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的爷爷在旁跟随,听李易与陛下间的问答,彻底悟了。
怪不得李家庄子地位那般显赫,因为有李易在。
问什么便答什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哪怕抓一把土来问,李易都说出来这是啥土,能作何用。
小丫头青黛在旁边不时看一眼自己的神仙师傅,面前都是小星星,师傅太有本事啦。
“踩这里,滑。”小丫头在帮着王皇后铺手帕,她的手帕。
地面滑的位置,她先去试一试,然后把手帕铺上。
她已经知道漂亮的师娘手上的香囊作用了,帮助一个孕妇来安胎。
不放雄黄和雌黄等药,就是这个缘故。
王皇后笑着问:“青黛,你对我这么好,想要什么?”
小丫头愣神,随即笑了,说道:“想要孩子平安啊,不要别的。”
王皇后也愣了,摸摸小丫头的头:“皇后宫中行走、太医暑外职女官,你可以当这个官员。”
行走是清朝的官职,李易有时候提一句,王皇后就记住了。
加上外职,属于宫中自由人。
能去皇后宫里的人,哪里去不得?
同时外职不受限制,王皇后临时想出来的一个官。
“啊?皇后能去皇后住的地方?”小丫头居然听懂了。
“能!”王皇后点头。
“皇后让吗?”小丫头还小,根本分析不出来王皇后话里深藏的意思。
“让!”王皇后笃定,我说让就让,你这丫头我喜欢。
“那我能带着沰儿一起去吗?听说皇后宫中漂亮。
我要带沰儿弟弟一起去看看,我跟他说好了,有好东西分他一份。”
小丫头拉着小家伙的手,期盼地问。
小家伙先点头,然后摇头:“对,跟姐姐一起,不要回宫里,宫中不好玩儿。”
“姐姐带你去看一下,然后姐姐跟你在李家庄子住。”小丫头安慰小家伙。
“那行,看看,那里的饭不好吃。”小家伙说出最大的秘密,藏在心里的。
“我是几品官儿?”小丫头还有点官瘾。
“从一品可以吗?”王皇后微微弯腰,亲了小丫头一口,好孩子。
“师傅几品?啊,我想起来啦,从二品,我是从一品,不行,我不能比师傅高,我正三品吧。”
小丫头拎得清,知道品级,不会犯那中五品比三品高的错误。
王皇后答应:“行,正三品,比从二品低。开朝会的时候你随时能上朝,不开的时候你也可以随时见陛下。”
“行!”小家伙跟着说,几品对他来说无所谓,反正他很喜欢这个小姐姐。
两个孩子都不知道这个官儿意味着什么。
说它是实职吧,它不受限制。
说它是虚职吧,它可以管事。
拿俸禄了,正三品的不少赚,属于吃皇粮。
通常官员从五品才可以参加朝会,有两种人例外。
一个是御史台的人,一个是太医暑的人。
实际上是三种,第三种是太监,监是官职,太监指特定群体的官职。
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太监,无监之职者,阉人不可以称呼为监。
还有小黄门,黄门是官职。但通常由阉人来当,黄门中也有非阉人的存在,还很多呢。
小丫头比他们都厉害,她可以进后宫。
王皇后不给她后宫宫中行走,而是皇后宫中行走,代表了小丫头的归属。
她是皇后的人,又是李易的第一个真正的徒弟。
就这个身份,小丫头冯青黛在整个大唐无处不可去。
她跑到姚崇家里,姚崇得照看好了,找人陪着一起玩儿。
“报!”羽林飞骑从外面跑来:“道岸得风寒,已治;柳冲中毒,已治!”
“居然是这样啊。”李易懂了,历史上两个人今年挂掉,怎么挂的他也不知道。
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世家利益国在前
“居然一个得了感冒,一个被世家给害了,不用问,找不到下毒的人,现在又没有完善的监控系统。”
李易对能找到幕后黑手的证据丝毫不惦记。
对方既然在如今的形势下还敢下手,必然把痕迹抹得差不多了。
柳冲修《氏族系录》,其中要把李氏放在第一位,之前是崔氏和卢氏排在前两位。
世家的地位高低,在氏族系录中会显示出来。
有的世家通过联姻的方式来获得地位的就被往下调了,本身没有宰相之官,排名下降,影响颇大。
原来你家排第五,第六、第七的人,他们家中有当官的,还是当大官的。
他们会娶你家的闺女,也会把闺女嫁给你家的男青年,稳固世家优势。
把你家调到一百名之外,你家的闺女和男青年就不值钱了。
已经嫁了的闺女在婆家地位掉了,已经娶了别人家闺女的男青年抬不起头了。
对世家的影响太大了,别人恨,恨李隆基,不敢怎么样。
只能恨柳冲,柳冲自己懂,所以他辞官了。
辞官也没逃过毒手,终究被人给干掉了。
资料上记载的只有他死在开元五年,并未具体说明原因。
今天李易才悟了,居然是被毒死的。
至于道岸……
李易突然想起个词语,道貌岸然。
正经来说,出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这个人吧,其实属于反宗教人士。
就跟啸傲江湖里的写了岳不群一样,特别讽刺。
当然,蒲松龄原话并不是道貌岸然,而是岸然道貌。
之所以如此,是他也承受不住封章节、删段落的痛苦。
像他那时的网络写手,辛苦码字,说点实话,一章就被封了,得赶紧修改,然后找编辑解开。
还有的直接就把你段落删了,写手去修改错别字,一看,呀!我明明写了两千一百九十多个字,为何变成了一千就百余字?
仔细一看,哇草,谁给偶删了一些内容?补上,不到两千字不行。
蒲松龄估计比这还危险,容易被人干掉。
道岸是一个庞大的佛教支系,他的子弟众多,出名的也多,哪怕延续到后代,亦是枝繁叶茂。
蒲松龄不敢写,他写聊斋志异,更多的是宣扬鬼怪的正面,把一些所谓的正派给写得很叫人痛恨。
他真正要表达的是社会的一些现象,所以道岸出名了。
李易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保道岸,自己明明要打击宗教,却保下关键人物。
这样才好进行后续操作,耍阴谋了。
保你一命,破你不败金身。
你那么厉害,还不是得我救你?
周围稍微懂点政治的人都明白了,唉!
王维懂了,孟浩然没懂。
孟浩然就是家里的地多,有佃户帮着种地,他哪晓得国家上层斗争?
王维看李易的时候,眼中露出恐惧的神色,怕!
他始终推崇宗教,佛了、道了,都推。
现在他渐渐懂了,有的东西李易不喜欢,不能推。
王维乃大家族出身,别看李易救了一个人,实际上是所谋深远。
“易弟往后当如何?”李隆基算不到未来,最简单的办法是问李易。
“柳冲这人吧,对世家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就发挥他的特长,我对世家和大族查资料很费劲。
正好,有个一个人能够帮忙。
他的能力非常重要,我需要他来提供一些世家,然后才能与之合作。”
李易说出他保柳冲的目的,看着是氏族的东西,实际还包含了现在每个大家族的情况。
李易需要这个,然后针对性地解决。
不仅仅是不允许他们通婚,还限制他们的官职。
改完氏族之后,所有的情况都明朗了。
科技方面,李易不指望外人,但在一些大唐事情上查资料都查不到的情况下,需要一些人才。
大家转来转去,从鸡冠洞中出来。
瞬间就不适应了,外面冷。
一般情况下,零下十九度和零下二十度,其实是个分割岭。
北方人对这个特别敏感,感觉就是查一度。
实际上零下十九度开车的时候的启动和二十度就不一样,能感觉出来,声音和震动都不同。
换成电动车,完了。
电动车的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化学反应变慢。
现在没有什么车,但就是冷,温差超过三十度。
洞里零上十八度,一到了外面,零下十五度。
温差一变,大家都哆嗦了。
“易弟,这里怎是如此?”李隆基穿上大衣,他想不明白,洞里洞外的温差为何这么大。
“一个是空气流转,另一个是冻里其实有地热。”李易知道,这边有水潭,常年不冻。
转而他想了想说道:“这就是你看到京兆府百姓日子好过,而其他地方的百姓日子不好过的一样的原理。”
“大唐还有多少地方的百姓日子不好过?”李隆基忧民。
以前他都是听别人说什么,位置太高了,落不下来。
现在不一样,他跟着溜达,知道民生。
他还知道报纸在极力宣传如何提高耕种效率,百姓们因此而受益。
“很多。”李易不是别的大臣,吹捧什么开元盛世。
李易按照他那时候的情况来判定,就是不存在因饥饿而死,同时也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他那时的一些西方国家的福利确实不错,得承认。
尤其是曾经的日不落,在各方面的民众福利上,厉害。
大唐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差太多。
但需要坚持,如果朝廷放弃了,那么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需要多少年?”李隆基有点急迫了,他不知道自己多能活,他担心自己的生命周期中无法完成。
别的皇帝活得时间他不清楚,他更不晓得历史上他活了多少年。
“最多二十年。”李易咬着牙给出一个回答,他也没办法。
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今天想要做什么,明天整个大唐就可以了。
要说着急,没人比他更着急,他只要推动社会发展就有寿命增加。
别人的目的是啥样他无暇理会,反正他的目的非常明确,这就是生存需求。
最哦阻挡了他,就是要他的命。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各行各业自有约
“这里有一个煤矿,石煤。”李易回到车中,给徒弟、小家伙和李潭一人一串儿糖葫芦。
他展开地图,指头在上面横着一划,停住,煤矿。
说着他指头又向下一划:“刚才的矿在黄河北面,现在隔条黄河,于黄河南边,也是石煤。”
“距离地表深度如何?”李隆基担心不好挖。
“山,在地面,就是燃烧不是很好,优点在于烧完的灰制作水泥非常适合。”
李易到过两个矿,不,路过,搞上绿化了,对环境污染太大,旅游区和药材种植区。
大唐此时不需要在本地进行绿化,绿着呢。
要不是冯家的人在此采药和炮制药材,轮流居住,本地一点人烟都见不到。
即便打柴的樵夫也不跑如此远来砍柴,附近一堆山。
李易想到樵夫,李隆基同样想到。
“打柴之人可去挖煤,倒是没断了活路。”李隆基如今考虑问题比较全面。
“赚得更多,这两个矿区归大唐朝天下基金,村民按人头算。
不满十五的不算,满十五,六十岁以下,一人一个月交三钱。
所得钱财进到基金中,顺便建几个水泥厂,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
李易直接安排,给李成器管的基金。
樵夫赚钱辛苦,需要组队,到山上砍木头,把木头抬下来卖到县城。
村子里不用樵夫卖柴,自己去山上拾掇拾掇就有烧的。
家家有自己的柴火垛,一到了秋天,一家人抽时间上两趟山,一个大柴火垛就出现了。
足够烧一冬天,夏天的时候陆续捡。
“樵夫怎般打柴。”李潭怯怯地出声询问,大人说话,他作为孩子不应该插话。
“有樵夫的山林,通常长得比较好,樵夫用斧头和柴刀,用斧头的时候”
李易说完正事儿,开始为李潭科普。
樵夫负责给山林修整,不是见一棵树就砍一棵树。
冬天的时候进山打枯枝,拿绳子捆好,穿杠子,担回来。
春天进山,用柴刀和斧头修枝,看哪棵树的大枝杈需要弄下去,就过处理。
夏天的时候,需要组队,春天观察好的,有的树不行了,给砍倒,抬回来。
秋天再看一遍树,有松树的话,会拿耙子搂松树枝,带麻袋进山,装松树塔。
樵夫对自己负责的山上的每一棵树都熟悉。
像有长歪了的树,占的地方大,影响别的树,樵夫会先剥树皮,两寸宽的一圈树皮剥下来,树就死了,然后砍。
哪家想做棺材和盖房子用大梁,第一个找的必然是樵夫。
樵夫带他们山上,给选一棵可用的树,他们给樵夫钱。
能成材的树,樵夫绝对不会砍了当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