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6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十里,在二十里的地方吃饭,晚上过来,还是吃完饭很快就到?吃了就到,会在县里过夜?李易”
  边拉磨郑伊勤边嘟囔,他感觉等待的过程是种煎熬。
  其他人吃饭,他说等一会儿在去食堂,然后就没有食欲。
  “明府,吃饭吧!”郑伊勤的秘书,也就是书童在旁边站着,饿了。
  衙门以前吃饭是各吃各的,衙役有的还要自己从家带饭。
  冬天一般情况下到外面的小馆子吃,吃不上李易那时电视剧里演的东西,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什么便宜就吃什么,省下来钱过日子。
  眼下华州官府福利好,照着京兆府的县学,有食堂,大家在食堂吃。
  食堂吃饭的好处不是集中购买和集中制作成本低,对于衙役来讲,一钱的成本也高。
  吃食堂饭,衙役不花钱。
  他们早上从家里出来时不吃饭,节省一人的粮食。
  到食堂吃值夜的人吃的早餐,午饭也在食堂,晚上晚走,吃完饭再回家,看看食堂有剩的饭菜没,有的话拿一点。
  值夜的早上回家时同样拿,还有食堂做饭的人。
  这样的情况,莫说郑县,京兆府的长安和万年两县都不可避免。
  李易就清楚,不管,当没看见,吃饭和打包饭菜回家,说明爱家,一个不爱家的人怎么爱国?
  关键吃不了多少,二倍的伙食费够不?
  吃完拿完,把自己手上的活儿给干利索了。
  “老郑,吃饭啊。”县丞过来,拉着郑伊勤去食堂。
  他对郑伊勤的书童使个眼色,书童高兴地带上东西跟在后面。
  “百姓都准备好了?”郑伊勤被拉着走,眼神木木的。
  “老郑,咱没做亏心事,不怕,不怕鬼敲门。”县丞叹口气摇头。
  “我不怕鬼,我怕李易,听说李易连判官都敢打,追着打,哦,还有阎王。”
  郑伊勤对于民间传说深信不疑。


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郑县势力坐地户
  郑伊勤茫然地吃着饭,郑州的百姓自然也得吃饭。
  百姓吃黑面包就汤,加上小咸菜。
  黑面包加起来两万多个,整个县的人都在吃,不过迎接队伍的人,不允许这么多。
  五万多人,看着吓人。
  面包由一户人家请,不是喊着最有钱的老成。
  老成是商人,看上去有钱,实际上郑县最厉害的人家姓郭,郭子仪的郭。
  而且这家人就是郭子仪的家人,太原郭氏,郭虚己家族。
  郭虚己不在郑县,郭子仪他爹郭敬之在郑县,郭子仪就出生在此。
  他家的大棚才多呢,然后还有磨面的大作坊。
  制作腐乳的、酿造酱油的、腌制小菜的、烧陶瓷的窑
  郭敬之没在家,在外面当官。
  故此郑县谁家最有钱?谁家的势力最大?无须言表。
  郭子仪现在提前吃完饭,坐在车顶上四下里观瞧。
  他一脸平静,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状态。
  家中的情况他都知道,日子好,根本用不着贪墨钱财,礼尚往来倒是有。
  不过别人送多少钱的东西,他家会回赠。
  “今天晚上在郑县住,子仪正好回家,咱们这些人去子仪家,那里地方大,不住帐篷。”
  李易安排晚上的事情,郭子仪回家,其实能算得上锦衣归乡。
  郭子仪别看官小,一个长史,从六品。
  然,他掌管着整个羽林飞骑。
  大唐最先进的武器在他的手上,万人敌的存在。
  “嗯!”李隆基同意,他要看看郭子仪的家。
  郭子仪在李家庄子,想来家中的情况一定非常好。
  “郭将军家里是楼房吗?”永穆公主称呼郭子仪为将军,从未把郭子仪当长史来看待。
  “楼群。”李易知道情况,都是二层的楼,一进连一进。
  明年准备安排人过来修水池和花园、假山,再弄凉亭,变成行宫那样的。
  华州和同州,有降户,李易要是需要亲自前来,就到郭子仪家。
  现在房子便用上了,关键的人物全能住进去。
  百姓吃完饭,开始拿礼物,凡是过来的每个送一份,香皂、手巾。
  他们打着饱嗝,带上礼物和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家。
  给出东西,李易更高兴,他只对超过十万缗的钱财看重,那样能够启动项目。
  几百缗的钱,他根本不过手,宋德自己处理。
  “李郎,他们对你太恭敬了。”永穆公主跟着开心。
  “全赖陛下圣恩。”李易反应迅速。
  只要有点什么功劳,立即往李隆基身上推,管他真的假的呢。
  李隆基颔首,受用了,对,听着舒服。
  队伍再次起程,二十里路,要说前面郑县百姓遇到危险,两刻钟用不上,羽林飞骑就先到。
  现在慢悠悠晃,一路上看风景,主要是让乘雪橇的同路百姓多休息一会儿。
  等到了郑县,这些百姓又要自己继续向前赶路。
  一个半时辰,再慢也到地方了。
  “过来领肉松,带着路上吃。”李家庄子的人招呼准备离开队伍的百姓。
  一人发一包,路途远的发两包。
  百姓们眼中含着泪接过东西,向李易这边深施一礼,才转身离去。
  “恨不能一直把他们送到目的地。”李成器有些伤感。
  他担心百姓路上冷了、饿了、病了。
  “等以后到处都有铁路,百姓出行会更安全。”李易提交通。
  第一条铁路在制造铁轨和蒸汽机,一千五百万缗陆续投入进去。
  等开春天暖和,便全线铺铁轨。
  第一条铁轨铺好,赚钱速度快,再用铁路赚来的钱继续修铁路。
  别指望利润分红,什么时候整个大唐都铺上铁轨、运行火车,什么时候的利润才可以分。
  铁轨看着许多年分不到红利,感觉耗费时间。
  实则百姓享受到了红利,运输速度快,节省的时间拿来干活,提高大唐整体收入。
  “还有蒸汽机船,海里的东西那么多,晒干的鱼肉也是肉。”李隆基补充。
  蒸汽机船造大大的,去海里下大网,捞一船到港口。
  哪怕是晾晒干,走铁路和陆路运到各地方,百姓能吃到的肉会增加。
  冬天直接送,冻着的。
  “对,捞金枪鱼,金枪鱼的刺少,钓。”李易想吃金枪鱼了。
  大唐的人爱吃生鱼片,陆地上只能吃河鱼,鲤鱼都能给制作成生鱼片。
  金枪鱼的运到洛阳或长安,价钱保证高。
  当然,包馅和炖也好吃,谁规定金枪鱼只能做生鱼片的?
  肉那么好,炒着吃不香吗?
  李易看过钓金枪鱼的视频,两个人钓,甩下去竿立即往上抛,一条金枪鱼就飞上来。
  金枪鱼不炒作的话,价钱达不到那么高。
  好几百万一条,跟北方湖里面的冬捕一样,鱼王也可以卖好几百万。
  鱼王按照个头大小,金枪鱼除了个头,还要看肉的品质。
  大唐有钱人吃的肉,亦为大理石花纹。
  没钱的百姓才爱买大肥肉,油水多。
  瘦肉价钱低,有钱人不爱吃,塞牙,没有油不香。
  现在不是,现在瘦肉价格也在上涨,有素油来炒。
  “李郎,你说的金枪鱼什么味道?”永穆公主一听吃的东西,又感兴趣了。
  “等咱们的船带冰出海捕鱼,抓到金枪鱼后弄回来,给你做着吃。”李易也被说馋了。
  烤金枪鱼的味道也不错,蘸调料吃,一般不做生鱼片的金枪鱼,品质都不是最好的。
  几个人闲聊着,郑伊勤一群人赶过来,他们以下官的身份给李易递帖。
  李易散官,品级高。
  这不就有理由见面了嘛,要是李易没那么高的品级,估计郑伊勤会以偶遇来见面。
  老成带着一些乡老也过来,这些人年岁都大,身份却高。
  郭子仪端突击步枪站在李隆基等人身边,李易去与郑伊勤打交道。
  “不知李大夫今日前来”郑伊勤开始行礼。
  “行了行了,赶紧的,我都知道百姓准备好东西了,你这个县令啊,当得有点小问题。”
  李易摆摆手,不跟郑伊勤客套。
  “请李东主指正。”郑伊勤随着变称呼,管你叫李东主了,你说说。
  “太保守,既然百姓愿意出钱、出力干活,你为何不想一想还有哪些百姓没考虑到的事情?”
  李易当着众人的面批评郑伊勤,不留情面。
  “是,是!具体的呢?”
  郑伊勤也不认为自己丢脸,他只是闹心,哪个方面百姓没考虑到?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为民学艺不丢人
  郑伊勤委屈,至少他自己如此觉得。
  路不用他说,百姓自己修,村村通。
  河堤不用他管,百姓自己加固,顺便捞淤泥肥田。
  山上的野猪和其他野兽,无须县衙门派人围捕,户们组织起联盟,一起扫荡。
  孤寡老人百姓自己协调,衙门悲田坊根本未往里送。
  他自己知道,在郑县百姓的眼中,什么都不做的明府是最好的明府。
  何况郑伊勤发现自己确实没有额外的事情叫百姓干。
  “李东主,你别难为郑明府了,郑明府是好明府。”老成帮郑伊勤说话。
  郑伊勤:“”
  他想大哭一场,死去活来的那种。
  就知道你们把啥事儿都不管的明府叫好明府,你们是担心我以后瞎弄是吧?
  李易看着郑伊勤,轻声道:“冬天来了,有一些归属衙门的荒地,招集百姓挖大冰窖群。”
  “然后呢?”郑伊勤想到百姓自己会挖冰窖。
  “储存冰,明年夏天卖,拿到钱之后,衙门里的人贪墨一部分,其他的投入到县衙门组织的种植和养殖行业。”
  李易要搞由行政部门引导的新的种植、养殖试验田。
  郑伊勤等衙门的官员差点跪了,什么叫贪墨一部分?
  真贪墨了,还有机会组织种东西与养东西的事情当中去?
  你怕不是找不到杀我们的理由,在给我们挖坑?
  附近的百姓看郑伊勤他们,像在询问你们贪墨不贪墨?
  “李东主,我想辞官。”县丞声音颤抖。
  “我复议。”主簿腿在哆嗦。
  “跟我说有何用?我又不是吏部官员。好吧,说笑了。
  你们可以拿一部分冰,夏天自己在衙门里用,保证好身体,才能为更多的百姓服务。
  另外建官窑,不追求精美,本地的矿石在那里放着,报纸上有写。
  为百姓烧制更廉价的器皿,百姓自己的窑则烧好点的东西”
  李易慢慢讲,收集当地的民歌和其他化表演资料。
  再利用开官窑赚到的钱组织百姓娱乐活动,宣传朝廷的政策,创作更多的歌曲和舞蹈。
  铲除附近山上的杂树,种植经济树木。
  找到熟悉果树品种优化的人才,对现有经济果树进行优化。
  本县黄土台塬地区,适合种植山药,但却多为荒地,由衙门管。
  可以雇佣百姓种植山药,然后销售山药赚钱。
  拿这个钱开水泥厂烧水泥,修建衙门掌管的安置房,暂时安置从别处要到京兆府的外来百姓。
  人口增长才有更多的劳动力来接受别人或官府的雇佣,紧邻京兆府,发挥地方衔接优势。
  李易一点点说,全是郑县百姓们没想到的事情,同时又有可行性,百姓不吃亏,衙门有钱赚。
  附近的百姓听得两眼放光,又纷纷看向郑伊勤,似乎在说:今年从挖衙门的冰窖开始,你是好明府,你要听话。
  郑伊勤面对那些炙热的目光,抿着嘴点头,百姓们露出满意笑容,果然好明府。
  “天不早了,咱们现在就做饭。”李易理解郑伊勤的心情。
  在一个地方当主政官,结果找不到可以办的事情。
  整天在衙门里问问治安情况、弄弄收租子和库房的数据,听别人说百姓又去干什么活儿了。
  估计挖冰窖储存冰的事情从今开始也不需要衙门管了,还有种山药什么的。
  如是一想,李易后悔,他拉着郑伊勤到李隆基这边。
  他压低声音:“一会儿我给你写几个其他方面的,百姓不知道,然后你提出来。”
  “那百姓不会答应的,同样的办法,从你嘴里说出来和从我嘴里说出来不一样。”
  郑伊勤说着重重地叹口气,失去威望了。
  “你是县令,告诉百姓,错了你承担责任,不然百姓明天要造反,你难道还是不管?就要对百姓狠一点。”
  李易为郑伊勤鼓劲,别怕,利用身份。
  郑伊勤诧异地瞅李易,好像在问你对百姓咋不狠一点?
  “郑伊勤,你已经不错了。”李隆基看郑伊勤的样子,确实可怜。
  “是!不,还有不足。”郑伊勤感激地看着自己的陛下,谦虚道。
  他不紧张了,他此刻状态属于生无可恋。
  面对任何人,他都能稳住。
  郭家的人凑上前,按照说好的称呼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