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6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样是习俗,可以随便去别人家。
  这家是先来的部族,免费住房子,顺便干活,换取一些报酬,用来买煤。
  母子进屋,一股热浪迎面扑开,暖和。
  户主看到有孩子,起身去取东西,拿过来一个竹筒罐头。
  桃子的罐头,打开倒在盘子中。
  孩子母亲赶紧道谢,别说是冬天,夏天的时候在吐蕃也吃不到桃子。
  她认识桃子,有大唐的刺绣,上面就有桃子。
  还有大唐的桃子果脯,没吃过。
  小男孩胆怯了,不敢吃,懂得冬天水果的贵重。
  “吃吧,都吃,以后干活就有,咱大唐实力之强,从水果罐头上即知。”
  主人开口就是‘咱大唐’,他喜欢上了新的身份。
  谁强大依附谁,没毛病!
  主人说着,又分出来两小份,放到母子面前,两个人这才用随身带着的小刀叉着吃。
  罐头里有糖,而糖会使人有幸福感,糖尿病的除外。
  一瞬间,母子两个跟着认同了新的‘国’籍,大唐不把吐蕃当成国。
  其他后来的部族的人一样在溜达,亲身感受一下城池的好处。
  若还是敌对的位置,他们必然想着打下来,抢到自己手了。
  可惜打不过,看看人家那个后勤。
  大唐的士兵吃得饱饱的,还有水果和蔬菜罐头,甚至都在城里种上了大棚,就是蔬菜还小,不能吃。
  等过些日子,陆续就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
  这是钱的力量啊,大唐太有钱了,自己成了大唐的百姓,日子会跟先来的那些部族的人一样。
  “后勤压力增加,不知道朝廷能否应对?”郭知运在跟大家开会,说出自己的担忧。
  从后方向这里运输,路途中消耗过大,即便有雪橇。
  “秦兄弟怎么看?”张孝嵩别人不问,专门问秦离。
  秦离笑了:“用眼睛看。”
  开一句玩笑,他接着说:“东主知道的话,会给安排好,咱们所为难的事情,对于东主来讲,属于日常。”
  “没错。”郝灵荃在李家庄子住了不少天,学会许多东西。
  他感受最深的便是任何问题放到李易面前都不是问题,随手解决。
  哪怕此次针对吐蕃的战争,规模有多大?结果李易还是正常处理,就是多花点钱,关键他马上又赚回来了。
  “李东主着实厉害。”张孝嵩进士出身,他看到得更多。
  他抿了下嘴儿:“李东主估计早知道需要大量的辎重,粮草啊,才于最开始不说拿下黄河源头。
  等百姓亩产提高,大唐整体粮草增加,他此时动手。
  正好不会使大唐国内的粮草因供应边关而难以为继,每一步都提前布局。”
  他这一说,其他人露出恍然之色。
  “城内先不让后来的住进来,在城外,他们自己建房子,睡帐篷,天冷干活费劲,逼到那分上,相信他们能行。”
  郭知运给后来的部族安排工作,房子盖出来,依城而建,可以当成防御。
  并非完全贴着城墙,隔一段距离。
  郝灵荃琢磨了一下,说道:“挖冰窖,让他们取冰储存起来。”
  “本地用不上冰,即便是夏季,外面太阳照着热,屋子里却凉爽,而且每天的温差大。”
  秦离按照李易所教,说这里的情况。
  冰在吐蕃没用,夏天就那么一段时间,又不吃什么冷饮。
  当时李东主说什么紫外线,似乎说以后要弄一些个护脸霜啥的。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在吐蕃赚到钱,吐蕃穷啊。
  “那还有什么活儿可做?”王君葵为难,他明白,不能让大家闲着,要干活。
  “我给东主写封信问问。”秦离想不出来,只好选择最简单的方式。
  有事儿问东主,东主那里简单。
  他们还不知道李易不在长安,跑出去旅游了。
  一封信加急‘飞’出去,众人到外面看到这个城池的部族安排情况。
  另一头的李易的队伍,急报跑过来。
  “报!吐蕃大雪,有新部族归顺大唐,宰辅们……传书。”报信的人想说上书,临时改口。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国家财政如养殖
  “三哥你帮我看看,我抽出不手来。”李易很自然地把该给谁的东西给谁。
  李隆基拿过宰相的上书,看看漆封,挑开。
  扫一眼,宰相们知道规矩了,着急的事情别写那么文,不着急的可以写成赋。
  内容不多,主要问如何安排后勤。
  “易弟,从更远的地方因大雪,吐蕃部族归顺,宰辅们担心。”李隆基对李易说。
  宰相担心,他不担心,不就是后勤么。
  李易轻轻点头:“辎重运输,属于社会经济环节中的一部分。
  拿出来一百万缗的粮食,运到地方剩三十万缗的数量。
  感觉上是吃亏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
  李易说理论,告诉大家,牲畜和人力的付出,本身有回报。
  回报就是赚钱,尤其是冬天,冬天北方生产困难,喂养牲畜成本高。
  与天暖时的农耕不同,有的甚至就专门负责运输,并不参与田地的工作。
  这样冬天则收入降低,现在运输辎重,牲畜能吃更好的料,养牲畜的人也有钱赚。
  最后这个钱,还是要流通的,并没有消失。
  真正消耗的是国家财政收入,获得的是一大群归顺的百姓。
  百姓是资源,将来能够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
  此事的辎重运输消耗的钱财,相当于公共事业。
  如修路和完善水利,跟养猪差不多。
  买猪崽子,然后喂,仔猪是钱,喂的饲料更是钱,当猪养肥了,赚得也多呀。
  “肉,烂在锅里,在财政能够轻松支撑的时候,边关人口增加对大唐有利。
  现在开始陆续收税,收税的覆盖面越大,大唐的财政收入越多。”
  李易最后终结,就这么点事儿。
  “竟然是这样?现在户部还有多少钱?”李旦听懂了,问一下朝廷的钱财。
  “应该还有六百多万缗吧,还没花出去,明年规划,找老毕。”李易知道,他计算着呢。
  铁路的铁轨等方面一下子就把钱扔进去了,要速度,就得多花钱。
  李旦使劲叹口气:“居然还能剩下这么多的钱。”
  “过完年就没了,我不希望朝廷财政结余太多,给他们安排,然后冬天两都的大棚和商税又会补充。
  明年京兆府周边的州和河南府周边的州都要交税,”
  李易才不允许大量财政结余出现,说明有资金沉淀了。
  李旦笑一声:“听小易的。”
  他发现自己瞎操心,根本无须去管。
  “易弟,钱从户部出?”李隆基得问,你都安排明白了,现在属于额外支出。
  “李家庄子出,借给朝廷,回头从税上扣。然后咱们这个投入啊,属于大唐、吐蕃合作项目基础投入。
  将来分红的时候,必须扣除成本,资金本身的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就是利息。
  咱们不容易,属于帮吐蕃在冬季最关键的时候养民,百姓需要我们。”
  李易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叫人看了可感动了。
  小丫头冯青黛就一脸崇拜,仰头看着师父:“师父,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好人,还为吐蕃的百姓着想。”
  李易低头:“……”
  “青黛呀,师父不是那样的人,师父在算计。以后教你人间善恶,给你作完手术,慢慢来。”
  李易不想骗开山大弟子,别把我想成圣人,我动起手来黑着呢。
  我属于心黑手黑,脱了袜子脚丫子更黑的那种。
  “师父我知道啦,被师父算计的人是坏人。”青黛理解得透彻。
  “回去后,找到死囚,师父带你看怎么用介入手术进行球撑开,你就需要撑开,然后就好了,很简单。”
  李易对自己的开山大弟子已经满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个手术简单,对,相对简单,就是一个地方太狭窄了,然后弄个‘气球’进去。
  十秒钟之内,把气球撑开,狭窄的地方给拉大,会有创伤,不过没什么大问题,能长好,然后收起球,拿出来。
  就十秒,时间越短越好。
  李易需要练习介入,找多一些的死囚,把自己和助手的手法练出来。
  之前练过,拿死人练,死人的肌肉、血管、血压的情况更活人不同。
  在他那时,最初七八九十年代,附近有大厂子的医院的医生的水平就高。
  不是说学得好,是练习的次数多。
  李易需要活人来练手,必死的死囚,给一个活的机会,相信百分之九十的死囚都愿意。
  “嗯!”小丫头现在变得无忧无虑的,自己可以活很多年啦,那样就能帮助不少人。
  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般,赚的钱并不多,伏牛山周围的地方百姓生活水平不够高。
  哪怕有老君山,李世民给弄的名字,还是不行。
  一些时候冯氏在补贴,药材上的,患者就拿不出来钱,山里有药材,救,还是不救?
  采药是时间,冯氏之前还有一点点‘冷漠’,就是吃不起昂贵药的人,他们不补贴。
  一个病需要用人参,冯氏也找不到。
  党参就好办了,山里有。
  现在属于尽力,为小丫头青黛积德。
  冯氏也知道这个后代多厉害,学东西就一遍。
  一时间冯氏的医馆名声大涨,所有人都在为小丫头积德。
  在小丫头的爷爷看来,做对了,看,李东主来了,自己的孙女超水平发挥,一下子成了李东主的徒弟。
  然后突然病发,李东主处理得也快。
  自己的家族研究了整整四年,也仅是缓和,同时判断出青黛活不过十五岁。
  哪想到人家李东主,说这个病可以根治。
  天啊!真是老天爷保佑!自己一族行善积德,才叫丫头遇到了李东主。
  “师父,大棚能种党参吗?”小丫头的心永远放在患者的事情上,别看她年岁不大。
  “无须大棚,在此地可种。”李易给出一个叫人高兴的答案。
  “人参呢?”小丫头还想种人参。
  “不可,气候不支持,只有渤海那里才行,长白山人参。”李易还是给出准确地答案。
  实际上任何地方都行,东北人参,你模拟出环境,比如温度、日照、土壤,种吧。
  然后一支三年参的成本超过五十缗,要是三十年呢?就是五百缗。
  李易那个时候东北大集上就有卖的,五年的一支人参八元到十二元,都是买回去炖鸡吃。
  泡酒最好是八年参,超过八年,人参开始往小了长,越来越小,然后再变大。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有种理想名帷幄
  “新来的人多,得为他们找事情做。”李易与大徒弟讲完东北人参种植要求,开始谋算活计。
  孟浩然在旁出声:“可命当地部族之人学京兆府百姓,取冰待夏日。”
  “他们夏天不需要吃冰,当地人喝水即可。冬日地冻,翻耕亦不行。
  编织羊毛制品、收集牲畜粪便不准燃烧、捕捉野驴饲养。
  同时学习大唐语言与文字,当地冬天还能干什么?”
  李易说出来一些能做的事情,再就没办法了。
  高力士在写,写完了李隆基落印,先一步送回长安,宰相再落印,苏颋负责兵部,他额外加一个文书。
  李易继续说:“当地以青稞制作的糌粑和肉为主食,很少吃青菜。
  故,后勤上除罐头,增加可保存蔬菜。
  大萝卜、酸菜、蜀地泡菜送过去,路已经趟出来了。
  再增加稀释的甘油和肥皂,帮助当地人稍微防护一下。”
  “可要叫部族头领送名单过来给予封赏?”李隆基要封官,所有地方的都是这样。
  但凡有外族归顺,立即给个官职,包括苏禄,突骑施的头领。
  封了官就给钱,除了官员的俸禄,还要算上官职可统领的队伍数量多少,给补给和军粮。
  突骑施的苏禄就是拿着大唐给的东西,转头联系白衣大食和吐蕃进攻大唐。
  李隆基一说此事,李易笑了:“我有一方法,改土归流。”
  “何为改土归流?”李旦十分配合,马上问。
  “改变当地的土司就是头领的制度,大唐派流动的官员治理,很好用。
  要派好的官员,不然有时官员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欺负当地人,当地人就造反。
  所选官员,难上加难,但有好处,一旦当地人愤怒,可以把官杀了,平息百姓怒火。”
  李易说出改土归流的利弊,对此他不觉得很麻烦。
  “监督的制度完善便行,一个月派出一拨暗访的官员到各地,属于朝廷直接派遣。
  第一大唐巡查团,再派一拨人去暗访,互不联系,各有统属。”
  李易说着看高力士,高力士历史上负责情报工作,太监们。
  这相当于东厂、西厂、锦衣卫。
  也如国安、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