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段距离,他猫腰、放轻脚步,然后
看到了巡逻的士兵,士兵也看到了他,他打手势,士兵无奈地点头。
接着他对着喇叭喊:“敌袭”
整个营地鸦雀无声,就像他没喊一样。
哨兵耸肩,意思是李东主你冲一下营试试?
李易摇头,我傻呀,那边都作好准备了。
不过他对自己的训练成果很满意,这样就对了,即使遇到突然袭击,营地依旧安静。
他相信,里面的人都醒了,并且拿到了身边的武器。
这是条件反射,魔鬼训练不是闹着玩的,谁出声谁废。
“没事,我就是嗓子痒痒,喊一喊就好了,我回去了。”李易选择撤退。
“李东主慢走。”哨兵说,然后暗哨也跟着从旁边爬起来向李易示意大家都安好。
第八十二章 我在的地方百姓日子就好过
睡不着的李易独自在月色下溜达,同时考虑采用哪种方式让大唐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基本需求是粮食,粮食的根本在于土地。”
“地广人稀的地方看着土地多,却要种很多麻、枣、桑,一百亩土地,人根本忙过来。”
“生产力才是关键,生产技术必须要转化成生产力。”
“有很多隐户,有的变身成佛教人员,就不用交税了,所以才开始限制和清查。”
“还有的是一时家中无粮,就借粮,还不上,只得把地给卖了。”
“这个时候还有庸和调,只好跑掉。”
“其他的少部分人上下其手,两极分化严重,按照人头争税,越富裕的人越占便宜。”
“改革税收政策在于吏治,吏治涉及到上层建筑。”
“还是要有兵,除了造反之外,其他的任何改革都是由上到下。”
“上层建筑要推行改革,属于利益分配。”
“李隆基不停地换宰相,正是由于他不想让某一个宰相获得太多的权利。”
李易想明白一些原因,李隆基目前做不到制衡,同时中央集权不够。
百年的朝廷,千年的儒教,加上家族观念根深蒂固。
李隆基行使权利需要依靠人,所依靠的人都是一群玩同一个游戏规则的人。
而这个组织显然对民生促进有先天缺陷性。
李易想到了历史上的一次次变法,在儒教的影响下,一直到清朝的百日维新都不行。
最后是通过炮火解决了一切问题。
其他国家的变法也是一样,流了很多血,利益的争夺就这么红果果。
“大唐要流多少血?从哪里开始?最后走向何方?”李易嘟囔了一句,找不到答案。
“还是先改善百姓生活吧,从庄子周围开始。四十二个学子,我得亲自教一些额外的知识,改革的基础。”
有了决定的李易心情愉快起来,四十二个学子他打算多教知识。
然后再走门路谋官,放到地方上去,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回去,洗澡,睡觉。
一早起来李易神采奕奕,充满了阳光感。
庄子上看到他的人,心情都更好了。
快到中午时,五十个到平康坊表演的大家回来,纷纷向李易道谢。
她们甚至暗示李易,晚上寂寞,可以谈天说地什么的。
李易装作看不懂,不能谈,谈着谈着,容易谈出人命。
中午吃饭,李易来到学子们的区域。
其他人不愿意过来,感觉自己太卑微,人家可是学子。
李易眼中都一样,非要让他说哪个更好,他选工匠。
最尊重哪个,自然是老兵。
至于学四书五经的学子呵呵!
一部分学子的家人也在,看上去很开心,住楼了,那么大的房子。
现在养身体,适应环境,过几天会被安排事情做。
“诸位仁兄,我这里有些算学上的东西。下午除了教娃娃的人,其余的跟我去教室。”
李易一点不客气,直接说要教别人数学。
学子们纷纷出声道谢,科举考试有专门数学的科目,叫明算。
只不过有志向的不愿意考,他们就希望靠进士,退一步考明经也行。
这两个考上,能当大官。
下午,教室,李易在墙上贴了纸,拿毛笔写。
第一堂课叫代数式。
一个x给写上,读音也是那么读,李易实在是不知道用什么来代替。
而且代替完,写公式他就迷糊了。
“这个是未知数,一加一加x等于六,那么x是多少?”李易耐心地灌输x这个符号。
学子们听,很容易就知道,四呗,李东主竟然出如此简单的题。
李易看到上课学子的表情,明白他们在想什么。
不过没关系,简单是吧?以后你们就知道了,有你们哭的时候。
一堂一个时辰的课,上到一半时,学子们开始认真了。
墙上的纸上出现了2x5x1,问x是多少。
李易一步一步解,很慢,学子们皱眉,在努力适应新的表述方式。
等到一堂可上完,学子聚在一起研究。
李易去找工匠,制作黑板和粉笔,凭庄子现在的科技底蕴,两样东西都不是问题。
包括用毛毡和木板制作的黑板擦。
“这个黑板不好,吃粉笔灰,先将就两天,弄出更好的,然后用湿抹布擦,问他们一下,哪种墨干了以后不怕水。”
李易决定将来叫学子们也写板书,粉笔写正楷没问题。
日子一天天过去,九月下旬。
士兵和美女乐队走了,高力士亲自过来带走,说是陛下要看。
李易送给美女们一大堆酱油、腐乳、臭豆腐。
美女们已经知道这东西在庄子里不值钱,平时她们就吃。
不过还是很高兴,外面价格高昂。
“现在我宣布,收螃蟹开始。”李易送走人,对着庄子上的人高兴地喊。
螃蟹到季节了,林蛙还不行,要继续等,然后做好林蛙冬眠的池子,明年就会有更多的林蛙。
这次庄子的人穿上背带油布裤,戴着油布手套,拎筐下水捉螃蟹。
张家村子的和皇庄的人纷纷赶过来看,一只只被捉起来放到筐里的螃蟹,在他们的眼中都是钱。
“明年我们也种。”张家村子的人倒是不嫉妒,却同样想赚钱。
“叫李东主留些螃蟹过冬,明年有小螃蟹咱们种。”
“今年一直在抓蛤蟆,然后卖钱,赚了很多,村子的日子好过了,明年养蛤蟆。”
“要不是李东主说要控制数量,我们赚到的更多。”
“傻呀,李东主说了,多了卖不上价,有人也抓了蛤蟆放在大酱里焖,虽说味道不如我们村,可价钱低。”
张家村子的人边看边讨论。
皇庄的人一个个也穿上了新衣服,他们卖汽锅鸡。
虽说大头要交给上面,但余下的一分,能抵上往常一年的收入了。
李易看到一庄一村的人,满满的成就感。
明年蛤蟆是卖不上价了,不过明年可以有更多的蛤蟆,喂饲料,照样收入不菲。
“至于给皇庄干活的百姓,明年不能全卖钱,想办法让他们吃好、用好,不卖就不算收入。”
李易自语着,他要规避收入入账问题,自己养自己吃还不行?
或者拿到这边的庄子换日常用品,这不也是一种财富么。
肉多的话冬天制作成熏肉,不会再过苦日子。
第八十三章 阅兵,羽林飞骑镇全场
在李易带领庄子上的人捉螃蟹时,羽林飞骑已经来到了芳林园。
长安城皇宫北面的地方,那边是禁苑、芳林园和梨园。
过芳林门就是芳林园,走光化门是梨园。
李隆基和一大堆臣子等在梨园,三千人的队伍将会从芳林园向西走,走进梨园。
李隆基要阅兵,去年这个差不多的时候,他在骊山大阅兵,人数超过二十万。
结果乱糟糟的,那叫一个丢脸。
这回人少,又听太监和宫女的汇报,他觉得应该大概可能或许差不多不会有问题。
群臣早知道有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新编而成,两千主力,一千辎重。
从各折冲府中挑选,然后扔到了城西皇庄。
训练有一些时日,看一看,即使不好,也要吹捧一番,叫陛下高兴。
五十个美女大家的军乐队准备好,她们换了衣服,及膝的裙子和紧凑的上衣。
高力士看李隆基,李隆基还没看到人呢,微微点头。
高力士大喊:“阅兵开始。”
“阅兵开始”“阅兵开始”“阅兵开始”其他传报的人一声声喊过去。
音乐起,军乐队直接演奏分列式进行曲。
三千人没骑马,马让千牛卫的人领着,一会儿再用。
现在是徒步方阵,二十五个人一横排,一共十二排,一个方阵,正好三百人,两个队。
他们清一色的白衣服,拿着武器。
伴随着节奏感非常强的分列式进行曲,乐队先出现。
一群美女,曲子却丝毫不柔。
李隆基和众臣眼睛放在了美女们的身上。
乐队行进,一直来到北面高台的侧下方,调整步伐,面向南边。
然后一片白色进入到众人的视野,那些人排着整齐的队伍,挺胸抬头,目光直视。
脸上除了刚毅,没有任何表情。
他们动作划一,在唰唰的声音中一路向前。
李隆基的眼睛亮了,齐,太齐了,朕去年的阅兵跟现在没法比呀。
群臣也震惊了,尤其是三个宰相加上魏知古。
他们知道这支军队是谁给练的,大唐军队列阵的时候其实也很齐,不过比起眼前的,那可就差多了。
那李易果然会练兵,至少队伍纪律练出来了。
就在他们等着这一块过去的时候,队伍右边一人大喊:“敬礼!”
刚刚还是唰唰的脚步声,突然间一变。
轰轰轰轰整个队伍的人由齐步走变成正步走,所有人全部扭头,大喊:“羽林飞骑,有我无敌,羽林飞骑,有我无敌”
整个观礼台上安静了,有的人捂着胸口使劲喘气,有的张大嘴,瞪眼睛的更多。
一支队伍过去,不等他们缓过神,第二支队伍要到正前方了。
他们手上拿着短弩。
在一声敬礼后,轰轰轰轰。咔咔咔,抬弩、持弩、挺弩,三百人扭头喊:“羽林飞骑,有我无敌”
李隆基双拳紧握,身体微微颤抖。
群臣目光呆滞,眼睛都看直了。
怎么可以这么震撼?那一身白,腿踢起来的时候是那般的漂亮。
接着是第三队,咔咔声中刀光闪闪,依旧是正步踢过去。
一队队到来又过去,于前面空地上组成更大的队伍。
十个方阵走完,观礼台上依旧鸦雀无声。
有的人眼泪流下来了:“这是我大唐的兵?羽林飞骑?”
姚崇仰脸叹口气。
张说缓一缓,开口:“强,看那眼神,叫人喘不上来气。”
其他臣子的声音纷纷出现。
“怎么练的?吓人。”
“衣服和寻常的衣服不同,白色是羽毛的意思?羽林。”
“恭喜陛下,大唐又如此好兵。”
“为何那脚步一变,气势就截然不同?”
“赏心悦目,当真是赏心悦目。”
众人夸,由衷地夸,方才他们还想着即便不是很好,也吹捧一下。
此刻却发现不用吹捧,兵本身足够强。
“哈哈哈哈”李隆基大笑起来,过瘾,太爽快了。
是朕的兵,全是朕的。
这时重新站好的队伍中,有人喊,向右转。
轰轰!两声。
“跑步走。”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队伍跑回去。
片刻后,马蹄声穿来,身穿白色衣服的士兵这次骑在了马上。
每匹马的间隔和他们走步时一样整齐,骑兵的风采又是不同。
一个个骑在马上,英姿飒爽。
他们挎着弓弩、握着马刀,马速开始变快,马蹄声逐渐密集。
轰隆轰隆的声音中他们冲过观礼台前面,同时大喊:“杀!杀!杀”
这回更吓人,好多臣子手心出汗,腿打颤。
姚崇心情复杂道:“为曾想,那少年练兵亦能这般厉害,压不住啊。”
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他想把李易放到他的手下做事,可看陛下的样子,显然是陛下要亲自用人。
关键是陛下不把人往朝堂上领,只让李易在庄子里。
然后陛下过去,以另一个身份过去问策。
那不是外相是什么?
一个少年,如何可以知兵?太不讲道理了。
这不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嘛!
在姚崇想的时候,李隆基走下台,大步朝那边而去。
“下马。”一声令下中,三千士兵同时翻身,落地,还是那么整齐。
士兵激动,陛下亲自来了,我们是陛下的私兵。
李隆基到近前,抬手拍士兵的肩膀:“好,好,好。”
他一个个拍,一个个说好,不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