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7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门下省派人去给李易送文书,能拿到东西,都爱去,抢着的那种。
  人家没拿到,回头必须补上,当官的不容易。
  高力士走了,四个宰辅互相看看,俱是一脸纳闷之色。
  “李易怎就想着要官儿了?”苏颋从未考虑李易的官职。
  什么官职对李易都没用,他不缺那点俸禄,他哪怕是白身出行,整个京兆府,到了任何地方,百姓皆是夹道迎接。
  他更少不了权力,包括自己在内,他认为应该下去了,自己保证进团儿。
  官儿有什么用?看着好看?
  你咋不考科举呢?拿个甲第头名,或者是异等,给你立牌坊。
  保证是异等,国策都是人家出的,谁敢挑人家策论的毛病?
  “闲的,小易整天没事儿干,给个散官,能乐和半个月。”毕构同样不清楚,但他可以贬低李易。
  背后贬低,当面不行,万一又有牙不好用了得换,还指望李易帮忙呢。
  “小年了,有的粘火勺去李家庄子拿,还有酱牛肉,他那里保证有牛肉。”
  张九龄以前不好意思李易要东西,现在习惯了,他发现自己不要还不行呢,说明不够亲近。
  “从二品的武散官俸禄和其他福利不少钱呢。”毕构突然想件重要的事情,财政要出钱。
  每年都要给,哎呀,心疼!


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读书学习总不错
  李易等人刚溜达回院子外面,高力士便回来了,带着‘证书’。
  “李东主,咱家给你拿来了。”高力士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
  “多谢高将军。”李易没行贿,周围一圈人呢,行贿当着别人的面给钱?
  高力士无所谓,他想要东西,派个人到李家庄子直接拿。
  一般都是护肤品、香水、吃的,镜子他都不要,不过暖瓶他要。
  “看,这就从二品的武散官了,知道是啥地位不?”李易拿着证书向永穆公主炫耀。
  “好厉害!是什么?”永穆公主配合,说完她就扑到李易怀里笑。
  “严肃一点,要严肃,庄重,朝廷给的官啊。”李易强调仪式感。
  于是很多人都笑起来,严肃不了。
  “人要读书,考科举,然后出人头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李易改了一个字,人家原文是六经,他给改成了五经。
  六经和五经差不少呢,书就好几个不一样的。
  对于李易无所谓,不管是六经还是五经,或者是明朝的八股,他都能答,很轻松。
  “好,好一个劝学诗!”李隆基先赞赏,按照近体诗来说,这狗屁的诗啊。
  但人家是劝学,用最浅显的话来带动最澎湃的心。
  李隆基一听内容,便知道是劝学。
  当官很现实,什么为人民服务,大唐没有,都是要获得一些物质上的收获,同时又要获得精神上的收获。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当宰相?就是可以记载在史书中。
  求当下,亦谋后世。
  大唐人就信这个,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
  像杜甫,曾经给官,嫌小,然后上书,跟李隆基说他想像先辈一样。
  所谓的像先辈,其实是要先辈一样的官职。
  有种傲骨,官小了不干,不去上任。
  就跟李易那时曾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什么革命的一样,父亲为了给孩子筹集学费,卖旧书本,就往书里放一点沙子,增加重量。
  孩子看到了,他不理解父亲的苦心和家庭经济的压力,他满脑子都是‘忠字wu’什么的,就把父亲给举报了。
  然后父亲被抓了,挨了很多打,差点就被打死,之后留下后遗症,挺了几年就没了。
  孩子不认为自己错了,即便他上不了学。
  可以说是怨时代,都是时代的错。
  可是同有一个时代,有的人就发家了,之后清算的时候也躲过去了。
  说明什么?说明没有好好学习孔子啊。
  孔子的君子之道,其实就是生存和升官之道,把孔子那一套学明白了,就没问题。
  可惜孔子的后代没学明白,一次次地卖国,终究有一次没玩好。
  但人家还懂得分支而活的道理,孔家南派活了,孔家北派连着家宅成了旅游之地。
  像三国的诸葛世家、司马世家等采取的方式。
  看着很有用,但架不住后人去分析啊。
  所以……
  “子仪,家中还有什么需要的,直接说。”李易对郭子仪说话。
  郭子仪这一族太忠了,每一次去细品其家族在大唐中所付出的代价,都是眼泪。
  这才是真正的中庸。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是中用的意思,庸不是庸俗。
  中庸意为天道,而中庸记国之言,却用了这等语句,就证明,当时的人就知道,国为重。
  唐宋元明清,孔子之后,以孔子之名,作滔天之恶;以先辈之贤圣,展人性之卑劣。
  李易知道郭子仪家不一样,他家把能做的都做到了,用生命去诠释啥叫忠。
  李易承认,自己做不到,所以才佩服别人。
  “没有了,孩子要学习,李东主能不能让我家的孩子过来?”郭子仪对自己没什么需求。
  他是想让家族中的孩子到李家庄子,他也是大家族的,家里很多孩子,包括一些其他没出三服的亲戚家里的孩子。
  “年后送来,你派人去接,等我和闻恬回来,我亲自教导一下,你家里的孩子先适应适应集体生活的环境。”
  李易答应,凡为后代而谋者,才可证其信。
  像招聘,许多公司其实愿意招聘有孩子的人,正统的公司,不是饭店那种。
  饭店要年轻的,男的帅、女的漂亮,用来吸引顾客。
  你要说你结婚了,尤其是女的,人家就不要你。
  除非你是打扫卫生,叫保洁。
  而大的公司,愿意找这样的,有孩子的,尤其是行政机构。
  有了家才安稳,人家懂,无恒产者无恒心啊。
  家庭关系越稳定,这样的人用着越放心,其在做事的时候,犯险的概率低。
  大公司愿意找这样的,括弧公关部门的除外,括弧完了。
  公关部门中有一个职业是专门安抚客户情绪的,一般客户是女士,就派帅哥过去,反之就是美女。
  需要出差,人家跟你的买卖几百万,你得去协调。
  那么怎么协调?这个……呵呵!
  ……
  转眼间,小年到了,雪停了。
  风也不那么大,京兆府感觉是一派平和。
  然后大家开始制作粘火勺,就是年糕。
  这东西其实不怎么好吃,对胃的影响比较大。
  之所以这个时候制作,就是为了过年的时候应酬后吃东西方便。
  从小年开始,就是为过大年做准备。
  到时候吃来吃去的,没有时间来做饭,就用一些提前准备好的食物来果腹。
  说白了,过年时刻的冷盘居多,热菜少。
  有大棚蔬菜的情况下,热菜才丰富。
  大唐以前过年,就是多吃点主食,要是能煮个白菜都是好菜。
  而现在京兆府的百姓不同了,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
  要吃火锅,小年就吃,到了大年必须包饺子。
  “准备放鞭炮吧,今年都是李家庄子负责,京兆府二十二个县。”李易知道百姓在等什么。
  以前小年是准备,没有烧爆竹。
  现在也不烧,看李家庄子点烟花。
  百姓的想法非常简单,热闹就行,尤其是有人带领。


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烟花所照尽繁华
  是夜,雪已停下,露出点点星光。
  烟花一朵朵绽放,鞭炮的动静在建筑物与人心间回荡。
  整个京兆府所有人家,皆吃火锅。
  包括秋天的时候才从别处赶过来的失业百姓,他们租住在各地的廉价房里。
  悲田坊更无须多言,不但有火锅,年岁大的人还有人服侍。
  李易白天可能是被风给吹得不舒服了,此刻上眼皮和下眼皮打架,无神地夹着羊肉片在锅里涮啊涮。
  永穆公主帮着李易涮别的东西,往他碟子里放。
  “李郎,不若先回去休息?”永穆公主见李易的模样,劝说。
  李易夹出肉片,端起烫好的白酒喝一口,哈出酒气后,人顿时精神起来。
  他把肉片喂给永穆公主,自己吃涮好的牡蛎:“有了煤,烧窑容易,非京兆府的百姓,家中应有更多的陶器。”
  李易所说乃是京兆府的百姓家中火锅,李家庄子的火锅为铜火锅。
  寻常百姓家用不起,他们用陶的火锅,跟铜火锅一样,带烟囱。
  优点是便宜,缺点是上热慢。
  但终归有,别处的寻常百姓,有个用来煮菜煮饭的陶罐就不错了。
  以前烧窑烧木头和木炭,看温度需求,烧陶的话,木头可以,少瓷器,需要炭。
  烧一窑的成本不低,同等体积的木头、木炭燃烧值和煤炭少。
  既然有煤,陶瓷器应当降价。
  李易忘了,没盯着京兆府之外各地的陶瓷窑情况。
  如今想起,准备在报纸上写,由朝廷下令。
  “每一个烧煤炭的窑,按照规模大小,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廉价陶器,过了年开始执行。”
  李易下令,不允许拒绝。
  “何人监督?监督者是否会公饱私囊?”李成器受先想到的居然是问题。
  李旦放下酒杯:“明明应该出一千套廉价陶器,结果官员要求出一千五百套。
  或者出了一千套陶器,官员不给需要的百姓发,拿到别处加价得利。
  财帛动人心,不可不防、不可不查、不可不思虑。”
  “做得好的地方,允许他们回长安述职时给予一次到李家庄子食堂进餐的机会。”
  李易用手拿起一片生菜叶,在调料碗里蘸。
  他不涮,就想吃生的蘸酱菜。
  在座的众人相继露出恍然的神色。
  李隆基面带笑意:“好办法。”
  “一举多得。”豆卢贵妃评价。
  无人反对,都认为正确。
  干得好,回长安述职,给一次到李家庄子食堂吃饭的机会,可能就会遇到李易。
  整个大唐的官员,到如今,没有一个官员不清楚李易的厉害。
  能不能升官,就看这一次。
  想作假的官员,万一遇到了李易,李易很可能派人去核实。
  若没有做好,到李家庄子吃饭就不是升官,而是送人头。
  官员一旦在李家庄子全身而退,便得到一种证明,证明其本身没有问题。
  同时朝廷考核官员减少了压力,一般有问题在身的官员,不会想来李家庄子吃饭。
  他们害怕,万一被查到了呢?
  别人查,花费多、成本高,李家庄子却不缺钱。
  能在李家庄子吃完饭而不出问题的,可比拿个万民表厉害。
  而李家庄子就成为了清官、能官的圣地,算是终南捷径。
  “吃饭吃饭,不要总问来问去,小易整天跟专门回答问题的人似的。”
  李旦见自己的孙女永穆公主不高兴了,赶紧强调进餐规则,别问了。
  他回想了一下,似乎每一次跟李易吃饭,保证有各种问题。
  如今四个宰相,也不可能把这些问题全给回答出来,结果李易就行。
  即便没有问题,李易还是会出主意,主动的那种。
  “对对对,不问。今年是最近一些年过的最好的一个年了,远处不清楚,京兆府的百姓我等已知晓。”
  李隆基用勺子给汤盅里舀汤,心情愉快。
  京兆府的人口增加,每一个有能力工作的人都被安排了工作。
  伤病的就照看着,都人大唐的百姓。
  主要因素在于钱,朝廷钱多了,一切都好办。
  他还不知道历史上的他为了钱,重用李林甫,然后钱捞到多少先不说,能臣都受到了迫害。
  李林甫坑得最惨的人是杜甫,人家杜甫考科举,被李林甫把那一届考生的成绩都给取消了,一个不录。
  ……
  鸿胪寺中,各部族的人一样吃着火锅,他们不需要过大唐的年。
  然,过不过年,终归要吃东西。
  烟花升空,一声声的轰鸣传进耳中,他们俱露出羡慕、嫉妒的神色。
  “大唐越来越富裕了,我等那里,定然有人承受着寒冷,还有牛羊,万一下大雪,冻死一些,唉!”
  一个吐蕃人透过纸窗户看外面每次烟花爆炸时的光亮,想家了。
  长安下大雪,会立即被清理干净,整个城中还有一个个冰灯。
  吐蕃所处,下了大雪,如果干草准备得不够充足,是要死羊的。
  即便学去了青贮的制备方法,也不能以青贮为主料。
  长安城的繁华,不是自己的‘都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