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放飞了,必然经过敌人队伍的上面,为什么不扔点东西?
  万一把对方的将领给炸死了呢?自己就立功了。
  张孝嵩这里干净利索地把敌人斥候给解决掉,看一眼天上的热气球,带对继续向前,脱离双方斥候拼杀区域。
  他要从侧翼恶心苏禄,将近八千的骑兵突然加入,奔侧翼去,你苏禄管不管?
  苏禄确实傻眼了,如果有后悔药的话,他绝对要买一颗吃了。
  大唐的热气球怎么那么恶心人,飞得高高的,还有望远镜。
  同时他又难过,大唐对自己不好,虽说每次都把俸禄和补给给自己,却没有热气球和望远镜。
  说明大唐始终防备着自己,并不信任。
  大唐的人怎么那么聪明呢?就知道自己会反?
  是的,凭什么大唐就厉害,那些人曾经是两脚羊。
  “不要派斥候了,回缩。”苏禄下命令,他知道斥候没用,大唐的热气球开始向这边飘,应该进行躲避了。
  三个热气球,相互间隔着几里的路慢悠悠飘过来,上面还有人往下扔手雷。
  就是一个罐子,点燃了扔下,轰隆一声,也没炸到人,倒是一些马受惊,太恶心人了。
  下面的人得躲呀,谁想挨一下?
  他们刚一躲,阵形乱了,热气球上的旗语兵立即发消息。
  安西都护府的主力骑兵开始前突,逐渐加速。
  张孝嵩同样得到消息:“奔射,弩箭,梯队,不要冲锋。”
  七千多人的骑兵队伍端着弩分成拨,朝着突骑施军队的位置冲过去,你乱了,不打你打谁?
  苏禄想哭,他终于知道热气球的厉害了。
  要说热气球能杀多少人,杀不了多少。
  可它的存在就是攻心,还传递情报。
  它往下扔爆炸的东西,可以炸死一圈人的东西,列阵的时候躲不躲?不躲很可能将领被炸死。
  一旦躲避,阵形就乱,敌人趁机出动。
  尤其是这支突然出现的骑兵队伍,他们怎么反应那么快,自己这边刚刚有所变幻,那边就开始冲锋,领军的将领是谁?
  “报,知道了,白衣大食军队全灭,跑过来的人说,那是张孝嵩的军队。”终于有斥候及时跑过来汇报。
  他喊的声音很大,周围的人全听到了。
  苏禄恨不能一刀砍了这个斥候,同时心是拔凉拔凉的。
  白衣大食被张孝嵩给伏击了,全军覆没。
  那是先前的事情,现在的是,自己刚刚要问的军队是张孝嵩率领,杀神啊。
  怪不得反应如此迅速,这可是威名镇西域的存在。
  完,完犊子了。
  苏禄想等一下吐蕃的军队抵达,可惜,吐蕃的军队还没到,白衣大食的到不了了。
  他不知道的是,吐蕃的军队被缠住了。
  葛逻禄部族的队伍带着手雷遇到了吐蕃部队,然后葛逻禄部族死士挂重甲。
  马也上了重甲,就冲一段路,然后他们点燃手雷,在吐蕃军队中爆炸,自己死,惊一片吐蕃的马匹。
  后面的大唐骑兵趁机冲锋,吐蕃骑兵失去机动性,损失惨重,不得不后退防守。
  所以没有人来支援他,何况吐蕃那边马上就要被郭知运的军队突袭。
  战争从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结局。
  没经历过火药爆炸的马,根本无法跟敌人抗衡。
  苏禄在琢磨着怎么应对的时候,张孝嵩部的梯队骑兵开始了有节奏地弩箭射击。
  一片片箭雨落下,一个个突骑施的战士倒下。
  热气球继续接近,似乎在寻找目标。
  苏禄的心在滴血,他眼泪流出来,大喊:“撤,撤退。”
  突骑施的人像得到了恩旨,调整方向,跑哇,让撤了。
  骑兵最快,先跑,然后被张孝嵩的骑兵追杀。
  步兵倒是干脆,扔下武器,跪在地上,投降了,我跑不过你们,我两条腿,你们四条腿,还有能飞的。


第九百七十七章 刀不归鞘问补偿
  “杀呀!”
  “抓起来。”
  “不准动。”
  “救治伤员,快,酒精,准备缝合,你咬住木头棍。”
  “没有木头棍,给你把草,咬好了。”
  骑兵在追杀,步兵收拢俘虏、救治伤员。
  “救一下我,我流了不少血,伤口大,不救我就死了。”一个腿上有个大口子的俘虏哀求。
  “那你就去死吧,我给你的痛快。”大唐军士要举刀。
  “救他,快救,回头问李东主要不要俘虏,卖给李东主。”
  过来个什长,看一眼俘虏的伤口,吩咐救治。
  “救,马上救。”负责救人的一听能卖钱,赶紧找东西让俘虏咬上,开始拿酒精擦洗。
  再擦擦针和线,自己的手拿酒精棉团擦擦,像缝褥子似的下针。
  俘虏疼得直哆嗦,汗不停地冒,手指头抠进土里。
  “快,把盐水瓶子拿来,兄弟肠子出来了,要清洗,我给缝上,看能不能活。”
  有军士大喊着,一个大唐的兵肚子被切开,肠子流了出来。
  基本上就应该死了,塞回去也没用。
  不过队伍中带了东西,用黄泥多次过滤的盐,自己估摸着兑的生理盐水。
  没有蒸馏水,就是直接蒸,拿大瓷瓶像做罐头那么蒸,塞子一起蒸,快速塞上。
  李易传的方法,好不好用……看命。
  不用保证死,用了可能活。
  洗一洗,塞回去,冲一冲,缝合,留一个小口当引流口,等回去再插一个蒸过的麦杆或苇子管、鹅毛管。
  再喝药,活下来属于命大,活不下来就拿抚恤。
  而其他的外伤,不是说一定不会感染,但即使感染了,一看有脓血,还可以继续用酒精擦。
  像俘虏的肠子出来,就是另一个待遇,旁边烧口锅,凭感觉往里加盐。
  等水开了盖上盖子,变成温水再给俘虏洗肠子吸腔、缝合。
  其他的俘虏看傻了,现在大唐军队这么治伤?那么大的口子给缝上了?
  外面缠什么做的布?看上去很干净。
  有人实在疼得太厉害哼哼,就用温水冲一点药粉给灌进去,过一会儿就不哼哼了,好药哇!
  大唐的伤兵实际上哼哼的不多,以前受伤哼哼,是觉得自己要死了。
  现在认为自己可以活下来,咬牙坚持,实在不行才要点麻醉镇痛的药喝。
  一个个折叠的帆布软担架张开,把不能动的伤员和死掉的大唐将士放上去。
  突厥施的死人让俘虏挖坑,埋了。
  别人在追杀,带着伤员的队伍先往回赶,回去后才有更好的医疗条件。
  张孝嵩带人追杀苏禄的突厥施,持续到晚上,才转回。
  节度使的人再次清理战场,带着大量的俘虏、马匹、军械、伤员回去。
  张孝嵩没回,打起火把架起锅,大家吃一顿煮的马肉,重新补给了东西,留在当地。
  翌日天一早,他带着队伍再次出发,这次是去打吐蕃,吐蕃被拖住了,习惯长途奔袭的他觉得还有机会。
  他是一个被遗忘的人,打完阿了达,他还是当他的没有什么巡使,却不怎么干活。
  当初打阿了达的时候,他组织起来的是万余杂兵。
  现在他带着的是精锐骑兵,他觉得自己回去不划算,再打一个。
  于是历史上明明是一次互有胜负的战争,被他给打出了击溃战和歼灭战的结局。
  节度使写了战报往长安送,感觉自己立了大功。
  ……
  在长安调动资源要给前方打辅助的李易,还不知道当初他说情留下没被抓的人干出了什么事情。
  挖运河的人已经调过去了,死囚和要流放的人负责危险性最大的工作。
  其他的人惦记着工钱,高高兴兴。
  制造出来一艘轮船,就立即装上东西运往渭水源头,再走陆路送到黄河交接。
  “此番你花了不少钱,要何补偿?”李成器把造船和改船的事情安排完,跑到李家庄子。
  李易放在蜀地的五十万缗算是没了,蜀地动用大量人力、物力。
  什么时候把五十万缗花掉,什么时候才会停。
  到那时,朝廷从黄河的运输就能接上。
  显然不管是蜀地,还是从其他地方调集的物资,李易付出巨大。
  换个人……
  换个人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钱,有个几万缗的不会给。
  李易坐在那里想了想,摇头:“没有什么意义,要钱吧,无非是从朝廷财政拨,我拿了钱还要扔出去。
  要地吧,太远,那么远的地我照看不到,京兆府的地给我,我依旧是为了利民。”
  李易想不到自己要什么,他只是觉得扩大大唐的版图有成就感。
  将士们拼命,他出钱,国与国之间,不是说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不打你。
  如大食,带有宗教特色,你不信他的教,他就打你,打到你信。
  陆地上的大食无所谓,好打,以后打仗容易。
  海上的贸易到别人的地方,才是最难的。
  等到大的舰队出来……
  李易想着想着就想到其他的事情上去了,根本没考虑自己获得什么实际补偿。
  “易弟,易弟!”李成器没办法,把李易重新喊回魂。
  “啊?免税吧,继续免税,什么时候免掉的税钱抵上我拿出来的钱,什么时候再交税,我自己有账。”
  李易随便说了一个,他现在好几种东西都免税。
  自行车和城南的经营,安置降户地方的出产,报纸上的广告。
  干脆都免了,自己就攒下来钱了。
  “好,免税好。”李成器也觉得不错,李家庄子别看有免税的,其他方面交的税还很多。
  不过估计毕构改难受了,财政收入又一次减少。
  相当于大唐朝廷分期付款给边关将士提供东西,好处呢,是不用交利息。
  “今年的棉花收了后,还要制作大量的军被军大衣,冬天的时候黄河源头的位置冷。”
  李易说起来占领九曲之后的安排,九曲今年可以收回来,用以放牧。
  那个地方最适合发展的就是畜牧业,工业不行,第三产业……没有。
  大唐人不可能去那边玩儿,哪怕是姊妹湖景色优美。
  那边养的越多,大唐百姓吃到的牛羊肉也就越多。
  黄牛的话,慢慢赶回来,相当于百姓买农用车的价钱便宜了。
  养牛比养马省钱,马一般人养不起。


第九百七十八章 生活模式最重要
  “当初不曾想过,棉花的作用竟如此大。”李成器还记得棉花种子是他给弄到的。
  大唐有钱人把棉花当花养,同时又知道白叠子是由棉花制作而成,却没人种。
  一者不会种,二者是占用用粮田,二觉得不如养蚕和种麻,习惯了。
  直到现在,百姓终于明白棉花能够用来做什么了。
  棉布倒是其次,最好用的是拿棉花当保暖填充物和制作棉线缝衣服。
  皮衣暖和,皮少,衣服贵,又是军械制作的材料。
  “尤其是盖的被,比丝绸沉,但比皮子轻,又保暖。”
  李成器提到被褥,夏天他也盖一个薄的棉被。
  “今年收获之后,把棉花种子带到西北地区,当地种植、收获、纺织,那里有百姓。”
  李易不想在大唐好的地推广棉花种植,一旦放出去,大家保证会觉得粮价变低了,不如种棉花。
  粮食价钱再低,也得让百姓种,或者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包括棉花。
  如甘蔗、油菜、芝麻,取糖、取油。
  “可耽误种粮?”李成器担忧那边的地方种多了棉花,粮食不够吃,那里打仗,后面运送粮草成本高。
  “收拢外部部族的人,给开高价,让他们补充,他们放牧过程中有空闲时间。”
  李易对此早有准备,大唐的边关乱,一些部族当墙头草,随时可以叛变,随时又能归顺。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叛和降是形势所迫,不管是那一种,他们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只在于打不打仗的问题,有的小部族不想打仗,给人家当炮灰死了不值得。
  沙陀族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原来距离吐蕃近,吐蕃要求他们打大唐。
  他们一看情况不妙,赶紧跑,归顺大唐,然后在一个角落里呆着繁衍生息。
  历史上他们繁衍着就变成国家了,别人都打废了。
  欲让各部族真心归附,必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牲畜可以继续养,再有土地种作物,作物的收入稳定,有了地和房子,他们不需要叛。
  还有处在李易那时蒙古地方的各族,他们整天就吃肉、喝奶、喝茶、喝奶酿制的酒。
  根本不种田,逐草而徙,然后跟大唐换茶叶,有时候也换点米回去煮着吃。
  整天这样生活,指望他们安稳下来,呆在一个地方不动,不现实。
  不与大唐人在一起生活,哪有归属感?
  “大哥,一同农耕,才是推动民族融合的最好措施。不能是继续放任,必须引导。”
  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