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5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弓箭手数量够多,可以打出来空白地带,敌人前面纠缠着杀,杀一杀,没有补充了。
  火枪兵要是多,不用刀盾手上,直接把敌人压在冲锋的路上。
  “不适合抛射。”秦离回到阵营,站在岸边看对方的时候,郭知运说出弊端。
  “弓箭作用亦小,窜天猴最好用,计算好大概的飞行距离。”秦离摇头,给他弓他不会冲。
  “战争是在打技术,真怕哪一天遇到技术比我们更厉害的敌人。”王君葵放下望远镜,略带愁色。
  他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有更厉害的武器,现在大唐大吐蕃,全面压制。
  秦离还是摇头:“没有,东主说过,大唐技术最先进,东主说他在培养体系,教其他人学。”
  “没有好,没有就好。”张忠亮也怕。
  热气球上往下扔炸药包一种战术,他觉得自己守城是守不住的。
  秦离点头:“目前是打后勤、打钱,东主说愿意用更多的钱来换大唐将士的平安。”
  “钱不是有定数的吗?”郭知运认为花钱的时候把钱扔出去,那钱就没了。
  “亩产两石的时候顶数是两石,后来亩产三石,定数是三石。
  样五只鸡,鸡下蛋,孵化小鸡,一群鸡,定数是多少?
  沙地不能种粮,却能种瓜,东主在京兆府北面种了很多瓜,都赚钱呢。”
  秦离反驳天下物产有定数的说法,全是跟李易所学。
  郭知运想想,自己笑了:“呵呵!倒是这么个理儿。报纸上说的各种种地的事情,我里照着学,大家的日子果然好过了。”
  “我陇右一样学,好工具节省了时间,大家就养家禽,我那水多,鸭子和鹅也多,还能自己孵化家禽,让母鸡不抱窝。”
  张忠亮表示感谢,报纸上啥都说。
  还有人给送,包括吐蕃和突厥等地,一起学,不给学费。
  “寻常小民,若得一技,当敝帚自珍。李易却广传大唐,外族得此技,应感其恩。”
  王君葵称赞李易,他希望秦离回去后跟李易说,他想打仗,需要补给。
  天下哪个地方的后勤能比得上李家庄子?
  自己打到哪,东西送到哪,陆路、水路同时送。
  他还不知道李易的出现救了他一命,不然按照历史资料,他就挂了,不是寿终正寝。
  资料所载,及君葵为河西节度使,回纥等怏怏,耻在麾下。君葵奏回纥等部落难制……君葵与贼力战,自朝至晡,左右尽死,遂杀君葵。
  他被回纥的人给杀了,回纥是一个部族。
  回纥就是千里送鹅毛的典故中的那个,各种版本。
  其中一个是: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现在他不会遇到那种事情了,大唐的武器足够厉害,这要是还能被人给打了,他指挥才能要低到什么程度?
  历史上他好几次大破吐蕃,还顶住了突厥进攻。
  他同样不是被擒,他属于战死,这个时期的大唐讲究的就是帅旗不倒,死战不退。
  吐蕃以战死为荣,大唐的边关将领也一样。
  他要是孤军被困,周围有自己的部队在拼杀,眼看着敌人要冲上来了,亦会喊着‘向我发射窜天候’,然后抱着炸药包跟敌人同归于尽。
  否则一旦被捉,哪怕活着回大唐,结局也是死,其他将士死了,你怎么能活?
  ……
  “时间差不多了,我军该出动了,东西都准备好。”不清楚九曲之地具体情况的张孝嵩,跟樊凡说话。
  樊凡还剩两千八百人手,一大堆炸药包。
  要开干了,他没想着躲,羽林飞骑凭什么惧怕别人?
  “都好了,最好是下一场雨,大一点的,咱们的炸药包防水措施做得好。”樊凡居然想着下大雨。
  “对,下大雨好。”张孝嵩认可。
  他是精骑,不在乎环境,气候越恶劣越好,羽林飞骑更无所谓。
  下大雨的时候,斥候受到的限制最多。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边关生死生活分
  张孝嵩的队伍出发,速度不快,热气球被拽着走。
  三条绳子在三个方向固定住热气球,风一吹,热气球上面的球体会微微偏一偏。
  热气球上的人就赶紧拉周围的绳子调整,技术难度很高。
  三个陇右的热气球兵在上面,一个负责控制火焰,两个四处扯绳子。
  抽空拿望远镜看一眼别处,准备打旗语。
  原本是羽林飞骑要接替他们,三个人说死不答应,必须自己控制热气球,哪怕是死,也要跟热气球一起掉下去。
  他们已经把操控热气球当成使命与荣耀,他们能被选中当热气球兵,是骑术、箭术、力量综合考核后的结果。
  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的骄傲,其实跟李易那时的飞行兵一样。
  飞机坠毁,飞行员跳伞,飞行员的单兵作战能力必须突出。
  在李易那时,除了个别的地方对着伞兵开火,一般都是抓俘虏。
  大唐的热气球兵,不会当俘虏,他们始终都带着一个炸药包。
  不小心掉下去,周围没有敌人,就把热气球烧了,自己想办法逃离。
  周围有敌人骑兵围过来,那就喊着投降,两个人挡住一个人。
  等骑兵到近前,点燃炸药包,连人带热气球一起炸。
  “东主说,这个时候的大唐边关都是好兵,果然如此。”
  樊凡拿望远镜看一眼热气球上的人,对张孝嵩说。
  “后勤好,前面的将士就有底气,李东主这个辅助打得实在是太厉害。”
  张孝嵩已经不知道怎么来形容李易,又送东西又送人。
  自己的队伍要战力有战力,要士气有士气。
  那不是回去了二百人么,还说留下记号,这边的一直随队的羽林飞骑也留记号。
  之后送东西的队伍延着记号追,把物资送过来。
  一支孤军在敌后,竟然打出了正规军辎重模式。
  ……
  张孝嵩和樊凡在等雨天,他俩要玩次大的。
  长安下雨了,整个京兆府都在下。
  “哗啦啦啦啦啦啦下雨了,看见大家都在跑……”李易抱着吉他给永穆公主唱歌。
  下雨了,永穆公主给孩子们上完课,哪都不去了,找李易玩儿。
  李隆基没来打扰,李隆基在兴庆宫呢,还未回来。
  “李朗,女子天气好点的那种。”永穆公主不愿意听现在李易唱的东西。
  她比较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马上说。
  “那行,我换一个乐器,大提琴,我给你拉一个花好月圆,这个其实是女的唱,我现在没变声,我给你唱。”
  李易从善如流,拿过大提琴给永穆公主唱:“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李易喜欢他那个时候姓周的唱的版本,最开始的一段,乐队始终在低八度的位置进行。
  把演唱者的音质给单独体现出来,不像后来一些歌曲,哐哐哐伴奏压过主唱。
  李易理解很多模式化的歌曲出现的原因,人家不想成经典,就是想赚钱,有的甚至是赚生活费。
  但他拿出来的必须是经典,抄难道不应该抄好的?
  永穆公主听着,脸红了,这歌怎么感觉那么艳呢?李郎太坏了。
  李易却在认真地拉着、唱着,这首歌可不是鸳鸯蝴蝶派,属于旧上海的风格。
  配器什么的都不一样,带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包括他那时的闽南的、陕西的、西藏的、内蒙古的,必须有自己的东西。
  但一说粤语歌,首先想到的是香港,而不是广东,广东在这方面提供的艺术曲目比不上闽南。
  闽南的曲目更多的是以民族调式的小调形式展现的,运用五声调式比较多,不采用清角和变宫。
  而江苏的曲子呢,更多的是带了倚音,通常是前倚音。
  换成西藏那里,还有新疆那里,采用的是后倚音风格。
  李易在拉在唱,心中想的却是各种对比。
  “李郎我会了。”等李易唱完,永穆公主把大提琴拿过去,她要自己唱和拉。
  李易弄出来新乐器,她就会先去学,这个东西在懂得乐理之后,更多的是熟练工和天赋。
  只要熟练就可以,而天赋是拔尖。
  永穆公主还有李易送的钢琴呢,钢琴是所有乐器中音域最广的。
  但钢琴不能代替所有乐器,弦乐和管乐、打击乐器,钢琴都不行,音色决定一切。
  永穆公主自己拉自己唱,一遍之后,她对李易说:“李郎,我喜欢大提琴。”
  “那可不行,你应该喜欢小提琴,大提琴太低沉了,小提琴其实音域也很广。
  但弦乐吧,它所表现的是,诶?没问题,对,弦乐不影响心情。
  音乐也不应该以乐器来区分,在于其表达,你应该有个完整的人生,而不是一直被牢笼所保护。”
  李易不喜欢大提琴的低沉,大提琴不管怎么演奏,都比不上小提琴和其他乐器活泼。
  除非是贝大提琴,然后弄摇滚,这个时候那个低音就厉害了。
  厉害的贝大提琴手可以用低沉的共振带出来激情的释放。
  但是,不是和女孩子,女孩子那么玩,按照传统思维,就是太浮躁了。
  就跟他那时的女喊麦一样,为什么要喊呢?南曲的女子也能调动氛围,却不用喊,因为素质和圈子。
  ……
  “看这两个孩子,在一起相处得多好啊?媛淑整天快快乐乐的。”房子外面,豆卢贵妃跟李旦说。
  李旦把手放到豆卢贵妃的肩膀上,轻轻搭着:“朕曾经无能啊。”
  他知道永穆公主的快乐因为什么,李易足够强大。
  其实也是一种联姻,把永穆公主许配给李易,拉近双方的关系。
  不同的是,两个人年岁相当,李易没有别的女人。
  而李易认可这个,总是宠着永穆公主。
  “总算是给媛淑一个好的归宿,小易我还担心他不近女色呢。”豆卢贵妃从另一个方面说起。
  她这样的人,不怕选的男人好色,怕得是男人不好女色。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从现在的情况看,豆卢贵妃觉得李易哪都好,尤其是有时候像孩子一样不着调。
  给人的感觉是特别有意思,有点什么事情商量着来。
  一般都是媛淑提出问题,然后小易这孩子给出好几种解决方法。
  最后媛淑不选择,她会问小易哪个好,说哪个她就信哪个。
  这种‘夫妻’关系,一般的家庭想都不要想。


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日子好过民心真
  大雨中,种粮、种菜的百姓在泡草木灰,等雨后太阳出来,喷洒到作物上杀虫。
  尤其是黄瓜,雨后出太阳生蜜虫。
  高粱生粘虫,在收获完小麦种下高粱后,已经割了不少草放在垄沟里。
  有粘虫的地方,夜蛾会跑到草上产卵。
  等它们产完卵,把草收集起来烧成灰。
  现在也用草木灰水刷一刷高粱叶子,长得跟玉米似的。
  如今京兆府百姓只种冬小麦,不等着轮换种春小麦。
  冬小麦生长周期长,小麦含淀粉多,吃着比春小麦香。
  等今年李家庄子在同州等地种的籼稻再成熟一次,留下种子,明年冬小麦收割后,开水田,种籼稻。
  往后就是一茬冬小麦接一茬籼稻,把地肥补足了。
  收获完籼稻,养一个月地,再接着种冬小麦。
  米也有了、面也有了。
  其他的地再专门种蔬菜,顺便起大棚。
  当然,豆地不用喷洒草木灰水,里面养着豆虫呢。
  “往后种什么就定下来了,省心。”
  大池子泡上草木灰水,盖上防御的盖子,大家在外面的棚子下休息聊天。
  “定?可不一定,看李东主,李东主弄到了好的菜,他会调整种植的品种和时间。”
  另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种的菜时间不同、品种不同。
  以前种起来会犹豫,收完一茬菜,再种哪个。
  现在照着报纸上说的办,还有的明明能再长上半个月,为了给其他的菜抢时间,提前罢园。
  需要起大棚的地,种的又是一种情况,正好符合冬天黄瓜、茄子等作物能够下来的时候种植期。
  要是晚一段时候种,黄瓜可以卖到三月份。
  报纸上列了表格,大家自己选择。
  “日子一旦开始好过,我发现越过越好。原本家里穷,攒不下东西,整天忙,现在变了。”
  “李东主的工具叫我们节省了时间,又不去给官府白干二十天活儿。”
  “有了大水缸和更多的坛子,积酸菜、腌咸菜,冬天可以有更多的菜吃,还有工夫制作干菜。”
  “李东主帮着抢出来两个月的时间,生活好了几倍。”
  众人聊了聊着,脸上的笑容多起来,话题从干活变成了夸李易。
  当初穷,没有缸,想制作酸菜和咸菜也制作不了,尤其是酸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