤海国的差不多,就是没人去采。
  奚族今年应该会过去采,他们人手有限。
  “松子吃着费尽,采剥麻烦,粘一手松油,不好剥,跟着松塔一起放在火上烧,再砸。”
  伏帝匐对松子无爱,小海那里有松林,后续处理他不会。
  有那个吃的时间,不如把松枝拽回家烧火用。
  “东主有办法让松子开口,指甲一抠就能吃,在长安很贵。”
  姜岗又一次有了优越感,来自于自己的教官李易。
  看,你们那里什么都有,你们不会用,连个松子吃起来都费尽。
  “二百斤换一只羊?”伏帝匐想知道多少钱,拿羊衡量最方便。
  “这里的羊?五斤换一只。”
  姜岗给出个比例,松子少,寻常百姓吃不到。
  “我们到地方休整两天,去找松子。”伏帝匐感觉自己错过了好多好多好多。
  “长安卖做好的松子五斤换一只羊,你们采剥出来的三十斤能换一只羊便不错了。”
  姜岗把话说在前头,等对方采回来一堆,五斤换一只羊换不到,该以为自己骗人。
  “四十斤,我们去采。”伏帝匐主动让利,四十斤行。
  养一只羊要多长时间,捡的松子才多久,带上爬犁过去,树上的松塔多,拉回来。
  不在那里剥,太费尽,带回来给孩子、老人们剥。
  伏帝匐想到松子成熟后会自己掉下来,怕浪费,他看看自己的族人:“明天加快赶路,我们不休息,草地能拖爬犁。”
  伏帝匐打算好,下大雪直接带爬犁回来,不下雪,用马运输。
  “确定?”姜岗扭头找自己的电报机,对方答应,自己必须汇报。
  “去!”伏帝匐满脑子松子换钱。
  姜岗往旁边挪挪位置,打开电报机的箱子,开始发报。
  白天他抽空就摇一摇给电池充电,随时能用。
  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信息发出去。
  天兵军最先得到,关瑜锦没睡呢,在继续背电报数字码。
  他收到消息,翻译过来,先转发出去,再带着内容找张嘉贞。
  张嘉贞看完:“咱们跟着去,林子大,后突厥没威胁,招呼奚族和契丹,问问其他后降的部族去不去?”
  他想派大量军队去采松子,能换钱的好东西,不采扔在那里怪可惜的。
  “我给东主发报。”关瑜锦又追一封电报。


第一千九百三十章 不堪回首技术秉
  “先保存好,等运到山上,把医院建起来,放到安稳的地方。”
  电报一路传过来,没打电话。
  李隆基等一群人找到李易时,李易刚带徒弟和护士们把一具大体老师给放进药水中泡着。
  悲田坊去世一个没有家属的人,直接给李易。
  李易先举行一套仪式,对亡者尊重,再处理。
  李隆基他们在外面等,进不去,这里不允许无关人进入。
  何况大家不愿意进去,总觉得周围凉飕飕、阴森森的。
  李易一行人先洗澡换衣服,换的衣服还是白大褂。
  “小易,晚上穿官服比穿现在的好吧?”
  卢怀慎在煤油灯下看李易,衣服的颜色太扎眼。
  李易想了想,想到清朝官服,走路一蹦一蹦的,赶紧摇头。
  “习惯了,官服不适合。牛送来了?”李易以为一百头活牛凑集完毕。
  “牛乃小事,换地方说话。”姚崇同样不喜欢呆在此地。
  “你们休息,你俩跟上。”李易先对护士们说,再招呼徒弟。
  “嗯!”小丫头乖巧地回应。
  李归藏则没事找事:“谢师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眼前人更多,我会努力学。”
  毕构:“……”
  他一听到这句论语,浑身上下皆难受。
  有个孩子太坏了,为了不当自己徒弟,说什么三个人走路必然有一个是我可以当他师父的。
  吓唬他一下,他的回答立即变成荀子、孟子、尚书里的内容。
  徒弟没啦!回去又被小机器人调戏一番,三个姓必的人走路,跟我姓师的有啥关系。
  宋璟、苏颋、张九龄三个人几乎同时叹口气:“唉~~”
  没啥可说的,当时还叫李抚宽的孩子问自己等人他的名因何而起,自己答不上来。
  偏偏之前人家见到小易,小易给出答案。
  李隆基忍住笑,他听过这个‘故事’,对某些人来说很悲伤的故事。
  去找徒弟,慢了一步。
  只是如今想来,孩子确实应该跟易弟,别人如何教?
  一般的书,两年间会背完,包括注释。
  再教能教什么?做人?哪个师父不叫为人处事?
  如青黛一样,能教的人必然所学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李隆基想着,突然问:“归藏,浩如沧海,郁如邓林。可知?”
  “是说我师父之道之深幻吧?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李归藏抬头时说出来,非常自然。
  毕构等人这下心情好了,方才李隆基问的时候,他们在努力想,还未等想到,答案有了。
  自己确实教不得,孩子已经强到不讲道理的地步,与他师姐、师父一样。
  “好孩子!”李隆基抬头摸摸李归藏的头,小丫头一步上前,仰脸。
  “你也好!”李隆基用指头点点小丫头的额头。
  他看小丫头的样子便高兴,活泼、快乐、调皮。
  去年冬天见到时,小丫头医术惊艳,后得知命不久矣,跟着难过,指望易弟逆天改命。
  现在小丫头没事儿了,果然天命可逆。
  李易走在旁边纳闷,你们匆匆赶来,没有急事?明天不能见面?
  “三哥……”李易问。
  “两封电报,关乎伏帝匐、天兵军……”李隆基把电报内容说出来。
  涉及到其他部族的工作种类和收入挂钩问题,同时会冲击渤海国。
  渤海国的松子多,契丹有一部分,契丹会派人到渤海国收松子。
  “五千西南蛮过去了。”李易猜出来李隆基的心思。
  “骨利干部当……”宋璟问。
  “不冲突,松子有多少我收多少。野生红松林,一大片接一大片,没被烧了变成田地。
  他们属于游牧,非农耕。松子大家爱吃,收税的话,最好收出口税。”
  李易看向毕构,松子多,只要肯去采。
  数量把多,价钱压下来,大唐的销售价钱便宜,出口贵,十倍都没问题。
  因为他那时进口的南美长松子就是如此,好几百元一斤。
  然后北美那个国家从南美进口,是他国家的十分之一不到。
  而且那个北美国家更喜欢他国家的东北红松大松子。
  他的国人反而喜欢十倍价钱的南美的长松子,似乎进口的都是好的。
  现在别的地方不行,包括黑松子的产区。
  正好自己给没有松子的地方销售,广告打得好,不愁销路。
  “采!小易,老夫支持你。”
  毕构一听有税,还是百分之三十的出口税,怎么看李易的白大褂怎么顺眼。
  “有财政补贴吗?从松塔里面往外剥松子耗费人力过多。”李易顺着毕构的话问。
  毕构想到了蓝田县的小松塔的小松子,太小了,剥起来确实费尽。
  “好,补……”毕构要补贴。
  “嗯哼!”姚崇咳嗽一声,似乎嗓子不好。
  他笑着对李易说:“小易,老夫还记得你弄出来的那些个好农具,脱粒的、剥壳的,你为大唐百姓倾心尽力啊。”
  “没啥,回头我给你瞧瞧嗓子,痰多吧?出自于肺。即便痨症我也帮你医好。”
  李易斜眼看姚崇,不无威胁之意。
  转过头他笑着对毕构说:“老毕,补贴多少?”
  “补贴?老夫方才说不如你想个法子,让松子很快被剥出来。”毕构改口了。
  “老毕,回头咱俩单独说这个民生的事情。一百头牛你们看着可还……”
  “现在说,有没有快速脱松子粒的办法?”
  毕构拒绝,他赶紧地看姚崇一眼,老夫好悬上当。
  “呵呵呵呵!”李隆基笑,他摸摸李易的头:“易弟,三哥给你补贴。”
  “三哥你还说补贴,弟这厢有法子,脱粒而已,那不是有蒸汽机嘛!小型的车。
  不要车,机器抬过去,一筐筐的松塔扔进去,出来的就是一袋袋的松子。
  简单,哪怕要松子仁,一样打出来,可快了。”
  李易不跟大家逗趣了,东西少,人工操作。
  十多万人去采松塔,必须用工具。
  把人力耗费在剥松塔上不划算,有技术,非常简单。
  老头老太太可以帮着剥松子,为什么不让他们雕刻装松子的盒子?
  松子值钱,还是精美的包装值钱?出口的东西。
  没有松子的事情,他依旧要往那里送小型蒸汽机,有其他用途。


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 计划略改绝重甲
  一群不想睡觉的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李易用大锅煮用船运来的海州那里的海螺。
  他不想让大家吃辣的,影响年岁大的人睡眠质量。
  火车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跑,送东西和乘客,不去海州。
  海州有船,在船上养着海螺过来,还有白蛤蜊。
  海边的百姓有李易制作的简易玻璃水镜,捞浅海的海鲜比较方便。
  报纸上写了,不准潜太深,超过三丈潜多了会生病。
  十米一个大气压嘛!总在那个位置,多承受一个气压,得潜水病、减压病概率就增加一大截。
  别人说这样的话,海边百姓知道一样要下去,为了多赚钱。
  报纸上写,百姓听话,李东主说不好,咱们得懂事儿。
  海州渔民捞上来,商人用船运,拿海水养着,顺便让海螺、白蛤蜊吐泥沙。
  像家里养猪,赶去卖的时候一样,都是饿着,猪饿得直叫唤,卖猪的人不喂。
  喂了食儿会增加重量,坑人不行啊!
  在船上换海水,吐完沙子,别人愿意买,买完回家吃着方便。
  耍小心思耍一次、两次别人被骗认了,再耍,大家都不买。
  邻里之间、同行业之间传,一传十、十传百。
  “活海螺想是价钱不菲?”毕构见李易主动拿出办法,用牙签把海螺肉取出来看。
  “十税一,按照个头大小卖,死了的一大堆卖两三钱,给别人拿去抠出来剁碎喂鸡鸭。”
  李易不晓得具体价钱,价格有浮动,一天不同时间段价格都有变化。
  海螺用海水养着送过来,越养越瘦。
  海州到洛阳水路转水路,十多天才能抵达,价格高。
  渤海湾有海螺,能够直接走黄河到洛阳,不过渤海湾的海军多,他们有钱。
  上次没出海的海军跟出海的海军一同建窑,烧大陶罐子,能装三十四斤水的陶罐。
  海鲜他们捕出来做成罐头,装陶罐里密封,像保存酒那样。
  或者用树枝编小篓,用油纸一层层糊,同样装海鲜罐头。
  加上各种海鲜干,用船运到壶口瀑布,在那里卖。
  冬天他们从渤海出发,到海州等火车,船归大唐,他们自己操控,节省船钱,全是自己人。
  海军卖东西交的税入户部单独的账,到时候户部拨款造船。
  “鸡鸭吃死去的海螺生病否?”刘幽求问,他在回忆自己当杭州刺史时的情形。
  杭州挨着海,他却不知道鸡鸭怎么吃海鲜,上任时间过短。
  “剁碎放在那里,不与其他食物搅拌,鸡鸭自己知道能不能吃。”
  李易知道百姓怎么喂鸡鸭鹅,往那一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