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7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报纸上写过两年新种子亩产翻倍,谁还愿意扔下地跑出来?考验地方官行政能力的时刻到了。”
  李易了解限制人口流动的目的,运输能力若,物资调配困难。
  一个地方人少了,地不好种,去别的地方,那里的粮食又不够用。
  没有联网的身份证查询系统,又是计划经济,开介绍信很有必要。
  包括粮票,拿着市里的粮票出了市买不到东西,还有全省粮票和全国粮票。
  大唐不用粮票,出县要有县里的介绍去,出州得带着州里的证明。
  放宽了政策,许多逃户走小路,多关隘,跑到京兆府。
  不然京兆府的东西怎么涨价了?这还是李易帮忙解决就业的前提下出现的情况。
  李隆基闻弦歌而知雅意:“第二批庄子的学子欲派往地方?”
  “京兆府用不上他们了,浪费人才。到地方,有困难写信走快驿,我帮忙想办法。
  不过学业不可荒废,我出去时日过久,最近要忙。练手、回学习上的问题。”
  李易一直在给学子们讲物理、生物、化学、数学。
  文学上的不教,经济学和金融学却进入第二阶段。
  李隆基轻蹙下眉头:“他们一走,怕京兆府不稳。有他们坐镇各县,京兆府无忧。”
  “他们在地方上已经培养人手,官员无能者,过去呆着即可,真正办事的乃吏员和流外官。”
  李易对此想改变,又不能直接冲击大家考科举的热情。
  现在的科举有问题,看考试题目,明算、明法,实用性的东西,不如进士科。
  考进士可能会当宰相,里面的时务策重要。
  “三哥,科举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李易端起杯不喝酒,眉心皱成个川字。
  “嗯?”李隆基撕鸡架的手停下。
  “报纸上少一个板块,大唐政策争议板块,叫评论吧。欲使学子多思考时务策,必有争论方可行。回头我加上。”
  李易说自己的问题,大家要在报纸上玩唇枪舌战才是正理。


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天枢重建当国重
  李隆基啃着鸡架,心中在盘算,从他掌握的情报得知,百姓们喜欢看报纸上的国事。
  所接触到的内容,全由李家庄子写。
  地方上的油墨蜡纸印刷,摘抄部分李家庄子报纸的重要内容,其余以各地情况为主。
  “易弟,是大臣对朝堂的不同看法?”
  李隆基愁,大臣要在报纸上打起来,还能好好工作了吗?
  尚书说这么做对,侍郎说那样才合理,郎中给出第三种说法。
  尚书生气,把侍郎与郎中全收拾了咋办?
  李易笑着摆摆手:“三哥多虑了,是儒家、法家、墨子、道家、公羊等等学派就一件事情阐述观点。”
  “哦~~!”李隆基颔首,明白了:“原来是对儒家动手。”
  “不是,我不承认,我也抄儒家的书,还有注释。
  儒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边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一边又学习其他教派的理论,化为己用。
  若不去限制,儒教必然左右朝堂,干扰甚大。
  教无对错,在于利用教义谋私利之人。
  隋后咱大唐崇道、崇佛,几经变幻,正是为对抗儒教势大,却终不可得。”
  李易知道儒教想干啥,由于秦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气候形成。
  属于两极化,左倾右倾的问题,秦以法治国,太重于法。
  其实就是法律不够完善,刑法过重,通常不顾因由,只论结果。
  等秦始皇挂了,儒家反弹。
  想要篡权的人利用这点来为其自身服务,之后大家看到好处了,都用儒教的一套。
  每到关键时刻,尤其是一个政权衰落和新政权兴起的时候,儒教保证在里面搞事儿。
  即便李易那时抗战与建国,儒教都不放弃机会,结果遇到了伟大的东方红,全扫荡,啥教?要信最优越的党。
  李易承认,这个党优越。越是艰难的时刻,党的重要性越突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李易现在就要干同样的事情,树立大唐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
  百姓最大的信仰应该也必须是体现中华文明的政权,如此才有凝聚力,使百姓不被他人以别教之名义利用。
  “你安排吧!”李隆基还想使劲琢磨。
  他突然余光扫到在那里吃鸡屁股吃得开心的大女儿,发现自己用不着废心思。
  他就没见过哪个稍微有点本事的男人会给媳妇儿亲自做菜的,感觉李易面对自己的圆圆时挺没骨气的。
  然!要说自己这个易弟软弱吧,他杀人从来不眨眼。
  平时一副笑眯眯和善的样子,收拾起人才阴损呢。
  “二两糖啊,吃完能变胖不?太胖了对身体不好,容易生病。”李隆基又担心起女儿的健康问题。
  “不能!”永穆公主声音模糊,嘴没闲着,吃呢,好吃!
  “三哥,过些日子咱们建一个新的天枢,不以万国为臣,只作华夏中兴。
  凌烟阁再好,也只是对少部分人的抬举,天枢虽高却存亡唐之念,毁就毁了。
  咱技术好,自己造一个高高的,顺便把烈士陵园放在旁边,再立个大唐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附近放工匠等杰出人的事迹和姓名,让百姓知道咱大唐重视什么。”
  李易想到给好的工匠额外待遇,又发现还缺不少东西。
  天枢给放倒,没毛病,绝对不能留一个黜唐颂周的建筑,把后宫的女人高高举起来,那些女人就使劲想办法杀皇帝。
  封建时代和选举的皿煮时代不一样,倭国现在的头头就是女的,之后一样不行。
  放倒一个,自然得建个新的,感受万国来朝的荣誉,维护这个地位。
  李隆基坐直:“建一个?”
  “我觉得行,又不差钱儿。”李易从经济上支持。
  “建!”李隆基脸色一下子红了,激动的。
  他早想建了,不是没钱嘛!现在钱多,修个高高的、大大的。
  “易弟,用混凝土?”李隆基想到材料。
  “不不不,用石头,混凝土比石头差远了。汉白玉、大理石什么的。”
  李易摆手,别呀,混凝土哪里比得上石头?
  要说保存时间,混凝土可以很久,但维护不行。
  汉白玉的石头,看着多漂亮啊。
  按照自然化学物理特性,再牛逼的混凝土也干不过玉石,于是就是在自然侵袭下存活的东西。
  李隆基攥攥拳头,又犹豫:“是否被人说劳民伤财?”
  “三哥呀,自信点。民不怕劳,给钱就行;财无谓伤,能赚即可。”
  李易鼓励李隆基,干吧,咱们修吧。
  李隆基长出口气:“朕忘了,现在找百姓干活给钱,给得多,百姓愿意,而且活儿干得还好呢。”
  “主要是工具,好的工具必须用上,别叫干活的人受伤,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李易自动忽略了一个李隆基说话中的某个字,听不懂。
  或者把那个字当成‘真’来听,谁说话的时候还不走下调,或者带点方言口音啊。
  “钱谁出?”李隆基又纠结。
  他有钱,李易同样有钱,两个人哪个花钱比较好呢?
  “朝廷出,这是国事,不可动用右藏和我的钱,将来维护,也是朝廷管。”
  李易不差修东西的钱,但他绝对不能出,他可以想别的办法帮朝廷赚回来。
  李隆基恍然:“对对,朝廷出,要走官方渠道,三省皆过,陛下降旨,得找人提这个事情。
  由下往上提,从上往下安排,如此才符合正理。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遭人诟病,立起来反倒是不好了。”
  “只要通过,我保证帮着短时间内为朝廷赚一笔钱,比修高层建筑花费的钱只多不少。”
  李易拍拍胸脯,胸口上的衣服就蹭到了油,鸡架上的油。
  “易弟辛苦了,整天还要跟一群无能的大臣搞好关系。”
  李隆基是丝毫不在乎他的话被传出去,传进大臣的耳朵里。
  你们听到了又如何?有本事你们比朕的易弟更厉害呀!
  说完,他突然想起个事情;“易弟,把死人的地方和国朝的重要标志放在一起,会不会有阴森森的感觉?”
  “阴森森?哪里阴森了?”李易诧异。


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洗脑宣传国公殇
  李易去过几个地方的烈士陵园,有的晚上有门,不开,白天去。
  有的根本无人守着,人家拿工钱的人帮忙维护一下,随便进。
  他清明的时候有时会去,白天没时间,大半夜的也去,换个墓地,哪怕是公墓,都能吓死人。
  进烈士陵园,他就无所谓了。
  要说害怕,只能是有坏人,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等装了监控,坏人也不怕了,坏人大晚上的在那里干啥呀?干坏事保证被抓,跑不了的。
  现在他就要把大唐最大的烈士陵园跟新的天枢放在一起,还有优秀的工匠和官员的功德碑。
  代表大唐地位的天枢、代表能工巧匠和优秀官员的记载位置、代表为大唐利益而亡的烈士。
  三者互相并不冲突,反而十分和谐。
  没有最后的一个,哪来的第二个?没有最后一个和第二个,第一个岂不成了笑话?
  “三哥,人的恐惧在于未知,这个‘未知’有各种理解。然,最直白来讲,即不知道。
  不知道敌人从哪里打过来,所以恐惧;不知道大雨天河堤会不会决口,所以恐惧;
  不知道得了伤寒能不能活,所以恐惧;不知道干旱时土地是不是缺水,所以恐惧:
  那么,不知道这个墓地里的人都是谁,他们跑出来是否伤害自己,所以恐惧。
  如果有个墓园,告诉百姓,这里死去的都是羽林飞骑,他们为保护大唐百姓而亡,百姓会害怕吗?”
  李易从行为心理学上给李隆基分析,人,究竟害怕什么?
  关键在于为止,不知道某个事情对自己本身会造成伤害,甚至死亡,自然怕,谁不怕?
  烈士陵园不是未知,是已知。那些为保护自己而奉献生命的英雄们,是不会伤害自己的,故此不怕。
  李易觉得他那时有人诬蔑烈士,拘留几天,没有必要,拘留多残酷啊,要温和、要教育。
  比如说把那些人绑起来晚上扔到烈士陵园里,拘留十五天的话,就扔十五个晚上。
  周围都是花圈啊、纸人儿啊什么的,小风一吹,娑娑作响,隐约传来歌声,时断时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相信不用过十五个夜晚,他们很快会跟着一起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他们的灵魂会得到洗礼,比关拘留所管用多了。
  当然,方法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儿,把他们扔到烈士陵园行为的本身,对烈士就是种亵渎,他们不配。
  而若英灵有魂,估计不会收拾他们,反而会原谅他们。
  “圆圆,不是,闻恬,你敢半夜去羽林飞骑的墓地么?”李隆基向吃得满嘴油的大女儿问。
  “敢?和敢没有关系,我想去就白天去,看得清楚。
  晚上去看不清碑上的名字,我都记得他们呢。
  有的太早了,李郎跟我说过他们长什么样,在训练的时候还哭过,喊着娘大哭。
  我始终觉得他们活着,天黑看得不真切,都是灯影憧憧。
  他们不是幽鬼,在我眼中,他们活在阳光之下。
  如果怕光,我就多栽松柏,常青不败,郁郁千载。”
  永穆公主抬起头,用袖子擦了一下嘴,坦然道。
  “何时开工?”李隆基明白了,宣传,让百姓相信,百姓才能拥护皇权。
  “铁路修好后,人手充足,多找找汉白玉。先在报纸上说,以前折冲府为国征战而死的人,报上来。
  另外明天开始发行的军报上,我提提此事,给边关将士精神上的支持。”
  李易操心人手,大部分人全跑去修铁路了,烈士陵园规模大,包括天枢。
  等一等,却不影响在报纸上给百姓洗脑,李易承认属于洗脑,神奇的是,他即便知道也不会害怕。
  “可!”李隆基想起铁路最重要,天枢稍候。
  有黄门匆匆来到门口,高力士出去,在门外片刻,高力士回来:“魏国公杨元琰卒了。”
  说着他看李易,李易手上拿着撕下来的鸡架:“七十九岁,身体不行,不像尹知章,今年五十,马怀素六十。
  两个人都编书,挺累的,提前让他们休息,养着身体,管一管教育方面的事情。
  另外同州刺史解琬,已经给他送去许多保健品,不知道他能挺过去不,八十多了。”
  “七十九的不是比八十多的小吗?”
  永穆公主没想通,怎么那个死了你知道,这个你给人送保健品?
  “一个在任上,一个早早回家,还能上任,说明身子骨可以,弄点好吃的喂喂,多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