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隆基把之前李易与毕构说的事情了解透彻后,过来,询问倭国的状况和行政问题。
  问一个自己国家的少年关于另一个国家的具体麻烦和解决的办法,一般情况下就是傻逼行为。
  李隆基却不觉得自己傻,倭国怎么了?朕不清楚那边的事情,朕有易弟。
  倭国自己想不通的问题,相信易弟知道如何处理。
  果然吧,有问就有答。


第九百四十九章 可让货币国际化
  “倭国对我大唐可有威胁?”李隆基更加确定,李易对倭国似乎没什么好感。
  李易摇头:“目前没有,他们打不过咱们。”
  李易笃定,倭国在曾经的白江口一战,被大唐给打怕了。
  大唐在那之后,发展迅速,倭国开始努力学习。
  “倭国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他们制造不出来能够打败大唐的舰队时,不会来打。”
  李易提到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倭国的船用榫卯结构,大唐的船榫卯配合铁钉。
  大唐船只又高又大,结实。
  倭国的小船用狼群战术没好使,当时的大唐将领也厉害。
  若不是外有强敌,内起乱局,历史的走向定然不同。
  “如此,易弟欲以其贸易,从中获利?”李隆基放下心。
  “倭国自然资源匮乏,唯独铜矿与银矿多,铁矿亦有,不过我大唐不缺铁。另外日本有金矿。”
  李易又想起来一些事情,日本资源说是匮乏,一般该有的东西全有。
  “冶炼技术好不好?”李隆基想从李易这里多了解一些倭国的事情。
  “没有煤,倭国的煤矿很少,现在还未找到,冶炼温度不够,需要锻打。”
  李易给出一个日本的短板。
  炉温不够,只能采取烧一烧就锤一锤的方式来制作好的兵器。
  与大唐差不多,哪怕早就有了炒钢法,产量还是不行。
  没人用炒钢法来打造农具,炒钢只有一个用途,造武器。
  “可否卖给他们煤?”李隆基知道大唐的煤多,卖钱。
  问完,他自己又否决了:“不好,有了煤他们会制造出更好的武器。”
  “要加强沿海巡查,不能让他们拿走咱大唐的物种,如新的籼稻种子,药材种子。”
  李易从另一个方面提要求,煤炭出口他其实不在乎。
  就倭国那小船,一船能装多少?关键是自己没指出来大唐沿海地区的煤矿。
  从陆路运到海边,运费谁出?大唐百姓有活干了。
  想到此,李易提议:“三哥,可卖煤给倭国,倭国支付大唐百姓劳作的工钱。”
  李隆基愣一下:“为兄估计倭国不会答应,一车煤运到倭国,所费颇多。”
  他琢磨明白了,拉一车煤,莫说到倭国,即便送到洛阳,需多少钱财?
  倭国还不得用一船铜来换一船煤,哪怕把煤换成焦子,又能冶炼多少矿石?
  “唉!赚不到倭国的钱,他们穷。”李隆基遗憾不已。
  李易想笑,说得大唐多富裕似的。
  “三哥,想赚倭国的钱,其实并不难,倭国普通百姓穷,奴隶不具备什么家产,倭国朝廷有钱。”
  李易眼睛眯起来,盘算着如何从倭国那里捞好处。
  人家来了五百五十七个使臣,阵容庞大,不帮倭国发展经济,对不起倭国。
  李隆基熟悉李易此时的样子,要坑人之前的节奏。
  “怎么赚?”他问。
  “卖给他们好的农具、菜刀,收购他们的铜锭、银锭,不要矿石。若是矿石,价钱更低。”
  李易开始考虑技术换资源,倭国自己的冶炼技术不够好。
  眼下是奈良时代,等到了飞鸟时代,倭国在冶炼技术上才有了提高。
  日本刀是在那个时候才开始确定下来,再经过一些时代的发展,才成为体系。
  “是用菜刀农具换不好的矿石?或者是简单冶炼后的铜银?”
  李隆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差价,买卖可以做。
  李易摇头:“不是换,是卖给他们,他们把东西卖给我们。卖给我们东西,我们给他钱,他用钱还可以买其他的唐的东西。”
  李易强调过程,并非以物易物,需要一个货币。
  不用李隆基问,李易继续说:“我原本想帮倭国印钱,如他们卖东西过来,他们也可以拿兑换券回国花用……”
  李易给李隆基普及知识,兑换券和以后的大唐纸币,可成为国际货币。
  拿大唐的纸币到外面直接购买别人的东西,别人想那他们自己的纸币到大唐花,不行。
  别人只有一个渠道,卖东西到大唐,获得大唐的货币,才能买大唐的产品。
  要么是商人出去,买东西使用大唐货币,对方再拿着过来买大唐的东西。
  李隆基听着,露出期待之色。
  自己大唐印的钱,到任何一个地方别人都接受。
  自己多印一些钱,岂不是……
  “易弟,多印钱能不能行?”李隆基在涉及到金融问题上征询李易的看法。
  “行,拿出去花,有的地方会用大唐的货币当本国的货币使用,那些钱其实就不用大唐支付等额的商品。”
  “对,他们拿着内部流通,掉水里了、不小心烧了,跟我大唐无关。”
  李隆基想到别人把钱给弄坏,还有流通久了磨损。
  李易点头:“除此之外,还要征收他们的关税,海岸关口的税,用此方法把超发的钱稳定一下价值。”
  李易熟练,照着抄,他那时地球那边的国家就这么干。
  他自己的国家为了拿到对方的钱,简直是卖血。
  生产出来一双好牛皮的皮鞋,在国内卖好几百元。
  换到外面,几十分,就把皮鞋给人家了,如此能得到外汇。
  损失的钱,由国家进行补贴。
  如今世界上大唐最强,大唐的货币必须成为国际货币,让别人廉价卖东西,还得交税。
  之后还可以对别国的产品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再赚一大笔。
  李隆基不晓得后续的各种手段,他觉得现在听到的已经足够。
  “从倭国开始?”他两手互相搓着,显得十分激动。
  “渤海、契丹、奚族。”李易指指东北的方向。
  “那边也成。”李隆基指西南。
  得到有用的信息,李隆基开心地吃顿饭,打包两份,高高兴兴地离去。
  他要落实下去,让大唐臣子们按照这个好办法进行布局。
  李易去工坊,看石蕊试纸的制作,然后卖给毕构,毕构下发到各地州府,一直落实到县。
  “一定要注意安全,每一步的操作要稳,发现自己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时,主动退下来。”
  李易先叫停大家的工作,开个小会,强调安全。
  这里有硫酸和烧碱,比较纯的。
  “东主,硫酸拿来打仗也好用吧?”一个工匠指指装硫酸的烧杯问。


第九百五十章 锦绣之称市舶司
  “在城墙上往下扔金块也能砸死人。”李易扔下一句话,背手去给护士们上课。
  倭国的使团继续在城南市场溜达,高树纯一郎掏出了本子和铅笔。
  “如今大唐许多人学会了使用铅笔,大唐的造纸技术有了更大的提高。”
  高树纯一郎一脸崇敬之色,发自内心尊重大唐。
  阿倍仲麻吕等人一样仰慕大唐的文化和技术,五十多年前倭国被大唐打败的事情,他们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对。
  知道自己技不如人,他们才更想学习。
  倭国国内许多人不会说大唐的话,但又有不少人会大唐的文字。
  包括大唐的刺绣,大唐的刺绣比绘画还厉害,有阴影,绣出来的东西像真实的东西一样。
  蜀地的蜀锦、杭州和苏州的刺绣,便是锦绣。
  可不是绸子和缎子那么简单,绣工们绣出来的东西,冠绝天下。
  丝绸之路卖出去的丝绸本就让西域人惊艳,而有绣的东西,在西域属于珍宝。
  倭国此时的刺绣正在努力想大唐靠拢,奈良时代的倭国绣品同样漂亮。
  倭国使臣的心思此刻没放在刺绣上,他们在感叹大唐长安的繁华。
  “那个小娘是在……教孩子识字?”下道真备走着突然指一处地方。
  一个年轻的妇人,带着一个三四岁大的男娃儿,正拿着报纸教孩子念。
  高树纯一郎使劲点头:“对,李易在报纸上教人学习拼音,还印刷字典,如今京兆府不识字的人太少了。”
  他一说,使臣们又羡慕上了。
  现在倭国始终的训读工具还是跟大唐的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大部分内容是大唐的。
  包括早期的词典,封面是汉字。
  跟半岛太极图国旗的国家一样,汉字为先,包括给自己城市取名,都是汉字。
  现在看到可以学另一种东西,他们又惦记上了,希望学会,包括字典,一起送回自己的日本。
  于是逛了一下午,晚饭钱才回到四方馆,准备讨论一下,开个会,看要从大唐学什么东西。
  “最好是拿到一些种子,还有制造纸币的方法,医书也要。”
  藤原马养其实看什么都觉得好,想弄回去。
  按照以前几次使团到大唐的待遇,他认为想要学的大唐就教,现在一样。
  “如果李易能够到日本去教授,我们一定用最高的礼节对待。”阿倍仲麻吕还琢磨着把李易弄过去呢。
  他的想法简单,不需要李易长时间呆在日本,呆个一两年就行。
  有可能的话,给李易找许多漂亮的女人服侍,再跟李易生孩子。
  “不如明日求见大唐宰相,其他人继续看长安的东西。”下道真备提议。
  他们休息的时间,算让他们稍微了解一下情况。
  他不想浪费,大家分散,寻找能学的和想学的东西。
  同一时间,李隆基留人,宴请三位宰辅和魏知古,四个人跟李易相对比叫熟悉。
  其他的人就不需要了,最好是不要跟李易有交集。
  “李易今天说了货币国际化的事情,对于我大唐的对外贸易和文化宣传又所帮助……”
  李隆基请四个大臣吃鸳鸯锅,还是鲤鱼锅。
  别看李隆基姓李,鲤鱼他照样吃,而且并不限制别人吃,甚至是大唐人喜欢吃鲤鱼的生鱼片。
  写的诗里都有鲙鲤鱼,很考验刀功,鲤鱼刺多。
  一条鲤鱼分成两半,放进鸳鸯锅中,鸡汤沸了后开始涮肉和菜,等吃着吃着,鱼也熟了。
  用羊肉涮,味道鲜美。
  “倭国或许可能接受,夷人未必愿意。”苏颋对于李易的能力比较相信。
  只要倭国的使臣在长安,那么李易就有办法让对方接受。
  在广州那里的海外夷人,让他们用李家庄子的兑换券,他们拿了又没有什么用。
  夷人更想要的是东西,带一船东西过来,换一船东西回去,从中赚钱。
  毕构有不同的见解:“市舶司有张九龄管,小易要求与夷人买卖的人必须成立组织,整体提高价钱,许是会以此作为突破口。”
  “难,即便用兑换券购买对方的东西,对方答应,最后对方还是要把兑换券全花了买东西运走。”
  宋璟支持苏颋的看法,夷人要兑换券又不能换成钱,他们需要的是货物。
  “慢慢来,诸卿!”李隆基不急,他相信大臣们为难的事情,回头问一下李易就解决了。
  眼下最重要的是让倭国先接受,不管是帮倭国印钱,还是倭国使用兑换券。
  李隆基端酒盅,他心情好,倭国刚来,事情都安排妥当了。
  接下来就等着倭国一点点跟大唐进行合作,把倭国的好东西卖到大唐。
  ……
  被几人提到的市舶司中,张九龄也吃在吃鱼。
  广州的地方海鱼多,他吃的是蒸鱼。
  喝的是黄酒,温过的黄酒。
  他家乡距离这里不远,适应气候,潮气比较重,习惯就好。
  路修通了,往来的人也相应增加,尤其是现在的月份,北方不冷。
  商队们从别处过来,看到有夷人的船只停泊,会等待夷人拿出来货物卖,顺便把自己带的东西卖给夷人。
  以前的时候是夷人与商人们单独商谈价钱,现在所有的商人必须把货物拿出来。
  分成种类和品级,定好价钱,谁都不准单独卖。
  同时市舶司会收税,收夷人的税,十税一。
  夷人没有钱,就抵扣十分之一的货物。
  夷人最初不愿意,还是想找大唐商人单独谈,有人被抓了没收大部分货物后,其他夷人答应了。
  大唐的商人们更不用说,商是贱业,官府想收拾就收拾。
  何况他们都知道京兆府收税,平常买卖用的钱还是李家庄子的兑换券呢。
  “人找到了,你被骗的钱财回来,还额外罚了他们三倍的东西,该交易就交易。”
  张九龄用筷子在一个玻璃瓶子中抠出来一点牛肉辣酱,抿到嘴里,享受片刻对坐在他面前的卫岳峰说。
  卫岳峰就是带着洋葱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