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能把花出去的钱赚回来?
苏颋并不知道,一旦李易把从长安到洛阳的铁轨修出来,火车开始运营后,几乎不存在收回成本的问题。
赚到的钱,除了用来维护现有的铁轨,其他的钱继续造铁轨、铺铁轨。
李易会把铁轨从洛阳修到海州,也就是连云港,因为近。
一旦铁轨从海州同到长安,很快铁路就开始赚大钱了。
海路运输直接到海州装卸,再到洛阳与长安两个大唐重要的地方。
大运河上同样在那里建装卸的码头,顺着水向下跑,或下面的往上来。
苏颋根本不晓得利润有多大,那些利润继续用来铺路、修桥,同时增加税收。
铁路的盈利是看不到了,不过财政方面有所补充。
……
中午,李家庄子吃起了蛇肉,李隆基一大家子人。
永穆公主吃着碟子中的肉,一脸幸福的样子。
她并不在乎吃什么东西,她觉得自己昨天晚上说吃红烧的蛇肉,现在能吃到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易弟,那一千万缗修铁路的钱,朝堂现在要拿出来?”李隆基不去上朝,决定问点正事儿。
这不就相当于上朝了么,朕在问政,没休息。
李易把嘴里的米饭咽下去:“早着呢,有好钢,我也有技术,准备蒸汽机船和火车头同时造,今年太累了,我的庄户啊。”
“实在不行,把明年的预算留出来。你多印兑换券,到时候再补上。”
李隆基想到了一个赤字消费的办法,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李易笑了:“不用,一千万缗,铁轨没有多少钱。
铁矿开采,包括运输,属于人力成本,给工钱。
煤矿开采、洗煤、运输,还是工钱,谁都别想从中拿利润。
我多造几个炉子,让羽林飞骑帮忙,直接出钢,铸铁轨……”
李易估算着说,大概一里地的费用在两千缗。
他也无法扎出来铁轨,只能灌铸,先制作好模子,把钢水倒进去,冷却后破开模子。
一里地二百万钱的人工费用,这个钱并没有扔掉,人工干活赚了钱,要去消费。
羽林飞骑如果不要钱,费用还能更低。
费用包括水泥和木头制作的路枕、碎石头等。
伐大木头费劲,要泡沥青,制作水泥,又烧有粉碎的,同样不轻松。
一千万缗够修五千里了,那可是一百亿钱,购买力吓死人。
实际上不是,需要有分轨,搬道岔。
对向行驶的火车,在某一段上分成两条铁路错车,错过去了,两头搬道岔,又变成单轨。
需要计算好时间,不然会撞上。
至于说都是双轨道,没有那么多的车次,不划算,以后经济发展需要,再额外加即可。
算上火车头、车厢,一千万缗足够从长安修到海州,包括路上过的几条河上的铁路桥。
李隆基听完李易计算的数字,松口气,原来花费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一千万缗看样子挺抗花的,不错。
他都忘了前几年的大唐财政总收入几百万缗的事情了,那些钱和东西,够维持大唐花销,包括战争。
现在一千万缗只够修一条从长安到海州的路。
“等修好了,再想吃海鲜,让火车跑一趟专线,大概每个时辰能跑一百二三十里。
按照这个速度,从海州到长安用不上二十个时辰。
若设置站点,火车启动、制动、等着装卸、再启动、再制动,速度就慢了。”
李易说的是那种站站停、站站等的车。
以前那样的车,真正的速度并不慢,只要中间不停,一直跑,速度就上来了。
停一次,惯性全没,重新开车,慢慢提速,开出去几十里,又停。
每一次停止和出发,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对车的磨损也不小。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火车运营纯暴利
“火车怎么个好?值得花一千万缗?”李潭年岁小,却也愿意了解一下。
“我制造的机头,从长安去洛阳,专门装货,中途不停车,六个时辰到地方……”
李易为李潭介绍火车有多好。
他告诉李潭,一列火车有十二个车厢,一个车厢装一百五十石的货物。
跑一趟,一千八百石,六个时辰。
从洛阳装货,要用去几个时辰,又六个时辰跑回长安。
不,是空的车厢先装,车头过去直接换,然后转身再回来,需要补充煤和水。
按照现在的煤炭价格和水费,以及维修费用、人力费。
跑一次,不到两缗,装卸货另外算钱。
李易那个时候列车,比较省钱,设备也先进,成本低,比蒸汽机的强多了。
运一百吨的货,看是什么货,不同的货物价钱每公里相差几分到几毛钱。
正常跑一百公里,三百多元。
里面包含了利润和各种费用,折旧费、基建费等。
李易造出来的车,满载后加上自重,二百来吨。
人工和煤便宜,折算后的大概成本就是跑一趟两缗。
他那时的一元钱跟现在的一钱不划等号,大唐京兆府的人,一天能赚三十钱,属于高收入人群。
一千八百石的东西,加上装卸费,从长安到洛阳,增加三百钱?
一石一百二十斤,一个麻袋,一千八百个麻袋装车用一百五十钱不?码头搬运工一天扛多少东西?赚多少钱?
李潭听了微微张嘴,他不敢相信两缗钱能把一千八百石的东西六个时辰送到地方。
“用马车走驰道,一千八百石要多少钱?”李潭不清楚运费价格。
“从长安到洛阳,马车走驰道,单马拉五石,其中有自己的草料和水。
若太重,八石的车需要马车足够结实。
要走四天,中间休息。
两匹马拉五石,两天路程,中间休息。
现在从洛阳到长安运输军用东西,是两匹马,一天到地方,有驿站给换马。”
李隆基知道情况,两匹马拉五石的东西,中间在驿站更换马匹,一天一夜运到长安。
不是十里一更换,有驰道,跑起来轻松,二三十里换一次。
普通人换不起,换的马属于租赁马,不然自己的马怎么换?
马要是跑慢了,后面有快车,慢车需要到最近一个上道的地方给让路。
每百丈就有一处,等快车过去再回来。
要不别走驰道,在旁边路走。
李潭稍微一算,马上明白火车有多厉害。
“两缗三百钱,商人可运输一千八百石,商人会高兴疯吧?”李潭觉得商人日子好过了。
“我们会哭疯,两缗三百钱是咱们送东西的成本,不是给商人。
铁路不是钱?火车不是钱?从长安到洛阳,中间要停三次。
一个是方便当地人带货和乘坐,另一个是加煤加水,不能一下子跑八百来里。
一次二百里,煤和水就差不多消耗完,不能多带,多带占自重。
如此,还能多挂几节客车厢,买票乘车,像城里的公交车一样。”
李易摇摇头,两缗给跑一列,开什么玩笑?
跑一趟怎么也要收费五十缗,嫌贵的话自己用马车运,那个驰道不收钱。
试试从洛阳把一千八百石的东西用马车送到长安花费多少?
对,有船,黄河不到枯水期、冰封的时候拿船运,慢慢运呗。
从洛阳到长安,一路逆流。
跟行船的人讲价,讲到四十九缗就便宜一缗。
想到水运,李易嘟囔:“从洛阳运两千石东西到长安多少钱?”
永穆公主出声:“我知道,六十缗,需要纤夫、帆、桨。
回去便宜,回去顺水,给个二十缗就行。”
“这么贵?”李易算一下,六万钱运两千石,一石加价三十钱。
李旦此刻插一句:“运费便宜,以前的皇帝为什么要跑去洛阳吃饭?说好听叫幸洛阳,实际上是吃不上饭了。”
“那咱们的火车从洛阳到长安七十缗,从长安到洛阳二十五缗,给航运一条活路。”
李易再次调整价位,一去一回赚九十缗,两天跑三次,每天一百三十缗。
加上客运,一年能赚五万缗,一辆个火车头。
铁路修到连云港,海运通了,一百个车头,一年五百万缗,两年回本。
李易盘算,他计算的是满载,而且随时有货物。
实际情况不可能,从长安回洛阳,或到海州,有那么多的货物运吗?有那么多的人乘坐吗?
从洛阳也不可能每两天运五十四万石的货物到长安,关键是运啥?石头?
要是运煤和铁,属于给朝廷运,跟毕构收一次七十缗,毕构不会给吧?七缗他都不给。
李易查资料,查到第一条铁路,说是当时一年十六万人次,就三十里的路。
上座半圆钱,即五百文,中座二百五十文,下座一百二十文。
算算客运一年赚了多少,当时日不落投资才二十多万两白银。
然后清政府一看不行,吃亏了,这么干,你们日不落几年就回本了。
捣乱,政府出面,最后花了不到二十九万两白银给买回来。
买回来之后,清政府不运营,给拆了。
“唉!”李易突然叹口气,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李郎怎么了?”永穆公主看到李易一脸悲愤,赶紧问。
“没事儿,想起个故事,很悲伤的故事。我先把蒸汽机造出来弄船,叫羽林飞骑帮忙制造铁轨。
一起行动,好在有黄河,不然蒸汽机还不好运呢,零散的和整体的都不方便。
让军舰直接过来改装吧,哪怕一路拖回来,总比送过去改装好,我总不能过去。”
李易把清政府甩出脑海,不想,不会再有清政府。
他要加快速度造东西,集中力量,铁路早一天铺出来,火车早一天开通,才能赚更多的钱继续修铁路。
不修永远都不会有,修了,每年修出去千八百里,几年就把铁路修到重要的位置。
随技术提升,他拿出更好的蒸汽机。
沿运河修一条,转个弯去广州。人乘坐的话便宜一点,加强流动和物资运输。
反正铁矿、铜矿、煤矿自己拿出来,属于国有,没有什么外部压力,不需要换外汇。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初试火枪震心结
李隆基在旁着急,他恨不能明天,不,立即见到一条铁路出现,火车在铁路上跑。
他在考虑漕运,漕运走运河那一段最为轻松,等进到黄河,每一里都是那么艰难。
铁路修到洛阳,大运河就是洛阳为中心,到洛阳装火车,不走黄河了。
冬天大运河到洛阳一段,不结冰,今年若是能把铁路铺上……
“既然小易你说的蒸汽机好,多造,在黄河、长江上放,黄河放壶口瀑布上面,不下来。
把运河修上,倒短途用其他船,沿运河修一条铁路,总归是在那里挖山。”
豆卢贵妃突然想到个点子,运河还没通,铁路看能延伸过去不。
先把位置留出来,别全被水给灌了。
李易盘算一下:“先把运河修上,铁路不能在旁边走,需要穿山。
到时候看看山上的河流走向,哪个位置需要凿山,何处建桥。”
李易说着,突然特别佩服自己那时的人。
国家的路给修的,似乎没有一个地方不通。
什么省道、国道、高速、铁路、高铁,没有任何一个土地面积那样大的国家把路给修成那样。
而且依旧在修着,从不想停止。
自己的大唐别说全部的道路,那时往前二十年的铁路网有也行啊。
大家畅想着未来铁路的事情,一顿饭吃得十分舒心。
李易带永穆公主去散步,消食。
小家伙刚开始跟着,结果走一走,小家伙打瞌睡,自己跑去找庄子里的小朋友。
找到后,直接进到睡觉的地方,坚持着来到自己的小床边,往床上一扑,身子再一翻,鞋都不脱就睡了。
看护的人赶紧给他脱鞋,摆正姿势,用小毯子盖好。
李潭同样找个地方睡觉,李易告诉他,多睡觉脸上的伤疤恢复速度快。
……
黄河九曲的天还未到中午,五千十六卫的人在郝灵荃的率领下,终于赶到地方。
他们每人就两匹马,还要携带火枪和子弹。
斥候早把情况送到郭知运的手上,大家提前做饭,迎接友军。
羽林飞骑先跑过去,帮忙卸东西,其他的不管,只拿枪弹。
枪是新枪,需要先掌握。
每一把枪的弹道仔细分都不一样,射上几发,才能熟悉。
一条条死掉的大鱼被绑在一百步的位置上,准备吃的,先拿来看子弹。
大鱼的后面是柱子,柱子后面是其他木头,没有被柱子遮挡住的地方木头就挡住。
秦离持枪,向前走,一百步太远,他需要先打近的地方,看弹道偏差。
其他几个人跟着一起走,这里的小将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