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7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他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船不见人划,还没帆,咋呼呼呼就到地方?
  不等他们缓过劲儿,李易催促他们下去,赶紧的。
  再给你们盖一堆房子,明天就走了,去墨西哥,找到种子,抢时间回家播种。
  原著民们依依不舍地下船,带着工具,满眼茫然,又换个地方,干活吧。
  羽林飞骑拿着油锯去找干木头,李易选择火奴鲁鲁港,正是由于当地相对干燥。
  那么死掉的干树木就多,直接能用。
  换到珍珠港,可能木头上都长木耳了。
  当日落日又升,炊烟不熄中,换了新家的原著民一脸惆怅地跟游艇挥手。
  李易走了,他事情多,除了收集种子,还得跟另一边的人打交道,把据点弄好。
  ……
  科举考试最后一天,有的考生已经提前交卷。
  一个个表情都一样,有的人志得意满,有的垂头丧气,另外也有两眼茫然的。
  没交卷的人差不多,即便答得不好,还有人不想交,万一突然有灵感了呢?
  今日没有大朝会,李隆基听一下宰辅们的报告,又跑到芳林园,坐在高处喝茶水。
  二月初五,一早天就阴沉沉的,风逐渐变大。
  百姓们带上斗笠和蓑衣出门,种田的人需要给翻青的小麦追肥。
  准备种水稻的把肥运到地里堆好,等再过几天,连着肥一起翻耕进去。
  在码头扛活的人上工,黄河上已经有船只往来。
  猎人们进山检查小屋,现在不打猎。
  实在没有事情做的人,去河边和山脚下挖刚露头的野菜。
  许多花开放,又熬过一冬天的蜜蜂们飞出来。
  李隆基拿望远镜看,脸上无喜无悲。
  “三弟,明日三艘蒸汽机船出航,到海边与其他帆橹和帆桨船汇合。”
  李成器找了一圈,在这里见到李隆基。
  “那艘还没修好?”李隆基眉头微蹙,李家庄子造四艘蒸汽机船,它们将跟其他的船一同出航。
  “小易不在,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工匠们说可能是密封方面的,现在制作新的密封套件来不及。”
  李成器对船的技术不是很了解,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三艘蒸汽机船,所用煤要少,可以减少一些煤。”李隆基开始算账。
  原来准备四艘蒸汽机船,配合四十艘普通船,普通船上负责装煤。
  同时还预留了可以扔掉的船只,一旦情况不好,把人员集中到其他船上,一艘船不要了。
  船等于钱,没了可以赚,人死了无法复生。
  “庄上人的意思是带着,等到了其他的岛子,把煤卸下放在岛子上,将来补给。
  顺便在岛上多砍伐木头扔着晾晒,木柴一样能够烧。
  蒸汽机船上的海员在反复练习旗语和仪器的使用,包括处理突发情况。”
  李成器没支持弟弟,人家庄子的人说得有道理。
  当作建立补给点儿,现在横跨大洋,将来去别的地方同样管用。
  “嗯!”李隆基颔首:“安排一下,明日为了他们饯行,这一路,不知要面对多少困难。”
  李隆基对其他人不放心,担心他们遇到危险,他们又变不出来东西。
  ……
  翌日,无数百姓跑到岸边围观,三艘蒸汽机船没挂帆,冒着滚滚黑烟,在汽笛声中驶向漕渠。
  各蕃邦的使臣们都在,瞪大眼睛瞅。
  没有大河的地方还不觉得如何,有河能通到的使臣们心思不停地变着。
  这玩意儿似乎打不过,太大了,拿船跟它们撞,显然一碰自己的船就碎。
  吐蕃等人的脸色最难看,他们心情复杂,暂时不打仗了,和平到来。
  然,此和平是以自己一方吃亏为代价得到的,地盘叫大唐给占去。
  长江和黄河,都通向自己那里,以前属于逆流,船只作战不方便。
  这叫蒸汽机的船,不在乎水怎么流,还有其他的轮船。
  吐蕃的人看船,又看自己的人,再看向倭国人。
  倭国挨着海,还有渤海、契丹那里的使臣,他们有海。
  按道理来讲,他们应该更着急,万一大唐要完全控制契丹与渤海,他们怎么办?
  腾原马养等人确实眼热,去年仅仅看到一艘,试航,今年三艘,这船看样子比较好造。
  自己国家有个几十艘……
  他们动心了,拥有几十艘,感觉想打哪就打哪,除了打大唐不行。
  “脚踩的能获得亦成。”阿倍仲麻吕倒是不指望弄到现在的蒸汽机船,他欲退而求其次。
  “听说能租。”下道真备通过一系列手段,得到了有用的信息。
  “船大,方便装载货物,我日本可与大唐增加往来。”
  腾原马养看向下道真备,考虑是不是先租大船赚钱,钱多了再租更多的船,然后……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龙袍不识人教化
  三艘船走远,消失在视野中,身穿龙袍的李隆基依旧在那里张望着。
  他知道,自己的易弟随便能去哪,并不代表大唐可以去。
  只有这支队伍成功抵达遥远的地方,再回来,才证明大唐的实力。
  海外有很多矿石,种粮食一年能熟好几次,甚至有的土地把种子扔进去便长得很好。
  粮食多,加上易弟出的主意,让百姓多生孩子,到时谁敢与大唐为敌?
  “三郎,穿这衣服怪不舒服的。”一同饯行的王皇后身上穿凤袍,她摸摸自己的肚子。
  “好,换。”李隆基转身从岸边往院子里走,他在李家庄子这边的岸上,不去另一边,怕有危险。
  路上庄主们来来往往的,似乎没看到有人穿龙袍。
  快到到院子的时候,宋德从旁边匆匆赶过来,见到李隆基:“三郎,庄子准备制作一批摔炮,以陛下的名义给孩子们玩耍,三郎以为如何?”
  “善!”李隆基颔首。
  “好!”宋德转身离开,十分自然。
  旁边的毕构等人:“……”
  难道已经这个样子了吗?瞪着眼睛装不知道?你们难道不能敬业一些,演也要好好演啊。
  “估计是不认识龙袍和扇盖什么的,庄户,哪见过世面。”张九龄在那小声低估。
  “九龄啊,别说了,老夫算是看明白了。往后过来见陛下,直接叫黄门通报,没人理会咱。”
  毕构摇摇头,他觉得张九龄在强行洗地。
  啥叫不认识龙袍?现在是整个仪仗。
  问问外面的百姓,有不知道的没?
  张九龄笑笑:“好啊,省事儿,不过我还是觉得不通报为好,耽误时间。”
  “算算日子,皇后……”宋璟悄悄看一眼王皇后的肚子,去年五月份。
  到了今年已经二月多,眼看着进三月,随时可能生孩子。
  “李易不在。”苏颋明白是何意思,皇后会不会有危险。
  “第二个孩子,容易,本宫状态不凑。”王皇后突然扭头,她听到了。
  宰辅们赶紧低头,在背后讨论皇后生孩子的事情,显然不好。
  这事儿应该跟陛下当面说,皇后生孩子可不是她自己的事情。
  李隆基跟王皇后进院子换衣服,倚仗赶紧撤,太过招摇。
  庄户们跑过来帮忙,需要折叠的给叠好,放进仓库,万一什么时候再用呢。
  庄子原来没有,从兴庆宫拿来,就留在庄子,算备一套,反正又没人敢穿。
  “陛下没有忘记我。”长孙昕指挥着,他原来的职务就是给李隆基管理这些东西。
  此回他又被临时叫来,一同高兴高兴。
  他带着夫人和小妾一起来,顺便把徐家的双胞胎给领到庄子玩耍,等明天他回去的时候再送带上。
  “咱家的地全安排妥当,眼下不急着考虑种什么。”长孙昕的夫人考虑另一见事情。
  别人种地,现在开始盘算播种的顺序,去年冬小麦的,今年收获后种哪种?
  去年没种小麦的,今年要种水田,几月份收割,翻出根子种大白菜?地肥够不够?
  不跟粮食作物轮换着种的菜地,考虑得更多,需要让地里总是有应季的蔬菜成熟。
  黄瓜、茄子、茼蒿、生菜、豇豆、香菜、韭菜、小白菜、小葱、大葱,菜地的布局安排是门学问。
  等以后有了西红柿、云豆、南瓜等作物,一并考虑进去。
  包括粮田的玉米、高粱、土豆、地瓜。
  长孙昕先点下头,又面带愁色:“怕李易回来不给我们种,何况即便种了,咱还敢卖?”
  “吃,吃一点。先学会怎么种,等种子多了,一旦放开,第一茬保证赚钱。”长孙昕夫人给出她的打算。
  “对,种一茬,收获,再扩大面积,收获,继续一次,种子够了,三年。
  不会,蔬菜若出种子,李易定然用大棚抢时间。
  玻璃大棚抢出来一茬的时间,两年后大唐各地便有种子。”
  长孙昕目前啥都不琢磨,整天算李易。
  他发现跟在李易后面赚钱多,夫人怀着孩子呢,等生完男孩儿,妾就可以生。
  然后弄个高点位置的虚职,把孩子荫官。
  至于说陪在陛下身边,有什么用?能不能当上大官,并不在于陛下总能看到你,得问李易。
  侍郎往下,陛下与宰辅指派,尚书和宰相,李易不点头……
  ……
  “李郎,朝廷的船队应是快出发了吧?迎着此时的风,帆船不易前进。”
  甲板上,永穆公主头发没扎,被风吹得飘舞。
  船只直线航行,受风的影响,左舷的海浪大,能够感受到船的起伏。
  “现今的军队船帆使用棉线纺织,比较结实,不用刷桐油,在同能性能上,比麻的轻便。”
  李易从工艺角度说,怎么操帆,大唐人比他熟练。
  永穆公主转过头,风吹着头发从侧面贴在她的脸上:“李郎,吃烧烤吧,烤羊肉串儿。”
  “你先把头发扎上。”李易说着去取冻羊肉,顺便叫人把炭给点燃。
  船上没有活羊,有活猪和鸡,这两种比较好养活,它们能吃肉。
  半个时辰之后,解冻的羊肉喂好了,大家一起穿串儿。
  “李东主,听闻有外夷吃人,我等所去之地,可会遇到?”一个官员挽起袖子认真地穿着肉。
  “有,不过我们不一定会见到,即便见了也无妨,他们并非以吃人为主,能打得过他们。”
  李易没否定,确实有资料表明,有的地方的人会吃人,一种仪式,不当主粮吃。
  就跟拿人活祭一样,把人给弄死,送上了自己信仰的鬼神什么的礼物,想得到鬼神的原谅或庇护。
  吃人的前提是能抓到人吃,别人只要不吃自己大唐人就行。
  “既然吃人,我等是否应该教给他们不该吃?”
  另一个官员跟着问,他对吃人无法理解,虽说史书上记载不少,拿人当粮食。
  李易思忖一番:“应该教导,让他们有新的信仰,不然往后总跟他们接触,万一不小心,被他们吃了怎么办?”
  李易考虑的并不是对方吃人对错,他担心,跟一些人接触的时候,对方总是把你当成食物来看待,这也太不舒服了吧?
  “我等正是此意。”众官员放下心。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路遥辎重满热忱
  “又有新的辎重送来,大家快出去领。”化开了的黄河源头区域,传令兵大声嚷嚷着。
  每当一批辎重送至,他们必然骑着马四处告知。
  黄河岸边不见冰凌,岸上还是有些积雪。
  当地随时可能会来一场大雪,黄河水位上涨,姊妹湖的水多了,大部分属于融雪性水源。
  没有雪的地方,青草冒头。
  入了大唐籍的部族人赶着牛羊去吃,吃几口新鲜的,再回来继续喂干草。
  妇孺和老人数量较多,年轻的男人依旧在黄河岸另一边用水泥艰难地修着城。
  他们知道哪个地方最适合建城池,一个小的城池,可以在关键的时刻把羊群赶进去。
  必须有水源,在城池的旁边,若有几个错,那就更好了。
  把一个大的错修在城中,城外留下其他的错。
  野兽们会过去喝水,若都放在城中,野兽喝不到水会死去。
  “不会是长安的队伍,陆路不方便。”
  郭知运穿着军大衣、戴狗皮帽子当先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对着其他刚出来的人说。
  每隔十天半个月,会有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兰州、河州、保塞州等后方送来东西。
  最多的却是蜀地所送的东西,蜀地有不少区域冬天能种菜。
  当地百姓把菜制作成干菜或泡菜,低价卖给蜀地大商人们。
  一个个商帮再雇人向前线运输,几乎每五天就走一批,一去一回需要很长时间。
  辎重交接,留下凭证,商帮们攒着,去长安的时候带给李家庄子。
  其中一部分抵扣税,剩余的买李家庄子的商品。
  明明是给前线送东西,商行、商户、摆摊的百姓,反而发现买卖好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