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8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兄长因何事匆匆而至?”李隆基以为出了什么大事。
  “鲸鱼送来了,许多肉当地百姓分掉吃,一部分用盐腌了,有易弟要的东西和大量鲸鱼油。”
  李成器得到消息,去看了眼,确定后找李易。
  “易弟作手术,先安排过来,肉还能吃?”李隆基算算日子,有一个月了不?
  “放许多盐,易弟要的东西腥臭难闻,他们给包上,三百多斤,油脂也多,不好运,一路上都是修铁轨的。”
  李成器皱眉头,显然厌恶那个东西的气味。
  “金仙来了,缺钱花。”
  李隆基点下头,表示知道,等李易作完手术再说,他提别的事情。
  李成器微微一愣:“她有一套铜活字,怎会缺钱?”
  他也是这么想,那套铜活字给他,他能赚许多钱。
  “小兰出主意,把金仙和玉真府上的人轮换调过来,由她来教。走吧,去前面看看。”
  李隆基说着往高台走,站在高台上能看到河对岸的情况。
  二人到地方,灞桥旁边的铁索桥昨日完工。
  与黄河下游壶口瀑布南边的分隔蒲州、同州的蒲津桥一样,中间能够打开,方便船只过往。
  旁边原来的多孔石头桥正搭架子拆,拆除一部分,再重新把拱抬高。
  桥面拿钎子打孔,准备炸,下面放几层大渔网。
  炸下去的石头落到水中的渔网里沉下去,船再过去捞,不然大石头怎么从水里往外抬?
  “这里的桥建完,西边的桥应该也建妥了吧?”李隆基好几天没出去,不了解情况。
  “建好了,铁索悬桥,中间捆绑木板,两边的地方挂网,避免有人从边上掉下去,还得去救。”
  李成器看过通向城门的桥,两层板子,下面间隔的横板,上面拼起的竖板。
  二十五条铁索在下面,另有四条铁索分左右上面牵扯,同时有网,能两边同时过车。
  工程量不小,换个地方,没个半年甭指望,甚至两年都是它。
  李家庄子工具多、铁链子不缺,直接就砸好拖过去。
  换以前,用掉的铁是大唐半年的产量,现在半天的产量?好像用不上半天。
  “易弟给出来的铁矿产量高,冶炼技术跟着提高,百姓手上有铁锅的很多。菜刀不用管邻居借,更无须用石头片切。”
  李成器想着,感慨一句,几年前他不知道百姓居然用石头片切菜。
  去河边找大的鹅卵石,对着另一个使劲砸,砸碎了挑选石头片当刀。


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百姓追求国亦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隆基同样感怀,用这句话来告诉李成器咱们开始过好日子了曾经的事情别总想。
  此话的原意不是这个。
  李成器听懂了,他拿起望远镜看,对岸的市场还是那么热闹。
  另外有人从东边过来,要进长安城,非得在十六卫守着的棚子中喝几口免费的汤。
  不管穿的衣服看上去多华贵,一样喝汤。
  “易弟说今年到洛阳过年,舍不得长安百姓。”李隆基突然说起不相干的话。
  “放烟花,洛阳东都,也该去一次了。易弟会安排好长安事宜,不使长安百姓受到冷落。”
  李成器想去洛阳看看,叫洛阳百姓体会一番热闹,有李易的地方保证热闹。
  “嗯!易弟来了。”李隆基突然看到身边有人扭头,跟着一瞅,李易踩着个东西,一下一下蹬地往这里跑。
  “大哥,听闻东西送来了?看看肉坏没?油没事儿,油炼出来即可。”
  李易从停下滑板车,车扶手前面有个小筐,里面装了煮的茴香豆和啤酒。
  两个人盯着车猛瞅,从未见过。
  “滑板车,技术提高了,轴承好用,就做出来,方便庄户在庄子里赶路,孩子们也能玩耍。”
  李易说着把滑板车的支撑架踢下来,停稳,拿出东西。
  给三个人倒啤酒:“滑板车比滑板实用,能放东西,手扶着不容易摔,又比自行车轻便。
  几里地的路,踩它一会儿可至,上坡不愿意蹬地,一走扶着走,自行车推着累。
  以后此物算庄子里的标配,四处摆放,随用随取,到地方找个位置一放。”
  李易制作不出来电动的滑板车,简单的人力还是没问题。
  像他这个就是竹板、竹管、竹筐、两个轴承和两个木头轱辘。
  最贵的是轴承,其他的不值钱。
  “怎么想吃来此时喝酒?易弟,那个鲸鱼肚子里你要的东西太臭了,三百多斤。”
  李成器看看滑板车,拿起个茴香豆,与李易说话。
  “可以给青黛作手术了,休息两天,状态调整好。”
  李易先说高兴的事情,大弟子的手术越早越好。
  早作手术,随着生长,身体能够自我调节,晚了的话,有的生理上已经改变。
  随即他又说:“那个东西就是龙涎香啊,现在腥臭,过一段时间干了就开始变香,三百多斤,干了也能有不少。”
  “竟是如此?龙涎香是臭的?”李隆基宫里有,在右藏放着。
  他闻着不臭,有的制作成香点燃。
  “三哥要看看?”李易端起扎啤杯。
  “一会儿看,不急。今年确定去洛阳过节?”
  李隆基不在乎臭不臭,没见过,认识认识,以后好跟别人说。
  “乘火车去,通车早的话,先到海州,看看大海,再从海州回洛阳。
  洛阳那一站停靠的时候,叫上河南府在洛阳的官员。
  沿途需要维护,不准扒车,会死人的。
  要有人巡逻,以免有亡命之徒上去偷货。”
  李易早有打算,让皇帝先坐,给百姓打个样儿,顺便叫李隆基看看大海。
  李隆基捏起个豆子扔嘴里嚼,非油炸,蚕豆吃起来不硬,有韧劲儿。
  李易就放了大料和一点盐,其他的调料没放。
  “外面吃的不一样。”李成器也吃,他从别处吃茴香豆,口感上有差别。
  “放时间长了的再制作不好吃,现在吃的是长江那边去年秋天后种的蚕豆,刚收获就给送来。
  即便如此,煮之前也要先泡,泡大了再煮,煮完控水,里面还是有水分,而且味道煮进去了。
  泡了之后相对软,不泡硬,油炸的酥脆,油炸放时间长了硬。”
  这又不是什么保密的事情,厨房自己看就知道。
  蚕豆在江南东道种的,今年关中的前两个月才种,要等到秋后收。
  种的人少,天冷不好种,产量低。
  一般在山上开块地,种上几垄,好田都种粮食。
  其实山上的地并不差,有腐殖质,不过引水费劲,挑水上去种点。
  天如果不是太旱,就不管了,旱还得挑水过去,一瓢瓢浇。
  大田要是旱,没有水网和井,就只能哭了。
  “还是缺井,大哥工盟打井……”
  李易想到百姓辛苦辛苦把作物种下去,然后一场大旱下来时的场景。
  “打着,始终在打,太行山东边的地方,方圆一里之内必有一口压力井,百姓自己掏钱造井。
  河南道东边的地区现在是打井的主要地方,那里小麦种植多,虽不如水稻耗水,却缺不得水。”
  李成器说的地方是河北南部、山西东南、山东等地。
  这些全是产粮重地,而河南地区一般情况下有水。
  一说河南大旱,基本上指河南道,山东那片地区。
  井一直在钻,井口小,上面还有东西,耗子都掉不下去。
  取水的时候还简单,即便上面的东西坏了,寻常自己干活的人也能做一个,有工匠造的话更快。
  李成器说起此事,露出笑容:“百姓的想法是有井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井。”
  “等咱们攒够了九年粮,百姓更安心,咱们也放心。”李易说出来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
  够吃九年的储备粮,光是修粮仓就得耗费许多钱财。
  像他那时的储备粮,九年保证废,通常三年就不错了,一般情况下有两年储备,新粮出,陈粮卖。
  国家不要九年的粮食储备,够两年即可,然后缺粮就是打井、上化肥、菜地改粮田……
  大唐不能比,大唐没那个技术和动员能力,交通更差。
  有的地方缺粮,运一车粮食过去,路上消耗得差不多了就。
  李隆基喝口啤酒:“土豆、地瓜用来省下主粮进行储备,再从外面买粮食,大唐一定可以。”
  说着他起身:“走,先去看看鲸鱼的东西,回来再吃,用戴口罩不?”
  “闻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李成器摇头,他刚才就闻了,现在还不吃一样吃。
  “反正味道是不好,盐腌制的肉我要抽检,油不用。”
  李易想吃口新鲜的鲸鱼肉未成,比较遗憾。
  出海的时候没时间杀鲸鱼吃,鲨鱼倒是钓了,肉不好吃。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激动兴奋当此际
  “希望肉可以吃,不能吃……喂猪和大熊猫吧。”
  李易蹬着滑板车,与同样蹬滑板车的李隆基和李成器说。
  李隆基二人比较生疏,好在这个简单,没啥技术难度。
  周围一圈宫女太监把东西放在车筐中,跟着走。
  青松比较费劲,他有箱子,他一手抓着箱子的拉杆,一手单手握滑板车扶手中间。
  紫玉几次想要帮忙他都不答应,箱子是青松四人组的骄傲,必须掌握在手里,其他人想要,单独带箱子呗!
  “你那个箱子不就能骑着滑么?”李隆基发现情况,箱子设计得很好。
  能拉能骑,三面有轱辘,轱辘和轴承比滑板车技术高。
  “速度慢,除非下坡。”青松解释。
  平时他根本不骑箱子,都是拽着走,他认为骑箱子属于亵渎。
  “他有一个放箱子的平板车他不用。”紫玉趁机告状。
  “你怎么不帮他拿平板车?”李成器瞪紫玉一眼。
  “错了,知罪。”紫玉瞬间汗被吓出来。
  “十杖。”李成器说出个数字,继续蹬着走。
  “是!”紫玉答应着看李易,李易头都未回,他松口气。
  十杖没事儿,打完冷敷,不耽误明天做事,东主要是说十杖,就没有明天了。
  到地方,很多人在围观,主要看鲸鱼肉,山一样地堆在那里,有臭味传出。
  “不能吃,除非东主处理,熬出来油。”
  “做肥皂呗,鱼身上的啊,住海边,抓一条鱼,可管用喽!”
  “是一头,鲸鱼,哺乳动物。”
  “那个一大堆说是龙涎香,更臭。”
  “臭也是药,东主会给变香,听说东主专门要的。”
  “肉还能吃了吗?天这么热,放盐也不行。”
  “主要是没密封,新鲜的肉放盐密封在罐子里能吃。”
  “帮忙赶赶苍蝇,别到时候能吃也变得不能吃了。”
  “瞅着比不得猪肉,咱庄子又不缺一口肉吃。”
  “肉瞧着还行,海边果然盐多。”
  “听说今年过了年,大部分地方都教晒盐。”
  “以前保密,不想让别人知道,担心冲击盐的市场,现在盐价低,主要在运费上。”
  “蜀地的井盐还一船船运来,便宜了咋不停?”
  “有利润,你算人工,一旦打完卤井,还有天然气井,平均一个人一天能煮出来多少盐?
  加上运输费用,到销售批发终端,保证赚钱,赚得还不少呢。
  东主说过,一种生活必须品的价格,从来都是跟成本挂钩的。
  如果没有利润,就没有人会去做,从而价格上涨,重新获得利润。”
  “现在养家禽和牲畜都开始喂盐,报纸上写了数量,不准多,多了保证死。”
  围观的人议论纷纷,一听就知道是庄户,各种理论往外甩。
  在海州的羽林飞骑的人都回来了,还有帮忙运东西的百姓,他们被允许进庄子。
  能进李家庄子是他们最大的梦想,来的时候说不要钱,白跑,叫进庄子看看,足矣!
  “东主,这些当地百姓说是帮忙运东西,不要钱,只想进庄子……”一个羽林飞骑说事情。
  不等他说完,李易一摸肚子:“我去趟厕所,五分钟后回来。”
  他踩着滑板车跑了,嗖嗖的,看不出丝毫坏肚子的模样。
  他一走,羽林飞骑立即鞠躬:“陛下、宋王。”
  庄户一看,赶紧的,喊。
  帮忙的百姓们:“……”
  俺们就想进个庄子瞧瞧,咋……咋见到陛下和宋王了?
  “免礼!诸位辛苦。”李隆基从滑板车上下来,气质改变。
  “陛下,我,我们,我给你磕头吧。”一个百姓激动得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干脆跪下。
  其他百姓跟着跪下,使劲磕个头。
  李隆基没来得及阻止,只好承受:“起来起来,运费不给你们,不过……朕额外有赏赐。”
  “谢陛下。”刚才领头的人反应迅速,一群人又跟着道谢。
  给什么不重要,给块石头回家也供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