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盟有工匠,李家庄子不需要保密的工件已分包过去。
如制造火枪的枪托、枪筒、螺旋桨船除轴承之外的部件、螺旋桨的倒模……
“李大夫,我手上有工匠。”
金城公主想帮忙,她带去的嫁妆回来了,其中的工匠本事不差。
“不可!”“行!”毕构几个人与李易同时出声,大臣们拒绝,李易同意。
“小易!”毕构喊。
“不涉及到技术的工作,学徒的人帮忙打磨、锻造、铸造零件。
把学徒替换下来,金城公主的人手顶上,学徒制造小型蒸汽机。
学徒能看懂图纸,清楚蒸汽机运行原理,有过参与、观摩的经验。”
李易解释,学徒放在别的地方,属于给师父干活,能不能得到真传看师父的想法。
李家庄子的学徒放到外面,一律是师父。
群臣不出声了,吃火锅。
金城公主高兴,起身去安排人手,把话儿传给她的工匠,提前准备,今天不准喝酒。
……
消息传到住在李家庄子的金城公主的工匠群中,工匠们恨不能现在便参与进去。
他们近几日允许出门,宫女太监加上其他的人手一同到外面,有孩子的抱着、牵着。
要好好看看这个八年没见到的长安,告诉孩子,这里就是咱们的家。
他们拿着李家庄子给的钱出去,回来还是那些钱。
他们坐公交不花钱,买吃的有城南的地方在那里也不花钱。
看上首饰、胭脂什么的,他们自己的工匠就能打首饰,胭脂现在最好的由李家庄子供应。
出去转一圈,天热,免费的汤和绿豆水倒是没少喝。
其他的时间用来学习,明天回去,趁现在多学本事。
工匠们人手一套标准工具,直尺、曲尺、卡尺、卷尺等尺子一大堆,锯的品种也不少。
其他没见过的工具,装到一个大箱子里,重量超过一百斤。
一有时间,他们便打开箱子看,欢喜后发愁,怎么随身携带。
即便箱子有两个边的轱辘,还可以拽、背,他们依旧觉得麻烦。
若扔了不要?开什么玩笑?这是命根子啊!
拿了东西,他们总想帮忙干活,又清楚自己的情况,接触秘密不行。
此刻听到公主说明天能参与一些简单的工作,他们兴奋得饭都不想吃了。
……
李易没有那许多兴奋,他先吃完,回自己的院落画图纸,小型蒸汽机的。
这个先弄出来,明天给学徒们扔过去玩儿。
不着急,年底造出来都行。不过想来学徒们很快会给制造好。
他们有着造大型蒸汽机的经验,小的有图纸,又清楚其中的原理,不存在别的技术障碍。
至于柴油机,李易准备抄。
抄单缸水冷柴油机,四冲程的,对制造技术要求越低越好,马力小一点可以接受,耗油打、燃烧不充分都成。
以实用为主,以好制造、好保养、好维修为辅。只要造出来一台,大家有了经验,就能多多制造。
李易考虑着,他知道一些原理,却无法弄清楚整个柴油机的每个零件的用途。
画出来,跟工匠探讨一下能够制造。
等以后再更新,反正有现成的图纸。
第一台拖拉机必须是手扶式的,怀念,刹车都在车把上。
最初都是生产队的拖拉机,之后谁家要是有一台,可了不得。
图纸他打算一张一张画,边画边记,一台发动机其实是一本书。
为了以后维修方便,自己先弄清楚,等以后造好,接触多了,听动静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他那时最初的一些人维修各种机器,要么是曾经厂子里的技术工人,要么是研究所的技术员。
或者是机械采购单位的人,采购的人采购很多设备,总需要修,自己一边干着采购,一边买零配件。
设备坏了,用自己的零件换上去,从中赚钱。
都是国营企业,采购的部门权力大,别人都得给塞钱,不然凭什么买你家的东西?
这不就有启动资金了嘛!再招没有启动资金,有技术的人在小店给别人修,自己跟着学。
采购农机的部门主任,本身就懂得技术,他们得学,然后采购的时候了解情况。
“所以说国营的最腐败,他们干得多好,都是那个工资,为什么不给自己捞?”
几个小时后,李易把蒸汽机的画完,找到柴油机的看看,嘟囔。
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 土豆收获不满意
‘轰隆轰隆’的声音中,两列火车跑了三天,大量的物资被带到长安。
装有月饼和葡萄的船驶向河南府登州莱州的地方,再过几天就八月十五,海军们在长安,得给他们的家人提前送。
包括负责放烟花的羽林飞骑们跟船,此刻他们已经收到从海州驿站送去的信。
带回来的土豆和地瓜,李易为了不它们烂掉,先给种上,等天冷的时候在上面盖大棚。
他那时没有在现在的时间段种的,大棚土豆要晚一个月再种。
因为秋收的土豆很多,能够保存到开春。
大棚种土豆,土豆成熟时,便宜的土豆还没吃完,有几个愿意花大价钱买新大棚土豆的。
等二月中旬到三月,大棚土豆才是收获期。
这时的很多土豆开始发芽,或者黑心,新的大棚土豆自然被接受。
大唐没人与李家庄子进行土豆销售竞争,啥时候种都行。
现在种,不用到腊月,土豆便能收获。
留出来一些吃,保持适合的温度,之前收的土豆又能种。
这批等可以种时,时间稍微晚一点,不轮种别的作物,继续起大棚。
催土豆、地瓜发芽还是很容易的。
为了种子,四季架大棚都舍得。
“今年冬天,咱们可以敞开了吃烤土豆和烤地瓜。”
李易手上拿个大土豆,准备中午炒着吃。
他带回来的土豆能收获了,刚种下去海军带回来的,正好起土豆。
现在就是尝一尝,接着给土豆一个人工提供的环境,让新土豆尽快度过休眠期,发芽,接着再种。
后期再种,要给司农寺,他们组织人手,挺麻烦的。
司农寺的人差不多都在,到各地去找种子的还在各处呆着。
司农寺如今人员最多,编内的、编外的,朝廷拨款也不少。
他们确实出成果,与李易时最初不同。
初时他的国家也不是说不重视,就是没钱,拨款少,人手缺,找个作物凭借碰运气。
大唐司农寺在李易的要求下,调动几万人,地方各官府还要配合。
司农寺卿、少卿等人亲自跑到地里刨土豆。
他们官服脱掉,穿七分裤和坎肩,一个个的身上肌肉块看着挺漂亮,说明确实是干活的人。
一拨人收过去,后面再来一拨刨,捡遗漏的土豆,不管大小,一律装筐,之后要称重。
先收一亩地的,一筐筐的土豆抬过来。
李隆基一众人围观、等待。
其实都不用再看,已经知道比种任何东西的收成都高。
一筐有个七八十斤,眼下装了十五筐,还装着呢。
没人打伞,大家不停地出汗,旁边有人递清凉的山泉水,喝一口,透心凉,才觉得好受。
“就这么点啊?我中在肥沃的土地里,又精心照料,太不给面子了。”
李易嘟囔着抱怨,怪土豆不好好长。
他附近的人:“……”
“小易,差不多得了。知道你带回来的土豆亩产高,你何必呢?”
毕构气不过,说李易一句。
“西瓜一亩地也不少,你吃西瓜能吃饱,然后多长时间饿?”李易算另一笔账。
“土豆和习惯一样?我吃的炒土豆片和土豆丝,不像吃西瓜。”
李旦知道李易的意思,他吃过,发现土豆吃着顶饿。
“按照里面的水多少来计算,土豆的含水比例是水稻和麦子三倍多。
好田的水稻、麦子,亩产在三石左右。
单独计算水分,土豆十石亩产才算跟它们持平。
当然,土豆里面还有其他的东西,这个是大米和白面比不上的。”
李易就是嫌弃产量低,别的方面他都认可土豆。
“李大夫,给你三石稻子或谷子,与十石土豆三选一,你选哪个?只能吃这三个中的一个。”
刘幽求问得最干脆,别说旁的,你要啥?
“当然是土豆了,土豆里别的东西对身体好,别的菜不允许我吃,我只能指望用土豆来补充。”
李易也干脆,土豆,虽然他总是把土豆当成菜和零食,却并不代表他不懂。
“嗯!”得到答案的刘幽求满意,说明土豆还是好。
说话的工夫,所有的土豆全起出来,装在筐中称,最后去皮。
司农寺卿秦守一计算完数据,站在那里不出声。
“多少?”宋璟沉声问,等你呢,你愣神。
“一,一千八,八百四十,九斤。”秦守一结巴地说出来。
“再称两次。”姚崇催促。
按照这个数来算,折合成石,有十五还多。
李易不是说水多么?三倍多的水,扣了,还有五石的干东西,比三石的多出来六成。
大家又一次称,称完算,连续两次,数字上下相差不到五斤。
“看,我就说少,按照我的想法,这样的地和照料方式,至少要有四十五、六石。”
李易按照他那时最好的土豆种子亩产八千斤来算。
百姓不可能都用好地来种,更无法专门盯着照料。
亩产到时候掉到十石很正常,比起好地的稻子和小麦,也就强上一些而已。
“种,还是不种?”苏颋发现特别烦李易,你不会说点叫大家开心的?什么四十五六石?
“种,能当主食,又可作副食,产量低,可以想办法提高。
在管理方面,比水稻和小麦轻松。
在草原上种水稻不现实,种小麦又怕鸟,种上土豆,等长起来,埋在地里。”
李易点头,不泼冷水了,按照他的算发,水稻的产量现在更低。
“土豆收完了种什么?”毕构看着地空了,知道李家庄子的地肥沃。
“种菜,还能抢一季。其实土豆吧,有的地方一年能种两次,比如河南府,现在种籼稻。”
李易算一算时间,眼下长安不适合再种粮食作物。
当然,菜他也不种,他种别的东西,之后上大棚,他育种。
“刚柔,现在的土豆呢?”张九龄看着筐里的土豆,想知道怎么处理。
“挑大的用来留中,中等和小的咱们吃。小土豆可以烀咸菜,也能多放盐煮,煮干了土豆皮外面一层盐霜,里面却不咸。盐霜土豆。”
李易说着吧嗒吧嗒嘴儿,想吃,现在就煮,当零嘴吃。
“好,晌午吃土豆。”吃过土豆的李隆基跟着馋,这回可以放开了吃,不心疼。
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 蕃宴所求待增产
众人开始挑土豆,大的单独装,稍微大的也算。
继续向下,不同大小的分类。
其他人继续收土豆,种了很多亩,这是明年的种子。
种的时候司农寺的人都在,种啥都在,包括后期管理,跟着一路学。
一个土豆上能长很多芽,催芽变长,再切成块,种在土里,到时候一棵秧子下面长一大堆土豆。
土豆收获着,土豆秧子成捆地搂起来运走。
“是拿去喂牲口?”李日知首先先到利用田里的东西,不浪费。
“煮猪食的时候一次放一些,牛羊呢,有的时候秧子中部分地方有毒。
以后吃土豆的时候,我写在报纸上,告诉百姓,发芽的了、青绿色太重的,想吃得额外处理。”
李易简单介绍,他担心秧子中的部分地方因土豆生长和温度、阳光照射,存在龙葵素。
牛羊在有正常食物吃的时候,不喜欢吃土豆秧子,地瓜秧子倒是尝了后能接受。
猪就比较好,对食物要求低,煮猪食的时候放进去,煮熟了就没毒了。
土豆上面的毒多,发芽的地方挖出去,其他的地方切片用水泡,最好是做成醋熘土豆丝。
这就是吃货种族的智慧,从有土豆到知道怎么处理,并且单独发明一道菜,说明有人中毒死过。
经过琢磨,为什么放醋的没死?那就放醋。
还有制作土豆菜品时用水泡的,用水焯的,都能针对龙葵素。
那时没人给讲科学,百姓用生命来摸索。
于是出现了很多明明应该中毒的东西,再经过特殊加工处理后没毒的方法。
包括腌咸菜、做酸菜,谁给讲亚硝酸盐?大家在岁月中知道要腌制到一定时间才能吃。
还有人总结,写到书上,百姓不识字,官员有责任教。
“叔叔,土豆真的比米面干的东西少?一斤米顶三斤多的土豆?”
王皇后看着那么多的土豆,总觉得相差不大。
“嫂嫂,一斤米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