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个人聚集到一起,看着信,互相望望。
  宋璟叹气,十分无奈,果然如毕构所说,有的人就是傻。
  “快,传消息给陛下。”毕构说着要写信。
  “给李易,你不可以直接给陛下。”宋璟提醒。
  “对,给小易,小易看到就是陛下看到。”毕构认同。
  一刻钟之后,信送到李易的手上。
  李易正在给李隆基按摩头部,减轻难受的症状。
  接到信,他不按了:“三哥,那边打起来了,怎么这个月份打的?”
  李易看完把信给李隆基,他发现情况变了,说好的八月才打。
  即使路上送信有耽搁,八月份战报送过来,那也是七月打。
  现在是四月,苏禄是咋想的?战马都吃好了?草都长出来了?
  关键是那边现在还挺冷呢,战争不看天时?
  李隆基看看,放到一边:“许是吐蕃害怕了,担心到了天暖和的时候大唐会出兵,若能打下来,大唐将面临不利局面。”
  “打不下来,咱们的兵多,难道吐蕃出重兵了?那得赶紧应对。”李易觉得李隆基分析得有道理。
  大唐从去年就开始做出一副要打的样子,各种东西往前线送。
  等前线调整得差不多了,保证要开战。
  现在出兵不怎么舒服,却正好让人难以判断。
  说白了就是先下手为强,只要把那边的四镇和大石城给夺了,战略空间,看大唐怎么办。
  “易弟如何看?”李隆基心中有了想法,但还是问一下李易。
  “打呗,叫郭知运出兵,咱们也不在乎,棉衣、皮衣什么的都送去了。
  还有两的粮食,热气球、炸药包、投石车、木羽箭,准备妥当。”
  李易怕吐蕃出重兵跟苏禄配合,现在不打吐蕃,吐蕃战略上取得先手,大唐得多后悔。
  “三哥,若吐蕃未出重兵,苏禄那里打不动,必然战败,然后后退。
  若吐蕃出重兵,吐蕃国内空虚,一次就能把吐蕃给打傻。”
  李易说出当前形势,反正怎么都不吃亏。
  吐蕃继续打四镇和大石城,很可能一战灭国,必须回援。
  吐蕃玩个计策,只要提醒郭知运一声,别冒进,灭吐蕃不成,取得战果却没问题。
  “你回信跟他们说一声。”李隆基不能写信,让李易操作。


第九百六十七章 驿站发威辎重路
  一队快马出长安城,直接跑出来冲刺的速度。
  三分之一刻钟的时间,队伍抵达驿站,马上的领头人喊:“六匹,急报。”
  驿站的人用最快的速度牵出来六匹马,六个人换马,起步就加速,十几个呼吸达到马的最快速度。
  又是三分之一刻,第二个驿站到达,同样喊。
  京兆府的驿站好马多,半个时辰,六个急报的人跑出去一百一十多里的路。
  这还是因为换马耽误了时间,不然更快。
  送急报的人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很兴奋,太过瘾了。
  一个时辰流逝,急报冲出京兆府地界,向西北跑。
  安西都护府那里的驿站没全部建好呢,送信的人队伍跑了十一天。
  这还是跑了一多半的路后,遇到了十里一驿。
  不然要跑上半个月,如全都换成十里一驿,六天到地方都算慢的。
  现在的队伍就是跑他们来时的路,到凉州,这一段路一千七百多里。
  此时距离天黑还有两个时辰,队伍想赶在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抵达秦州。
  然后天黑挑煤油灯从秦州那里放慢速度赶夜路,后半夜的时候抵达兰州金城。
  夜晚走水驿站渡黄河,上岸后还是慢点,同时天差不多亮了。
  再跑上三个多时辰,晌午左右,把信送达凉州。
  就这么快,白天越长,速度越快,人跑一天一夜确实累,但可以坚持。
  六个人不停地加鞭,根本不怕累死马,马估计都没跑过瘾呢,就到下一个地方了。
  从安西都护府送信来的人正在呼呼大睡,没吃饭,就是喝了碗汤。
  他们换马不换人,跑了十一天,二十个人,怕路上有人拦截。
  他们睡着,太医署的学徒们在为他们按摩,缓解肌肉疲劳。
  以前没这个待遇,大家也不觉得送快报的人还需要别人给按摩,睡一觉就行了。
  现在变了,得对将士们好,反正学徒需要练手,有师傅在旁指点。
  报信的人正常来说,睡觉还是难受,需要缓好几天。
  现在一个个眉头舒展,但不打呼噜,按摩呢,打呼噜的人一碰就停。
  他们鼻子上插着吸管,氧气袋给补氧。
  按摩的学徒一会儿换一次毛巾,湿的毛巾。
  被换下去的毛巾扔到水盆中,几个呼吸间,一盆水黑了。
  师傅在教按点、按线、按面,报信的人身上脏,正好。
  哪个地方没按到,毛巾揭开,那个地方就比旁边黑。
  睡得死死的人还不知道,自己享受了一次吸氧按摩,顺便连澡都‘洗’了。
  “老夫若所料不差,五天后,郭知运便能发动攻势。”毕构面前摆着地图,李易给的地图。
  苏颋一起看:“瞅着不远,两天,除非当地军队没作好准备。”
  “这是山,三座山,姑臧南山、金山、大雪山,需绕路。”毕构指着地图上的山脉名字说。
  他又让人取来个厚的大字典一样的东西,找一找。
  “看,有对山的介绍,相对高度,河谷情况。”毕构叫苏颋看。
  苏颋看一看,点头:“是得五天,绕过去之后就可以突进了。”
  宋璟指着地图:“大雪山西边有军队驻扎,今年的补给不错,一些军队绕,大雪山西边的军队直接打,消息传过去,两天。”
  “位置选得都挺好。”苏颋说完,见两个人诧异地看自己,又讪笑两声。
  他觉得自己说着话比较白痴,人家节度使会不知道当地情况?
  保证选择易守难攻之地,比如之前的松州保卫战,松州后面是河,打下来松州还得渡河。
  不打下来,直接渡河,松州出兵追着你打,河那边也能半渡而击。
  故此吐蕃松州打不下来就绝对不渡河,否则会被大唐军队前后夹击。
  若是没有河,骑兵冲过去,松州追都来不及,绕城过。
  吐蕃打凉州,先打大雪山的驻军,想打大雪山驻军,还得过一条河,叫浩门河。
  浩门河是湟水主流,湟水入黄河。
  选的位置就这样,来打吧,过的时候还是半渡而击,就算付出惨重的代价把大唐这支军队给打败了。
  之后翻不翻雪山?不翻就绕路,绕的话,下面很近的陇右节度使不在后面打你?
  其实浩门河西边还有一片军队驻扎,整个地方根本打不过来。
  所以才有了王维写的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朝烽火台,孤烟代表了平安,一根烟柱子升起来,表明无战事。
  宋璟说的两天是凉州那里把进攻命令快马绕路传给大雪山西边的军队,从那发兵。
  苏颋想明白了,突然一愣,过了片刻才出声:“照此说来,李易厥功至伟呀。”
  他想到了轮船,逆流轻松,即使从长安,通过黄河也能把东西给送到最前面。
  他终于知道轮船的厉害了,还有壶口瀑布能够通航代表了什么。
  轮船速度是慢,然,可以多造,连绵不绝往前面送东西。
  前面当地有什么土特产,装船上,顺流回来。
  不但给前线提供了辎重,还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收入保证提高许多。
  当地的东西运不出来,全扔了,包括果子还有兽皮、野生药材。
  需要的是一支官方组织的队伍,能够在黄河往来上获得利润,对前线帮助大。
  “小易在给自己家干活,算什么功劳?何时他能造出来一个更大的风筝,直接把东西飞着运过去,老夫才服气。”
  毕构又开始表现自己了,老夫最厉害。
  ……
  “三哥你看,这两条河中间有不到三十里的路,给挖开,连上,就不用走壶口瀑布了。”
  李易在庄子中给李隆基看地图,陇水连渭水,上面还有一条河。
  那条河连上黄河,有渠口。
  距离比走壶口瀑布近一大截,人工运河。
  李隆基指着地图上的位置:“有山。”
  “有山更省力气,山谷自然成流,把上下打通,山谷都不用挖,河流不是很宽,走轮船绝对没问题。”
  李易不怕山,有山就有谷,新疆那边有多少坎井?横着的山炸通它。
  “有危险吧?”李隆基担心死人。
  “死囚,要么死,要么干活,等挖好了,死刑变徒刑,怎么说都是他们赚。”李易有人选。
  问问那些需要枪毙的,是愿意危险的活变无期,还是愿意被毙了?


第九百六十八章 看似闲谈大局布
  “你那俘虏。”李隆基琢磨着死囚不多,想到李易的一万一千多的俘虏。
  “俘虏要教好了,想办法送回去,然后带整个地方归顺大唐。”李易拒绝让西南蛮俘虏去送死。
  他所图的是西南蛮的地方,将近一万两千人的俘虏,到秋天,许多人的家人会被送来。
  一大批人得好好培养,让他们感觉大唐好,自己那里应该并入大唐。
  这样整个西南蛮地区的人全过上好日子,他们此生没白活。
  “死刑的少。”李隆基愁了,头疼。
  “许多人没有经官,直接地方上就给打死了。实在不行还有流三千里的人。
  人生地不熟,还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过去也差不多就死了。
  干一年,变成徒两年,再干一年,社区劳动一年,他们也愿意。”
  李易现在缺人手,希望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
  不然需要用炸药去炸,炸药哑火了怎么办?还有挖山的时候塌方、透水。
  他又没有掘进机,有掘进机就不出事故?
  “再抓一些吐蕃和突厥的俘虏,挖条河需要几年?”李隆基算是答应把流放的人也编进去。
  “要看动用多少人手,张九龄修的路,直接在山中间开的,只要人手够多,用担子挑,都能挑出来。
  两边各留一点土挡水,我上炸药,轰隆一声,炸开,水就连上了。
  位置高,正常情况下,不怕黄河水倒灌,到那一段入黄河属于顺流。”
  李易想着实在不行,就从上面挖,不打洞了。
  派出去几万人,吭哧吭哧,很快的。
  苏伊士运河挖了十年,挖的人甚至连淡水都喝不上几口,有的人被渴死了。
  还有的每天只能吃一点点食物,再干活,累饿而死。
  一百九十多公里,十多年。
  大唐让人去挖十多公里的路,吃喝都给足了。
  挖苏伊士运河的人总是生病,各种病,而且运河很宽。
  大唐不需要三百六十多米的运河,也不用那么深。
  给足工钱和打好辅助,用不上一年就挖出来,明年能用上。
  需要炸的地方,让死囚和流放的人处在第一线,有哑炮让他们去清理。
  李易想开了,咱们学人家张九龄,咱也不挪山,不学愚公。
  “如此可招当地百姓,当地百姓有庸,一年二十天,免去调,再换二十天。”
  李隆基准备动用朝廷的律法,京兆府免了庸调,别处未免。
  “我这边的一万多俘虏也送过去,顿顿给他们吃肉。
  发告示,愿意去开运河的,一天三十钱工钱。
  每天只需要干五个时辰的活儿,包括吃饭时间,每天三顿饭,全有肉。”
  李易豁出去了,不就是钱么,这条运河要是修通了,解决了历史性的大问题。
  朝廷对那边的控制力翻十倍不止,偏远地区的百姓全能从中得益。
  京杭大运河到他那个时候,一段段的还在用着。
  而黄河小浪底水库修建的时候,根本没考虑黄河全线通航,之后呢,后悔了,又重新设计。
  包括河上的桥的遗留问题,难度不小。
  多长时间能够让黄河全线通航不知道,因为有了高铁、高速和飞机。
  李隆基微微低头想,然后干脆躺下,示意李易继续给他按摩脑袋。
  李易洗洗手,回来慢慢按,人家是病人,照顾一下情绪。
  “易弟,此事可行,照那么看,明年有望通航。”李隆基舍得花钱了。
  百姓干活那么危险,供三顿饭,给工钱,还有肉吃。
  等把吐蕃和突厥全收拾了,要什么没有?大片的土地,重新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
  把军队顶到前面去,准备打大食。
  先顶着,不着急打,大唐内部抓紧时间搞经济建设。
  在突厥和吐蕃的地方多养牲畜,开出新的好田,多种棉花。
  然后再等上个两三千,一口气把大食给推过去。
  李隆基想着将来的事情,脸上带着笑容,睡着了。
  李易继续按摩,力量放轻,现在不能停,一停李隆基就醒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