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7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此背景音乐,配合着飘雪,另人心中荡起微波。
  “我家现在的大棚住要种大豆,豆虫都埋起来了,主要是过年时吃毛豆,价格比黄豆贵十倍多呢。”
  “我家种蒜薹,现在就抽薹了,顺便有蒜苗,在后面盖的暖棚,卖得不错。”
  “我家……”
  “都是东主教的,东主边关还要钱吗?我家再捐五百缗?”
  “蛤蟆卖不上价了,我们都在养林蛙,准备去蛙油。”
  张家村子的村民纷纷说着自己家中的情况,一个个就这么富裕起来的。
  张肖在旁不停地点头,表示村民确实如此。
  至于他自己的权利变小,无所谓。
  跟东主争权?开玩笑嘛!
  没有当初交出空白账簿的那一刻,就没有现在村子里人的好生活。
  “明年就好了,你们要负责培育新的作物,自己不准吃,有的能吃一点,赚钱更多。”
  李易想着去外面弄种子,然后一部分教给张家村子的人种,是教。


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东北必将入唐郭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确实应该多学习,尤其是管理方面,将来咱们大唐就需要商业运作管理人才……”
  背景音乐下,李易找了户人家进去,外面的风太大,吹得难受,雪都打脸上了。
  外面围了很多人,他讲课,给村民指明发展方向。
  企业管理是门学问,很高深的学问,不比行政管理低。
  企业管理搞好的到行政部门,相对就容易。
  官府行政做得好的,未必适应集团管理。
  不同之处在于,私企追逐利润,一切以利润来说话。
  反观国企和衙门,里面的人更在乎地位,自己的利益在前,至于国企亏损不亏损、百姓好不好过,跟自己有啥关系?
  人生得意须尽贪,莫使权利空作废。
  接着倒查二十年,全傻眼!
  好多官员以为退休了就没事儿了,哪想到……
  “李东主,李东主,明年还去契丹收松子和松蘑吗?”远处传来喊声,有个人周围站了四个羽林飞骑。
  “竟然是余兄,快来。”李易招手。
  李易认出来了,余江,好长时间不见了,当初契丹派来的卧底,贡献琥珀,非要说自己是蜀地那边的。
  关键是那个琥珀外面包裹着的是煤精,煤精加煤黄,只有一个地方出产。
  羽林飞骑搜了搜余江的身,没问题,余江跑过来。
  “这么大的雪你也能认出我?”李易看着天上的雪。
  “房子多,挡风。李东主,明年还收吗?我告诉那边去寻找更多的蘑菇和松树。”
  余江根本不管自己身份的暴露,他就当作没被识破。
  李易使劲点小头:“收,有多少要多少,价格还高。河北道北部到你们,哦,是他们契丹那里,产量最高。”
  李易说错了,赶紧改过来。
  “对,李东主知道的,我们那里蘑菇多,采不完。”
  余江无所谓了,大家合作,我又没害你们的人。
  “余兄,契丹的松子少一点,渤海,你让他们使使劲,管是交易,还是正常过去自己采,你说对不?”
  李易要就继续遏制东北,或者说是控制东北。
  历史上各朝代更迭,多数都是从东北出事儿的。
  唐朝的安史之乱,就是东北。
  然后宋朝的辽国,就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给大宋一顿打,之后变成了金国,女真人。
  过了一些年,又是被蒙古给灭了。
  然后元朝出现,后被朱元璋给灭了。
  明朝来了,明朝又被东北的满族给削了,变成了清朝。
  故此倭国觉得得东北者得天下,就对山东和东北动手。
  李易怎么可能放弃东北?他必须要拿到手里才安心。
  余江哪里知道李易的志在必得,他露出一丝犹豫:“李东主,渤海那里不方便吧?”
  “又没有让契丹去打,换啊,李家庄子就跟他们换,契丹和奚族跑远点去换,赚个差价。”
  李易出主意,东北太远了,尤其是渤海,渤海指国家的名字,只是大唐不愿意承认。
  现在的东北跟他那时不一样,他那时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却依旧掌握着全国百分之八十多的柞蚕供应和百分之七十的东北大松子与百分之八十的松蘑出产。
  松蘑一直贵,产量却并不低。
  现在生态没破坏,想一想那里的东西有多少?
  只要采摘的人手充足,供应整个大唐都没问题。
  唯一的问题在于路不好走,没路。
  要不怎么说马拉雪橇牛逼呢,只要东北雪足够大,就能像房子一样被马拉着跑在树林里。
  倭国当初侵略一顿打,由于北大营的不抵抗,占了先手。
  后来承受不住,东北的冬天太冷,倭国只有北海道的人才适应。
  李易想着,有主意了:“余兄,你再与那边联系联系,修路啊,咱们大唐以成本家提供水泥、沥青。
  再加上夏秋季节的海运,你看那边能不能多修港口?我这边提供技术。”
  余江听完李易的话,使劲想,想这个事情是否为陷阱。
  凭借他的智慧和经验,怎么想都觉得不是。
  “能行?”他问李易。
  “试一下呗!行和不行,在于人啊。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又没啥损失,成本而已。
  我要是不收,你以为大唐哪个商人敢过去收?我收拾不死他。
  说好的与李家庄子合作,其他商人在此事上,愿意跟随我不管,不愿意的别给我捣乱。”
  李易又是劝说、又是利诱、又有威胁、又是摆道理。
  简单的一番话,别人就看出来他的底蕴了。
  永穆公主嘟一下嘴儿,感觉此刻的李郎好陌生。
  随即又眯起眼睛把脑袋靠在李易的肩膀上,李郎对外,果然是不吃亏的呢!
  如此秀恩爱,余江当作未瞧见:“拿不出足够的钱吧?即便是成本。”
  “好办,大唐派军队去建设,便宜。”李易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给出办法。
  李易说完,看着余江,又道:“这样,他们不是都知道怎么烧水泥么,自己烧、自己磨、自己兑。
  然后就估算出成本了,我们负责修路,修路的钱,他们出三成,其余的七成我们管了。
  那三成不用直接给钱,每年用收入来换。
  收税知道吧?大唐开始收了,那边也学着收。
  税收的收入,慢慢偿还修路的费用,都不是问题。
  我这人你还不知道么?不差钱儿。就是见不得有人吃苦,小时候没少遭罪,将心比心吧!”
  李易说着合作的变动,说到最后抬手抹了下眼泪,把自己都给感动了。
  余江的眼圈跟着微微一红,他到现在都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就认为李易是好人。
  明知道自己是契丹的细作,还是当成朋友相处,只要契丹别捣乱就可以。
  多好的人啊,而且今年契丹确实收入增加好几倍,人家就图一个安稳。
  这样的人,你要是再欺负,那就是自己,不人家会出动军队。
  是的,没有什么良心的说法,军队,李易可以调动军队。
  别的全是假的,生死才为真。
  “那我们就去收?你都买?”余江改变不了其他的问题,他想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余兄多费心了!”李易颔首。


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真正算计在远谋
  与李易交流一番,余江离去,安排事情。
  他始终不认为李易在算计什么,都摆出来了,放在明面上说,给出好几种选择。
  这难道还能算计?说是收购羊毛,然后那个地方就全部养羊,再对那里出售粮食,那里就不种植。
  等着到一定程度,不收对方的羊毛,也不卖给对方粮食,对方就完了。
  这等事情,当个笑话就行。
  蘑菇和松子,根本不能种,种松树行,但不耽误种粮食。
  而且不种松树,产量一样高。
  哪里算计了?只能说明李东主重视自己的契丹。
  余江如是思量,离开后心情不错。
  李隆基等人听了,都选择先不开口。
  继续转,看张家村子的情况,这里比不上李家庄子,却超过其他地方。
  之前可是转了一大圈,到弘农那里都不行,别看当地的经济还不错。
  看大棚、看造纸作坊、看养泥鳅和林蛙的池塘、看埋了很多豆虫的沙地。
  快到晚饭时间,村民们站出来,胳膊挎着胳膊,挡在路上,不让李易走。
  “赶紧做饭啊,我们在这吃。派安稳的人,有贵客,我会检查,要是查出来哪个菜有问题……”
  李易知道走不了了,必须吃晚饭,但警告。
  村民们飞快地跑了,回去找新鲜的菜,自己监督制作,凡是不认识的人一律不得靠近。
  羽林飞骑自然跟着瞅,他们知道怎么下毒,还懂得毒如何来的。
  有的毒是寄生虫,还有的毒是有害细菌。
  野外生存的必修之课,包括吃生鱼、活青蛙、活蛇,寄生虫怎么看、如何处理。
  还有喝脏水、喝尿、吃雪、嚼冰、叶子上的露水。
  执行那种特殊任务,不管如何小心,回来后得找东主,帮看一下,是不是有寄生虫了?
  背景音乐已经停止,李易等人坐在了一户人家的大厅中,户主出去。
  “易弟说说。”李隆基抓起一把西瓜籽,五香的,眼睛看着茶水出声。
  “说啥?”李易不愿意吃西瓜籽,用手无法剥皮,必须嗑。
  当然,自己带的西瓜籽比较好嗑,全是板直的。
  就是西瓜籽先煮,入味了之后放到烧炭火的烤箱里烘干。
  烘干之后,有的西瓜籽就翘起来,不平。
  再用熨斗喷五香水淋湿,压。
  压好之后就平了,成本高,卖的都不这么干,只有庄子里吃的才如是操作。
  “说说对河北道北部的算计。”李旦自己拿起一把西瓜籽,嗑。
  他不怕把牙给嗑坏了,这不是有李易嘛!
  毕构的牙都那样了,现在看,一口牙,很齐。
  此等手段可不一般,关键在于齐,而且不用拿死人的牙来镶嵌。
  更不是金银颜色不同,都是白的,居然能把以前的黄牙给变成白的,就是隔一段日子就得处理一下。
  “我说我没有算计,诸位信不信?”
  李易刚嗑完一个西瓜籽的壳,用手剥开,取出来仁塞到永穆公主嘴里。
  “不信!”不同的人给出相同的回答。
  “我也不信,你们猜对啦!其实西瓜籽也能机械去皮,你们信不信?”
  李易说着又咬了一个西瓜籽,把里面的仁抠出来塞永穆公主嘴里。
  “这个信,易弟你说正事儿。”
  李成器承认,剥个西瓜籽的技术不难,给他他都不会要,因为吃西瓜籽就是自己嗑才香。
  至于自己的侄女永穆公主为什么爱吃李易给的仁,因为人家吃的不是西瓜籽仁,人家吃得是幸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凡东北之物产,多如浩繁。松榛之坚、虫桑之棉、鱼蟹之鲜、夏果之涎、海捕之湾、人参之甘、鹿茸虎鞭、积菜煤矸。”
  李易说东北的东西,刚刚给那个年轻人提过意见,不,互相学习吧。
  那么现在出声,就得把标杆立起来,问答之际,皆存文遗。
  中华文学之美,就美在其中,包括文字的应用和韵律。
  若是抛开这些东西,说我是新文学,大俗即为大雅,那真是把俗看得太俗了。
  俗代表易懂,而不是恶俗,不然人家孔子为什么把思有邪给删了?
  最有意思的是,思有邪是指思想,而不是文学底蕴。
  人家就是思有邪,也是带着韵的,这都被删。
  不带韵的思恶心,是欺负当今无孔子?
  儒术不独行,百家才争鸣?这等争鸣,百家不要。
  李易又思维发散了,随口说出来,然后就忘了自己刚才说啥了。
  李隆基没忘,他听懂了:“易弟你是说先让那边的人因为对大唐的出口过上好生活?”
  “嗯!”李易承认,对,就是让那边的出口榛子、松子、蘑菇、柞蚕,然后收入增加。
  李成器有了灵感,他刚要说,永穆公主说在前面。
  “李郎我知道啦!给他们天天吃红烧肉,然后他们有一天不听话,就不给他们吃啦,对不?”
  ‘吧唧!’李易扭头就使劲亲了永穆公主一口,太聪慧了,看我这夫人。
  “易弟,光天化日之下……”李隆基攥拳头。
  ‘吧唧!’李易双手捧着永穆公主的脸,又亲另一边一口:“三哥你说啥?”
  永穆公主双手捂脸,却咯咯咯笑。
  “光天化日之下,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主意没?这一个估计不管用。”李隆基使劲捶了自己的大腿一下。
  “有,除了进口,还有出口,出口药材,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