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男女之间的事情,哦,也有男男和女女。
谁获得了话语权,谁就能获得这两样。
然后是享受,漂亮的衣服,舒适的生活环境。
最初通过武力,谁能打大家听谁的,接着看谁心眼儿多,谁能算计,别人就都听话。”
李易说起权力的本质,权力拥有了,才有会有权利。
从生存的资源到生活的资源,欲望在逐步增加。
“对,就跟宫里一样,大家都很能算计。”
小兰附和,她身有感触,而且她还是个中高手。
整个队伍,一共七十二个人。
小兰觉得自己就对付不了李易,其他的人她全能给绕迷糊了。
包括桃红一号八个人,八个人还差了一些。
“所以咱们的方法简单,用武力威慑,用钱砸。
到了岛子,暂时不采取额外手段,只要临时能够有个停靠的位置即可。”
李易此行目的并非占岛,到地方获得种子立即回来。
“李郎,你飞一次。”小兰出主意。
飞,就是神仙,若是再加上水幕天华,就跟让逊儿回家一样,许家啥话都不敢说。
李易笑着看小兰:“还是咱们的小兰聪明,别人想不到的,小兰能想到。”
小兰抿嘴点点头,又突然脸色一变:“不不不,别人都想到了,就是我嘴快。”
“我刚才忘了。”李易摆下手,示意小兰别这样警觉。
如此活着太累,整天还要为自己说的话想很多。
……
“并非老夫要求诸位多想,实是不思虑周全不可。”
宰相的令名发出去,告诉郭知运怎般行事,毕构跟三位同僚说话。
他其实很不习惯,以前当官的时候,只要看到问题,从大的方面鼓励与限制便罢了。
自从李易出现,哪怕坐在宰辅的位置上,一样得把事情落到具体上。
难,谁能整天琢磨针对任何一个方面的事情?
“做不好要担责。”苏颋脸色不好,他倒是想过一些针对性的计划。
他害怕,万一错了呢?
兵部尚书,说边关应加强防御,时刻警惕吐蕃归顺部族复叛,这样没问题。
要是说:部队的具体调动,万一在调动的时候出了问题,谁的问题?
有几个像李易那样的敢说怎样就怎样,他有钱,即便遇到麻烦,他依旧能够轻易解决。
宋璟和张九龄同时叹口气,平时他们不会把话说得如此直白,互相之间防备着,打官腔。
眼下没意义,跟谁打官腔?自己争权?再争能争得过李易?
“我高兴。”张九龄说心里话,他始终没忘了自己赌气辞职后回家的时候被追上,大量的钱财给他修路。
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刻,李易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大唐还有希望。
“政事堂与各部,叫他们多想想。”宋璟没辙,想要被重视,必须去办事儿。
本以为李易出海,陛下会对自己等人有所需求。
哪曾想,他出海就出海呗,咋还留下个箱子?
要不自己干脆进团儿算了,叫别人当宰辅,自己看热闹。
“巧了,在这里遇到,不如到老夫家去吃个便饭。”
姚崇随意地从墙角溜达出来,作偶遇状。
他身后陆续出来一群人,都是团儿里的,大家看四个现在的宰辅,目光用隐有期待之色。
“去天上人间吧,没拿到箱子。”毕构知道他们啥意思。
“看看旋转餐厅有人定没。”卢怀慎想转着看长安。
“定了又如何?叫他们让。”魏知古也凑热闹,即便他看姚崇不顺眼。
一大群人在护卫的警惕下溜达出去,他们不在乎生死,没人会刺杀。
百姓过好日子,哪有闲心玩刺杀,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冲突。
其他的蕃邦使臣,刺杀有用吗?你们难道不清楚大唐是谁在背后操纵?
你们不杀那个人,我们全死了,无非是换一批上来。
“开春,是否会出现融雪性水灾?”毕构在走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名词,从李易那里学来。
“有也是下游,长安水网伤不到长安。”刘幽求第一个想到灾害在下面,京兆府无忧。
“冲河南府?”李日知说出来时想到了张说。
“河南府送来急报,河南府急报……”他刚说完,传信的兵抵达。
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道之正途从今起
宋璟等人没回政事堂,直接拿了河南府的奏章,去天上人间看。
赶时间,所以坐了有轨马拉的车,没给钱。
车夫拿出本子和笔,记下,谁谁谁,出门不带钱,白坐了。
天上人间,今日潇云当值,笑着把众人请进去。
落座的时候,干果的果盘和凉菜先上,包括醉蟹。
宋璟看漆封,拆开,眼睛扫一遍,递给毕构。
毕构同样扫一下:“好!道济那里已经把下游容易决口的地方加固,同时河道清淤。花了不少钱。”
卢怀慎探头与张九龄一起看:“小易出海走那条路,自然会告诉道济。”
“又有何用?下游疏浚,上面呢?凌汛一出,百姓遭殃。”姚崇挑毛病,同时看宋璟。
宋璟当作没看见姚崇的意思,他才不上当呢,他抓出来一只醉蟹放碟子里。
再把碟子放在托盘中,一会儿有人过来端走,把醉蟹分解,再送回来。
“咱们先想想,有凌汛后的应对之法。”
苏颋根本不去看张说送来的奏章,就那么点事儿。
他不甘人后,想提前准备,别到时候又让陛下开箱子。
潇云进来,取走托盘。
后面的女子送进热菜,栗子鸡、羊肉党参煲、大枣排骨锅、葱烧猪尾、豆芽打底儿的葱油鸡片、蘸酱用的蒸茄子,不给蒜,等等!
开春了,得给一群重要人物补。
别人点的,先给他们上了,别人等一等,额外加菜,还打五折优惠。
那些人通情达理,一听是宰辅们吃,那叫一个客气呀。对,宰辅们。
“坐在这里,转动着看长安,果然心情不同。”
魏知古喝一口用姜片和大枣、枸杞煮的黄酒,透过落地的玻璃窗,望向远方。
“小易是不是从未上来过?”卢怀慎想起李易。
“他能飞,他想在高处看,庄子里的热气球不比旋转餐厅高?他自己还有个踩着就飞上天的东西。”
尹思贞一次热气球都没上去过,他总想体验一下。
打算开春后找李易,结果李易跑了。
说是一个多月才可能回来,没有他在,自己不敢上热气球。
姚崇的心思在凌汛上,他以前就总琢磨技术,想压李易一头,最后把工匠都送李家庄子去了。
“诸位,多一些炸药包,拴上重的石头,从天上往下扔,能不能把冰封的地方炸开?”
他不知道以后会出现大炮,他努力地想。
“除非是飞得足够高,然后用大铁块,不然破不了冰,耗费颇多,还得计算炸药包什么时候炸。”
魏知古暂时放下芥蒂,说出自己的看法,他在工部。
以前工部尚书不研究具体技术,只负责协调和统筹。
他升不到宰辅的位置,又不想进团儿,就琢磨,一有问题立即跑到李家庄子求教。
“趁热吃,松蘑牛肉?”毕构不去想了,闹心,他反正管钱,大不了花钱呗!
只要坚持到小易回来的时候还有钱,再缺钱问小易。
“今年科举的题目定了?”姚崇再次问宋璟。
宋璟郁闷,你总是找我干啥?给我添堵儿是不?明知道我说得不算,你还问。
不就是你当初吃了亏嘛!何必牵扯到我身上?
“李易定的。”宋璟选择忍。
对,我只能配合,行了吧?高兴不?
但我绝对不会推翻李易的出题,我又不傻!
你跟他较劲,结果你进团儿了吧。
我还想多在宰辅的位置上呆两年,等我干不动了,我自己进,倒时候咱们还是同僚。
“小易那里比咱们早,不晓得到很远的地方,谁更早?”
毕构说话的时候眼睛看外面,外面行人如织。
……
“地球一直转着,不存在谁早谁晚。
但每当日出,不管在哪,都是那么美丽。
即便霓虹闪耀,也比不得日出时的光芒万丈。”
吃过饭,李易给大弟子检查一下身体,主要是心电图,CT没拍,总拍CT不好。
三维建模都建好了,知道从哪个位置进行介入手术。
这个手术需要患者和医者同时进到放射线环境中,医生叫吃线。
“师父,咱们到那里看日出吗?”小丫头吃个半饱都不到,反正肚子里有点食物就行。
她给自己熬药呢,用电,努力学,控制火候。
凹型电炉,就是炒菜可以颠锅的那种。
李易吸吸鼻子,分辨药材:“能看,到地方的时候天就黑了,整个游艇会灯光璀璨。”
李易故意放慢游艇的速度,晚上到岛子,用游艇的灯来装神。
“晚上吃什么饭?”小丫头对吃比较执著,因为吃得少,所以总觉得自己还能吃。
“晚上跟岛上的人一起吃,吃烧烤,你不要吃太多,我看能不能捞出来贝类。”
李易想吃给大弟子吃贝类的海鲜,有的需要潜水去拿,不然网要沉底,太费劲。
到济州岛后,叫羽林飞骑下水。
他对大弟子特别看重,不仅仅因为天赋,更在于大弟子哪怕知道生命没有几年了,依旧想着多帮助一些人。
这样的医者,值得患者以性命相托。
大唐的医者还是遵循医德的,而非他那时的一些情况。
纯经济化、利益化、金钱化。
一个是医,一个是师,一边追求着金钱的利益,一边又想得到古代医者和师者的地位。
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宣传,单独提高某一个行业,那么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就觉得自己凌驾在其他人之上。
根源其实是两极分化,经济上的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越严重,矛盾冲突越大。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那十年,从之后的追究经济利益为主的发展模式,一直延续。
在打破所谓的封建束缚的时候,其实毁掉的是文化传承。
由于对外的军事和经济的落差,强行提高,以牺牲民众利益为代价的发展,得到一些东西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然后国家发现问题了,开始煽情,各种煽情,却解决不了根本。
“咱大唐就很好,至少我还能控制。我不需要因争权夺利而写什么大字体的报纸内容。
我也不需要为了追求金钱,而告诉别人,不管是黑道白道,能赚到钱就是好道。
价值观,在我这里绝对不会走错。你好好努力,把医这个行业发扬。”
李易揉揉小丫头的脑袋,目光坚定。
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行有思同傲点滴
晴朗天气下的还上落日,永远都是那么圆,把海天染红。
如朝阳一般,夕阳也是蛋黄。
这种美,一直在轮回。
在日出时,在晚霞下。
李易的游艇距离岛子还有二十五公里左右,也就是十三海里。
他不走了,停下来,等!
等天黑,天黑后才能把游艇弄成花船的样子过去。
岛子上的渔业并不发达,主要是造船技术影响。
不管是高丽,还是新罗,海军从来都不够强。
日本强,所以跟大唐打过,结果没打过。
造一艘木船,是不是很容易?
绝对不是,木头的船,造好了之后,第一次出海没问题,回来就行。
然后再次出海,海水会渗透进木头中,越来越沉。
重到一定程度,饱和了,饱和后的木头比重跟海水差不多。
就像海里扔一个大的木头方子,泡啊泡的,最后木头方子只露出海面一点点。
造船需要刷桐油,桐油并非所有的人都会。
关键是唐朝不仅仅刷桐油,还有铁皮外包。
所以打日本的海船时,就是火攻,日本船会刷油,结果……
对于岛上的人来说,有艘自己的小船,比李易八九十年代买一辆小轿车还困难。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船,包括大唐的长安,所以李家庄子跟户部合作,租赁船只,百姓才有好日子过。
“师父师父,有船,怎么不撒网呢?”小丫头拿着望远镜看,她的望远镜是李易兑换的。
她自己有一个,师父所给,非常珍惜。
“他们的王宫不在这个岛子,是遇到突发事情,去寻求帮助。
这艘船是官船,看风格,属于新罗,船尖而帆薄,有日本船只的样子。
咱大唐的海船,以前是端正大方,起楼成城。
其实延续下来,属于福船的一种,而非战船。
战船多于内河而行,出海多不利,福船楼阁,方显稳重。”
李易介绍大唐的船和别人的船区别,包括三国时期的船只,大将军以楼船为指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