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易用渔网捞贝壳,几网下去,李易便成了首富。
李易边采用动作通用语摆手,边出声:“送给你们,不要贝壳,你们留着,我们过来……”
熟悉的话语说出来,习惯了。
岛民们笑容愈发灿烂,他们相信,能给自己送很多鱼和盐的人,不可能撒谎。
依旧是女首领,她在得知大唐人会跟他们一起吃饭后,招呼人去做饭,烧木头。
李易把做饭的事情接过来,不用当地人做,不好吃。
今天的菜是带鱼,李易专门捞的,吃别的鱼吃腻味了。
红烧带鱼、海鸟蛋野菜汤、石花菜海带咸菜、大米饭的饭团子。
岛子上的人不会用筷子,尽量让他们能拿手抓,红烧刀鱼饭团子蘸汤汁,抓起来吃鱼。
汤就是对着碗口喝,不需要拿匙子。
女首领刻意拿出来几个用珊瑚制作的‘碗’,要送给李易,李易看着碗发呆。
过了片刻,他对永穆公主等人说:“回程的时候提醒我一声,咱们捞珊瑚,不要这边的珊瑚,要红珊瑚。”
“其他的不要?”小丫头仰头看师父。
“要,回来的看看哪的珊瑚多,这里就不错,潮水退下去,一大片珊瑚。”
李易想到珊瑚还是药,决定带回去一些。
永穆公主看着海面:“珊瑚不好捞取,价格昂贵,寻常人家难以获得,凡有红珊瑚者,必送达官显贵。”
“别人不好捞,咱们容易,红珊瑚价值高,咱们捞上来,正好增加兑换券发行量。”
李易有此打算,红珊瑚莫说正株,即便一小段,依旧值钱。
他准备多捞点,正好那时候船上的粮食什么的消耗很多,用来装红珊瑚。
“到时咱们叫一些有钱人看看,让他们知道李家庄子有宝贝。
哦,不看也行,咱们自己心里有数。
先估价,用估算出来的价格印刷兑换券,实际上价格能炒起来。”
李易找到了发行大量货币的抵押品,红珊瑚,品质好的,叫血珊瑚。
“我知道呢,庄子里的阴沉木。”
小兰表示明白,阴沉木之前大量收集,后来制造一批乐器,价钱一下子变了。
李家庄子还未因此而额外增发兑换券呢,不然钱更多。
“没错,小兰聪明!”李易夸一句。
小兰表现出欣喜的样子,实际上她没啥可高兴的,谁不知道阴沉木的事情?
永穆公主一手一双筷子,在盘子中分解带鱼,尽量让鱼肉完整,刺儿剔出来。
剔好一块,塞到小丫头嘴里:“回去后,好的种子有了、钱也有了,大唐追究能成盛世。”
“第一年的种子要全部留种,咱们不吃,吃船队后带回来的。
到第二年,第一年的种子能把京兆府的最好的上等良田种差不多。
之后便可以分到大唐各地,地瓜比土豆好种,虽说吃多了对胃不舒服,咱们做成粉条。”
李易喜欢地瓜的种植方式,能够扦插,拿秧子种。
土豆不行,土豆只能培育芽,一个土豆上长很多芽,每一个芽可以切下来一块土豆,跟着一起种下去。
“听李郎说过呢,我等着吃烤地瓜。”
永穆公主一说起烤地瓜,突然觉得面前的带鱼都不香了。
岛民们却不觉得,他们吃得高兴,用手抓着带鱼啃。
带鱼对于他们来说,属于极端奢侈品,捞不着,只能等海水把带鱼冲到沙滩上。
要是泡时间久了,泡烂了不能吃。
当好不容易看到大量带鱼出现在沙滩的时候,他们就不是高兴,反而害怕。
一般遇到,会有大大的海浪出现,地要震动。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海图无忧财政愁
女首领在努力学习用筷子,李易赠送,大量的木头筷子。
有干的木头,直接加工成筷子,不值钱。
对于岛民来讲,筷子是好礼物,除了不好学之外,其他的都好。
野菜鸟蛋汤香,以前做过,把野菜和鸟蛋打开放水里煮,味道怎么跟今天吃到的不一样?
李易知道为啥,没有油,也没有花椒面。
他拿豆油做汤,生豆油,撒葱花爆锅,倒上水后先烧开了,再放野菜。
要是先放野菜,得炒,炒完加水,味道不够鲜。
当然,做豇豆丝或芸豆丝汤,必须先炒,否则容易没熟透,吃了中毒。
李易不打算教岛民做饭,难度太大,还得搭进锅和调料什么的。
等吃过饭,李易同样送给对方三套旗帜,一种三面,告诉对方含义。
借着夜色,游艇离去。
航道有折线,去瑙鲁,之后斜着往东北走,到马绍尔群岛,再往东南一点的基里巴斯,之后图瓦卢。
绕远,耽误时间。
若非给后面的舰队提供最稳妥的航线,游艇可以直接穿过太平洋。
再往南的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斐济、汤加等等地方就不去了,暂时用不上。
给大唐海军的海图上标了,有的地方不一样,地质变迁,总归知道大概情况。
真遇到台风,船被吹偏航向,通过经纬仪和六分仪,随时能够定位,知道最近可以落脚的地方。
“一去一回之后,此条航线更清晰的图纸变作出来,回来走直线,沿途的岛礁再看看。”
李易看着游艇上记录的数据,很欣慰。
“会看海图的人若是为了钱财把海图的读图方法告诉别人,并把海图卖了怎么办?”
小兰首先考虑背叛的事情,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她都不开心。
不止她,所有人皆清楚,海图的价值有多高。
李易倒是不怕:“关键的位置由羽林飞骑掌握,羽林飞骑没有理由叛变。
谁收买,他们直接拿前、抓人,赚得更多。
汇报给我,我以此为借口,去收拾对方所在地方的人,叫师出有名。”
他制作的经纬仪和六分仪上一律有望远镜,望远镜别人想造,等吧,等许多年以后吧。
不带望远镜的经纬仪有,他不做。
羽林飞骑想背叛,首先得考虑李东主会不会飞过来把自己干掉。
另外想教会别人这套工具的使用方法,有点难度。
李易时代的人,抓过来一个,让对方学会在海上正确使用经纬仪和六分仪,并且能看懂航海图,也得不少时间。
里面涉及到天体,还有制作的精确度、测量误差修正……
……
“还有人要去修运河没?还有没有?有的来报名,一天五十钱,供吃住,李家庄子负责后勤。还有人要去……”
长安城边和京兆府、附近州府,有官方的人准备好了马车。
他们吆喝着招工,修运河,上面得新开栈道。
需要大量人手,工钱直接给出五十钱一天。
到地方开始干活算,路上的不算。
一辆辆车赶往三门峡所在,大家摆弄着手上的安全帽。
安全帽最外面一层为铁片,里面有竹编,然后是绢帛制作的弹性网。
比不上李易时候的好安全帽,却总比什么都不戴强。
安全帽借给干活的人使用,用完了拿回来,再借给干其他工程的人。
“朝廷出钱,他们为何嚷嚷着李东主出钱?”
毕构的车停在一处招工点旁边,听外面的百姓说话,不高兴。
所谓的李家庄子提供后勤,只不过由李家庄子派几十个人过去协调和指挥后勤工作。
一人一天五十钱,马车的钱、伙食,从户部出。
出了钱,百姓不认可,非说李东主给的钱。
钱倒是不多,一人一天五十钱,加上吃住,有六十钱顶天了。
两万个人参与,一天一百二十万钱,十五天,一万八钱缗,够了。
火药的成本、工具、材料、马车的费用,等等。
十万缗打住,十万缗……算钱吗?
等小易回来,从他牙缝里都能抠出来。
毕构憋屈在于朝廷花钱,却落不下个好儿。
工部尚书魏知古在车中,属于工部的事情,他看一眼毕构:“告诉李家庄子,明日报纸上写,朝廷出钱,不是李家庄子出。”
“哼!”毕构哼一声,扭过头去。
他才不干呢,显得小家子气。
待小易回来,知道此事,还不得当笑话笑上个一年半载的?
自己丢不起那个人,牙疼!
“今年工部递上来不少地方的奏折,关于水利、修路诸事,我已派人到地方查实。”
魏知古说自己的,大唐各部分工明确。
往常州府上书,会给宰相,除非州府参军对口给各部,刺史、都督等落印。
朝廷没钱,大多属于上一个奏折,然后地方自己筹钱,主要用百姓免费干活的时间。
朝廷允许,地方上开工,没指望有额外拨款。
除非遇到灾害,会申请动用常平仓与减免租子。
现今地方知晓朝廷钱多,开始给各部直接上书,要求拨个几千缗的,无须劳烦宰辅。
毕构微微低头沉思,去年的钱,李易帮着花掉了,今年的……
“小易不曾给出今年财政规划,预收入咱们作不出来,先给你拨三十万缗,你看够不?”
毕构声音比较低,听着给人一种心虚的感觉。
他负责户部,但不会,不会估算今年能有多少收入。
天知道还有哪些方面会突然增加收入,看小易回来的,说不定带很多钱。
“他要是不回来,大唐……”魏知古挤对毕构。
不等说完,毕构伸手抬魏知古下巴:“别说,能回来,这话传出去,百姓知道,能咬死你。”
“嗯嗯!”魏知古从鼻子里出声,表示明白。
毕构放开手:“前日我等到庄子见陛下,忽得鸽子归来消息,好悬被吓死,小易可不能出事儿。”
毕构不觉得丢人,一大堆事情正在铺开,指望着小易统筹,他没了,一项项事情谁来接?
局面太大,根本没人可理顺。
小易回不来,真是天塌了呀!
魏知古同情地看着毕构:“三十万缗行,先用着,地方通过工部,目前为止没多要钱。”
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劳作科举身世问
黄河三门峡,天色渐暗,火把早早点起来。
暂时无事的当地百姓在看热闹,自从前天施工开始,每天都要看。
看的时候,顺便问李家庄子的人,要不要鸡蛋、鸡,多买便宜,鸡养了一冬天,可肥了。
李家庄子的人一般会买,在当地施工,附近的百姓应该享受到福利。
做饭用的煤、柴火,更是让本地人送。
“注意安全,动作不要走样,受伤了影响一家子人生活,还有最后两刻钟”
有经验的工部下辖水部的能匠在指挥,他们轻易不上手。
指挥的人总是跑到前面去挖沟,显然不称职。
干活的人累,呼哧呼哧喘,卖力气。
再坚持一下,开始换班,旁边的大锅里的香气飘散出来,闻着饿。
他们需要干四个时辰,当班的时候干两个时辰有两刻钟吃饭,通常是包子。
轮换着吃,一半人先吃,两刻钟之后换另一半。
等四个时辰后,有时间慢慢吃了,还有二两三十多度的白酒,烫好的。
吃完饭有半个时辰溜达,不准干活,消化食物,回帐篷睡觉。
李家庄子要求,两班倒,一个班六个时辰,干活的人干着干着就没有力气了,容易出事故。
力气活,肌肉持续紧张,效率更低。
准备接班的人半个时辰前起来,吃完饭了,在慢慢活动身体,以免因为吃太饱撑出病。
时间一到,这个班的人把手上的工具码放好,一脸疲惫之色洗手。
七个半小时,他们把体能榨干,无人偷懒。
旁边等着的人过来给他们披大衣,初春,他们光膀子干活。
挖的土潮气上升,故此给喝二两酒。
接班的人先签到,拿起工具在火把下干起来。
一律铁锹、铁镐头、铁锤子、铁钎子,只有筐是竹筐,装满两筐,拿扁担一挑就走。
还有一些人等在旁边,他们不干活,呆着。
上面修栈道的人得凿炮眼儿,装炸药,一般一批炸一次。
万一哪一个或几个没炸,不干活的人上去,他们是死囚。
“先多来点汤,我泡饭吃,吃完了喝酒,再吃馒头。”
一个只穿外面大衣,洗了手的人端自己的搪瓷缸跟打菜的人说。
他先去打的米饭,大米和小米一起煮的饭。
打菜的人给带上两块鸡肉,补三勺子汤。
其他人差不多,都是先泡饭,老母鸡的汤油大,泡饭吃着香。
换一个地方,他们绝对不会先要汤,汤喝完了,菜也吃光了。
李家庄子负责后勤,吃吧,随便,只要你自己觉得行,你可以吃鸡肉吃到饱。
没人盯着肉吃,主食吃了才有力气,还要吃野菜的蘸酱菜。
干活的人看报纸,懂,营养要均衡,只吃肉不行。
打完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