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那有五百户,感觉太可怜了,人少,没有地位,赶不上大唐一个中县的人口。
故此多说一点,怎么也得比大唐的上县户数多,对吧?
所有的人都来了,包括孩子。
一人获得一个麻袋,不对,是一套纯麻经典衣服。
李易拿着平板电脑不时记录,录别人说话时的动作和要表达的内容。
包括大人说孩子,还有互相之间的交谈。
李易不是语言学家,自己学外语有现成的翻译就快。
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他只要收集数据,自然有软件进行处理。
软件会把声音归类,重复最多的,就是日常生活用最需要的。
一般情况下,语气助词最多。
整理完,配合上文字和图片,单词就有了,语法跟着出现。
再学起来比较容易,李易打算一路到地方,把沿途的全收集,然后自己先学会,再编书,让有语言天赋的人学。
其实去新罗找儋罗国的人最方便,他们有的人会好几种语言,包括新罗语和大唐语。
李易不相信别人,有的时候翻译并不准确,万一负责翻译的人瞎翻译,故意使坏,耽误事儿啊。
六个官员在享受别人的尊重,他们本身不厉害,李易平板电脑厉害。
李易把羽林飞骑和十六卫集训时候的视频放给原著民看。
原著民们看了,第一个想法,打不过,大唐的军队那么多人?还穿了铁制作的衣服?
骑兵最吓人,轰隆轰隆跑,自己这点人,不够踩的。
原著民的小孩子围绕在宫女太监旁边,有吃的。
果脯、干果,岛子上没有。
还有冰糖,孩子们根本没吃过。
宫女太监们长得好看,即便当太监,能去李家庄子的也比较帅气。
没有人愿意整天对着一张丑脸,除了战斗受伤的那些庄子里的护卫。
他们的身体缺陷,正是他们的荣誉。
“往后啊,会有更多的大唐人过来,跟你们换东西。”李易在和小头头交流。
他收集一圈话,软件给翻译成了文字。
然后文字又能翻译成大唐的话,他说大唐的话,软件给翻译成听着有一点别扭的原著民语言。
就这么神奇,语法上有时出现错误,在逐渐调整。
错误没关系,能理解。
比如说:面,长,煮,咸。
一个外国人要是对李易这么说,李易第一个反应绝对是对方想吃抻面。
关键时刻交流,不需要考虑介词、连词、语气助词,单个蹦单词,足矣!
“衣服,我们要这样的衣服,你们的怎么换?”小头头说话都不敢大声。
被吓到了,他以为大唐的人都有这样的技术。
一个不知道什么制作的板子,有图像,还能出声。
海上停了好大的一艘船,不用火把,颜色那么多。
这样的船和东西,自己什么时候能拥有?
想着,他居然说出来了:“我想要有大船和火光。”
李易笑着颔首,表示明白,是,你想有,我曾经也想有,我那里的大多数人都想有,可没钱啊。
我那游艇上还有一个架直升飞机呢,我有驾照,这个就让无数人羡慕了。
“暂时不行,不能给你,皆你你也不会用,我想想办法,给你们一些小船,还有渔网,你们自己打渔。
等着后面的大唐人过来,给你们提供更多的陶和瓷。丝绸的衣服比较贵……”
李易很有耐心,不能叫人家受到太大的伤害,除非要通过武力解决问题。
“上去看看?”小头头知道自己想多了,他放弃拥有的打算,叫我去瞅瞅总行了吧?
“吃完饭的,喝酒!”李易端酒杯,忍着恶心抿了一口酒。
六十度的白酒,用海水淡化机淡化出来的水勾兑成十度左右的酒水,要多难喝就有多难喝。
但就这样的酒,岛子上有资格喝的人居然喝得十分开心,一口下去就晕乎乎的。
他们平时喝不到酒,跟喝一杯啤酒就迷糊的人一样。
小头头此刻喝二两不到,已经兴奋了,否则他怎么敢提去游艇的要求?
他和另外几个小头头一人一个栗子鸡的罐头,舍不得吃。
要不是李易说不吃就会坏掉,他们都想留着了。
等吃差不多了,准确地说是喝差不多了,李易让羽林飞骑操纵橡皮艇,带六个小头头回游艇。
六个人穿着麻袋衣服,来到游艇上,站在那里不敢迈步。
对于他们来讲,游艇太过豪华。
李易热情地介绍,主要是讲功能,能开挺快的,边说边走,六个人才跟上。
等从甲板进到大厅,六个小头头站在门口,又一次不敢动了。
“以后啊,咱们可以在岛子上一样修成这样的房子,不难,而且用的东西也不多。”
李易语气随意,不使别人尴尬。
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年节抓人夜当下
“快走,磨磨蹭蹭,又想吃鞭子?”
李易带土著参观游艇时,一群从舒州被带来的官员刚到霸桥。
他们在几里外的地方下马,直接戴上枷具。
不止有穿官服的人,还有老人、妇女、孩子,他们没上枷。
霸桥的位置灯光明亮,大家看热闹,谁呀?哪地方的官又被抓了?
是的,又,总有官员被从其他地方送到霸桥转一下。
即便在西边抓的官员,一样绕城来霸桥,有种仪式感。
不到五里的路,一共九个戴枷的官员,挨好几下鞭子,还摔了十多个跟头,差点没摔死。
“朝廷官员的颜面,你等居然不顾礼仪,肆意羞辱?”
其中一个看官服应该是刺史的人哆嗦着出声,应该不是生气气的,是疼的。
手和脑袋套在一个枷里,脚上有链子,摔个跟头,得多疼啊。
要不是每一次摔倒,都有人在旁边跟着垫一脚,应该就有挂掉的。
“哪里有官?大家看到官员了吗?”挥舞着鞭子的人高声嚷嚷。
“没有,只有囚犯。”
“官员为百姓着想,戴上了枷,何来官员一说?”
“我算是知道为什么被抓的狗官到李家庄子前面转一圈了,喊冤吧,觉得自己没做错,喊!”
“喊完李家庄子去查,发现确实有罪,是不是判得更重?”
“不能当贪官啊,连累家人。”
“捞好处的时候,难道家人没跟着吃香?”
“哪里抓来的,大过年就抓?”
“就应该过年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还有刺史,哪里的?当地百姓被欺负苦喽!”
附近瞧热闹的百姓才没人可怜官员呢,活该!
“我要见陛下,我冤,我要见陛下。”刺史喊冤了,他不敢见李易,他要见李隆基。
李隆基在,呆在旁边的帐篷中,他不想见这个刺史,刺史都是他经手过。
还有其他人跟在一同在帐篷,他们出去,一大群。
宋璟打头,苏颋、毕构、张九龄、姚崇、卢怀慎、李日知、刘幽求、尹思贞,魏知古也凑热闹。
另外有九个人,一对老夫妻,两队年轻的夫妻,一个十二岁的丫头,两个十岁的男孩儿双胞胎。
他们年前就到李家庄子,没见到李易,李家庄子走报纸的渠道去查,很快消息传回来。
确定,有罪,有证据。
直接转给团儿里的人,团儿里的人快马出发,到舒州,把人抓回来。
一路急赶,今天刚到。
“毕载毕明府,姓毕的,你可还认识我们?这张虎皮你要不要了?”
老太太来到一个县令官服的人面前,抖开一张虎皮,盯着对方的眼睛。
毕构在旁边:“……”
“你们还活着?”毕载吃惊不已,随即后悔。
他连忙改口:“你们的事情是误会,活着好,好啊,我就担心你们一家遇到危险。”
“姚相、魏相,救我,我冤枉啊,我受牵连了,许多事情我不知道。”
刺史看到来人,朝魏知古和姚崇喊。
魏知古看着对方,认识,毕贤承,舒州刺史,他摇摇头:“毕刺史,你认错了,老夫不是宰辅,早已不是。”
他的声音平静,没有怨恨,对姚崇,他不恨了,他珍惜自己的生命,姚崇都进团儿了。
“老夫也不是了。”姚崇同样淡然。
以前做过了多少错事,他清楚,但不愿意去回忆,只想着在团儿里赎罪。
“我要见陛下,我是毕载的堂兄,远房的,我跟他没关系。”毕贤承感觉出来情况不妙。
他得挣扎,他指望见李隆基一面,然后看李隆基能不能心软。
老头拿过虎皮:“没用,李家庄子去查的你们,你们想不到吧?我们活着到了李家庄子。走吧,回去。”
老头突然间一肚子的恨意都没了,事情已成定局,以后过好自己的日子。
他决定留在李家庄子,自己的家不回了,找个人去那边帮着卖掉。
他知道,李家庄子许进不许出。
他在为孩子着想,往后两个儿子跟儿媳妇,还能继续生孩子。
去哪生活不是生活?别处比不得李家庄子安稳。
“噜噜噜噜噜噜噜!”两个双胞胎男孩儿把学自庄子里孩子的鬼脸对毕载做出来,转身蹦跳着跟爷爷回去。
周围是百姓的笑声,孩子太可爱了。
“押走。”宋璟扔下两个字,回帐篷。
今天为了看一眼这些官员,他们没回家。
“我冤,我冤,我要见陛下,我……嗯!”
毕贤承继续喊,肚子突然被怼一下,叫人架着离去。
他们进帐篷,周围十六卫的人隔离开。
百姓非常自觉,该干啥就干啥。
百姓学会习惯,有人告状告李家庄子,比登闻鼓管用。
凳闻鼓太危险,告别人,自己先挨顿打,为了避免有人诬告。
必须豁出去性命,才能证明自己。
李家庄子无须那般,告呗,告了李家庄子派人去查。
查到了,告的人没问题,查完若不一样,告的人反坐。
查的过程不影响被告的生活,暗查。
“女娃儿在微光的环境下能够看清楚东西,一个男娃儿喊的时候,听着心跟着颤,另一个听声能够判断出方向、距离、人数。”
李隆基说出三个孩子的天赋,他亲自看了几次,每次都对。
这叫奇人异士,如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面前就有。
“陛下,可加入军队。女娃儿和另一个男娃儿。”
苏颋选择从自己的职务出发,当斥候厉害。
能喊的那个,感觉没什么用。
“那二人确实不错。”宋璟承认。
到现在他依旧没想明白,怎么能听出来具体的东西形状。
毕构跟着说:“喊声大的,可用在军中当大将军子将。”
毕构所说的武官位置就是郝灵荃以前当的,打仗的时候,在基层看信号,然后传达。
“那个喊声大的孩子,确实可惜了,若跟他弟弟一样就好了。”张九龄一样认为能喊没啥用。
李隆基看看四个宰辅,笑了:“呵呵!易弟与朕说,那孩子喊的时候在不断地调整发生部位的共振,然后才有那么强的穿透力。
在调整的过程中,孩子其实是模仿一些野兽和鸟类的声音。
比如老虎的吼声,还有鸟叫时的清脆。
易弟说,好好教教,孩子可以模仿任何一种声音,模仿任何一个人说话。”
李隆基说完,端起葡萄酒抿一口。
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人尽其才分格局
“臣知错!”毕构先认错。
“臣等知错。”宋璟三个人一起说。
他们就是不知道面前的李隆基之后的那么多代、拐弯抹角的一个也是当过皇帝的人叫李煜。
不然一定会同时念一句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个孩子,他们认可了两个孩子,结果那个能喊的,在李易看来,依旧有用。
往好了说,叫思虑不周;往差了说,则为无识人之能。
一个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天才,就这样被放弃了?
遇到的是一次,没遇到的,你们究竟错失了多少?
四个人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说孩子好的人叫李易,对,咱不跟他比。
“用人如用树,树有疏密,亦存曲直。凡密而直者,栋梁之材。
世人多把疏曲之木作柴而燃,然疏者造纸当首,弯者雕琢成具。
结果少又苦之果树,嫁接别枝,果丰可甜。
天下无不可用之物,朝堂无不可使之臣。”
李隆基给宰辅们上课,告诉他们,平时细心点,当有教无类、量才而用。
“臣受教。”好几个人一起说,包括姚崇他们。
没办法,他们刚才一样觉得只会喊的孩子没用。
人家李易说有大用,敢跟李易持不同见解?挨打过好多次脸了,可疼了!
这种打脸,对身体的直接伤害不大,对心灵的侮辱性极强。
据说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