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儿匆匆跑进来,双手攥成小拳头,激动地喊。
金城公主温柔地看看尺带珠丹:“夫君,给咱们送东西了。”
尺带珠丹只能点头,他最近一年被吓坏了。
大唐的军队攻势如潮,各种先进的武器粉墨登场。
“去看看。”尺带珠丹现在对大唐的李易最为恐惧。
然后千工拔步床出去了,底下有轱辘,就这个轱辘的轴承,吐蕃工匠便摇头,造不出来。
床的玻璃是双层涂油密封不上水汽的,李家庄子最高的技术了。
缺点是用一年就得换,不然保持不住。
还有成箱的电灯泡和脚踏式发电机,整个金城公主所在的宫里,晚上会灯火通明。
千工拔步床一旦拉出来,彩灯照耀下美轮美奂。
所以她才会身在吐蕃,却觉得离家并不遥远。
李易的后勤辅助直接打到了她的心中,你是大唐嫁出去的闺女,娘家就不会让你受委屈。
床出来,等了不到五分钟,床里有钟,能看时间。
大唐送东西的队伍到近前,双层玻璃的大棚,带着土壤,下面有雪橇和轱辘双重保障。
羽林飞骑护卫,押着车队到此。
整个天下,不仅仅是说大唐,第一个用此技术的是闻恬兰香阁。
玻璃不是普通的玻璃,温差改变,不留存水汽成霜雾。
为什么呢?因为有加热设备,不是太空那种技术。
加热就行了,跟车的前挡风一样。
热风吹它,它就不结霜了。
一辆辆雪橇配合着轱辘过来的大车,玻璃箱里就是大棚植物。
连土壤一起,西瓜、矮的樱桃树、黄瓜、茄子、豇豆……
其实这些东西,如果快马运输,没问题,五天西瓜难道不能保存?一人四骑,跑呗。
可以从陇右节度使的地方的大棚往吐蕃送,按照骑兵突袭的速度,用不上五天。
但不是,这支队伍从长安出发,带着土壤和根系,还有加热与照明的设备,一路走过来。
但凡有点智商的人都会明白,这根本不是送东西,分明是在耀武扬威。
我大唐能把东西从长安如此送过来,你吐蕃想一想,我要打你,我的后勤是什么样子?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威慑之礼谋贩卖
“公主,东主吩咐,看到你就给你吃饺子,牛肉大葱馅的,我们都准备好了,到地方之前就蒸着,现在正好吃。”
羽林飞骑的人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内就把大帐篷给搭好了。
邀请金城公主等人进去,对尺带珠丹的态度一样平和。
不卑不亢,把对方当成大唐的姑爷。
吐蕃有资格过来观看的贵族们基本上都盯着樱桃树,寒瓜什么的你种它就长。
樱桃不一样,它属于树。
夏天结过一次樱桃的话,冬天如何再结一次?
尺带珠丹一脸好奇,有樱桃吃了。
他今年才十四岁,虚岁。
金城公主大他六岁,现在金城公主的宫里东西最丰富。
牛肉大葱馅的饺子端上来,有资格一起吃的人纷纷拿起筷子。
牛并非牦牛,大唐的黄牛。
为了金城公主,专门杀了一只小牛。
同时还有路上炒好的菜,摆出来一大堆。
很多菜用有辣椒,吐蕃人很爱吃。
金城公主吃得文雅,她明白,这哪里是吃饭?属于震慑。
保证自己在吐蕃的地位,同时告诉吐蕃,别惦记着再跟大唐打,你们打不过。
吐蕃人的心情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大论乞力徐,他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弄到大唐的领土。
他的行事风格与尺带珠丹的母亲没庐氏不一样,没庐氏是先想发展吐蕃内部。
对大唐的时候总是采取求和的态度,准备把尺带珠丹给熬大了。
乞力徐想趁尺带珠丹年岁尚小,自己获得更多的权利。
对大唐发动战争,可以缓和内部压力。
包括会盟什么的,他主持过许多次,尺带珠丹的权利小。
大唐越强大,他的压力则越大。
吃了一个饺子,乞力徐向金城公主微微行礼:“赞蒙金城公主,如今大唐技术多,若我吐蕃能够学会,吐蕃的百姓自会感激不尽。”
他以百姓的名义逼金城公主管大唐要技术。
大唐送来的好东西多,不会造,拆了也造不出来。
高压锅这东西,看着挺简单的,一个锅、一个盖,扣上一拧,就能煮开水、煮饭、煲汤。
可是排气阀咋做?锅盖与锅自己造的为啥扣不严,用得可是脱模的技术。
金城公主微微颔首,却露出遗憾的神色:“技术并非大唐所有,乃长安城东灞水李家庄子拥有,大唐朝廷总不好夺民之技。”
她成熟,晓得怎般应对。
技术能给你吐蕃?大唐还造枪和热气球、窜天猴、炸药包呢。
你们是不是也想要?哼!
乞力徐郁闷,什么叫夺民之技?李易在大唐的地位如何你不清楚?
要是没有他李易,我吐蕃会连连战败?
“辣椒不错,赞蒙金城公主,能否帮助讨要种子?”乞力徐退而求其次。
本地天冷,吃辣椒最好,可惜只有辣椒面和没磨成面的辣椒,里面一粒种子都找不到。
不,有能看见的种子,辣椒油和辣椒酱中存在,都熟了,根本无法种植。
“待我写信多讨要辣椒面,种子乃李家庄子求活之物,从不对外出售,失了种子,李家庄子难以度日。”
金城公主再次拒绝,别想从我这里给你们弄好东西。
辣椒面不错了,想吃的话,换。
大唐需要药材,吐蕃的药材,种药材呗,牦牛也不错,还有羊。
要不打猎,用皮毛和能当药的动物骨头换。
她就喜欢上辣椒了,尤其是辣椒酱,用高压锅下面条,舀一勺辣椒酱,吃着爽口。
或者烤肉的时候刷辣椒酱,吃完了感觉浑身暖和。
乞力徐再次遗憾,问:“棉花可能种植?”
金城公主这回没否决,因为别处种了,棉花种子估计有吐蕃的人收集过。
只是她并不清楚,想来没种成功。
“我写信要棉花种子,若能种好,当属我吐蕃百姓之幸事。”金城公主答应。
“要能长出棉花的种子,有过往商人曾带种子到此,种下去后,难以存活。”
乞力徐终于说实话了,他不要随便的种子,要能在吐蕃种的种子和技术。
金城公主点头:“问问看能行不。”
等吃完饭,金城公主开始写信,主要写自己怀孕的事情,还有当下吐蕃的局势,再提提要求。
顺便问大唐需要吐蕃的什么东西,换。
包括黄河源头的土地合作的问题,让大唐快一点赚钱。
乞力徐又让金城公主问问本地有没有好的煤矿,他已经听说过,李易似乎知道各地的矿产。
现在只有从大唐那边送来的煤块和焦碳,金城公主分他们一点,用来烧火炕,很暖和。
那么远,运输不便,反正吐蕃不可能派出队伍去拉煤。
金城公主答应,问一下,估计即便有,李易也不会说。
送东西的羽林飞骑在外面安营,警戒级别为最高。
他们为金城公主的人分发东西,以送礼物的名义。
不能直接给金城公主,金城公主拿一堆东西,自然要分给其他吐蕃人。
由羽林飞骑给陪嫁的大唐人,东西就属于他们自己,跟金城公主无关。
辣椒面、辣椒酱、香皂、护肤品、军大衣、棉被、烈酒、搪瓷的套装器皿。
吐蕃人其实很能吃辣的,尤其是朝天椒。
现在还属于吐蕃领土的以后李易那时的不丹国,那时吃辣椒当菜,主菜。
天天吃、顿顿吃、当零嘴吃,要是没有辣椒,估计日子没法过。
……
弘农县,李易吃完饭,吃水果,吃一个冻秋梨。
冻得黑黑的,放在冷水里泡,梨的外面便结出冰壳。
不能拿热水泡,热水能泡,李易小时候泡过,解冻的速度并不比冷水快。
而且泡完,梨软囊囊的,吃着也不甜了。
“给金城公主送东西的队伍想来应该已抵达,这回送了许多辣椒制品。”
像心有灵犀一样,李易就能猜测出来羽林飞骑的速度。
永穆公主用手在梨上捏,把冰壳捏开,然后继续泡,还会出冰壳。
“李郎是想卖辣椒给吐蕃?”她想到了。
“是呀,明年要增加种植面积,找个别人无法偷着进去的地方,种子一旦流出去,咱家就赚不到大钱了。”
李易宁肯自己圈地大量种辣椒,也不给旁人种。
不吃辣椒又死不了人,以后辣椒甚至可以与其他东西一同出口。
不晓得突厥人爱吃不?
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专建部门析语句
“天竺人吃咖喱,西南蛮也吃。”李易再次惦记对外出口。
别人没有,可以换不少东西。
天竺的其他香料多,在本地不值钱,到大唐就很贵。
西南蛮指一大片地方,其中包括泰国,唐朝之后叫暹罗。
拿一斤辣椒面能换来一百斤各种香料不?胡椒,对,尤其是胡椒。
琼州那里需要再等一年才能结果,这一年叫天竺赚去多少钱?
不,天竺百姓没赚到什么钱,钱全被夷商揣起来了。
永穆公主听李易提天竺,继续捏旁边的冻秋梨上的冰壳:“天竺的好东西多?”
“多,不得不承认,那里的气候好,河流也不错,就是……死人往河里扔。”
李易突然哆嗦一下,恒河浮尸叫人惊恐。
他并不怕尸体,而是卫生。
大唐打仗,也知道把敌人的尸体给处理一下,不能露天放着,会出瘟疫。
日常百姓看到河里漂的尸体一律捞出来,顺便报官,看看怎么死的,然后埋好。
包括在荒郊野外遇到尸体,同样的手段处理。
唐朝的法律有规定,发现尸体要埋,判断一下死因,自然死亡的,比如老者,就地埋下。
所以失踪人口多,即便被谋杀,比如拿药给毒死的,一般人根本判断不出来,就当正常死亡给帮下忙。
“水葬?听说吐蕃那里有野葬多。”永穆公主自从见到李易后,变得好学起来。
“对,是野葬,没有办法,吐蕃跟咱们冬天的冻土层一样,而且经过常年冻,冻土层厚,寻常人不好挖。”
李易从技术方面分析,如今没有天葬,只称呼为野葬。
因为相关的教义还不曾传过来,故此并无此一说。
凡是能挖动的地方都种了地,一般种青稞。
挖不动的地方,没办法,就把尸体放在那。
“哦!”永穆公主应一声,问:“吐蕃冷,可以种棉花不?”
“可以,现在气候变暖,部分低海拔地区可以种棉花,不过种棉花哪里比得上种小麦?”
李易知道吐蕃哪里可以种棉花,东南的位置。
要是不能种粮食,吐蕃根本没能力对大唐发动战争。
“李郎,金城公主姑姑会信吐蕃的教吗?”永穆公主又想到个事情。
“以前不清楚,现在我认为不会,她更信大唐。
一个国家只要足够强大,宣传什么,百姓则信什么。
故此咱们不可以在报纸上瞎宣传,包括种植养殖,不同地区分别对待。”
李易说着起身去又取一盆冷水,把之前盆里的三个冻秋梨换到新盆中。
小兰也在,她不说话,在努力记录李易说的话。
以前的孔子说话,就有人记录,除了真实记录的,还有后人整理、杜撰的,都写在论语中了。
孔子对政治、经济、人文、军事等方面。
确实不错,许多方面可以被后人应用。
不过大唐的宰相和李隆基他们,更愿意把李易说的话记录好。
李易说话就是出主意,实用性非常强。
很可能李易自己不经意间说出来的某句话,其中就有利民的办法。
他自己想没想到不重要,大家会看,分析一下,当发现哪一个能用,赶紧问他。
好比人工给牲畜受孕的技术,要是在孵化小鸡的技术出来时,多问一句‘马有什么办法?’,不就提前知道了嘛!
李易自己不知道,李隆基派人成立了一个单独的部门,专门看李易说过什么。
就是在李隆基觉得晚了足足一百年的种马接种上之后,他心疼时间。
他恨不能把李易关进小黑屋里,啥都不干,就是给朕想,想所有你应该想起来的事情和技术。
“东主,我能进来不?上次你跟我说的事情,我觉得可以用。”门口传来郭子仪的声音。
李易抬头:“你自己带冻秋梨了吗?泡好的,我这边再等一会儿可以吃了,但只有三个。”
“我不吃。”郭子仪很无奈。
“请进。”李易放下心,不用把自己的梨给郭子仪了。
永穆公主掩嘴笑,她觉得李易好有意思,人家郭长史有正经事要问,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