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担心出问题,在宫里不如在庄子。
李隆基自然知道情况,所以他今天下午就没上班,跑后宫去了。
晚上天都黑了有一会儿了,他才来到庄子,比较憔悴。
李易看到李隆基的样子,做羊肉锅,给李隆基补补。
李易自己涮蔬菜,他不需要补。
“不晓得边关的战时何时能告一段落。”李隆基挺挺腰,又用手揉揉腰。
肌肉疼,运动量过大。
李易吃小白菜,咽下去:“等到了突厥、吐蕃、突骑施那里粮食收获才能知道。”
“收获了不打,是不是就不会再打了?”李隆基知道什么意思。
一般都是粮食收割,有了军粮,才会想要动手。
今年提前两个月,目前大唐占了便宜,两个战场上都损失小,收获大。
李易摇头:“要看冬天好不好过,冬天三个地方下的雪太大,牲畜死亡多,他们会带人打大唐。
一个是考虑能不能捞点好处,,一个是转移部族内部矛盾。
吐蕃的赞普,他比较聪明,一直跟大唐打,打赢了,树立威望。
输了的话,别人没有办法,他可以让金城公主写信,求和一下,是另一种威望。”
李易算是想明白吐蕃的一些事情了,比照历史资料,吐蕃的赞普若不是自己聪明,就一定有厉害的智囊。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不放李易再得讯
李易越是研究资料,越发现古人的智慧不白给。
每一次的战争和王朝更迭,涉及到的东西都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些。
按照他现在所了解到的情况,如果没有他,大唐现在折冲府军队经过连年征战,快要承受不住了。
之所以用很多边境的少数民族兵力打,是朝廷主力部队难以独自支撑。
这就是以后节度使的权利过大的缘故,说白了就是朝廷没钱。
别看喊着开元盛世,米价多么低。
米价低是因为种地的人承受了损失,谷贱伤农。
盐也便宜,在海边煮盐的人怎么办?
这个低,指得是京兆府粮价。
朝廷收租子,各地的租子送到长安,长安的官员拿着那么多谷子的俸禄,就得卖出去。
后世写前朝的内容,叫断代史。
新旧唐书是宋朝人所写,那是多少年了?
相当于李易那个时候,突然有人问,一百五十年前,一斤冰糖多少钱一样。
十五年前的地方价格不一样都记不住,你问我一百五十年?
冬天京城的大白菜三元一斤,一颗白菜二三十元。
换到五线城市呢?一斤大白菜两毛多,三毛的都是比较好的,一买好几百斤。
农村稍微有点地方的,千斤为基础,放到菜窖里,有的积了酸菜。
所以资料是一方面,不代表权威。
李易知道,自己不出来,之后吐蕃求和,大唐答应了。
不是真心答应,是大唐也打不动了,需要缓一缓。
不处在这个时代的真实情况下,便无法感同身受。
李易……李易还觉得自己飘着呢。
是的,到大唐好几年了,他始终没有完全融入。
别说他有系统在,即便没有系统,他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是现在大唐人的能理解的。
就有如他那时的人突然到南美原始部落生活,几年内能融入进去,绝对是扯淡。
“三哥,得跟陛下说说,若金城公主求和,不能答应。”李易想了许多,突然冒出来一句话。
“邠王的女儿李奴奴,大唐不答应,她会不会有危险?以后她在吐蕃还能左右大唐和吐蕃的事情?”
李隆基考虑的是另一件事情,他并非真的在乎金城公主的生死。
金城公主是双方政治之间交往的工具,历史上金城公主四十一岁就死了。
她过得好不好?她受不受宠?
李易给李隆基倒上一盅他泡的酒:“咱大唐若以一个女人来斡旋关系,不如我过去边关,我看谁敢动金城公主。”
李隆基端起酒盅:“打得越狠,金城公主越安全?”
他听懂了,金城公主的地位在于大唐强不强。
大唐强,不让步,吐蕃那里不但不敢怠慢金城公主,还要照看好了。
“我去一趟吧,两个月内回来。”李易要动一动。
“你嫂嫂又有了身孕,你留下,有羽林飞骑在,派羽林飞骑出去,你大不了叫一些庄户跟着。”
李隆基赶紧劝,别去,你去了我心里没底儿。
不仅仅是我,宰相们都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行事不稳。
又不是到了生死关头,杀鸡焉用牛刀?
“那就继续加大运输,尤其是武器,庄子里制作出来不少窜天猴。”
李易叹口气,遗憾,他想到边关打一仗。
他不准备当指挥官,他不会,那么多阵形来回变幻,他怕自己指挥能把自己人给坑死。
他要当一个狙击手,或者是火力手。
狙击手就是专门杀对方指挥人员,火力手不同,他要打出来火力点的。
比如在平地上堆个小山包,他在上面架挺重机枪,来吧,一次就给你们打跪下。
“运,易弟你说怎么运就怎么运,羽林飞骑那么多,派一万出去亦可。”
为了把李易留下来,李隆基不在乎羽林飞骑出动多少。
别人又打不过来,十六卫现在也很强了。
十六卫若有人敢叛,自己就躲到李家庄子,看易弟屠杀。
“三哥,还真的可以,单独选出来一匹马背负一支窜天猴,整体速度慢一点没事儿,十天送过去,那就是一万支呀。”
李易突然想通了,慢慢运呗,东西到了就好办。
“有一万枚?”李隆基想到的是数据。
李易摇头:“没有,四千多,不好造,太大了,不是烟花和鞭炮。”
“再带点别的东西,不急着赶路。”李隆基想到了同样的情况。
“花露水,大点的瓷瓶的花露水,瓷瓶就留给当地用。”李易抬手擦擦汗。
“成!”李隆基答应了。
……
“让开,大捷,俘虏吐蕃三万六千余,大捷……”
大唐的日历五月初三,李易的阳历六月二十日。
从安西节度使的地方派出来的报信队伍到了,他们催着马跑。
二十骑,一个个看着很兴奋。
第一批的二十骑已经回去了,说起在长安的待遇。
有人给按摩,还有中曲的姑娘给唱歌,北曲的小姐姐陪过夜。
这二十骑过来的时候路上遇到了第二拨回去的二十骑,双方有过简短交流。
故,明明应该很疲惫的他们,现在精神抖擞,他们要去看歌舞和找小姐姐聊天,聊一晚上。
按摩就不需要了,泡个澡就行。
早朝还没结束,他们一到,立即被召见。
二十个人腿哆嗦着往前走,不用扶,自己没问题的。
小朝会的官员们看着,不明所以,只觉得边关的士兵越来越厉害了。
骑马跑了十来天,还能走?
他们进殿,当先一人开口:“北曲小姐姐……捷报,北地宵日兼程送捷报。”
“哦~~!”群臣突然明白了些什么。
李隆基同样猜出来了,之前的报信兵待遇太好,他想笑,这群人啊。
不过没什么,大臣都允许呢,而且北曲的姑娘似乎很愿意招待这些人。
“赐坐。”李隆基不去管别的事情,他听到报信的声音了,三万六千多人,俘虏了?
三万六千多的吐蕃兵怎么抓的?吐蕃那么弱?
二十张椅子抬过来,二十个人坐下,他们其实想跪,给陛下行礼。
腿坚持不住了,估计跪下会起不来。
“陛下,咱们赢了,张孝嵩将军把吐蕃的辎重连截两次,吐蕃吃不饱饭……”
领头的报信兵哇啦哇啦说起来,旁边太监递的水都不喝。
说的过程中,宫女递水,他立即接到手,咕嘟咕嘟喝下去。
其他的人也向宫女们伸手,渴。
宫女们倒是大方,嘴上带一点笑容,把水送上前,被人趁机摸下手也不生气。
她们知道,这些男儿都是在前面拼杀的。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群臣同议升一品
“加起来五万四千九百俘虏?”李隆基听完汇报的数据,不敢相信地又问一下。
“是,我们给俘虏治疗伤势,大家说给李家庄子,换酒精、柴油、炸药包、手榴弹。”
领头的人使劲点头,表示数据准确,没搀假。
之后会把俘虏送过来,无法搀假。
“张孝嵩!”李隆基重复了一次名字。
“陛下,臣请给李易升官,武散官。”魏知古上前两步,他戴着口罩。
他热伤风了,流鼻涕,不发烧,也不淌眼泪,病情比较轻,正在喝药。
口罩是李易给他的薄口罩,晚上换一个戴,把鼻子和眼睛挡住,用嘴呼吸,会打呼噜。
不过又给了含片,舌头和上颚压着含片嘴就张不开,只能用鼻子呼吸,嗓子就不难受。
三年前,得热伤风,魏知古会很害怕,哦,谁得都害怕。
现在热伤风不是大毛病,除非发烧和咳嗽,咳嗽就不是伤风了,而是热症感冒。
“升哪一个呢?”李隆基问。
苏颋看看毕构和宋璟,两个人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于是他出来:“臣请提李易陪戎副尉为陪戎校尉。”
“臣等附议。”所有人一同附和。
二十个传信的人懵逼了,卧槽,你们这么多大臣,为了给一个人升官而动?
关键是……陪戎校尉就比陪戎副尉高一点,陪戎副尉是从九品下,陪戎校尉是从九品上。
一个从九品的武散官,整个朝廷在运作,你们闲的?
你们敢不敢到我们那里,把你们的话对将士们说一遍?兄弟们把你们打成肉酱。
别的人不说,肠子流出来又塞回去活了的,就能用刀穿了你们。
李易给了我们多少好处?那么大的功劳,你们给他升半品?
诶?不对,这事不是张孝嵩么,怎么变成了李易?
二十个人想着,突然发现事情有所偏差。
难道这才是朝堂的正常操作?说张孝嵩,然后有尚书出来要给李易升武散官。
一群大臣同意,把从九品下的武散官给升成从九品上。
那边的五万多俘虏,还有杀掉的敌人,最后是给一个人弄这么点东西?
“陛下,五万四千九百多的俘虏。”报信的头头忍不住了,他强调一下数字。
“有赏,朕给你们赏赐。朕知道你们要武器、酒精、麻醉和消炎药,都不会差。”
李隆基明白二十个人的意思,只是二十个人不明白李易的情况。
满朝文武给李易升半品的官,其实不是升官,表达的是大家认可李易。
李易又不在乎什么官位,他想收拾人,从一品的散官宰相都得进团儿。
他要管没用,多拿点俸禄?
别的官员一个月的俸禄养家,一家人吃穿都足够了。
给李易,一品的官俸禄,也就是一顿饭,李易不仅有庄户,还有将近一万两千的俘虏。
一品官一个月的收入,熬粥,稀一点,估计能让大家喝一顿,还不能吃咸菜,吃咸菜不够。
群臣的意思是向李易表达想法:行,你李易厉害,我等服气,给你升官了哦!
“陛下,臣请对吐蕃行宰相书,问询我朝百姓数量,以便交换。”毕构看一眼宋璟,开口。
“臣附议!”宋璟跟上。
“臣附议!”苏颋也配合。
宰相书只能宰相出,宰相对宰相,不把双方最高的人牵扯进来。
这是中华政权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李易那时。
李易那时,谁看到最高的人像疯子一样直接站出来对着别国叫嚣?
没有,从来就没有。
都是外交发言人处理,最上面的人从来不会直接针对某一个事情叭叭叭。
文明底蕴、文化传承、大国风范。
不然跟个小混混有什么区别?身为一国领导人,整天哇啦哇啦叫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那便是没有文明沉淀、没有国朝礼仪、没有传承底蕴、没有规矩方圆。
直白点说就是,那样的白皮肤的人,少教养。也不知道是养不教,还是教不严。
大唐不是,别看平时找李易说话的时候很随意,涉及到国事时,大家都知道怎么办。
当然,朝堂上的众臣最怕的是李易正经行文上书,李易不是不会,他文采好着呢。
他通常都是写首打油诗,或者很直白地说出来他的意思,这个就是可以商量。
若李易突然用正经格式写行文,事情就大了,很恐怖的说。
“允!”李隆基颔首,你们写吧,写完了给吐蕃送过去。
至于苏禄那里,呸!等着,等朕腾出手来的。
朕就是不想让易弟亲自过去,不然屠了你们,易弟想杀人,太容易了。
二十个报信的人留下信,被抬出去。
之前他们兴奋,走了不该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