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美名,我就想着有……呼哧,有……病的人身体……呼哧。”
小丫头笑着说,说着说着开始喘。
李易一把拉过小丫头的手,准备把脉。
青松一号猛地跪在湿滑的地上,双手一称,用后背搭个台子。
“青黛有心疾,出于肺,归于心。”青黛的爷爷手一顺,袖子里出来一个针灸盒。
他话音落,盒子打开,挑针,隔着青黛的衣服刷刷刷下针。
片刻后,小丫头呼吸不那么急了,脸色也好了许多。
“三岁时就发现了,我中初时难探其病,之后才发现,药石可缓,却不除根。”小丫头的父亲声音低沉。
“先天性心脏病?走,出去,子仪帮忙。”李易一听什么肺和心,又考虑徒弟的症状。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先天性心脏病,而且很可能是肺动脉瓣狭窄。
他需要上设备,同时期待小丫头得的病更轻一点,要真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好就是肺动脉瓣狭窄。
郭子仪跑过来,横着抱起小丫头,他最稳。
众人一时间失去了游玩的兴致,关心起小丫头的病。
“怎么不去李家庄子找我?”李易阴沉着脸,质问冯氏的人。
“怕污了李东主的名声,那么多的医书,李东主万一治不好,名声则失。”小丫头的爷爷委婉一下。
他没见过李易的医术,医书厉害,可是按照医书上写的,也无法改变孙女的状况。
一个是认为找了没用,另一个担心砸了李易的招牌。
“治不好不是很正常吗?药医不死人。我不在乎,只要尽力就好。”李易面色脸色稍霁。
出洞,进车里上设备,一套有针对性的检查作下来,李易松口气。
确诊了,肺动脉瓣狭窄,单纯性的,按照现在状况,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治疗。
李易终于知道历史上为何没有留下冯青黛的名号,天妒英才啊!
“师傅,大家都说我活不到十五岁,我还能活七年,七年很长是吧?我现在就觉得活了很久了。
我会努力跟师傅学,边学边救治别人,让他们活得更久。”
小丫头状况好转,她的眼睛亮亮的,。
周围人的眼圈唰地红了,李隆基擦一下眼角:“易弟!”
“我准备一个月,然后彻底治疗,需要找新鲜的尸体,我得跟团队一起练。小问题,好解决。”
李易笑着摸摸丫头的头:“放心,有师傅在,师傅还有一身的本事要传给你,七年哪里够?”
“嗯!我信师傅。”小丫头也笑。
“活着的是不是更好?”武婕妤出声,她喜欢这个青黛,聪明伶俐,爱笑。
“自然。”李易承认。
“死囚,给一次机会,允许练手,死了命不好,没死,改死刑为徒刑。
比之修路用火药者罪更重,不可免死的那些人,往后应给李东主及其他护士练手。”
武婕妤提议,就是必须死,想要去排除哑炮都不允许的那种人,现在多了一个活的机会。
小丫头的爷爷愣了一下,使劲盯着李易看:“你能医?”
他尊称都不说了,直接就‘你’。
“能,一千个青黛这种情况,有一个没治好,都属于意外。”李易理解老头的心情,笃定道。
老头腿一弯,郭子仪给架住。
“我救自己的徒弟,还需你来道谢?就死囚。”
李易采纳了武婕妤的办法,活的好下球,用球来撑。
老头深吸口气:“恐有流言,宰辅们又作何想?”
王皇后展现出她霸道的一面:“谁说不好就用谁来练,宰辅们哪个敢出声?他们还指望叔叔帮他们看病呢。”
其他人点头,对,就这么干。
死囚基本上都会答应,不然真死,叫人练练手,活的机会多。
瞎说话的,寻个由头抓过来练手。
“师傅,我的病你也能治?我能学吗?学会了,遇到跟我一样的人,我就给他们治。”
小丫头高兴了,自己可以活更久,还能学,帮助许多人。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幸福易得琐事多
“归程,除吃饭休息,其余时间赶路,不多作停留。冯氏炮制药材,派羽林飞骑回李家庄子取,送给周边冯家药铺。”
豆卢贵妃头一次下令,她喜欢小丫头,多好的孩子啊。
赶紧回去找死囚,让小易多练练,然后给青黛把病根去了。
冯氏的其他四十个人除了答应,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
他们在吃惊,李东主居然说能治青黛的病?
神医就神到这等程度?老天爷保佑,不,是李东主与青黛有缘。
他怎么就跑到了这里,自己家怎么就今年冬天叫青黛一起到此?
永穆公主为什么会袋香囊?青黛超常发挥,药材全给认出来。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大家不玩儿了,赶路,往回走。
羽林飞骑先跑一队,到李家庄子拿药,送到这边周围冯氏的药铺。
“师傅。”小丫头坐在李易面前,笑着喊。
“哎!”李易答应。
“师傅!”小丫头又喊。
“在呢在呢,想吃什么?”李易身手用指头点点徒弟的鼻头。
“咯咯咯,师傅你说我怎么遇到你的呢?”小丫头皱皱鼻子,依旧那么开心。
“因为你帮助了许多人,有漂亮又聪明,医术还好,为师掐指一算,有个好徒弟,赶紧过来。”
李易开始胡诌,他心情更好,青黛多亏遇到自己了,不然确实……
“嗯嗯!”小丫头信了:“师傅我想吃牛肉干,有吗?”
她说的时候尽量放低声音,吃牛的问题很严重。
李易跟着压低声音:“有!还是牦牛的呢。比咱们这边的黄牛好吃,比水牛肉更好。”
“真的啊?从哪来的?”小丫头没吃过牦牛,听过。
“黄河那边,吐蕃,我给你拿啊。”
李易跟作贼似的,从旁边的盒子里拿出来切成一厘米厚片的大片牛肉干。
小丫头使劲咽了下口水:“师傅,吐蕃的牛,大唐不管是吧?杀了没人抓?”
“牛过来……牛过不来,这边夏天太热。对,没人管。”李易帮着撕下一大条,递过去。
小丫头拍拍心口,声音变大:“那师傅咱俩还怕什么?大唐管不着!给我尝尝,我没吃过呢。”
“哈哈哈哈~~”李易大笑着给永穆公主和小兰也撕一条。
整个队伍中的人心情都好了,小丫头的病可以医。
包括在餐车厨房准备午饭的厨师们的水平都突然提高,刚才他们得到消息,都哭了。
多好的孩子啊,怎么能得不治之症?
现在笑了,东主就是东主,练一练就能把小丫头的病除根。
冯氏的人感觉四年多的时候,阳光就没有这般明媚过。
家中最出色的孩子得救了,同时也知道,同样的病,李东主能处理。
丫头跟李东主学本事,将来……
传消息告诉找死囚的羽林飞骑拼命了,开始跑驿站,十里一驿。
一律好马传递,当队伍中午吃饭的时候,报信的羽林飞骑距离长安不到二百里。
人和马都跑疯了,报信的羽林飞骑带着电喇叭,要到驿站的时候,远远就喊。
驿站的人跑出来,去牵马,然后拉着马跑,就是骑一匹马,拉缰绳让另一匹跟着跑。
羽林飞骑追到马旁边的时候直接跃马,跟径赛接力一样,这样更节省时间。
报信的羽林飞骑恨不能会瞬间移动,把死囚给抓过来,让东主赶紧练手,然后帮青黛治疗好病。
至于死囚……死俅去吧!
……
长安城南,一个个兔笼放在大仓库中,保持温度,同时通风,还进行了石灰水杀菌。
许多兔子被人用温水洗澡,洗澡水里也加了药。
兔子很不习惯,不过在吃上干的苜蓿草和一个大白菜片之后,兔子接受了一切。
冬天的日子不好过,很多时候食物储备不足,还要出去刨草根。
这个干的苜蓿草咋那么好吃呢?这天还有白菜?
关键是用麦麸与熟豆饼和骨粉制作的兔粮,吃一点点,味道好极了。
一只只兔子清理干净,在笼子中吃饭。
“它们还不知道它们的命运啊。”宋璟等人溜达在这里,看兔子。
牲畜配种现在不适合,兔子养殖抓来就开始。
卢怀慎看宋璟一眼,面露不豫之色,忍着没吱声,他已经不是宰相了。
毕构不干,他开口:“许多百姓也不知道自己以后有更多的肉吃了,还有兔皮。”
“嗯!”宋璟未反驳,他承认,百姓更重要。
兔子吃草,生崽儿多,就有肉了。
有时间怜悯兔子,不如想想吃不饱饭的百姓。
兔子能饿死,无所谓,许多人若要被饿死,他们会造反。
“小易的医书上有写,兔粪为药,两种粪便中的一种。”
姚崇看着一只大兔子在那里吃苜蓿草,忍着刺鼻的气味说。
报纸上有写,蛋白质含量越多,兔子的排泄物味道越大。
纤维越多,兔子可食的粪便比例越大。
天知道李易是怎么知道的,似乎他啥都能养。
“不晓得他何时回来,他在外面,某觉得心中不宁。”苏颋说出来实话。
他认为李易要是自己在外面,还好一些,关键陛下跟着在一起。
只要李易想干什么,陛下保证支持,然后旨意传回来。
没有商议,也不存在交流。
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未知的情况,哪有这么干的?
李易他……
“小易说密集饲养,容易生病,故此一定要注意杀病菌,不然兔子死无所谓,万一传了人,医起来麻烦。”
张九龄对李易的观感好,他辞官往回走,想了许多。
正在想的时候,李家庄子的钱送来了,告诉说修路,对,自己就是想修路,太及时了。
现在养兔子、吃兔子。
兔子没有养大,比一般的鸡大,味道比更小点的鱼好吃。
关键兔子有皮,皮毛的作用就大了。
而且兔子对青草的需求少,冬天更多的是吃干草,干草还不容易准备?
“眼见着要过年了,他们还不回来?黄河源头那里又有了新的情况。”
宋璟换个话题,他的意思是李易带着陛下出去浪,根本没想过我等。
魏只古看兔子:“宰辅不可决策黄河源头之事?”
“没什么大事儿,就是吐蕃部族过来的人多了,万一搞错了,还得改。”苏颋很犹豫。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苦寒之地做何活
吐蕃下了一场大雪,气温剧降。
雪把地面覆盖,羊吃草时会用蹄子刨地,刨一刨会把蹄子刨伤。
夏天准备的干草不足,必然有养要死去。
成为大唐百姓的前吐蕃部族之人日子好过起来,大唐的士兵帮着收集过一段时间的草。
加上他们自己种的青稞,被大唐兵抢去收割的青稞。
他们所养的牲畜又有城墙挡风,牲畜呆在圈里,活得很滋润。
更远处的吐蕃部族的人偶尔会骑马过来与大唐交换东西,双方不打仗。
眼看着投诚过去的部族冬天没有被冻死的牲口,甚至还长了膘,自然动心。
当这场雪落下,有部族的头领跟其他人商量一下,大家同意变成大唐百姓。
由于距离相对远,搬家不容易,担心早上开始行动,到晚上也无法抵达。
他们头领便跑过来找郭知运等人,说愿意换个身份,你们帮我们搬家?
郭知运找秦离、张孝嵩、郝灵荃、王君葵、张忠亮等人商议,大家一致赞成。
派人去帮忙搬家,一天绝对过不来,骑马三匹马,天不亮出发,天黑才能抵达,羊跑不了那么快。
加家帐篷、栅栏、其他家什,必然要在野外过一次夜。
一边派人,一边写信给朝廷,告诉朝廷一声,又有许多人要来,后勤压力大。
当信传到长安政事堂时,已经有六个部族搬完家。
他们主动交出武器,需要用的时候申请,不可能全族的人都要去打猎,只给部分。
“糖葫芦。”新来的部族里的小孩子进城,好奇地看着城中的一切。
看到许多小吃,馋。
他的母亲拿出来奶酪,帮他交换一串儿。
小男孩儿自己吃,没想过给母亲一个,受传统教育影响,女人和老人没地位。
孩子的母亲已习惯,她同样在打量城里的一切,之前只是听过来交换东西的人说。
第一个感觉是暖和,有高大的城墙挡着风,城里还有房子。
房子中烧煤盘炕,整体温度比城外高。
另外城中干净,街道上见不到雪,也没有牲畜的粪便。
她带着儿子,随便找到一家,在门口问一声,有人回应,她挑帘子进去。
同样是习俗,可以随便去别人家。
这家是先来的部族,免费住房子,顺便干活,换取一些报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