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找人去蒸馏腐殖质,把蒸馏液放凉了加到陶盆中。
  其他人照着做,他们没这样种过萝卜。
  忙了两个多时辰,所有胡萝卜全部处理完毕。
  “很好,过两天上面出芽,有个一寸时,送大棚里栽。另外那些有芽的现在就种到大棚里。”
  李易满意了,接下来需要的是等待。
  等上大概一年,如果营养充足,可以提前一个月。
  他要的是种子,不是吃,吃的话用不着那么长时间。
  另一边的余怀德回去,开始整理自己的胡萝卜,再送人的时候,会告诉对方,这个是药,不一般。
  同时他还宣传他和李易李东主关系好,李东主给治的淋症,一起吃饭。
  说给平康坊听,也说给长安令听。
  十一月最后一天。
  李隆基又带着王皇后过来,先叫李易检查一下孩子。
  “易弟,听闻你以五缗一斤的价钱买了叫胡萝卜的吃食?”
  李隆基在吃饭的时候看到胡萝卜了,随口问。
  “眼前的便是,多一种作物,与其他萝卜一样,能留种子不能吃,吃了留不下种,所以萝卜比白菜贵。”
  李易介绍一下萝卜的生长周期。
  李隆基想一想,道:“长安周遭没有打籽萝卜,不过冬。”
  “是,过不去,只有冬天不冷的地方才可。不过我有大棚,种了胡萝卜,明年此时会有许多种子。
  到了春天或夏天,卖给大家种,南方那里要培育种子。
  司农寺不知道有没有学着建大棚,冬季有了大量的青菜,人不易生病,尤其是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
  李易提起司农寺,态度不怎么好。
  在他看来,司农寺早应该有官员过来向他询问事情,他也愿意解答。
  “有。”李隆基笃定,他签的字、拨的款,与六李庄、温泉菜一起种,各自统属。
  但他想到个问题:“易弟,没有种子你怎么种的?”
  “水育苗,无土育苗,等长出芽,就可以栽了。其实我若是不嫌费劲,在胡萝卜的叶底取一点东西出来,我都能给培育成完整的胡萝卜。”
  李易说起这个底气足,他有培养皿,想要培养液一样能弄到。
  李隆基明明觉得自己习惯了易弟的能耐,此刻听了,依旧惊讶:“易弟还能做到此番程度?”
  “明年我要给学子们开数学以外的其他课,教他们万物寻根之法,过上几年,就有很多人才。”
  李易目光深邃地说道。


第一百三十三章 民生好过写文章
  王皇后小口咬着胡萝卜块,听到李易说,快嚼两下咽肚子里,问:“万物寻根之法?”
  “格物。”李易回答两个字。
  “哦,叔叔是说物格而后知至。”王皇后懂了。
  “然!”李易点头。
  “都有什么呢?”王皇后还是好奇。
  “日月交替星辰转,春夏秋冬四季换。大江大河向东流,风生水起云聚散。”李易笼统说两句。
  “可有利民策?”李隆基觉得这个日月星辰的太大,想知道小的方面。
  “田间垄上五谷丰,行商贩货生意亨。一日千里舟车至,医人治国进士登。”李易说士农工商。
  “那,叔叔可要把人选好,且莫叫坏人把本事给学了去。”王皇后表示相信,叔叔有这能耐。
  李隆基也信,至少五谷丰李易做到了,做买卖不用说,医人,神医啊,治国,看看庄子这几千人便可明了。
  剩下的只剩舟车一天跑一千里了,这个
  估摸着能行,得等李易抽出工夫做。
  那样八百里急报就省事了。
  于是他附和:“对,选人为重。”
  “是哈!”李易跟着说。
  “可从国子监寻人?”王皇后提议。
  李易拒绝:“不找国子监,那四十二名愿躬身做事的为先。”
  “可。”李隆基觉得四十二个待考的学子行,读书勤奋、做事认真。
  他们家人过来后,又专门派人调查过,身世清白。
  至于当初为何没考中,文采不够而已,若易弟想教文采,轻而易举。
  “胡萝卜还有么,我要拿回去拿天上人间做了吃。”王皇后喜欢吃胡萝卜。
  这点李易就没什么感觉,他一直觉得生的胡萝卜好吃,做熟了口感和味道都差,虽然他总吃熟的。
  “有,只是生的没了,若不被水洗过,能放一冬。”李易说起这个挺无奈,你余怀德咋那么勤奋?
  李隆基坐在那里,眼珠子转转,他知道余怀德还有,那么
  腊月初一。
  接到命令的裴耀卿出门,带队到东市西南的亲仁坊一处宅院前,衙役叫门。
  “余掌柜可在?本县明府至。”衙役一句话。
  余怀德穿裙子跑出来,看到裴耀卿,有印象,印象深刻,赶忙亲自开门。
  “明府竟然亲至,余这厢顿觉”
  “进去说,穿裙子下面怪凉的。”裴耀卿对余怀德的情况有所了解。
  “多谢明府体谅。”余怀德露出感激的神色。
  一行人入内,余怀德请裴耀卿上座,他自己整理一下裙子坐在旁边。
  裴耀卿打量对方,想笑,对方怀大志归来,结果一脑袋撞到李易庄子上,撞一头大包。
  “明府可是为冰雕一事而来?”余怀德先开口。
  “冰雕小事尔,据说余掌柜有胡萝卜?”裴耀卿直奔主题。
  “有,有一些。”余怀德懂了,能叫出胡萝卜三个字,必然有李易那里出声。
  “有多少?”裴耀卿再问。
  “呃”余怀德犹豫了。
  “宫中有人要,五缗一斤。你欲送何人,不若改日在平康坊招待,本官前去。”
  裴耀卿告诉对方别担心送人没有东西,我去给你镇场子,不就是想认识一些人嘛!
  “不要钱。”余怀德摇头,觉得整个屋里阳光明媚起来。
  “当宫中强夺你东西?五缗一斤。”裴耀卿非要给钱,反正不是他出钱。
  “还有不足三百斤,不,是二百余斤,就按二百斤算。”余怀德选择少赚点。
  转过头他对手下说:“去,把所有剩下的胡萝卜洗干净给”
  “慢着。”裴耀卿赶紧叫停,严肃道:“不可洗,带着泥送来。”
  这可是传话的黄门刻意交代,交代不止一句。
  于是裴耀卿带着二百六十多斤没洗的胡萝卜走了,算二百斤一千缗,额外给了余怀德五个冰灯的名额。
  当天中午,王皇后在宫里看人拿竹刀切胡萝卜。
  她在一旁指点,李隆基也在。
  “留多半寸,切二十个,送天上人间叫做了端回来,盆,不要铜盆,陶的,把二十个头放里,加水,多了,倒出去”
  她一副专家的模样,昨天在培育房里刚学到手,还要了不少蒸馏好的营养液。
  宫里可没有专门的设备用来蒸馏腐殖质,蒸馏的过程中味道不好闻。
  “这个好奇怪,换水泡,泡几天,会长出绿芽,然后扣进土里,下面还能长萝卜。”
  王皇后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操作。
  按照她的想法,长出来,切掉吃了,上面的再扣土里,再长、再切
  每天切一些胡萝卜种,一天顶一天,最后天天有胡萝卜吃。
  李隆基站在一旁看,想的则是李易说的胡萝卜冬季好保存,比大萝卜还容易。
  然后冬天缺少青菜,吃胡萝卜很管用,嘴角烂、晚上视物模糊。
  这要是给将士们吃,跟敌人打夜战,敌人晚上看不清楚,能占便宜呀。
  每一样能在北方长时间储存的菜,都值得去推广种植。
  “朕的大唐,与已往不同了。”李隆基想着,突然冒出来一句话,信心满满。
  冰,还在凿。
  冰雕开始制作,许多冬天无力储存冰的富户买了肉给凿冰的人送去。
  叫那些干活的人帮忙多凿冰出来,然后拿回家放冰窖里。
  没有冰窖的雇人挖,挖冻土层。
  干活的人已经形成了一条龙服务的组织,谁家要挖冰窖,过去挖,然后把冰采出来放进去。
  赚到钱大家分,人多熟练,干活速度快,这个冬天好过了。
  他们的鞋子、保暖的皮裤和厚手套、工具,是衙门给。
  正好拿来接私活,只要不耽误衙门的事即可。
  裴耀卿知道,不理会,默许了。
  到时夏天富户冰多,穷苦人生活好,算政绩。
  他此刻溜达在一个个雕刻好的冰雕旁边,冰雕罩着用最差的布制作的棚子。
  白天的时候把冰雕挡上防止落灰,顺便增加一道景致。
  文人墨客们在寒冷的天气下,吐着哈气研究画什么、写什么。
  明年要参加考试的生徒和乡贡优先,不是投献无门么?不是抱怨有钱人有关系的人么?
  机会来了,写得好、画得好,下面留下身份信息,到时候凭一凭,选一选。
  若是连这个都不行,投献也没用。
  “最难的是诗。”一个学子把手放在嘴前哈气取暖,对几个好友说。
  “不,最难之处在于画,某的画还是能拿得出手的,当把名字写在最先。”另一个人说。
  友谊的小船眼看就要翻。
  裴耀卿看不下去了,站在那里说道:“写谁作的画,谁写的诗,若是能就冰雕写出一篇策论,当更优先。”
  说着他摇摇头,这些学子笨啊,不如易弟,换易弟,估计走到一个地方就随手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去下一处。


第一百三十四章 言传身教方为良
  “明府!”“明府。”“竟然是明府到来。”
  学子们一下子热闹起来,纷纷抢着与裴耀卿打招呼。
  裴耀卿笑着回应,然后看看冰雕,发现是只兔子。
  他笑笑:“兔好,明年乙卯兔,你们也很好,看你们情谊深厚,好,乐府有诗,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说完,他背着走继续溜达。
  后面的学子恭声相送,回过头继续研究怎么画、写什么诗,再不复刚才争执的样子。
  他们听出来明府的意思了。
  裴耀卿又看了几处,不满意,他听到居然有说要花钱找人代笔。
  看了这些人,他不免想起李易,那天李易随口说、随手画,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
  “不知道易弟现在作什么呢?最近忙,抽不出身过去看。”裴耀卿自语了一句,摇摇头,继续走。
  被人记挂的李易,刚刚落下最后一笔,本草纲目整理完毕。
  他活动着手腕,穿上皮大衣走出去。
  守在外厅,随时等吩咐的宫女桃红在打毛衣,羊毛毛衣。
  李易教的,他发现买来吃肉的绵羊,羊毛剃下来要打成毡子。
  棉花不够多,庄户只能穿皮毛的衣服,怪沉的。
  猪皮的、羊皮的,穿在身上出了庄子能显摆一圈。
  羊皮还是山羊皮,带着毛。
  绵羊的皮都熟出来了,毛剃了做成毡子。
  李易舍不得,毡子有什么用,不如毛衣。
  洗羊毛、脱掉一部分脂、梳毛、纺线,开始织吧。
  他原来就会平针,用来练习手指灵活度。
  一织一大片,跟麻袋片子似的。
  不过现在有图能看到,跟系统查资料,就可以使出来别的针法。
  教给宫女和太监,现在桃红就不是很熟练的织着,另的翠柳和两个太监跑出去传授给别人呢。
  “李东主,你看,我织出来这么多了。”桃红放下竹针和线,让李易看。
  “好,此法越用越熟练,打毛衣聊天两不耽误,织出来毛衣穿在身上保暖,就是不能贴身穿,痒痒。”
  李易夸奖一句,说起毛衣的弊端。
  “总比麻的强。”桃红不觉得毛的扎人,粗麻的衣服不也有人穿么。
  “对,比麻好。等你休班回去,叫宫中的人去东西市买羊毛,打成毡子怪可惜的。”
  李易给出主意,不好的羊毛做毡子,好的做衣服。
  吐蕃的好羊毛就做成了氆氇,不过氆氇是按照织布的方法织出来的。
  庄子上就有,上次吐蕃过来送盟书换酱油时当钱给。
  “嗯!”桃红放下东西站起来,她知道李易要去外面,她得跟着,顺便把药箱挎上。
  李易看桃红挎药箱沉,想一想,走出去直奔工坊。
  到地方,找个工匠:“童师傅,我画个图给你,你做出来。”
  说着他拿过纸、尺子和炭笔画图。
  很快一个拉杆箱的架子图画出来,递给童师傅。
  “这个简单,就是同片制成筒伸缩,加上轱辘轴也用铜,合起来,得有个八九斤。”
  他一眼就看出来是干什么用的,先说一下重量。
  “无妨,总比背着省力。”李易说。
  庄子的路面好,拽着就走,到外面,就乘坐他的四轮马车了。
  童师傅找人,大家一起按照不同的部件比着尺寸咣当咣当做起来。
  李易微笑看着,俺这庄子的工匠统一尺寸,不会瞎造。
  两刻钟,一群人把拉杆箱的架子给做出来组装完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