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呼噜呼噜吸出来不少痰,女子使劲喘气,表情不那么痛苦了。
  “我直接给你上抗生素,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同时补充盐和葡萄糖。
  同时冷敷,让你呼吸更流畅,不然再肿一肿就得插管了。”
  李易边说边操作,给挂上点滴,同时有人取来冰块和冷水,打湿毛巾包冰块贴上。
  告诉孩子轮换着扶毛巾,他又去看另外三个患者。
  一个是右大腿外伤感染引起的发烧和肿胀,先给打上针,再清创上药。
  一个是热伤风,发烧厉害,同样给抗生素和其他药物支持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
  一个是年岁大,长期营养不良,没有力气,吃饭都费劲,先给营养液,然后喂高蛋白流食。
  四个人处理好,送到旁边拼起来的桌子上休息。
  “还有谁哪里难受,一起来吧。”李易看其他人。
  “我眼睛疼。”一个壮汉指着自己挨打的眼睛,肿了,眉骨的地方破了口子,出了半脸血。
  “你的不算。”李易拒绝治疗,自己养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肚子疼,咕噜咕噜叫唤。”一个小孩子用手摸着肚子说。
  “吃碗面就好了。”李易都不用看,饿的。
  后来的人纷纷洗手吃饭,不时看一眼四个躺着的人。
  两个孩子轮换着吃,这下能吃进去了。
  十二个嫌犯不饿,李易说的,不准吃。


第九百六十一章 不愿流放则服务
  半个时辰后,留下看闻恬兰香阁玻璃的护卫,其他人全部离开,剩下一点时间不营业了。
  被救的人和被抓人的跟着,等到了李家庄子,被抓的人露出恐惧的神色。
  被救的人根本不清楚情况,他们哪知道李家庄子具体什么样啊。
  另一边,万年县和长安县的县尉带着大队人马早冲出去了。
  跑到外来人的地方,挨个盘问,看谁都像坏人。
  问题严重了,李易亲自插手,今年的考评会不会受影响?
  还真让他们抓了不少人,那些人就是依靠自己身强体壮,对别人耀武扬威。
  想分配临时居住地的时候,这些人就指使其他人给自己干活,一副你不干我要打你的架势。
  被欺负的人敢怒不敢言,不想打架,正常打,打不过,偷袭,万一衙门把自己给判了呢。
  现在好了,衙门来人直接问,问完确定后,抓。
  当晚,李隆基过来找老婆孩子。
  “易弟,长安县和万年县抓了不少人,罪倒不是很大,有的却可以给流放了,还有的要打脊杖。”
  李隆基知道事情的起因,衙门也在发泄。
  “是不是觉得他们投奔过来,想过好日子,结果反而给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李易想笑。
  这么干,以后有些人不敢来。
  关键是那些人还有家人,有父母、妻子、孩子。
  家人难道一起给流放三千里?好不容易来的,要入籍。
  李隆基无奈点头:“正是。”
  “好办,没造成太大的社会危害,有一种我琢磨出来的刑罚不错,叫社区服务。”
  李易给想个办法,那些人之前不是吓唬别人,让别人给自己干活么。
  现在换过来,他们去给别人干活,一报还一报。
  他解释一下,李隆基听懂了:“要换上特殊的衣服,不然别人还以为他们主动做好事儿。”
  他开始考虑细节问题,同意把被抓的人放回去,干活儿。
  “另外可以再制作一些衣服,给愿意主动干活的人穿,叫别人知道他们是自愿者。”
  李易听到社区服务的衣服,又想到自愿者服装,区分,万一有人觉得他们没穿特殊的衣服被惩罚呢。
  “好。”李隆基这点也认可:“干不动重活的人,他们帮忙清理卫生,应该给奖赏。”
  李隆基有钱了,想帮更多的百姓。
  无法用正常劳动获得足够饭吃的人,除了悲田坊,还有各地的衙门及家族承担。
  眼下他想在京兆府给予更多的福利,更远处暂时无能为力。
  李易思忖一番:“如确实因一些意外和疾病有人暂时无法工作,可给低保。”
  “何为低保?”李隆基无法从两个字里分析出具体内容。
  “生活最低保障,比如没有了一条腿的男人,有三个孩子,媳妇儿干活无法养孩子,每个月给一定数量的钱。
  还有失去腿的男人,摆摊,因为是低保人员,不收取他任何费用。
  他的妻子摆摊也是,尽量辅助,包括家中有病人的家庭。”
  李易提出来他那时用的办法,至于失业救济金,没有。
  京兆府不存在失业情况,活计给你找了,你能干而不去干,你饿死都没人管。
  “赚的钱养不活一家人?在没有免费汤和黑面包的情况下?”李隆基没听说有人吃不上饭。
  黑面包一钱一个,顶饿,免费汤里有点油水,还有盐和菜叶。
  “饿包括我不给找工作的情况。”李易把自己摘出来。
  万一以后哪一天他无法安排好赚钱的活儿,相信更多人家日子会不好过。
  “先排查一番,看京兆府哪家的日子确实很苦,一个月给多少钱合适?”
  李隆基说是排查,实际上同意了。
  “二百钱足矣,粮价低,盐价也不高,需要吃药的话,普通便宜的药买不起,可以来李家庄子领。”
  李易估算一下,等今年,籼稻会斗米十钱左右。
  一斗为十升,一升换成现在的米的斤,应该是一点一三斤多。
  用来买籼米,油水少,消耗大,用来买黑面包,足够吃了。
  黑面包又不是没有营养,单独制作黑面包,成本超过一钱。
  属于李家庄子的福利,哦,还有长孙昕,长孙昕这人不错,跟着李家庄子学。
  加工面粉,顺便就卖黑面包,蓝田县都夸长孙巡察使好,哪怕他现在巡察不了什么。
  一个巡察使不干本职工作,跑到蓝田县办实业,还发展起来了。
  李隆基皱眉头:“二百钱家中人多,只能吃饭和咸菜,吃不上肉。”
  “京兆府正常情况下也不是谁都可以天天吃肉。”
  李易可是查资料看过,有的大臣家中也无法总吃肉。
  宴请别人的时候,甚至还出现许多素菜,无肉可食的事情。
  “三哥,可以让陛下发肉,一旬给半斤猪肉,或者是一斤鸡肉。”李易提议。
  “对,送肉,陛下亲自派人送,百姓会念陛下的好。”李隆基跟着说,这个也认可了。
  “今年年底,猪肉供应量增加,明年更多,主要是一些个以前扔掉的秸秆,现在加工一下能喂猪。
  目前是鸡鸭鹅多,养蛆成本低,骨粉大家都懂得喂了,产蛋率提高。
  水网出现,鸭鹅饲养成本也降低,尤其是鹅,喂草就行,再加一点麸子,鹅慢慢下蛋。”
  李易说起家禽和牲畜饲养方面的问题,解决百姓油水需求。
  “易弟,你给出来的人工孵化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家禽饲养。”李隆基旧事重提。
  人工孵化技术,绝对是最厉害的。
  鸡抱窝才最耽误事情,报纸上写了怎么应对,然后进行人工孵化。
  出来的小鸡小鸭小鹅明显比正常抱窝多,多出好几倍。
  有了小鸡、小鸭,哪怕是散养,让鸡鸭鹅带着孩子去找吃的,也不会饿死。
  不然百姓等着抱窝,好长时间才出一批小苗,想多养都不行。
  母鸡抱窝还会出现死蛋,人工孵化,遇到死蛋,提前知道,就给吃了,母鸡孵化的只能扔掉。
  “散养就好,到外面找吃食,抵抗力高,密集养殖,得专门喂药了,关键是后续品种择优。”
  李易推崇散养,散养的鸡不容易生病。
  现在庄子里一直在选哪只鸡下蛋多,下蛋多的鸡所下的蛋,单独孵化。
  然后再找出来哪只下蛋多,一代接一代,最后产蛋量就上来了。
  还有生长速度快,个头大的鸡,也分类孵化。


第九百六十二章 夜行黄河怀远渡
  解决了好几个事情,当晚李隆基在庄子住下。
  李易吃完饭,去看四个患者,四个人还需要住院。
  值得庆幸的是,小剂量抗生素对当下的病菌非常好用。
  两个孩子的母亲能够说两句话,喝肉粥,吞咽的时候嗓子还是疼,不过肿胀的程度有所减缓。
  在继续冷敷的时候,李易给上了喉痛消炎丸,有麻醉作用,里面有蟾酥。
  之前李易不敢给女子含,含完了,麻醉的过程中会刺激毛细血管,增加肿胀,又会在麻醉喉咙后,让人觉得堵塞呼吸通道。
  结果就是出现窒息现象,还得插管。
  两个孩子晚上因此多吃了半碗饭,高兴。
  姐弟两个一直担心娘没了,在东市的时候也没放下心。
  直到进到李家庄子,并且知道这是李家庄子,给自己娘看病的是李东主本人。
  姐弟二人才放下心,据说李东主死人都能救活,需要耗李东主许多年的寿禄。
  别人都睡得踏实,十二个人却在提心吊胆,害怕杀头。
  死和死不一样,绞是死,斩也是死。
  在无法避免死掉的情况下,能选择的话,都愿意绞,留个全尸。
  没挨百姓打的大汉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别人的力气大,那居然是羽林飞骑。
  听说过羽林飞骑厉害,不曾想厉害如斯。
  今夜对他们来说最为难熬,根本无法入睡。
  ……
  “再有一刻左右会到怀远,别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到怀远码头,才可以放松。”
  黄河之上,一艘艘轮船顶着水流前进。
  阴历四月初,天上没有月亮,星星显得额外亮。
  轮船轮子击打水的动静掩盖住了两岸的虫鸣兽吼。
  船队的人轮换蹬踏,速度不快,却一直在往前。
  挑在船头的柴油灯吸引了不少昆虫,早出的蛾子一次次撞在玻璃罩上。
  船员们身上一股花露水的味道,防止被蚊子叮。
  万一叮出来疟疾,还要消耗送给前面人的截疟丸。
  每一个地方都会送一些药丸,告诉别人得了疟疾赶紧吃。
  又航行一会儿,前方出现了光亮,怀远县码头的火把。
  怀远县属于军事重地,用来防备突厥。
  当地人的生活不是很好,现在长安气温高,当地还是偏冷。
  怀远是李易那时的银川范围,在长城口处。
  有个贺兰山,算是当地最有名也最大的山。
  后世岳飞写的满江红中的踏破贺兰山缺便是指这里,大唐现在没丢,属于自己的。
  但也没成立朔方节度使,历史上要等几年才有。
  估计现在不会有了,李易不需要什么节度使。
  壶口瀑布在通航,节度啥?给节度使那么大的权利?
  怀远码头有不少渔船,有的人打渔,就回家,有的人会睡在船上,有篷子。
  当轮船船队的人看到怀远码头火把的时候,码头上的人同样看到了水面上的灯光。
  “老杆子,快起来,那是什么东西?鬼火?”
  一个守码头看船的士兵,喊身边应该跟他一起值夜的人。
  码头兼带着驿站的功能,叫水驿。
  遇到紧急情况,他们会摆渡到河对岸,河对岸的驿站派出快马跑,然后翻山越岭,直奔长安。
  路不好走,说是二十里一驿,有的地方三十里都找不到。
  不过现在有人在建驿站,十里一驿,朝廷花费大量钱财。
  被喊的人睁开眼睛,又揉一揉,观望:“船,是船,仔细看。”
  “看不清楚,我一到晚上眼睛就模糊。”喊人的军士又使劲看看,确实模糊。
  “报纸上不是说了么,缺少什么维生素,要吃肝、胡萝卜,胡萝卜前几天种下了,不收种子,过上两个月就能吃。”
  老杆子站起来:“不少船啊,快,快点……”
  喊他起来的军士立即拿过一个锣,咣咣咣使劲敲。
  “快点迎接,谁让你敲这个锣的?”老杆子快哭了。
  锣声一响,所有人全醒了,士兵慌乱中拿身边的武器。
  负责水驿住在船上的人立即松绳子,准备随时摆渡,根本不去管水流湍急与否,军情如火。
  在篷船中睡觉的渔民拿着刀站到船头,若有外敌,他也要跟着杀,冲上岸去杀。
  要么杀退敌人,要么自己被杀死。
  不是他有多么爱国,而是他家人在岸上,突厥打过来,下跪是没用的。
  双方只有生死,没有第三个选择。
  逃跑的话,家人被杀被凌辱,自己活着有什么意思?
  守在船上是因为下了虾笼,虾笼中放了一些鱼肠子什么的,明天早上看有多少虾。
  码头锣一响,岸上的跟着响,越传越远,在岸上住的人纷纷带武器出来,小孩子都拿根长矛。
  老人没力气打仗,拿出来火镰,准备随时把房子给点了,自己就烧死在火中。
  妇人把更小的孩子抱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