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他们习惯了,发现花一点钱就能把东西给送到地方,比自己去方便,还不耽误自己干活。”
毕构接过李易的话,顺着说。
“对,还能加深双方往来,亲情有时需要维护。抓几条鱼,制作成了鱼干,给娘家送回去。”
李易举例子,邮寄多方便啊。
两个地方的人相隔六十里,一天都赶不到地方。
送一点东西要浪费四天时间,地不种了?家里的活儿不干了?
给驿站,六十里,贴上邮票,两钱,驿站收好几家的东西,溜达着送一次。
顺便再从上一个驿站把别处送这个村子的货给带回来,如此大家会逐渐接受。
等报纸普及过去,拼音普及开,写的时候照着报纸上的字画,写一封信,发现一分钱就能送到那边的村子。
加上纸和信封,不到一钱,送去吧,让你们看看我也有学问了。
驿站等着,等凑够几十封,一起送,反正你也没要求加急。
或者送包裹的时候把信也带上,这东西分量轻。
“老夫明白了,先投钱,看上去赔了,等后来再赚。
跟你的报纸一样,最初每天赔钱。到如今……你也不交税。”
毕构说着想到报纸没有税的事情,现在报纸好多广告,大家还愿意看广告。
看看有什么便宜的东西了,谁收什么了。
报纸的背面又能用来写字,写信也行。
把有广告的报纸裁了糊信封,再用报纸写信,装进去邮寄走。
“报纸一直在教化民生,朝廷政令也通过报纸传达,我还没管你要补贴呢。”
李易坚决不给报纸的税,他研究新的油墨和纸,指望报纸的利润。
第八百九十八章 急切推动天下事
得到了秘籍,毕构带走一小坛子油辣子,不吃午饭,匆匆回政事堂。
李家庄子的油辣子和辣椒油不同,辣椒油油多,辣椒面制作。
油辣子油少,辣椒段多。
相同的是都很辣,辣椒是一样的,小米椒。
“中午吃火锅,我带回来一小坛。”毕构回到地方,把好消息分享给整个政事堂的人。
“毕宰辅果然厉害,压李易一头,李易不得不送东西赔罪。”
“毕宰辅应该多去,我想吃李家庄子的腐乳了,外面卖的不好吃。”
“李家庄子的甜蒜和咸蒜味道更好。”
“多亏有毕宰辅,不然我们吃不到。”
大家一顿称赞,有人跑去膳食局,说晌午别做其他的了,咱们吃火锅,你们送。
宋璟和苏颋才不信毕构能在李易面前捞到便宜。
去一趟,拿回来点吃的,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谁去李易都给,包括政事堂的大大小小官员,小的官员见不到李易,却能拿点便宜的东西回来。
包括每个月按照官员品级去李家庄子领的东西,习惯了。
一般是家里的人去,官员没有什么传达的不好意思亲自去取。
你一个宰相,大早上跑过去,拿回来一小坛辣椒油,好大的面子。
“有办法了,我到地方一质问,小易就乖乖地……”
“隆择,不相干的话就不要说了,咱们都懂。”宋璟不得不打断毕构的吹牛行为。
“我问他,别的可以,就是户籍和公验他给否决了,换成什么都不用拿,他给出的是成套的后续操作手法……”
毕构老实了,开始复述李易的说话内容,顺便把宫女太监写的额外的一份给两个人看。
“在保证救济的前提下,为将来的发展铺路,解决京兆府劳动力不足。”苏颋看罢,总结一番。
宋璟则从中看到了其他的东西。
“不止解决人口缺少,亦有增加户籍之意。许多逃户得到消息,会到京兆府,重新入籍。”
宋璟看到了这个,人口统计。
地方土地兼并严重,逃民增加,朝廷根本不知道一个地方究竟有多少人。
另外有的人把自己的田地‘卖’给族里的人,这样其本身就属于无田之人。
再一成为逃户,田,他家还继续种,却不用交租庸调了。
随着各地逐渐清丈土地,进行摊租入亩,这些人必须把田‘买’回去。
买田回去就要再入籍贯,涉及到的是是否要求对方补上以前的租庸调。
感觉是不可能,补不起,有点钱都花了,一下子出那么多,会逼死人。
如是想,宋璟说道:“清丈土地和摊租入亩要加快,到时候其他的逃户与山民也愿意有个籍贯。”
“然!老夫相信李易过上几年,会给大唐百姓更多的福利,有钱了。”
毕构认同,要催一催,推进这个政策。
现在地方无力反抗,陛下有私军,十六卫再不是当初的单纯战斗力低的军队。
千牛卫是仪仗兵,长得高大漂亮,现在一个个晒得那叫一个黑呀。
一冬天根本没闲着,雪地上照样训练,还有冬泳。
看着不那么白了,给人的感觉却更俊朗,整个人的气质变得不同。
关键是他们有战斗力,之前拿的大长刀是木头杆,刷了漆。
如今的大长刀是铁棍,也刷了漆。
一把刀三十来斤,真有危险,他们能挥舞大刀一顿砍。
陛下的军队厉害,推行朝政的时候地方大族的反抗意志越弱。
曾经总担心一些政令触犯到大族的利益,然后地方上起义了什么的。
朝廷无兵可调,全顶着突厥和吐蕃,地方上的兵战斗力太差。
眼下不怕,起义吧、造反吧,调哪的兵?从长安直接派兵过去。
让你们见识一下一人三骑的羽林飞骑的行军速度和战斗力。
于是一群人又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商讨面临的一项项问题。
……
京兆府的百姓不操心国家大事儿,他们进行大棚拆除,季节性大棚。
阴历是三月初,按照阳历算,已经是四月下旬。
天气暖和,不用大棚辅助,露出大棚里快要罢园的作物。
阳光充足下,浇点水,还能再猛长一次,然后接上了大地里种的蔬菜。
永穆公主的庄子,大棚拆除,邻居们又来围观,他们对小兰庄子上的所有东西都好奇。
“果然长得比我家的大棚好。”
“人家用了矿物化肥,都搭配好了,分不同的地,可惜去年没买。”
“今年买,小兰庄子上的蔬菜产量比我家的多,亏了,买化肥才几个钱啊。”
“要不说李东主有本事呢,小娘好福气。”
“别说,没过门嚷嚷什么?叫人家小娘怎么活?”
“小娘找了好人,咋看不到小娘的家人来?”
“估计是以前想把小娘许配给别人,结果却被……看中了,过来怎么见面?丢人。”
“怕是生活的不好,一家人没个识字的,见了那谁,觉得低人好几等。”
“这就是婆家势大,不过那谁人好,无须担忧。”
邻居们根据自己的猜测在互相说,永穆公主听了抿嘴不出声,小兰则没心没肺地笑。
笑着还拉住永穆公主的胳膊小声说:“小娘,咱们娘家势弱,是大唐最弱的人家,咯咯咯~~~”
“就你话多,去,看看哪里还要安排。”永穆公主拍打了一下小兰的胳膊,也抿嘴笑。
“哪还用得找我看,李家庄子的人全安排好了。倒是咱们在东市的铺子四层楼快要封顶。
卖什么东西咱们也没有,去找李郎要,他给出东西,咱们卖,卖了的钱是小娘你的。
咱自己要攒一份嫁妆,不然到婆家被欺负了可怎么办?”
小兰又提这一茬儿,她就是觉得邻居们有意思。
从哪看出来自己和小娘出身穷苦人家的?娘家人真摆排场过来,吓死你们。
永穆公主眼中露出期待之色:“应该是一些有意思的东西,适合女人用,李郎懂得多。”
她逐渐喜欢上与外人接触,内向的性格在转变,在教邻居的孩子时,自己心情越来越好。
还有邻居会送东西过来,自己再送回去一些。
倒是和周围保护自己的胡商庄子接触得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是他们帮忙警戒与干活。
第八百九十九章 品牌效应如眼前
“按照图纸,把这些制作出来,升旭的杂货铺已经成了四层楼,过上一个月装修完,可以营业了。”
李易一整天都在设计东西,除了之前给永穆公主设计的裙装和真丝的丝袜,还有别的。
包括鞋子,鞋子有跟,但即便是高跟鞋,也不是细跟的,同时不超过三厘米的高差。
就是跟与鞋子最低的地方,没有三厘米差距。
高跟鞋穿时间长了,会让人的健康受到影响。
就与后期的裹脚一样,女性的脚裹完了,其实并不好看。
穿上鞋显得小,好看,脱了鞋,脚是畸形的。
最有意思的是,人家富贵人家裹脚,穷人也裹,裹完脚还要干活,跟男人干同样的活儿。
“得定下规矩,不得裹脚,还有高跟鞋,高差不得高出一寸半。”李易嘟囔。
他有能力制订律法了,加进去就行,谁敢触犯?
此刻他叫工匠制作的是纽扣,琉璃的纽扣,后面多出来一个小圈,用来穿线。
而不是用布制作的纽襻和用铜制作的纽扣,这两种可以有,但必须同样有琉璃纽扣。
他设计出来的衣服别人看了会仿制,如何保证品牌呢?加琉璃扣。
别人能仿得了衣服,却拿不出来同样的琉璃扣,身份的象征,正品。
若是有人用其他的大的琉璃珠子,硬磨出来差不多的琉璃扣,李易也认。
那个琉璃本身就值钱,磨吧。
还有什么新颖的女士帽子、项链、用夹子夹的耳坠、手链、脚链、戒指、发夹……
这些东西可以设计出来各种形状,有发夹的话,就不用簪子来回插了。
主要是弹簧和弹片的制造,李家庄子随便能做出来好多样。
“其他的就是化妆品了,要天然的,抽屉式化装盒,加了银的铜镜,玻璃镜子还是不能使劲往外放。
女人的手提包和挎包,款式一点点往外出,同样配上琉璃,经典的是拉锁,铜制拉锁……”
李易一边查资料一边看需要什么东西,女人对这方面……准确地说是男人对这方面有需求。
包括全套修指甲的东西,天然指甲油。
要赚钱,还要高雅,引领潮流那种。
“实在不行让南曲的人去,给她们打折优惠,比如说一折,她们即便是不想要了,只要磨损不严重,二手也值钱。”
李易一样样想,既然要帮忙,必须做到最好。
让整个天下都知道,有那么一个铺子,它的东西,即便是根麻绳,也比别人的值钱。
当然,李易知道,现在最大的品牌是灞水李家庄子,李家庄子代表了品质、信誉。
砸了无数的钱、拿出去好多技术换来的。
……
天更暖和了,工匠们开始按照工部的要求制作木头轨道,不用泡沥青,多刷几层桐油就行。
沥青有毒,轨道木头泡沥青,天一热会往外渗,那个粘啊,还有味道,叫人受不了。
其实还有另一种方法防腐,用盐水泡,饱和盐水泡木头。
泡完之后再放到油里泡,用油把盐水封在木头中,过一段时候刷一次油。
这是木头砧板的处理方法,能用很长时间,若是发现脱盐脱水了,重复泡,再刷油。
但长安的轨道用不着,先拿木头,过两年冶炼炉子多了,直接上钢。
木头轨道开始铺,每个一段距离,有个枕木,不用太密集,又不是跑火车。
太密集了,马怎么办?它们落蹄需要看路。
百姓们不知道要干啥,没有活儿人站在旁边瞧热闹。
这个情况李易那个时候也有,别人下个光缆,都有人围观,知道是光缆,继续围观。
所有工地干活的时候都起铁的‘宣传墙’,不让人进去。
倒不是怕丢东西,而是担心哪一个看热闹的死在工地。
丢钢筋才多少钱?死个人多少钱?还要叫停工程。
“这不是仓库的轨道么?要一口气把东西运到城里?占道啊。”
“谁出的主意,傻,咱们去皇城喊一喊啊。”
“去兴庆宫,陛下如今在兴庆宫,大的官员也在那里。”
“走走走,至少要问清楚,现在陛下允许百姓出声。”
“对,问一下,咱们又不捣乱,咱们支持陛下,估计是下面的人瞎搞,陛下也不清楚。”
一群本来就在兴庆宫旁边的人,看到轨道都从兴庆宫旁边路过,聚集起来去喊话。
上百的百姓走到兴庆宫南门,不等喊呢,有人跑出来,你们要干啥?攻打兴庆宫?
毕构三人出来了,百姓又多了二百多个,一起等。
宋璟官最大,他看一眼站在面前的百姓:“诸位是因事而至,与此宫……”
“广平我来。”毕构站出来:“你们要干什么?有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