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不用上班了?”李隆基像个孩子一样。
“就在骊山上呆着,你庄子那点小买卖别担心,实在不行,我写信给老毕,让他帮忙照看。”
李易点点头,休息吧,休息一天,什么都调整过来了。
李隆基瞬间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跟一个小孩子得到大人的承诺,说明天不去上课,而是去游乐场一样。
李隆基等不得了,跑出去写,告诉群臣明天讨论什么,他知道李易已经有完整的规划了,就是叫别人有个事情做。
李易也写一封信,给毕构,写的并不是轨道的事情。
他让毕构梳理一下外来商人商品定位和税收取值的问题,要出三联账,不然会出事儿。
不给三联的话,里面有漏洞。
正好开春了,河运为首。
第八百八十六章 一声招呼众人来
宥州,长泽县,下泉村。
一早起来的时候,放羊的老汉带着娃儿,看着十六只山羊四处啃着春天长出来的嫩草。
十六只羊是一家人最大的财富,指望着生活。
若没有其他特殊的情况,到明年会超过二十只山羊。
包括卖掉的换了盐和粮食的羊,然后就可以给娃儿的叔叔,老汉的三儿子娶一个媳妇。
老汉盘算好了,分出去一半的羊,剩下的让娃儿养,等娃儿长大,凑更多的羊,说个更好的媳妇。
对老汉来说,有了后代,后代再娶了媳妇,就是个盼头。
一代代活下去,赶上哪一代出了个有出息的,一大家算是熬出头。
小娃儿在旁边的小山坡上找吃的,有小根蒜,或者是大叶酸,可以美美地吃一顿。
在往东北一些,是大的山脉。
此处是小山,还有山和山之间的平地与洼地,有风化了的沙子,没完全风化的石头。
以前喝水,到山脚下去拎,那里有从山上汇聚下去的水。
小河不大,却很清澈,有时候野兽也来喝。
现在呢,村子有一口井,就打在村子里,压力井,通了的竹管子相接,用了桐油和麻。
打井的人还教了怎样维修,很简单,就是压力小,说深了的水抽不上来。
有了水井,村里人就在旁边刨出点地,种上豆子。
种麦子的话犁地费劲,种稻子的话水又不够。
豆子好看管,到时候豆秧还能喂羊,豆子拿去换钱。
当然,菜还是要种的,等过些日子种高粱和糜子,煮了能吃。
老汉身边有一条二尺宽,一尺深的人工水渠。
是打完了井之后村里人一起刨出来的,下面铺上一层小石头,周围垒高了。
此刻有水在渠中流动,显然是哪家在压水,水渠会分岔,到了岔口的地方就是各家种地挖出来的水洼。
村子里有人要给自己家中的地浇水,会压井,水四处流着,把别人家的坑也灌上。
村里人轮换着压,占一点便宜、吃一点亏,无所谓。
人家来打井的也没要钱,只是说以后有队伍过来,不能拦着不准压水。
小娃儿看上去收获不错,手上抓了一大把的狗尾巴酸和大叶酸,在山坡上跑着过来。
“大父,大父给你吃,我吃过了。”小娃儿邀功一般把手上的东西放在老汉的脚边。
喊完跑到渠边,先用水洗洗脸和手,又捧着水喝。
老汉眯起眼睛,似乎觉得这一刻就是人生全部的幸福。
随即他眯着的眼睛又睁大,他站起身向远处望去,那里有不少的人,还有马、骡子、驴。
队伍行进的速度……比正常人走的快。
“上面那个老汉,这里是下泉村吗?”吆喝的声音在山中回荡。
老汉看看自己,又眯眼睛看队伍,他觉得对方不应该能发现他。
可他确定,对方就是喊他。
他深吸口气:“是~~你们哪来的?”
“我是县令曲治,县令,把你们村正郭守叫来,找人干活,种姜。”那边有人回喊。
“没人啊,忙呢,你们自己种吧,给谁种姜啊?”老汉直接就拒绝了。
你县令就县令呗,又没指望你吃喝,你还敢收我们租子?这破地方,种什么都不长。
“给李家庄子种。”
“哪个李家庄子?”
“长安灞水李家庄子。”
“等着,有人,不忙~~~”老汉喊完,把放羊的鞭子交给小娃儿,他自己朝村里快步走去。
他根本不管自己前后不一致的答案对县令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快步回村,他吆喝:“灞水李家庄子的人过来种姜,找人帮忙,快去,家家出人啊。”
村里一共就三十户人,都姓郭,听到老汉喊,纷纷从家中出来,压水的人也停了。
“拿东西,不拿东西刨地怎么种姜。”有人招呼。
大家拿着木板制作的锹和石头片绑的镢头,还有的干脆拿个带短柄的木头铲。
一个和老汉年岁差不多的人手上抓着一只母鸡的翅膀:“走了,吃人家的水,要给人家干活。”
一家出一个人,一共三十个人,他们带工具出发。
井就是以李家庄子名义给打的,到县里的时候,他们也听说过李家庄子的事情。
手上甚至还有几张李家庄子的兑换券,只是遗憾太远,见不到李家庄子东主的面。
一群人赶到山脚下的时候,队伍还没抵达呢。
大家围在一起聊天,说着为什么李家庄子跑这么远来种姜。
两刻钟之后,前头‘部队’抵达,伸手在兜里掏出来几块用毛边纸包着的饴糖,塞到小娃儿手中。
“多谢多谢,有不少姜要种,一天一人三十钱,大家卖力气啊。”给孩子送完糖的人笑着与村民说。
“啥?给钱?不用不用,不要钱,闲着也是闲着。”村正郭守急忙摆手,拒绝钱财。
其他的村民在点头,不要,虽说三十钱很诱人。
“不要钱可不行,要种好几天,你们人手不够,又找了人,一百亩地。”
李家村子的人知道因为什么,一路上找的其他村子的人都说不要钱。
他们认为喝了井水,应该帮忙。
“那也不要钱,几天的事儿。”郭守再次拒绝。
“还有西瓜秧子要种,上千亩,平日里指望你们照看,都给钱,等熟了你们口渴就选好的自己吃。”
李家村子的人又提出个作物。
郭守不敢再拒绝,工作量太大,只是他在盘算钱是不是给多了。
种的时候一天三十钱,照看用不了那些,一天给个六七钱,比自己种地赚。
等种上再说,一天一人给五钱,帮忙照看,一定给照看好了。
小娃儿不管大人要不要钱,他剥开糖纸,先把裹着饴糖的糯米纸吃掉,再含着饴糖舍不得嚼。
又等了一会儿,大队人马抵达,包括长泽县其他村的人。
“我是县令曲治。”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过来,气喘吁吁,找到了目标,村正郭守。
“是曲明府。”郭守只证明一句,没有别的话。
他这个下泉村根本就不交租子,没有租子可交,长城以北地区,都没指望过县衙门帮忙。
既然如此,你县令与否跟我们有关系吗?
曲治张张嘴,点头,对,我是县令,那个……让李家庄子的人和你们说吧。
第八百八十七章 有无组织情不同
长泽县县城中没有活儿的人,各村的人,跑到了更往北一点的地方,找到划好的沙壤地开始按照要求种植姜和西瓜。
生姜种植需要挖沟,一块块带苗的姜块埋进去。
西瓜种植也需要挖沟,用来补水,但西瓜在当下的天气状况不需要扣地膜。
由于是沙壤地,深翻耕的步骤也省了。
产量当然比不上李家庄子大棚中的高,却适合当地百姓跟着学。
符合当地情况的种植和管理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带来的牲畜此时用上,帮忙拉沟,用油布和支架制作的折叠水桶一个个打开。
百姓们拿来扁担,带水桶去挑水,第一次种,即便是西瓜苗也要浇水。
之后不用浇灌太多的水,以免影响瓜苗生长。
六七百人一同干活,李家庄子的人用带来的罐头、肉干和干菜制作饭。
一口气干到晌午,大家用发给他们的陶碗打饭。
大米饭,炖的菜直接舀在饭上,加干的咸菜条,一个个吃得眉开眼笑。
县令曲治也端着个碗,拿筷子往嘴里扒拉饭,他跟着干活了。
他并不想干活,他觉得大家全干活,包括衙门里的衙役都干,自己不干,李东主会不会弹劾。
百姓们吃着饭菜,喝着娃娃们帮忙挖野菜做的野菜汤,互相看看,突然有种不一样的感觉。
“这他娘滴才像个县的样子,别的地方有庸,大家一起干活,咱们从来不给出庸。”
郭守嚼着咸菜突然出声,他感受到的就是这个。
旁边的人连连点头,对,就是这种感觉,咱们也是大唐人,哪怕在长城以北。
县里的官员一直没给找事情,放任不管。
大家是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对以后的生活就是有娃儿了,娃儿长大娶媳妇儿了,再生了娃儿。
到时候自己死了,这根也没断。
今天不一样,原来种东西不好长,需要很多水的地,能种西瓜和姜。
往后一大片地归自己管,等长好了,明年学着种,多一个生计。
看看能不能烧窑,烧出来砖盖新窑洞,选一个好地方,多建窑洞,等娃儿长大了就有新家。
李家庄子的人这个时候拿喇叭喊:“诸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经过我家东主计算,发现有一处煤矿。
只要把上面的十几丈土去掉,就能露天挖了。这个煤矿啊热值高,就是扛烧。
就在不远处,挖了以后,教你们建窑,大家就自己烧砖。
选好的煤,送到别处卖,价钱还高,愿意学土法炼焦,我们也教。”
‘哗~~’百姓沸腾了。
咱们这里有煤?十几丈的土刨掉就能看到?
不用刨也行,咱们打进去个洞就挖了,咱们自己的家都是窑洞,会打洞。
“在哪?在哪里?”曲治眼睛瞪大,我县里有煤矿,还是好煤矿?
别地方的煤矿,挖出来需要收钱,煤面子随便运,块的不行。
我是县令,我是不是能收钱?到时候……
“大家放心,这矿啊,你们当地人自己挖,没人收你们钱,矿由朝廷直管。”李家庄子的人又喊。
曲治:“……”
他想吐血,好不容易发现个能赚钱的,怎就朝廷直管了?
“等有了煤,大家冬天就烧煤,虽说咱们的窑洞冬暖夏凉,可冬天还是冷。
修上火炕,把烟囱布局摆好,不要中毒了。
咱们有了井水,要多种草,用来养羊,别叫羊刨草根。
那边的沙子有办法解决,到时候大家干活拿工钱,用稻草格子防风沙,都会教给大家。”
李家庄子的人眼中没有县令,他在执行李易的安排。
周围吃饭的百姓看着他,有的突然就开始掉眼泪。
多少年了?终于有人来管了。
什么都教,还帮忙把以后的路给划出来,照着走就可以。
冬天窑洞里不会冷了,都说冬暖夏凉,其实还是冷,比外面暖和而已。
“等种完了姜和西瓜,到冬天来临前,大家会很忙、很累,牲畜借给你们,大家能不能挺过去?”
李家庄子的人又喊。
“能,干他娘滴咧,有好日子过啦。”郭守第一个出声。
随即其他人七嘴八舌地叫嚷,干活不怕,就怕不知道干什么。
“吃饭,吃完了快点把姜和西瓜种了,然后去找矿。”
“要有自己的窑了,烧碗,烧很多碗,烧大水缸。”
“还有盘子,去买个盘子不少钱呢。”
“到时候咱们也卖。”
“借给咱的牲畜要养好了。”
干了一上午活儿的人似乎一点都不累了,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
政事堂中,毕构等人不知道在那偏僻人少的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在讨论怎样铺木头的轨道,跟凹下去的驰道不一样的轨道。
与运煤的和仓库的相同,车轱辘架在上面跑。
从码头的仓库处的轨道上已经发现这东西的运输能力有多强。
“陛下今天没来,说是奏章给高力士,陛下今天一天都不管了,君王不早朝,何以知政事?”
宋璟抱怨,他知道李隆基身体不怎么好,偏偏不吃药。
只在李家庄子进行食疗,还泡温泉。
毕构在琢磨图纸,如何安排轨道,听到宋璟的话,问:“在李家庄子不知政事?”
苏颋于旁摇头:“李易在,政就在,陛下当然不怕出问题。”
宋璟叹口气:“不知木轨能用几年?泡不泡桐油?或者刷沥青?”
他已经知道一些需要打地基用的木头可以采取刷沥青的方法防止腐烂,却不知道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