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意思的是陈醋要保质期,三年的陈醋,保质期十八个月,五年的十八个月,十年的是八个月。
三年的放两年,不就是五年么?按照三年的卖,过期了,就换成五年的再卖?
但有特殊,酒精度达到一定程度的白酒,可以不标明保质期,比如出厂就是十五年窖龄的飞天茅台。
李易知道这说明一个问题,制订标准的是人,而人,他考虑得不够全面。
属于形而上学、教条化。
就像他最初学钢琴,老师说指关节必须凸起来,这样才有力度,他也照着学。
后来才明白,狗屁。
指关节突起,仅仅是一个流派。
人家钢琴大师弹奏的时候,指头跟鸡爪子似的,扒来扒去的。指关节突起?不存在的。
就跟大唐射箭,一般的师傅教,你得把眼睛、箭和手形成一条线,再射。
看上去讲得很好,厉害,教什么射箭。
真正战场拼杀的时候,什么一条线?全是凭本能和弓感。
瞄?双方骑兵穿梭,兜圈子找上风口,你让我瞄?
“现让他们习惯菌群,然后出海就可以了。对!就这样,加上茶叶!”
李易的心根本没有放在早餐上,早饭吃什么不是吃?
他在想长远,过了年,船队要陆续启程。
海员的饮食和健康保证在第一位,所谓的艰苦奋斗,只能说明后勤跟不上。
就是说,在生存前提下,所谓的健康的标准是次要的。
什么隔夜的饭菜不能吃,亚硝酸盐多,吃了会出问题。
长辈们哪个能扔?不都是第二天继续吃么?
然后讲究饮食安全的人,不到五十岁就各种病,死了。
而那些不讲究的长辈,活到八九十岁,还能干活。
这难道不是对一些所谓的‘科学’的莫大的讽刺?
李易想着,挺为难。
他不知道应该按照哪一种方法来操作,是纯现代医学的细菌量,还是中医理论上的相互制约。
“怎们办啊,菌群超标,就会拉肚子,除非人已经适应这种,比如恒河水,可是恒河水也不行,牛粪跟废。”
李易好纠结,远洋出海,不可能那么干净,不是他那时的。
不,他那时的也不干净,包括核动力的航母兵。
永穆公主在旁看着,听到李易嘟囔的话,想一想,问:“李郎,吃什么超标的东西,会死人吗?”
“会,不过……不不,不会,航海方面就几个问题能够让人死掉,咱们选拔人的时候就可以排除大概率事件。”
李易说着,看看周围,拉过永穆公主,再其脸上亲一口。
永穆公主低头,从脸到脖子都红了。
两息后,她也看看周围,又回亲李易一口,双手捂住脸。
离着有六百多米处的李隆基放下望远镜:“你都看到朕了,居然一点表示都没有。”
六百米远,他在望远镜中看到了李易四下里看的时候对自己这个位置突然停顿。
那就说明李易不拿望远镜也看到这边,可以说是眼神好,也可以说是第六感强。
“旁边有四条河汇聚的大池塘,怎么没有人在里面种荷花?”李易根本就没看李隆基。
李易在看地形和地势,旁边有个位置四条小河汇聚,结果里面都是乱生的芦苇、浮萍。
有水入,必然有水出之路。
这个池塘结冰了,看着杂草丛生,就是冰冻后还有草,干枯的。
说明有地下河,同时这个位置透水。
一般人看到后会觉得水流失严重,不能进行水上经济发展。
李易看到的则是水汇而流出,是为活水。
下面的透水处是不是大的溶洞性地下水流域?
不是,他有选择;是,他还有选择。
这个地方不错,汇小渠而稳水面高度,能操作的地方太多了。
“在这里住两天,我瞧一瞧,穿保暖的潜水服,下去看看。”
李易决定多呆两天,反正过年前回去就行。
若有溶洞,可以变成天然的保险仓库,旅游行业不指望发展,恒温仓储则能展开。
像这样的溶洞空间,一般会处在零上四五度的温度状况下。
也就是把西瓜放在井里镇着的温度,要不怎么说井水透骨呢?跟春天一样的效果,温度和湿度作用。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另有溶洞为福地
一大群人在低洼处刨冰和冻土层。
县里的百姓说这个池塘不好,吃人,还吃别的东西。
多少年前,老谁家的小谁在这游泳,就没了,从船上拉网找也找不到。
而且池塘中有时会出现很大的鱼,过上几天又消失不见。
一家家的不准孩子到这里玩耍,也不从这个池塘引水,怕。
李易一听有大鱼,决定不自己一个人下去,若是大黑鱼,咬人。
至少得几个人配合,掩护一下。
下面很可能有大的地下湖,鱼在冬天的时候在下面生长,开春上面有了水,再上去。
四条河流汇聚之地,不好好利用一下,对不起特殊的地理结构。
“咱们商州的洛南县那里有个大溶洞,可有人知晓?”
李易在等着挖到入口的时候,想起旁边有溶洞。
香山溶洞,据说观感很差,啥啥设施没有,还得爬很长时间的山。
属于私人开发,想投入更多的钱,当地的硬件跟不上。
没有那么多的好路,也没有缆车。
谁去了,爬山,然后进去转一圈,花点钱便出来。
门票便宜,够个电钱就行,餐饮什么的跟不上,游客少。
李易在考虑那里有什么利用价值,旅游甭想。
他那时去的人都少,何况大唐,谁没事儿跑那去钻洞玩儿?
大家摇头,表示没听说过,洛南听说过,是县。
“用来种蘑菇比较好,不,想种蘑菇,黄土高原挖懂就种了,何必跑那么高的山上去?”
李易考虑一下蘑菇,否决。
然后发现香山溶洞没有利用价值,转而考虑其他的溶洞。
比如河南府的鸡冠洞?里面恒温。
“咱们虢州南边有栾河,那里的鸡冠洞谁知道?”李易又问。
“那处有人烟吗?”李隆基使劲想,没想起来当地有什么。
李易眼睛突然变得呆滞,几息后摇头:“没有,不过那里有洞,咱们回去的时候看看,恒温。”
李易知道恒温十八度的作用,冬天进去住,不用生炉子,夏天进去还清凉。
香菇不适合在里面种,金针菇培养菌丝的时候行,尤其是冬天。
夏天就放在外面打阴凉棚子,保持温度在二十度左右。
香菇要求温度高,可以夏天种,或者是在大棚里种。
“最好的是猴头菇,十八度,对,就十八度。”李易觉得自己发现宝藏了。
鸡冠洞地方大,恒温十八度,猴头菇的最佳培育温度。
而且猴头菇对光照要求小,点几个煤油灯,足够让猴头菇生长了。
李家庄子种的猴头菇和木耳,赚了不少钱,连带着上面的皇庄跟着种,倒是没怎么赚钱。
“在哪?”李隆基想到百姓可以有活儿做,大量种植蘑菇,需要人手。
“老君山西北不到二十里,直线距离,走山路就……”李易照着地图说。
“哦~~”李隆基知道位置了,他的曾祖父李世民给弄的名字。
他曾祖父还弄出了玄武门,他也是,有缘。
同时他也不是嫡皇子,能当太子全靠武力。
“好,回程的时候看看,再去看看老君庙。”
李隆基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只要过年的时候回到长安即可。
“我派人回去拿菌丝,准备大量种植。”李易搓搓手。
转而他看李隆基:“三哥,你说陛下想入股不?”
“不想,陛下看不上些许小钱。”李隆基不要,没多少钱。
“哦,对,一年百万缗的,确实少,那我就自己干。”李易点头,认可了三哥的话。
“多少?”李隆基听到数字,愕然地问。
“百八十万缗,我吧,主要拿它来出口,宣传一下,说它如何如何好,再编故事,价钱高,野生的本来就不多。”
李易说清楚,在大唐卖不上那个价,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
东西在于宣传,比如玛卡。
最初论克卖,一克能卖二十多元。
后来大家使劲种,论公斤卖,一公斤十多元。
猴头菇别人不会种,野生的少,宣传宣传,一两换一百斤水稻贵吗?
知道吃一口猴头菇身体有多大的好处么?这乃是大唐皇帝吃的。
李隆基皱下眉头:“为兄以为,陛下并非在乎钱财,合伙种蘑菇,是为民啊,易弟你想一下,怎样为民的?”
“我觉得是鼓励百姓自力更生,给百姓提供提高生活质量的办法,解决了销售渠道的麻烦。”
李易一本正经地说。
“对,易弟还是你想得周全,待为兄写封信给陛下,如何分红?”
李隆基决定入股了,那么多钱啊!
李易看李隆基:“陛下想来心中有思量,比如半成利。毕竟主要目的是使百姓……”
“易弟,少了,你怎能要半成利?一成。”李隆基打断李易的话。
“我是说陛下半成。”李易不退让,今时不比往昔,自己不怕了,凭啥给你那么多?
“八成啊?行吧!”李隆基把‘半’给说成八。
“以后这里赚的钱给闻恬用,我不缺一点钱。”
李易又看永穆公主,鸡冠洞的猴头菇养殖所赚之钱,给她。
李隆基也看自己的女儿,叹口气:“陛下估计留个名分便成,给一分利吧。”
他不要八成的利润了,改成百分之一。
自己的大女儿,小时候跟着自己吃了不少的苦。
自己当了皇帝,日子好过了,又总打仗,拿不出太多的钱。
现在女儿能够赚钱,整日里无忧无虑的,再加个买卖,自己不能跟着争。
何况闺女没处花钱,上次支援了边关将士一大笔,十八万缗。
将士们都说永穆公主好,自己不要了,百八十万缗的,不要。
“易弟,还哪里有溶洞?温度差不多的,为兄可去操办。”
李成器出声,他比较聪明,何必争一个鸡冠洞,再找呗。
能出口,实在不行自己弄窑洞加大棚,易弟操作骗人,不,宣传,自己跟着出货。
换回来大量的东西给百姓用,增加国力。
“我想想,有,有不少溶洞。能修窑洞的地方更好,那边生活不易。”
李易溶洞有,温度适合的少,不同的蘑菇要求的环境差别也大。
黄土高原的窑洞,里面的温度比较好,现在大唐住窑洞的人,经济方面有所欠缺。
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迷信之后冬捕鱼
李易与李成器商量好了,李成器找人去挖窑洞,李易提供菌丝,然后分成。
弘农县的百姓想不到国家大事,他们只在乎这个池塘。
池塘是他们的心病,总觉得放在这里影响风水。
想填又不能填,有四条小河汇聚,填了池塘,四条河的水向何处流?
用又不能用,危险,有大鱼,有人掉进去,连个尸体都捞不上来。
尤其是外乡人过来,不听话,告诉说不能到里面,就有人好奇,然后没了。
大家都说这个池塘比较馋,年年有替死鬼。
请来的僧人、道士,看过后皆说阴气太重,应该在旁边立佛龛或道樽,上香。
李东主来了,据说李东主追着什么判官、黑白无常、阎王打。
把那些地府的人打得鼻青脸肿、抱头鼠窜、狼狈不堪、跪地求饶……
给佛道上香不管用,还是给李东主的长生牌位上香灵验,这不就来了。
刨,一定刨出来,叫李东主把问题给解决掉,以后再也不去寺观。
别,要去,那里有不要钱的香,取香,拿回来给陛下和李东主的长生牌位点上。
到中午的时候,终于找到口了,口的位置有水,冰刨开后,水在地面下面三寸左右的位置。
有个大洞,方圆三尺左右。
顺便还挖出了很多的泥鳅和鳝鱼、河蚌、河螺、蚂蟥等东西。
“吃饭,吃完了继续干,把淤泥都清理出去,堆起来,是好肥料。”李易拿大喇叭喊。
晌午吃腊肉,炖的、炒的、煎的、蒸的。
快过年了,提前杀猪,过年的时候百姓吃什么?
家禽除了过年要吃,还有的得留着明年下蛋。
羊也是如此,一大群人使劲吃,等吃没有了,再从别的地方买,价钱贵。
李易在吃牛排,煎的牛排,全熟。
有一头牛被杀了,弘农县的一个大户人家。
牛并不老,它不听话。
鼻子上穿了环儿,有时还是发脾气,吃料的时候反而吃得比别的牛欢实。
主人家总想找理由杀它,又不敢。
才五岁,衙门有登记。
想卖,别人也不愿意要,不好好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