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就是这家,大玻璃的门和窗子,排队。”
有个四十多岁的妇人像领头的,她招呼一大群人站带门口。
小兰赶紧跑出来:“是蓝田县的吗?”
“对,我们是蓝田县的人,有人在家干活不能来,叫我们帮忙带回去,村正和衙门的人给写了凭证。”
领头的妇人大嗓门,把一张张落了印的凭证抬过来。
报纸上打广告,京兆府二十二县,先可着外面的县送婴儿背带。
蓝田县为第一个,有在家中干活的来不了,还有的孩子给公爹、公婆照看不带孩子来的。
即便是抱孩子和背孩子过来溜达的妇人,也需要有凭证。
一个凭证换一套背带。
她们顺便带货物,家中有男人跟随的。
一箱箱的婴儿背带被送来,永穆公主下楼,一个一个发。
“先洗洗手、擦擦脸。”小兰招呼带孩子来的人。
有大孩子,七八岁的、十来岁的,他们洗完手,获得一个用丝竹棍粘的棒棒糖,麦芽糖。
两三岁的给个糯米纸包的糯米糖,更小的孩子送一截胡萝卜条,咬着玩儿吧。
抱孩子来的妇人,直接把背带套上,看自己的孩子,心情愉快。
双手腾出来,能够干活,还不担心手滑把孩子给摔了。
本就睡着的孩子,套上后,脸往母亲怀里一贴,继续睡。
“果然好用,小娘子积德了,看着自己能做,做一个,怕不得三十钱?”
“还耽误时间,看着针脚多密了,结实,外面是……帆布的?可贵呢。”
“贴孩子的地方是棉布,现在弄点棉布可不容易。”
“看那个小宝宝,不愿意睡觉,非要面朝外,小胳膊小腿的套进去,一点不怕掉。”
蓝田县来的妇人对婴儿背带各种称赞,按照她们单独购买布制作,一套婴儿背带没五十钱下不来。
加上制作时候耽误的活儿,又是一笔钱。
她们并不知道婴儿背带用缝纫机制作出来的,在材料裁减的时候已经规划好图形,几乎没有浪费。
边角料用来制作背带上的小兜,内衬的兜可装钱,别人想偷钱,难度可就大了。
等着排队领婴儿背带的小家伙,看到刚才也是被抱着的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东西被装在了那个东西里。
“哎~哎!”下家伙指着旁边的孩子出声。
“你家这个太小了,只能斜着装,不能坐着,等他自己能坐了,才可以用坐的姿势。”
永穆公主对一个孩子只有三个月大的妇人说,不能自己坐的孩子,抱都是横抱。
若托着屁股抱,时间一长,孩子的脊椎会出问题。
“知道,报纸上有写,小娘,你送东西,搭了许多钱吧?我看你店中有什么东西,我买点,让你赚一些。”
这个年轻的妇人觉得不好意思,想购买东西。
“不用的,里面东西贵。”永穆公主不想赚这个钱。
“再贵还能贵过一亩大棚卖的钱?我家去年十五亩大棚,雇人照看,我生了男娃儿。”
妇人斜背着背带,看看孩子,底气十足地说道。
她有钱,十五亩大棚光材料多少钱?一冬天赚多少?
永穆公主点头,看向一个侍女,侍女带妇人进去,这个可以成为第一个消费者。
陆续的有人进去,蓝田县是富裕县,能带孩子出来而不是在家干活的,证明家中不缺这个劳动力。
“带孩子买东西的打九折,购买皮包、衣服、羊绒玩具的终身免费保修、保养。”
小兰吆喝起来,打折。
皮包等东西若割了口子,拿过来帮忙修上,可以把口子的位置变成好看的装饰。
琉璃扣子掉了,需要花买扣子的钱,拉锁坏了免费给换新的。
第一个进去的买了个十缗的羊绒布娃娃,说是等孩子再大一点给抱着玩儿。
她自己则买了几件新出的薄的和特殊那啥的衣服,不能在外面穿。
加上一个她觉得好看的挎包,一共消费三十六缗,打了九折后的价钱,不然是四十缗。
果然有钱,进一次店,三万六千钱花掉了,就买了那么点东西。
等到天黑,蓝田县的人全带东西离去,小兰兴奋地找到永穆公主。
“公主,你猜猜今天卖了多少钱?”小兰左右看看,紧怕别人听到。
“多少?”永穆公主好奇,她没指望送东西还能卖东西。
“八百二十缗又七百三十钱。”小兰兴奋地给出答案。
她不知道本钱多少,反正不应该太贵。
“等再卖卖,把进货的钱给李郎。”永穆公主听到了也很高兴,又觉得给本钱。
“公主哇!不能给。给了是买卖关系,咱们拿李家庄子的东西,是帮李家庄子卖。
李家庄子若需要钱,咱把赚到的钱都给李家庄子也没问题,却不能给货款。”
小兰着急劝。
第九百二十二章 海鲜养运物产增
“明天一样能卖八百余缗,两天卖下来,婴儿背带的钱出来了。”
李易晚上的时候得到了闻恬兰香阁的销售数据,笑着对过来送海鲜的李成器说。
“自行车卖了多少?”李成器不在乎几百缗的小钱,自行车才是大头,一辆一千缗。
“预订的数量超过五百,有钱人还是多,把煤油灯和暖水瓶卖到别处去的商人,已经开始准备买自行车送过去卖。”
李易对此很高兴,他不反对大唐富人多。
各州府,哪一个还没个身价高的人?他们有共同的圈子。
一个人有了新东西,一拿出来,其他人必然要买。
大唐流行斗香、斗鸡、斗狗、斗鸟、斗牛,哦,斗牛没有,被逮到了会挨收拾。
用蜂蜜、珍贵木头、珍贵香料制作的香,拿出来点燃,看谁的味道独特。
一支香的造价会超过一缗,几十缗制作出来的一根巨香,点燃后看烟的形状。
有钱人多,反正都是花,不如叫他们买李家庄子的好产品,还实用。
在其他州府,觉得路不好,骑自行车不方便,可以自己修。
“好,易弟你有钱,大家才放心。”李成器说出心里话。
他们就担心李易突然没有办法赚钱了,只能自己拿钱补贴,不然兑换券怎么办?
“造火枪的钱会源源不断送来,需要更多的硝石、硫磺和铅。
羽林飞骑要先练,三万人全练会了,再送到边关,边关今年理应不会出大事情。”
李易提要求,继续加大硝石的开采量,蜀地最多。
至于芒硝,不能用在火药上,那是制药和处理皮革的东西。
硫磺倒是很多,铅也不少。
铅若是不纯,含杂质多,打到人的身体上后,会使人感染或中毒。
可是不纯的铅,密度又不一样,影响射击精准度。
庄子会提炼一下铅,以射击为先。
听李易提材料,李成器问李易:“用铅弹打死的野猪和其他动物能不能吃?”
“你打了?”李易反问。
李成器轻轻点头:“打了,没敢吃。为兄发现,铅弹比箭厉害,箭后面还连着箭杆,能拔。
铅弹打到鸡身上,一个大窟窿,和箭射的不一样,看着可吓人了。”
李成器想到打在野鸡身上的伤口,便哆嗦一下,伤口有个突然变宽的位置,血流不止。
他还用铅弹打过猪,看上去是一个小孔,把皮肉切开,里面是个更粗的洞。
这种子弹打在人的身上……
“能吃,没什么毒,铅中毒是慢性的,但是伤口周围的要剔除,因为子弹打进去的时候会把其他东西带进去,有高温加热。”
李易知道铅中毒很慢,如果没有直接接触到内脏,放在肌肉中,基本没事情。
当然,中弹的时候把其他东西带进身体中,会感染。
“打进人身体中不好往外取。”李成器通过对猪的枪击试验得出结论。
“比中箭难取,有的时候找不到铅弹,需要用镊子往外夹,或者是切开个小口寻找。”
李易知道他造出来的枪的威力,子弹旋转,打在人身上后也旋转。
随着受到阻力增加,旋转力量变小,伤口深处就没那么大的空腔了。
打进去的是一个点,然后里面大空腔,逐渐变小,最后子弹没透出去的话,就留下体内。
很难找,而且是镶嵌在里面的,取的时候费劲。
“打中了,除非都切开,不然找不到对不?”
李成器更觉得恐怖了,比那个木羽箭还恶毒。
“咱们自己不小心打中自己人,没死的话送过来,我能找到子弹,医院里有设备。”
李易提前说一下,别自己下挖,会挖死人的。
李成器吸口凉气:“需要动用那等东西?来,吃饭,尝尝海鲜。”
李成器不愿意多想,指着盘子中的辣炒蛤蜊和蛏子说。
黄河下游刚能通航,雇佣当地人在海边捞蛤蜊和蛏子。
蛤蜊比蛏子好抓一些,用带网的耙子拖出来。
蛏子需要挖,一个小孔一个小孔的,看不到孔就跺几下脚,通过震动让堵住孔的沙子落下去,或者惊动蛏子吐水。
采海水,一同装上船,逆流到长安,一路上给蛤蜊和蛏子换海水,同时把海边的藻类磨碎了扔进去喂。
就这样坚持过来,活着的还有很多,死了的在船上就扔掉,或者是船员给吃掉。
蛤蜊干,一斤现在是二十钱,不带壳的。
带壳的活蛤蜊,一斤七百钱,蛏子一千三百钱。
嫌贵可买干的自己泡发,有钱才能享受到新鲜的海货。
宫中身份不够高的根本吃不到,不给,吃什么不是吃?何必耽误赚钱?
像武婕妤,这次就没有,哪怕她长得漂亮,而且知道李隆基的心思。
武婕妤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似乎突然间就被冷落了。
此季节的蛤蜊和蛏子确实肥美,下一批应该更好。
长安城中的酒楼买了养两天给顾客提供,其他的则是通过特殊渠道购买。
“卖到朝堂上了?”李易伸筷子夹起个蛤蜊,打听一下。
“毕构他们一人一样一斤,只要没卖光,每天会给一次,其他的按照位置不同和品级不同,给的数量亦不同,是这样……”
李成器告诉李易怎么给,官大的论斤。
到最小的五品官,论个,四个蛤蜊或四个蛏子,拿回家吃吧。
就跟冬天的樱桃似的,五品的官分一碟,带回家给家人品尝,樱桃大,值钱。
野生的蛤蜊和蛏子也大,捞的时候,看到小的扔回去,不要,慢慢长吧。
官员们并不觉得少,通常带回家,自己不吃,给家人。
因为在兴庆宫中办公,有时候中午能给制作,一人两个,放一点辣椒油和香菜、葱花。
品级更低的,需要隔上十天半个月给一点。
“我在报纸上得说一声,告诉去酒楼吃饭的人,吃完了把壳带走。”李易突然想起个事情。
“为何?”李成器不认为壳能吃,倒是知道磨成粉可以肥田或喂鸡。
“壳不带走,买干的泡发,然后把壳放进去一起做,端上来又是带壳的。”
李易笑着说出行业可能存在的秘密。
他那时的骨髓,就是半个大骨头,送上来,有的会等客人吃完了,弄别的东西当骨髓,继续卖,便宜,许多客人不知道。
第九百二十三章 统一定价不可违
“易弟,若如此,应能知晓,所有的壳和肉皆分离。”
李成器看一眼盘子中的蛤蜊,部分分离了。
“混杂着活的一起炒,上哪能看出来?更南边的海,制作罐头,油浸的蛤蜊肉和蛏子肉罐头。”
李易说一句就换个话题,竹筒罐头用在海鲜上不错,让地方多捕捞、多制作。
尤其是江南道,也就是福建那一代,百姓能多赚钱,就更愿意听朝廷的话。
当地田少,叫八山一水一分田,与贵州一样。
就那一分田,现在用来种占城稻了。
当地但凡有点活路,百姓对朝堂就拥护。
没要求过政治利益,只有生存诉求。
“养殖的事情已经在那里了,给工钱,回头派人快点过去操作。”
李成器一次海边都没去过,根本不知道那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他只知道,沿海一圈,买东西贵了,登州那里都得多给工钱才行。
换个商人,绝对会叫当地百姓吃个大亏。
宁肯联合其他同样的商人给好处,也不让海边的百姓把价格提上来。
李成器不想,他的利润很高,百姓赚点钱,对大唐有好处。
“大哥,江南道那里可设立码头,船只过去,进行装卸买卖,当地的丝绸和陶瓷器皿,顺便就出口了。
要统一价钱,不可贱卖,谁敢贱卖就收拾谁,谁敢走私就罚得他倾家荡产。”
李易要成立新的港口,同时定规矩。
联合定价才是出路,不然自己人和自己人互相压价,最后吃亏的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