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此话的时候得到的安静,失去的却是公信力。
这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之后被褒奖,那么有一天,一旦国家被侵略,就会有无数的汉奸出现。
因为对方打的时候会找各种理由,背叛的人会说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老高、老杨,尽量平和对待下面,别因为是自己人,就帮着找借口。
咱大唐需要规矩,如果意气用事,你们得到的利是一点点,对朝廷的伤害,则难以愈合。
把心摆正了,史书上会记载,李家庄子的报纸会报导。”
李易笑着说,似乎很随意。
高力士与杨思勖则神情肃穆,二人不傻,能爬到今天的地位,懂得谁说什么话时候的心态。
他们懂,若李易生气,说自己与李易只能活一个,保证是自己死。
太监有很多,李易只有一个。
“李东主,你放心,咱家和祐之都是晓事理的人。”高力士开口。
杨思勖跟着点头,不出声,他不善言语。
“去我三哥那边吧,走,吃火锅。”李易话说出来,不再继续强调。
他不喜欢话说三遍,话说三遍看上去是强调,实际上说明你不够尊贵。
尊贵的人说一次就行,别让我说第二遍,我说第二遍的时候就是你该下去的时候。
话说三遍,屁都不如。
当一个将领发布命令的时候,他会说三遍?
他就说一次,谁没执行到位就砍头。
皇帝发圣旨要发三遍?杀岳飞的时候发得更多,那是催命。
李易要是说青松,拿个火锅,记得带炭,记得带炭,记得带炭。。
那么青松就废了,这不是强调,是不满。
通常应该是李易说青松,青松唰就蹿出去了,拿火锅回来,带着炭。
青松听到自己的名字时就知道李易需要什么,同时把配套的东西带上。
青松若是两秒内没反应过来,紫玉就跑出去了。
“呀!你们也来了,这个”李隆基都不好称呼了。
“见过县公。”高力士三人心有灵犀一般,同时给出称呼,就这么懂事和配合。
“好!一起吃火锅。”李隆基高兴,朕的身边人果然聪慧。
永穆公主咯咯咯笑,笑着笑着就把脑袋靠在李易的胸前,满脸幸福之色。
她觉得有意思,从小到大,就没遇到过同样的事情。
大家都在演,而且演得还很认真,要是有谁不小心出了错,其他人会及时帮着弥补。
若弥补不回来,赶紧转移话题,之前的话题大家选择性遗忘。
而且演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演的时候,大唐的疆土在扩张、国力在增强。
永穆公主觉得自己有了依靠,不用像吃不上肉的那个时候整天提心吊胆。
“小兰,你去李郎那边,别挨着我。”永穆公主变得大方了,告诉小兰找李易。
在我旁边作甚?以后你也是李郎的女人,快去快去。
小兰高兴地跑到李易的另一边,呆在那里就开心。
她懂事,不敢利用这样的机会来压制永穆公主,她知道李易什么都明白。
自己只要敢有一点额外的心思,李易就会下狠手。
就箱李易强挺王皇后一样,名正言顺。
规矩就是规矩,公主自然也是公主,自己不过是公主的身边人。
李易看着永穆公主想笑,这丫头现在把以前的苦难都忘了?
“闻恬,我想到一个好吃的东西,叫佛跳墙,我收集下材料,给你给大家做着吃一次吧,挺费劲的,工序太多。”
李易挺享受现在的生活,权利大,还有美女陪伴。
百姓也配合,只要有说李家庄子什么的,百姓会照着操作,给打个样儿就行。
他就想起佛跳墙了,准备弄一下,在于赚钱。
佛跳墙李易吃过,也就那么回事儿,并不是很好吃,许多人吃的时候在追星。
李易吃过许多次,在他看来,佛跳墙就是个炖菜。
与茴香豆一样,吃得不是味道,是额外的感触,直白点说吧,装逼。
在中华,最好吃的饭菜,从来都是日常吃的饭菜。
因为制作的次数多,不管是进步,还是吃的口感习惯,都是最舒服的。
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饲养当在众观寺
“缘何起佛跳墙一称呼?”李隆基对菜名好奇。
“有的佛门子弟,会戒荤腥,佛跳墙中有荤腥,是说由于味道过好,引得戒了荤腥的佛门僧人越过那个信仰而吃,也可说成子弟跳墙去吃。”
李易简单介绍,大唐的佛教,有人吃肉喝酒。
有人则不吃,据说不吃荤腥的事情,还是从之前的皇帝下的命令而加入进教义中的。
政权与教义,存在相互影响。
教权强则政权弱,政权需要按照执掌当地教权的人来行事。
凡政权掌握者不听从教权掌握者的话,便收拾掉。
反过来则是宗教又政权控制,说禁就禁。
“寺占的地方大,还有僧人多。”李易在考虑谁的权利大就听谁的话时,想到寺。
“有不少土地归寺里用,不交租子。”李隆基已经限佛了,还把一些人从寺里赶出去。
但他还是想进一步,不需要佛教的信仰,也不需要道教。
报纸上始终在宣传中华文明,宣传大唐。
京兆府的百姓去寺观的人越来越少,不再给香油钱。
甚至还偷人家的香回家给自己和易弟的长生牌位用。
寺观曾经给划的土地,依旧年年有收成,并且对外放贷。
有的百姓因为借了钱无法偿还,只能把自己的永业田给寺观,使得寺观的土地不停增加。
现在京兆府及周边的百姓倒是不管他们借钱了,他们的利息高。
百姓更愿意管李家庄子借钱,如买衣服、盖新房子、买牲畜。
借钱买粮的没有,粮食够吃,采茶叶、蒿子、储冰等事情上,百姓赚到钱了。
只有大件的东西钱不够,管李家庄子借,李家庄子派人去给建和提供牲畜。
李家庄子的费用低,百姓按照正常价格分期偿还。
属于把寺观给打压下去,却仅仅在京兆府和周边,更远的地方鞭长莫及。
这般想,李隆基心情变得不好了。
“让他们养猪。”李易心情不错,有地方、有人手,养猪吧。
“养猪?”李隆基不解,咋突然想叫别人养猪?
“他们比较轻闲,诵经了、背教义了,一边养猪一边就背了。还有他们的好田,用来种籼稻。”
李易一脸我非常关心佛道子弟的表情说,悲天悯人的那种。
要不是他的眼睛不自觉地眯起来,其他人就信了。
“好办法。”李成器出声支持,对,告诉寺观的人多多养猪,百姓们需要吃肉。
煮猪食、割猪草、清理猪粪,不影响诵经,诵经伺候猪,是件快乐的事情。
王皇后摸着肚子说:“对,打仗他们不去、租子他们不交。悲田坊又不再叫他们来管,他们总该为大唐做些事情。”
“好!”李旦开口。
“早应如此。”豆卢贵妃附和。
“如何养?”李隆基开始考虑具体方面,叫和尚跟道士养猪的事情已经确定。
“合作,不可令他们吃亏。由司弄寺……李家庄子吧,司弄寺的人我担心他们徇私。”
李易想通过官方来操作,又认为官方人员不可靠,到时候还得收拾人,麻烦。
“我庄子出猪崽儿,他们负责养,养一口猪给我一百斤的猪肉,其余算他们的利润。
该留种的留种,母猪崽养大宰杀之前,必须出一窝猪崽。
出的猪崽还是我的,继续交给他们养,多出来的分给百姓养。”
李易开始说具体数据,他只出猪崽儿,别人帮着养大,他拿肉和新的猪崽儿。
永穆公主喜欢吃猪肉,对此有所了解。
她听到一百斤猪肉,秀眉微蹙:“李郎,只要一百斤是不是略少?”
小兰在李易另一边点头,少,应该要二百斤。
“是猪肉,不带骨头和下水。”李易强调一下他说出来的词。
从年初养到年尾,生一窝,猪能长多大?杀完后出肉率是多少?
若不产崽儿,母猪给劁了,增重速度快,产崽儿则慢,还有公猪亦是。
按照他提出的条件,僧人与道士,本钱都回不来,需要年年补贴。
好在他不追求瘦肉率,大唐的百姓不爱吃瘦肉,没油水。
要是想多要瘦肉,猪还得锻炼,跑步了、游泳了。
“他们的香火钱全搭里喽!”李成器幸灾乐祸,他高兴。
有信佛信道的人依旧会给钱,正好,他们给寺观,易弟拿来变成猪肉和小猪。
转过头补贴给百姓,易弟又不赚这个钱。
相当于僧人与道士劳动,为大唐作贡献。
谁不同意,看看羽林飞骑、十六卫和三万募兵,相信他们会大彻大悟的。
“有付出,自然有回报,我欲多翻译经书,印刷出一批,交由他们学习和传教。”
李易在欺负别人的时候,想着给人家一点好处。
经书,尤其是佛经,大唐还在努力翻译。
等到了他那时,经过一代代的翻译与注释,经书内容更广、更深。
尤其在解读方面,无论佛教与道教,后世给出的不同见解才最珍贵。
在辩经方面,李易拿着那时的经意,可以把现在的僧人给辩懵圈。
一年抄抽时间抄个一两部经,相信养猪的人会满意。
如医书一般,给出来医书,学的人得免费为别人看诊,当作学费。
只有针灸、按摩、药材上能赚到钱。
“易弟多费心。”李隆基感谢。
明年开春起,一大片地方的寺观开始养猪,等到明年年底,出成果,再朝更远的地方推广。
李易吃口菜:“僧道多有懒惰者,寺观所属田地,自己不事耕作,佃与其他百姓。”
李易再提个事情,寺与观,里面的僧人与道士,整天享福,有阶级。
越下面的越累,到了上面,每天吃得好、睡得好,活儿一点不干。
自己耕种、自己浇水,不存在的。
他们圈起来的土地租给别人干,收的租子还不少呢,同时又不交租。
庸和调还是没有,相当于不上税的大地主。
里面的一些人,与皇室贵族往来频繁,甚至行苟且之事。
李易在考虑继续改变,那么多的佃户,为和尚道士工作,不如给李家庄子出力。
“把为他们种田的百姓挪到我手上,百姓太苦了,归我管,我不要他们的租子。”
李易说完看大家,众人看李易点头,意思是你愿意要就要。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利在环节家不同
李隆基等人还是没有任何吃惊的样子,习惯了。
几年前见到李易,李家庄子说收租子,比别人少一大截,看着扰乱了市场。
结果收租仅仅是个名义,从开始到现在,就没收过。
干活的人全成了李家庄子的庄户,一辈子离不开的那种,还有后代。
此时听李易说他不收抢来的人的租子,很正常。
为李易种地的人不会吃亏,李易同样有利益。
“利在哪厢?”武婕妤知道归知道,偏想问细节。
“利在优先购买权和针对上缴朝廷的租子折钱。”李易说出答案。
众人互相看看,很好,都不明白。
李易讲解:“朝廷要收租子,这部分租子百姓需要交。
种出来的作物,百姓要卖,同等价格下必须先卖给我。
我把朝廷要收的租子接手,不给老毕租子,折算成钱。
粮食在我手中,我深加工,不抢别人的收粮市场。还有种什么我说得算”
他告诉大家在不拼命追求利润的情况下,操作方法。
他会找其他的荒地圈下来,地就属于李家庄子。
佃户边耕种边改良土壤,等种上几年,荒地变良田。
佃户收入增加,生存压力变小。
其他地方的百姓看到李家庄子的操作,发现能够获得更多的好田,照着学。
在此过程中,李家庄子赚到的钱很少。
佃户赚得多,他们生活好了,会消费,促进大唐税收。
从个人角度讲,李易得不偿失,有那精力,干别的事情岂不是获益更大?
以大唐的角度,大唐获利多。
李易觉得自己如今享受的权利,就应该有相应的义务。
自己看宰相不顺眼,一句话,宰相下台,凭什么?
就凭那么多的百姓日子好过,大唐的朝廷财政收入增加。
宰相有价值,价值小于李家庄子的贡献,能干下去或被辞退,全看李易的思量。
“好!”武婕妤看看自己的儿子包儿,包儿又睡了。
她想让李易教包儿,等以后长大,至少有安身立命之本。
自己的儿子,李易不可能教如何篡位。
太子已经定下来了,不过李易会教其他方面的学问。
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