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7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劝百姓要相信华夏文明,要认可璀璨的历史,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显然,继续把心思放在其他方面,李易保证把自己的官给弄没了。
  “为官不易呀!”王维给孟浩然这么一个回答,感觉驴唇不对马嘴。
  “每日事情过多,家中时,县丞似乎并不如何忙碌。”
  孟浩然觉得累,县丞整个一天,始终在忙碌。
  什么保税了、新来人口换籍、临时仓库借用批复、谁家的马牛生病、开春地面泥泞要铺沙子……
  一件件事情全归县丞调度,主簿跟县尉负责具体事情,谁家鸡丢一只,归县尉管,但县丞得有记录。
  “他们故意把活儿给咱俩做,咱俩休沐的时候,他们不是说了么,可以在李家庄子多呆一日。”
  王维早看出来问题所在,他与孟浩然就上了两旬的班,第一次孟浩然媳妇儿和孩子过去,第二次孟浩然回来。
  “定然是刚柔的安排,累一天,晚上睡觉倒是香。”孟浩然不认为多干活是吃亏。
  他在学习,累是因为不熟练,别人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处理的事情。
  他需要想啊想,再问呀问,耽误半个时辰。
  王维轻轻点下头:“不当官时认为当官容易,当了官,发现确实如家人所言,当好官难。”
  孟浩然认同这点,他突然想起个事情:“如叫刚柔当蓝田县县丞,他累不累?”
  “一路上又不是没见过,他总会给出适合各县的好主意。
  他当县丞,我估计不累,他找几个人,教会他们处理事情,最后再汇总到他那。
  你我二人,能找人教?我们还不够熟悉。
  可惜官当上,见陛下却不易,回来一次,吃饭不准进小间。”
  王维可不认为李易会自己处理琐碎的事情,同时他更知道为何李易与陛下认真地演戏。
  没当官时,陛下会找自己与孟浩然聊诗赋。
  当上官后,见面基本上不可能,除非有要紧事,或陛下想要聊诗赋,单独给召。
  身份不同,亲近程度亦跟着变。
  人家李易就聪明,不当实权官,不走见陛下的流程。
  双方只有兄弟之情,而无君臣之礼。
  “摩诘,咱俩的考间挨着,就这。”孟浩然找到自己的位置,旁边就是王维的。
  其他考生也纷纷找到自己的号码,考场布局为两排相背。
  背面有门,想出去,跟十六卫和巡考说,走后面,不在其他考生面前通过。
  对面则是有幔帐遮挡,把应该相对的考生隔开,双方使个眼色都使不得。
  ……
  李隆基依旧在看,或许旁人眼中这些考生就是考生。
  他看到的是大唐的未来,一群更知道时务策的官员。
  以此打破世家和大族的垄断,贫民子知天下事,再好好教,官场上给更多的位置。
  “科举考试方式有变,闲言碎语可能增多?”李隆基看着考生,顺口问。
  宰辅等官员面面相觑,陛下怎突然问起这样的事情?
  几息过去,不能不出声啊,卢怀慎算世家的人,他回应。
  “陛下,自从有了羽林飞骑坐镇,京兆府百姓日子愈发安稳。
  李家庄子不以军械之能显外,只出金钱与技术,百姓生活更加提高。
  故,朝廷选材大计,各方之民,皆齐心拥护。”
  卢怀慎说完左右看看,大家点头,还有的对他伸大拇指:厉害,回答的太好啦!
  李隆基听懂了,羽林飞骑吓得别人不敢说话。李家庄子的武器太很牛逼了,大家连清君侧的心思都木有哇!
  所以你放心干,偶们全拥护你。毕竟脑袋只有一颗,掉了长不出来。
  “朕心甚慰,百姓开智,诸卿皆有功。”李隆基一点不虚伪地夸众臣。
  “全赖陛下仁德。”总说的话被大臣们一齐说出来。
  李隆基挺开心的,甭管真假。
  他自我感觉良好,确实仁德,没有动手杀谁,还给官员们发补贴,自己掏的钱。
  看看现在的长安城,当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一家家的在街道那一面开了门窗,做小买卖,坊中同样有买卖,显得繁华。
  巡逻的队伍不停地走动,想作奸犯科的人找不到机会。
  以前有人偷东西和抢劫,是没钱,不偷不抢,找不到能干的活儿,会饿死。
  尤其是家中有孩子要养的人,亲人再一生病,就缺急用钱,有就活,没有则死。
  现今生病了好办,真没钱,去李家庄子要药材。
  找不到活儿,李家庄子总是给一大群人安排工作。
  城门朕都不管,谁有本事谁打进来。


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身怀奇技不为妖
  “大父,又抓了二百只兔子,咱们喝口汤吧。”
  霸桥的桥头,有九个大大小小的人赶车回来。
  其中一个小男孩儿指着汤锅,咽了几下口水。
  “好,今日开始科举,咱们也为李家庄子拿个好彩头。”
  班老头看着车上被捆住直哼哼的野猪,露出笑容。
  他一家九口,大仇得报,毕载他们被收拾。
  他原以为自己一家的孩子有奇怪的本事,会叫李家庄子的人带走利用。
  结果李家庄子的人从他们到了庄子起,根本不在乎。
  按照庄户的说法,不就是耳朵灵一点、眼睛好一点、声音控制强一点,还有什么?
  至于一家人战斗的本事,庄户还是无所谓,打仗又不是拼个人能力。
  两军对垒,个人厉害,冲个阵试试。
  班家的人反倒是放下心,没人把孩子当怪物。
  孩子跟着一同上课,大人也学。
  这不身体养好了,大前天出发,进山找动物。
  李家庄子的人说需要大量的野兔,还有用来保持什么野性百分之多少的特种野猪品种。
  就是最好弄到一头公野猪,然后跟之前公野猪和家母猪产下的母猪进行交配。
  通过一次次地交配,获得更好的猪种。
  要求吃粗粮生长速度更快,瘦肉多,而不是肥肉。
  而且不容易生病,同时野性又小一点。
  非常难培养,一旦养好了,对整个大唐都有好处。
  班家的人听了,主动出去,拿着好的弓弩和刀,加上压缩饼干、肉松。
  春天,不适合杀猎物,得给野兽繁衍的机会。
  他们一家九口便互相配合,活捉。
  他们赶了两辆分别由两头牛拉的牛车,带上笼子和绳索。
  兔子最好抓,有脚印,还有气味、动静。
  孩子们就能轻易找到兔子窝,一抓一窝,装进笼子里。
  其他的狍子什么的,就不碰,等过了繁殖期的再说。
  野猪是一家人的目标,公的,要求足够大。
  车上被绑住的就是一千多斤的大野猪,公猪。
  野猪的两根大牙断了,锯断的,齐根,因为这牙能够卖高价。
  而且只要猪是活的,牙尽量不要有。
  于是老头的两个儿媳妇吊着绳子就把野猪给制服了,跟吊威亚似的。
  平时他们就练习男女配合的位置移动,一杆长枪可以用枪头当立足点给儿媳妇站立。
  树林中,通过树枝吊绳子,配合默契的情况下,儿媳妇唰唰飞。
  坑啊、套啊、锯啊,一千多斤的大野猪就这样憋屈地被捆在那里。
  一家人不想回自己的故乡了,打算在李家庄子安家。
  签了文契,从此是李家庄子的人。
  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抓一千多斤的公野猪,不难。
  要不是知道今天科举开始考试,他们还不回来呢。
  他们的弓弩一箭未发,他们的刀,滴血不沾,全是活捉。
  吃带着的食物,不在开春杀生。
  不止是他们,所有猎人现在俱在家休息,制作工具,兔子都不捉。
  要是有人相对轻闲,会带东西进山找猎人小屋,修缮一番,再放点盐。
  看树枝又长偏的拿斧头砍下来,打成捆,堆在小屋旁边。
  班家并非单纯的猎户,他们对这方面却非常熟悉。
  去的时候直接带的腊肉、盐、咸豆干。
  遇到猎人小屋,把里面猎人临时用盐制作的肉干取下来,换成腊肉。
  因为要下雨多,太过潮湿,那种肉保存不住,腊肉和腊肠则没问题。
  今天回来,准备休息休息,过两天再去。
  李家庄子的人出去,回来后一样要在桥头喝口汤,有仪式感。
  “老班,你们抓的猪可是帮上大忙了,吃个夹馍,李东主所教,把鸡肉一片片码放起来,然后烤,用刀削。”
  旁边卖烤肉的人打招呼,但凡李家庄子的人过来,想吃东西,他都不要钱。
  李家庄子总教各种食物的制作方法,他觉得现在这个就适合自己。
  怎么放肉、如何烤、烤多长时间,等等,李家庄子从头教到尾,包括放啥调料。
  别人家制作某一种食物好吃,赚钱多,去当学徒,当多少年能学到配方?
  “好,一人一个,多放肉。”班老头不客气,顺手把两提溜用草穿着的冻蘑扔过去。
  这两提溜冻蘑能换二十个夹馍,春天的鲜冻蘑,像天上人间等大酒楼,高价求购中。
  老班给出的两提溜冻蘑稍微大一点,小的不给,要拿回庄子。
  冻蘑、滑蘑、松蘑、榛蘑、黄泥团子等蘑菇,都是越小越好吃。
  “这怎么使得?一人两个。”卖夹馍的人估算一下价值,要多给。
  蘑菇他可以制作成蘑菇酱,放在夹馍里卖,现在收这样的蘑菇可不容易。
  “这条蛇给你了,拿回去吃。”老太太手在袖子中一抽,一条四尺长的蛇被她‘变’出来。
  死的,射眼睛被一根铁锥贯穿,七寸的位置也有个洞。
  “这蛇……”卖夹馍咽了一下口水,他就好这口儿。
  “从树上突然蹿下来,要咬我家姑娘,被姑娘躲开,抓尾巴甩,两个孙子补飞钎。”
  老太太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说,挺正常的。
  卖肉夹馍的人脑海中顿时出现一幅画面,一条毒蛇从树上蹿下来,直奔小丫头。
  小丫头微微躲闪,探手抓住蛇尾巴一抡砸在地上,两个更小的男孩子同时出手,飞出手里的钎子,一个穿透蛇眼睛,一个扎穿蛇七寸。
  “有毒吗?”他怕吃死自己。
  “取出来了,放在了小瓶子中,现在天冷,看看能不能用,说是能做成治蛇咬的药。”
  大儿子看长相,跟个书生似的,说话也温和。
  说话的工夫,汤端上来。
  鸭架野菜汤,上面有油花,还有小葱的葱花,到就季节了,大棚准备往外移栽的小葱间苗间下来的。
  放了不少姜沫,开春潮气重,北方长安所在,春水春风皆透骨。
  就跟夏天时候井水一直冲一样,骨头节都疼。
  都是在姜产量高时价钱低,李家庄子抬价收购后制作的干姜。
  葱姜可以干的保存,大蒜不行,姜怕冷,蒜怕热。
  所以保存大蒜都是弄成甜蒜、咸蒜、腊八蒜。
  “爷爷,咱们的庄子,给汤,一年要搭进去多少钱啊?”刚才还称呼大父的男孩子又叫起爷爷。


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时光易逝重今宵
  班老头看看自己的孙子,抬起带有不少疤痕、茧子的手摸摸孙子的头:“咱要有这个给汤的本事,姓毕的又怎敢欺负咱家?”
  “给毕载钱?”男孩子别看比冯青黛年岁大,智商和情商却绝对比不上。
  “毕载?哼!李家庄子在长安,这里当归万年县管,长安县也能出声,他们敢吗?”
  老头教孙子,民心所向,如浮舟之水。
  在整个京兆府,李家庄子付出最多。
  在京兆府,李家庄子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因饥饿、饥渴而死。
  付出的钱财不少,得到的呢?
  “京兆府二十二县,但凡有一个县的县令敢说要抓李东主,你知道结果吗?”老头耐心地与孙子说。
  “谁要当我面说东主哥哥的坏话,我就打他。”男孩子不高兴了,还想抓?说都不行。
  “喝汤的人都这样想。”老头又摸摸孙子的额头。
  ……
  “李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作人生追求?”游艇在航行,永穆公主在吃馄饨。
  大唐不到十点,这边更早,太阳刚刚升起。
  她吃的是另一种馄饨,馅少、皮更薄、个头小。
  李易喜欢吃这种,他那时有另一种,现在长安城南也有卖,还有李家庄子食堂提供。
  馅很多,馄饨的皮厚一点,吃着确实比较过瘾。
  在他那时,这样的馄饨通常为连锁,集中购买面、调料、肉、蔬菜、菌类……
  可是这种馄饨有一个缺点,皮厚。
  按照价值方面分析,保证是这样的馄饨买来吃划算。
  不过人活着不能总是计算吃一份馄饨的成本价格和销售价格吧?
  李易哪一种都可以接收,还知道每一种的成本。
  今天中午,大唐没到中午,游艇的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