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6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当地百姓选择的时机非常好,现在就有大量的青蒜,正适合做回锅肉。”
  李易扫一眼用一层层草帘子盖住的青蒜,都是当地百姓送来的。
  永穆公主知道回锅肉放青蒜好吃,青蒜的辛辣与大蒜、蒜苗不同。
  “李郎,那说明啥呀?”她问。
  “说明咱们的豆瓣好卖了,蚕豆制作的又咸又辣的豆瓣。
  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在帮助地方发展的时候,顺便创立品牌。
  比如蜀地的榨菜,等以后,不需要用辣椒单独赚钱的时候,蜀地,还有洞庭湖长江周边,辣椒也将盛行。
  现在呢,则是野生小根蒜的干品与湿的咸菜辛辣最足。”
  李易边做菜边说,其实在没有辣椒的时候就有豆瓣了。
  其他地方的人愿意用豆豉,蜀地用豆瓣,就是加盐而已。
  豆豉是黄豆,豆瓣是蚕豆。
  豆豉的酱为咸口,里面有谷氨酸纳。
  蚕豆的豆瓣是鲜咸口,里面还是有谷氨酸纳。
  蜀地的泡菜以泡为主,东北的泡菜以腌为主。
  所以东北从来不说自己是泡菜,更多的说是积菜。
  要是李易那时的云南,也是腌为主,不过腌的是肉。
  猪肉切碎了,放盐,密封在坛子里,自然发酵,然后拿出来就能直接吃。
  “嗯!”永穆公主公主点头。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发展提速选世族
  百姓们点着炭火取暖,在户外跟着一起吃饭。
  一盏盏没有灯悬挂起来,还有篝火照明。
  小孩子们跑来跑去,对于他们来说,吃饭是次要的,很多人围在一起热闹才重要。
  大人们则是喝酒的烫黄酒,不喝酒的先喝口热汤。
  渭南县的官员拿着筷子和碟子,四处溜达,跟百姓说几句话,在对方的桌子边坐一会儿,吃两口菜。
  亲民,哪怕是装,也要装得像那么回事儿。
  李易继续跟李隆基等人吃饭,他不需要过去亲民。
  李旦起来了,背个手到附近的桌子边看看。
  百姓不认识他,却对他露出笑容。
  “种大棚了吗?”李旦对一个年岁四十许的人说话。
  “四亩,说是今年的价钱会低一点,种大棚的人多。想来还是能赚到以前十几年才能赚到的钱。”
  被问的人比划四根指头,他身上穿着新的皮衣。
  别小看一身皮衣,已往根本不敢穿,买不起,攒两年的钱,不吃不喝,买一套。
  如今想买,一个月一套,算上皮靴。
  日子好过,人的精气神都不同。
  “好啊,多赚钱好。”李旦满意,又去看其他人。
  看着看着,正好遇到曹云彬,他问对方:“县中还有孤寡无人照顾?”
  曹云彬极力控制着自己不哆嗦,他深吸口气,摇头:“回回木老伯的话,没有。”
  “真没有?”李旦要确定一下。
  “但凡有一个,我就把自己脑袋揪下来。”曹云彬发誓。
  确实没有,县里钱多,百姓捐钱给显里的悲田坊。
  寻常的百姓,一个月捐个一钱两钱的,富户一捐就是一缗。
  还有村里同族的老人,失去了亲人,同族或同姓的人主动带走养,要留个好名声。
  “可有违背律法的?”李旦再问。
  曹云彬依旧摇头:“没有,本就能过上好日子,何必去为自己找不痛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好,你身为当地县令,能做到萧规曹随,当敬你一杯。”李旦拿桌子上的酒。
  曹云彬要跪,太上皇敬酒,喝还是不喝?
  他一着急,扭头看四周,找人,看到孙冠了,孙冠双手作捧碗状,然后仰头。
  于是曹云彬赶紧给自己倒上满满的一碗酒,等李旦端酒后,一仰头,一碗酒下肚。
  “慢慢喝,喝急了会醉,去忙吧。”
  李旦抿一口,他不能干了一碗酒,干了容易麻烦李易。
  曹云彬如获大赦,目送着李旦去其他地方,才长长出了口气。
  孙冠却无所谓,继续亲民。
  他习惯了,又不是第一次见到太上皇。
  李旦转一小圈,十分满意。
  若大唐所有地方俱能达到现在的样子,他觉得天下太平。
  可惜
  “小易,还是慢,只有京兆府的百姓日子好了。”李旦转回来,坐下看着李易。
  “慢?”李易好迷茫。
  他开元元年到的李家庄子,现在的时候。
  开元二年四月才开始真正出手,到现在是三年半多一点。
  整个大唐京兆府全员脱贫,这还慢?
  真以为开元盛世是盛世,历史上的开元盛世京兆府百姓能达到现在的程度?
  “唉!是老夫急切了。”李旦对李易露出歉意的表情。
  他也想到时间了,小易很不容易,一边带着京兆府百姓过好日子,一边为关边谋划。
  报社、驿站、农具等方面,整个大唐都获益。
  看到的是京兆府,其他地方想来百姓的日子比之几年前要好上许多。
  李易能理解李旦的急切,国家发展必须一点点来,一个五年又一个五年。
  日子总是要过的,不管干什么,时光不会停留。
  “会好起来的,百姓的日子好不好,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根源在于技术。
  技术除了我给,更需要整体提高,工业基础达不到要求,便难以支撑技术理论。
  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梯队结构,当一代人才起来了,大家会发现,大唐的经济几乎一年一个样。”
  李易没有去驳斥李旦,无意义。
  他同样着急,技术人才少。
  他在努力讲课,恨不能把自己学到的,还有资料能查到的知识,一口气全塞进学子们的脑袋里面。
  然后学子们到各地建各种工厂,再很快把这些知识传给别人。
  过上几年,卫星上天,再过两年,蹬月。
  仅仅是想想,不可能。
  越是如此,李易才越觉得自己那时的国家的伟大。
  被人家落下那么大的距离,还经历了一系列政局变动,同时承受着一群国家的压迫。
  在哪等情况下,顽强地向前冲。
  世界上那么多个国家,就没有任何一个在不给别人当小弟的情况下,能达到他那个国家的程度。
  “小易,不如强制别人学习。”李旦对李易说话,却看李隆基。
  李隆基无可无不可,他都不想这个事情,反正李易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找大族世家子弟,叫学子先给他们上基础课。”
  李易考虑了一会儿,给出一个让人诧异的答案。
  李易一直在针对世家出手,一项项的,当世家反应过来的时候,军权被牢牢掌握在李隆基手上。
  晚了,来不及啦!
  “为何?”李成器放下酒碗。
  “他们学会了,按照他们的秉性,一定要应用。
  无法否认他们的学习速度,他们学的快。
  他们又有钱有势,需要快速把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我不管他们怎么保守秘密和如何转,学到的知识必须是大规模应用才能显现出价值。
  当他们帮着打下一些基础,我会在此基础上眨眼间把他们所有的优势全部抹去。”
  李易两手互相搓着,从斗争到妥协,又从妥协到斗争,把相互的关系阐述清楚。
  这就是他那时的国家为什么需要外资投入。
  外资注入的目的是赚钱,尤其是实业。
  至于为什么让外资赚到钱,国家还很高兴,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
  并非单纯的资本运作,也不属于初级的增加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没有外资,国内难道就不就业了?有的时候外资企业还挤对了国内企业呢。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血脉传承不服输
  李易对外资注入有自己的看法,估计国家也是一样的。
  国家需要的是产业外资注入,不管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国家都欢迎。
  最不欢迎外资注入的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和纯金融。
  第三产业中的酒店、游乐园等产业,国家持支持态度。
  实际上任何一个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讲,外资注入都有好处和风险。
  李易的国家之所以不怕,在于人多、土地面积大、之前的国民理财习惯。
  不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泡沫,会被游资作空。
  作空的时候,国家本币贬值,大量外汇流出。
  当一个国家的民众习惯了赤字消费的时候,也就是经济泡沫严重的时刻。
  之前发展那么好的底子在于国民愿意把钱存银行,而不是向银行借贷。
  在占比很大的人群自身存在债务关系的时刻,国家金融体系必将持续爆雷。
  外资注入的风险在于外资突然集中抽出,哪一个国家都承受不住这样的冲击。
  外资注入的优势则是减少国内金融成本压力,外资在赚钱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整体国家利益超过外资攫取利润。
  外资的注入型产业,大部分用在出口。
  不管怎么出口,最后国家的贸易顺差出现了。
  一个个国家因为外资的注入走向衰弱或发展缓慢的道路,尤其是对本国同类产业的压制。
  李易的国家不是,李易国家的国民牛逼。
  一个能在无数次朝代更迭后,依旧守住千万年本身明的民族,神奇不?
  历史上多少个朝代想灭掉这个明,结果呢?
  故此,不管多少外资进来,也无论怎样进来,最后都是为这个明作贡献了。
  而这个明的资本注入到别人的地盘,对别的明却是冲击。
  一旦处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其他的明全不是对手,哦,其他的不叫明,叫政权。
  有传承的才叫明,谁还有传承啊?
  外资的注入,不但不会压制李易那个国家的其他产业,反而会倒逼国家产业发展。
  在世界贸易组织为他的国家弄出来无数的陷阱和苛刻条件的时候,为了能够进到游戏当中,他的国家答应了。
  那些个国家初时很开心,觉得他的国家上当了。
  等着发展来发展去,大家突然发现,上当的国家成为了组织的主流。
  这是怎么玩儿的?咋挖的坑把自己给埋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不带他们玩儿就好了,应该像国际空间站那样,把他们排挤出去。
  不,这个也不行,排挤掉后,他们自己可以弄空间站了。
  别的国家把这个归属于意识形态,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民族特性。
  这个民族,他就是这样,谁都改变不了。
  正因为如此,李易希望世家赶紧发展起来,他好借机会推动新的东西出现。
  他所处的地位,已经与利益无关了,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我甚至愿意把造大船的技术传授给倭国,传授不好,要卖出来高价。”
  李易的目光深邃,似乎看到了倭国的那些个大大小小的岛屿。
  “若他们学会了,海战我大唐可还有优势?”
  武婕妤把孩子哄睡了放在特殊的保暖婴儿车里,持反对意见。
  “以后大唐使用蒸汽机船,倭国可以帮忙造船,然后咱们买来装上蒸汽机。
  他们要是开战,更好,直接打过去,把能造船的人请过来。”
  李易有着传统化的思想,又有着实用主义的思维。
  他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意识理念,却坚持自己的明的优秀定位。
  他清楚,不仅仅是他,很多他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样的想法。
  那是一种傲,骨子里的,灵魂深处的。
  其他国度的信仰是宗教,然后一边说着信仰,一边又说民主、自由才是信仰。
  信教的人,在上进化理论课的时候,是不是挺有意思?
  不管信哪一个教,对于进化论都是冲击,尤其是什么男人的肋条骨要少一根,这显然是错的。
  还有谁出生在马槽里,然后生孩子的女人还没有男人,这个难道是试管?
  所以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行为,就是表里不一,虚伪。
  之后就是各种洗地、狡辩,反正无法自圆其说。
  中华不用,中华也有传说,但传说就是传说,大家不会当成信仰。
  李易觉得,也是那些个国度趁着中华明衰弱的时候武力强大,然后才在一些方面主导了世界。
  这事儿怨谁?怨满清?满清是怎么打下来的江山?还不是你明朝自己出问题了。
  说小冰河,人家满族就没有小冰河?大家都有。
  长江都能结冰,想想东北是啥样?
  只能说明政权无能,好在中华民族有顽强的自我纠错性,
  一次次,最后又恢复到汉族正统,同样神奇。
  “东主哥哥,给!”李易在考虑一个很深奥的关于民族的问题时,一个小丫头手上拿着一串儿鸡尖过来。
  鸡屁股的腺体被去掉了,很肥。
  在小丫头看来,这个最好吃。
  李易:“”
  “不会一个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