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6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尺带珠丹自己都纠结,我究竟是怕大唐,还是为了金城公主的温柔和美貌才总去她那里睡觉?
  今晚他的表现就比较好,金城公主跟他吃烧烤,喝酒。
  天刚黑,他吃着喝着,就把金城公主给抱起来。
  半个时辰,足足半个时辰,两个人继续吃喝,然后他又把金城公主抱起来。
  一次次的,一直到天亮。
  “问问大唐,还有其他的方式没?”
  尺带珠丹看到了关于大唐和吐蕃在黄河一带的商贸合作文件。
  在他的感觉下,这个达成了,比自己以前赚到的多。
  “没有,就这几种选择。”大唐的官员摇头,朝廷定下来了,不可更改。
  “我们要煤,很多煤,我家夫君说的。”金城公主表态。
  于是陇右采到的煤开始向吐蕃这边运输,尺带珠丹感觉很高兴。
  看,自己这个媳妇儿,一句我家夫君,大唐就得给煤。
  这个情报很快传回长安,
  “往后尺带珠丹只能有一个媳妇儿,就是李奴奴。”李易伸手接着飘飘落下的雪,对周围的人说道。
  “李东主,实在不行我过去一趟吧。”
  郭子仪自从有了重机枪,而且练习好了之后,他就总想带着去前线。
  他练成了,像葵花宝典和辟邪剑谱一般。
  他就想在三千米的距离上用重机枪的点射打掉敌人的一个个指挥人员。
  他不指望能够杀掉统帅和将军,打小将或者队正就行。
  除了羽林飞骑,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被打掉了小将之后还能完成战术目标的。
  羽林飞骑的强,在于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将领,一级级顶上去。
  哪怕是普通的士兵,也识字、会计算、懂绘图、知战术、晓战略。
  打羽林飞骑打不掉指挥系统,除非把羽林飞骑给打没了。
  敌人不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差远了,主要干掉指挥人员,整支队伍就废了。
  “我去不是更好么?你以为你有重机枪就行?我飞过去,把吐蕃的赞普和大论抓起来,岂不是更容易,要不你跟我一起飞?”
  李易不想用自己的手段结束战争,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是民族整体的认同。
  不然大家直接干掉领导人多简单啊,李易那个时候有,然后呢?自己的利益有了么?没有!
  把对方的头领干掉了,然后获得的资源并不多,就是石油,同时还要面临着人家的报复和仇恨。
  李易不愿意弄这样得事情,必须是整个民族的日子好过了,崛起了,用软硬实力直接碾压才是正确的。
  “要过多少时候啊?”郭子仪着急了。
  “你才多大岁数?过了冬天,远洋船队出发就好了。”李易一点不急。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战略变化皆由知
  武婕妤亲自给包儿换了屎尿布:“煤给了他们,他们会用来烧水泥。”
  “说明他们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我方将士安稳。”王皇后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送去的煤能有多少?估计大部分烧了,盘火炕烧了。
  烧水泥用的煤可不是一般多,拿来冶炼兵器数量亦不够。
  “金城公主的望远镜会不会为他们提供技术?”武婕妤又提起一件事情。
  “拿了望远镜也琢磨不出来,他们没有玻璃,煤油灯的玻璃和望远镜的玻璃不同。
  他们只能找水晶磨,想磨出来一样的,凭他们……”
  李易知道吐蕃想要做工,必须找金城公主带去的工匠,吐蕃的工匠纺织地毯什么还行,磨镜片?开玩笑!
  镜片要那么好磨,自己那个时候的人为什么不自己在家磨,花钱买那么贵的有何意义?
  “易弟,为兄从工盟给你准备二百户,以后是你庄子的人,要不?”李成器知道技术的好处。
  李家庄子的工匠还是少,他的工盟有三十来岁的人,从小跟着长辈学。
  加上本身又聪慧,技术水平高,拉银丝和金丝,比头发丝还细,再用细丝编织东西。
  编织好的东西,乍看上去以为用刀雕刻,实际上花纹都是编出来的。
  李易犹豫了一下,点头:“最好是在外面没有很多牵扯,比如亲戚多,同时品质必须好。”
  “那是自然,回头叫他们搬来,他们许多人在长安有自己的房子,你要给好待遇。”
  李成器早有名单,赌博的不要、整天喝酒的不要、有媳妇还到外面找女人的不要、不孝顺爹娘的不要……
  别看他有王妃也找别的女人,那不同,至少他如此认为。
  李易摇头:“没有特殊待遇,李家庄子现在有的就是他们将来有的。”
  “李家庄子还能给什么待遇?不过会失去自由。”王皇后不清楚工匠们怎么选择。
  “告诉要来的工匠,带家人到庄子,家中大的孩子额外学本事,小的孩子学到的更多。
  等过上一些年,他们可以随时离开。
  到那时,别人即便拿到一些技术,也追不上大唐,因为我们是体系。
  工匠们会成为老师,教授更多的人学习。”
  李易考虑起往后的事情,不能总是李家庄子单独搞科研。
  一些相对简单的分支,需要叫大唐更多的人会,然后进入这个体系中。
  别的国家想学,等觉得学会一点的时候,大唐的领土版图就过去了。
  “十年内不行。”李成器担心,主要是大唐现在他觉得不够强。
  说完他快速离开,找工匠们商量,问他们是否愿意进李家庄子。
  进来失去的是一些年的自由,得到的是一家人的医疗、教育。
  房子和待遇无须考虑,待遇就这样了,冬天有暖气、食堂十二个时辰开放。
  ……
  广州驶远县,李丰看着修好的路,以及大吃大喝的百姓与入了籍的山民,脸上露出笑容。
  立秋之后,下了一场雨,还行,不是很冷。
  想来长安的人早晚的时候穿上了厚衣服吧,太阳出来之前,地上有一层冰霜?
  “吃完饭,大家休息两天,然后开始给各家修新房子。”李丰对吃着大块炖肉的人喊。
  “不用,我们明天开始修房子。”
  “对,修路哪有给自己修房子重要?”
  “明府,修自己房子真给我们工钱?”
  大家一听休息,不答应,再过一段时日,广州也冷,到时候怎么盖房子?
  “给工钱,由市舶司给,大家要盖的房子统一规格,叫别人看了干净、规整。
  然后提供给过往商人住宿,我再教你们做饭,买炒锅,你们需要给别人提供饭菜。
  酒呢,咱们这里的水果多,各种果酒可以做出来,有的需要加糖。”
  李丰保证着,修路没给钱,吃得倒是不错。
  说好的晏氏出钱,之后这个钱从晏氏身上弄。
  修房子,再不给钱,百姓过不下去日子了,他们最近修路,没干其他的活儿。
  要不是家里和修路的人都有吃喝,他们就断供了。
  原来就穷,身体干瘦干瘦的,干着活,反而变胖了一圈。
  家中的孩子,变化最大,他们吃饭消化吸收快,很能吃,吃完就长肉。
  秋粮本来就没有多少,还要交租子和调。
  不过今年不交,李丰做主给免去,广州府那里同意,他们只要给朝廷弄到了钱,那点租子无所谓。
  衙门的俸禄,实际上从租子里出。
  李丰他们不需要,广州府上哪捞不到点钱啊。
  比如叫百姓采集药材,衙门收购,比平时的价钱高。
  凑集到一大批,转手卖给李丰,李丰加价,派人送回去进药房。
  加出来的价钱,就是衙门官员额外的收入。
  百姓没吃亏,李家庄子正常收,这个价比在庄子收便宜,哪怕包含路费。
  百姓留下一季的租子和调,明年夏收之前便不会因为粮少而饿肚子。
  另外广州的百姓只要有自己的特产,通过修好的路卖到长安,或给夷商,同样有钱赚。
  不过现在不是钱的问题,百姓很少去远的地方,即便有特产,依旧由商人收购。
  州府负责定价,不可以过低,否则不卖给商人,大不了州府组织人手去长安送。
  自己的粮食还得种,当地全没有粮,从外面调运,价钱高,别处又会缺粮。
  眼下还没有两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也没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话。
  湖南荆州那边,如今人口少,许多地方没有开垦出来,洞庭湖在又有什么用?
  南宋时期得苏常熟,应该指占城稻,到南宋的时候出现了许多占城稻的新品种。
  山东、河南、河北却缺少粮食了,关中也缺。
  说明战争的影响太大,加上天气原因,尤其是干旱,一说山东干旱,旱的地方就包括河南河北。
  李丰知道情况,李易给讲过,要求他在这里大力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尤其是养殖繁育水牛。
  通过养鸭子来获得肉,烤鸭的办法已经告诉了,广州当地不缺少果木,用果木烤,味道好。
  加上新的网,能够在出海的时候沉网捕渔,不存在打了一天渔,回家收获不够的情况。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杀鸡儆猴不过分
  “你这个货不对呀。”晏帮看着面前的夷商,指着上面的珍珠和玳瑁。
  “哪里不对?”夷商以为晏帮会拿走一颗珍珠,结果对方不拿,说货的事情。
  货都是一样的,自己过来的晚,不过收的货却多。
  别看广州的天有一点凉了,等回去的时候,路上就逐渐变暖。
  夷商准备大赚一笔,结果在检查的时候这个大唐的官员不准交易。
  “哪里不对你自己不清楚?让我说?我要是说出来,事情可就大了,你好好想想。”晏帮微微抬着下巴。
  他其实也不清楚珍珠和玳瑁有什么问题,看着很正常。
  按照大小和圆润度,珍珠分好了箱子。
  玳瑁是个壳,像乌龟一样的壳,用这个壳可以打磨出来漂亮的首饰。
  同时玳瑁又是药材,能够治病,怎么用不是很清楚。
  旁边的跟班凑到夷商旁边,小声说:“这么多东西,你们有钱啊,不像我们,挨累受苦,拿到的那点俸禄,不够养家。”
  “你们的俸禄多少?当官的还能养不起家?”夷商纳闷。
  “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傻?你一次赚了许多钱,我们吃不上饭,啊!懂没?”跟班皱眉。
  “我请你们吃饭?你们是要粮吧?”夷商顺着说。
  之前有回去的,在路上停留的时候跟他说过,运粮食过来可以抵税。
  旁边过来一个夷商,顺手从箱子里拿出几颗珍珠,递给晏帮:“明府,你帮着看看。”
  “看什么?”晏帮瞅那珍珠小,瞪眼。
  “这里看不清楚,带回家看。”夷商陪着笑。
  “拿回家?你当本官是什么人?能瞧得上这区区几颗小珍珠?本官廉洁着呢。”
  晏帮继续瞪眼,不过那眼睛在看大的珍珠,还有一个他觉得不错的玳瑁。
  夷商顺着目光看去,露出为难的神色,又不是他的货,他帮自己的人一下而已,做不得主。
  “货不对,封了封了。”晏帮吆喝,哗啦声中过来一群人。
  “别封,明府,你看,看这个玳瑁的壳。”货物的主人悟了,要好处。
  他拿过那个玳瑁递向晏帮,晏帮的眼睛却在看珍珠。
  夷商赶紧托着玳瑁的壳,翻过来,抓一把珍珠放在里面,看晏帮。
  “这批货吧……还能再看看,再看看。”晏帮耷拉着眼皮。
  “对,看。”夷商再抓两把珍珠,眼中带着哀求之色。
  “行吧,我瞧着不错。”晏帮说着转身,并不去接盛珍珠的玳瑁。
  跟班凑过来,伸手又抓一把珍珠,这才端着离去。
  “怎么是这样?”货主心疼,一下子少很多。
  “最开始他们过来,并不要东西,后来伸手拿一点,到了现在,唉!”之前帮忙的夷商摇头。
  其他别处,晏氏的人采取差不多的方法,有那着急的,脸面子都不要了,抢一样地拿东西。
  夷商心中愤怒,又不敢有任何多余的表情,否则挨收拾得更狠。
  他们只觉得变了,一切都变了。
  没人管,有人还去找过张九龄那边的人,那边的人记下来。
  回过头,那人就去呵斥晏氏,说有夷商举报了,哪个夷商,你们拿了对方多少东西。
  结果便是晏氏的人过去还东西,还完,说不合格,不准交易。
  夷商最后只能给出更多的东西,属于又被抢一回,再去举报?
  夷商们彻底老实了,大唐的官员相互通气,没天理呀!
  张九龄吃着炒的鸡枞菌,喝口酒:“火候差不多了吧?再让他们要下去,就该灭族了。”
  “灭不了,不可能一族给杀了,流放……还有哪里比这边更偏远?要不扔到我那?”
  覃水觉得有意思,她把此事当成游戏。
  驶远县的晏氏果然贪得无厌,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