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一个州全完,都查了,谁在地方治理?
查完后派谁去管?全不行了,从别的地方抽调贪官污吏过去?到新地方变本加厉?
“好,老夫同意,小易,你说”
“东主,电报!”宋德在毕构想要问一问哪里还有值钱矿的时候赶到。
翻译好的,李易看一眼,安排:“送去一万斤胡椒粉,给边关将士们喝羊汤用。”
宋德转身离开,李易对其他人说:“关瑜锦说天兵军、横野军那里没有胡椒粉了。”
众人继续吃饭,一万斤胡椒粉确实贵,然,对李家庄子来讲,无所谓。
关贸中,李家庄子总要胡椒,需求量大,超过五十分之一的胡椒进到李家庄子。
寻常百姓才不买胡椒,有那钱可以换很多其他东西了,不吃胡椒又不会死人。
“胡椒就是先种下后等几年才行,不像胡瓜。”
张九龄知道怎么种,广州种植了,陆州覃家那里也种。
比琼州种得晚了一年,明年琼州开始收获胡椒,后年广州与陆州才有。
初时产量低,到五年的时候进入丰产期。
“橡胶树等的时间更长,需要继续从海外把割好的胶运回来,我有大用。
出海的人快回来了吧?最初估算时间,没考虑过中途的实际情况。”
李易从胡椒想到橡胶,突然发现有一群人在外面呢。
“他们船大,没事儿。”苏颋嘟囔一句。
众人继续吃饭,却难免惦记出海人员的安危。
李易喝口酒:“到冬天,海州那里温度低时会结冰,海水不一定。
只要冰不那么厚,依旧能行船,岸上准备好碎冰块。
海鲜捕捞后带着一些海水,把碎冰扔里,很快结一坨冰。
甚至直接在外面放上半个小时,海鲜冻硬装火车运到长安,沿路可以卖。”
李易不想大家心情不好,说冬天的情况。
到冬天,肉少,黄河不能通航,海中的鱼多,正好补充京兆府的肉类需求。
下雪后拉雪橇,给北面与南边的各州送去,百姓有肉吃,身体强壮。
“价格要便宜,现在的海鲜贵,依靠一天抵达为噱头,不然贱卖,用船送海鲜的人会赔。”
姚崇喝口酒,他面前摆了十多个海虹壳,他喜欢吃这个。
非养殖类的海虹没有绳子在壳里面,而且捞的时候专门挑大的,口感好。
“比眼下的河鱼便宜,黄河上不走船,大量的船只去海里捞鱼。
提供给百姓足够的食物,比单纯地依靠高价格的海鲜有利于大唐发展。
庄子继续造火车头,冬天的时候,还能出两个车头,好好调度一番,一条铁路走四列火车没问题。”
李易已经为冬天一大片地方的百姓考虑好吃什么了。
海鱼比较腥,但那不是问题,教百姓怎么做,收拾干净后,再放调料就把腥味压住。
尺带珠丹一直在听,插不上话,吐蕃不怎么吃鱼,有的鱼有毒,关键腥味难以祛除。
没有食物,抓到鱼也能烤着吃。
他在学习,发现大唐随时想着百姓,夏天还未过去,冬天百姓怎么吃肉已安排妥当。
具体到吃鱼的问题,吐蕃做不到哇!吐蕃许多部族之间要会盟,管不了别的部族的人,只要他们拥护自己的地位就行。
百姓整体上更落后大唐的百姓了,一年差一点,十年后
尺带珠丹想着,喝口闷酒,再吃刚才还觉得味道不错的炒杂贝,发现有一些苦涩。
确实苦,有个扇贝里面还有条小鱼,那鱼苦,他没看就给吃了。
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全员归还不艰苦
海上波浪轻伏,和风日丽。
一支庞大的船队在艰难地航行着,整个船队有四十艘船,桅杆上的帆在频繁调整。
“风呢?风都跑哪去了?大海呀!真叫人生气。该来风的时候不来,不该来时使劲吹。”
阮津站在蒸汽机船的甲板上抱怨,回来的一路上,他遇到很多次风不给面子的时候。
有一次居然三天无风,船上携带的淡水不足。
要不是东主给了专门收集淡水的好工具,大家就得渴死在海上。
不过一切都值得,为了携带更多的东西,淡水和食物减少,归来的一路上见了不少岛子。
终于回来了,就差一点,来个风,往西吹的风,不,朝哪吹都行。
“正常的风,半天路程。李东主绝对想不到我们带回来多少东西,多亏给了弃船的数量。”
大唐水军都督柳庭光站在阮津的身边,他倒是不急。
眼看到家,一路上有惊无险,每扔一艘船,更不曾死掉一个人。
出来时说好的,每一艘船的船员数量不满,为了保证航行速度,可以丢掉一半的船只,甚至四分之三,带十艘回去。
大家为了把更多的东西带回家,一同克服,蒸汽机船很多时候当帆船用,煤都给扔掉不少。
下次再出海,不带蒸汽机船,或者带一艘,万一遇到什么麻烦,这艘能够去附近找东西。
“来风了,一点点,好,不是逆风,逆风还要走之字。”
阮津张开胳膊,感受着从背后吹来的风。
船员们立即调整桅杆,满帆,船开始前进,并逐渐加速。
为了速度能更快,他们把所有的食物和淡水全扔掉,只留下半天的淡水,一人一水囊。
不够用,他们可以继续采集淡水。
船队向西,追着太阳,当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天边晚霞中,他们看到了……船。
九艘大帆船停在海面上,看不清楚船上的情况,太远,能看见九艘船的帆是降下去的状态。
等双方距离又接近一段,几乎在同一时间,瞭望台上的人打起了旗语。
阮津的船队问对方是干什么呢?对方说你们回来了?
双方再次交换旗语,阮津的队伍说是啊,我们到家了。对方说我们捕鱼呢,马上要走。
于是双方的旗语一致,一起走。
夜色下,海州,一群人在码头等待渔船归来,到时装车皮。
从长安来的火车抵达后,加煤和水,再拉着货物离开。
等啊等,发现咋那么多亮光?明明是九艘船,自己看到海市蜃楼了?
船队终于到岸边,排队靠码头。
“是咱们远洋的人回来了,四十艘,一艘没少。”
“他们的船吃水那么深?装着多少东西?”
“不知道人有没有事情,保佑,李东主保佑!”
“快,派人走驿站给长安送消息。”
“不派人,等,火车再有一个时辰抵达,火车速度快。”
“叫人准备东西,洗澡的、饭菜、酒,给咱们的将士们接风洗尘。”
岸上的人发现不是海市蜃楼,再对比船只数量,很快知道是哪支队伍。
他们叫喊着,又兴奋又紧张。
船一艘不少,却怕人少了谁。
似乎猜出岸上人的担忧,九艘渔船上的人相继喊:“全回来啦!一个都没死!”
很快大家协调一致,不停地喊着。
岸上的人摇动着火把欢呼,有人甚至激动得抱着身边的人又蹦又跳,随后被推开,被另外的人推开,你抱着我媳妇儿作甚?
阮津队伍等待,等渔船先卸货,他们的不着急,原本他们想在这里站一脚,休息休息,派人送消息,再从黄河进去。
路上得知火车通航,火车跑得快,车厢越拉越多。
他们决定在海州卸货,船就不过去了,太耽误时间。
九艘船上的海鲜卸完,刚装到空车皮里,火车抵达。
灯火之下,抛锚的归来船只上的人全下船,帆落下去。
他们适应着地面,顺便喝冰镇酸梅汤。
“火车怎么过的河?”阮津知道一路上有河需要过,难道桥修上了?那得修高,大运河还要走船。
“在两岸修上船的地方,火车到了,车头卸下,去旁边调头。
再转到一连串车厢另一边,倒退着推一个车厢上装有铁轨的漕船。
推一个就卸一个,换一艘船,再推第二个。
等最后的时候,车头自己退到船上,船带着去对岸,火车头先开下去。
后面的船过来,火车头退着挂上车厢,向前开,再一艘船过来,再退,就这样全挂上。”
一个管事的人介绍,没有桥,拿船倒。
另一人补充:“等冬天,会在旁边的位置修大桥,跟过黄河的桥一起修。以后不用船载,耽误时间,不然可以跑更快。”
“火车快吗?”柳庭光没想到出去一次,回来的变化这么大。
“快,从长安到海州,一天一夜能跑一个来回。这两年帮工的人可赚到钱喽,要修很多。”
“好啊,快就好啊!以后再出去,回来直接在这里装卸货,给大唐不停地送东西和做买卖。”
“你们在海上遇到危险没?”
“没,都好着呢。不缺吃不缺喝,随时知道自己的位置,还有附近哪处岛子上能装淡水。”
“你们吃海鲜吃很多吧?”
“吃得想吐,要缓上几个月。”
“快去洗澡,有好吃的。”
“先写信。”
当火车抵达,开始丢车厢、补充煤和水时,海员们就坐在旁边看着吃饭。
阮津和柳庭光不跟车回去,他们要与兄弟们在一起,之后一同走。
信交给火车上的羽林飞骑,由他们带回去。
与信一同带回去的还有手印证明,每个船员按一个,按在写有自己名字的地方,告诉陛下他们全活着。
挂上车厢的火车鸣着笛,轰隆轰隆离开。
海员们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踏实,恍惚中又来到了海上,面对大风和暴雨,艰难地搏斗着。
终于风平浪静,阳光穿透云层照射下来。
然后……然后大家相继睁开眼睛,外面的阳光果然照射进来,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几乎同一时间,一列火车载着海州的货物,在百姓们的期待目光中,于‘呜~呜~’声中抵达长安。
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 笑颜不止心鼓舞
“急报,让开,急报……”
车还未彻底停住,车上的羽林飞骑跳下来,找到站台的马,骑上吆喝着冲向李家庄子。
多数百姓站住,有想过中间单独留出来路的人赶紧退回去,纳闷地看着一人一马从身边蹿过去。
“看样子事情不小。”
“听上去也是。”
“火车回来,没见哪里坏掉。”
“或许车头,最后坚持着到家。”
百姓很自然地讨论起来,关心地看向火车头,露出担忧的神色。
火车头明明属于死物,百姓心中始终把它们当成活的看待。
火车头是个能干力气活的大家伙,不吃草,吃煤,喝水比牛马多。
前来运货的酒楼、饭馆过来的人,俱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今日有没?
“卸货,估价。”其他负责装卸的人找到车头上的人问一声,回身吆喝。
要买东西的赶紧站位置,大酒楼守在大桶周围,小饭馆就看着小水桶。
上面开始舀鱼虾,有的活的有的死了,大小不同。
等装差不多时估价的人喊:“一千六百钱,有要的没?”
有人要就举手,再有人想抢,可以喊‘加二十钱’。
都没人要,这桶拉走,运李家庄子吃,李家庄子会把死的先吃掉,活的打氧养着。
城南那里,或者桥头的位置有人想吃新鲜的,提前说,养的给送过去,当面处理。
等过些日子卖螃蟹,另一种处理方法。
螃蟹抓起来,螯上会拿绳子绑好,装在网格大的麻袋中。
透过缝隙可以看到情况,价格固定,谁选上哪一袋子,上称。
大小和鲜活程度自己判断,回去后再放到水槽中用脚踩的打氧打气儿。
不存在一条鱼或一个螃蟹那样单独看,批发,在李易时便是如此。
海鲜批发价不足零售价的一半,留出来足够的利润空间。
……
“报~~~出海队伍回来,抵达海州,人船全在。”
报信的人带着东西跑到桥头,在吆喝声中策马过桥。
桥头卖东西的和守桥的募兵们听完,发出不同的欢呼声。
在大唐海军出去时,大家便知道,此去遥遥不知几万里,海上狂风暴雨,九死一生。
将士们为了大唐寻找东西,能够让百姓富裕的东西。
李东主也出去,先回来的,带了种子和血珊瑚。
不知道这些平安的将士们的船上装了多少好东西。
报信的人一路催马一路喊,等他到达李隆基所在的大院落时,一群人已经等在此处。
桥头的地方有电话,电话速度比他快。
“陛下、李东主阮津他们回来了,我在海州看到他们,他们写的信,没上漆封。”
羽林飞骑掏出两封信,一封给李隆基,一封给李易,叫二人先看。
李易看的速度快,一眼就知道情况,等李隆基那里看完,他递过去,交换着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