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途愿意换马就换一次,不愿意换让马多歇几次。
  好一点的马,一天跑三百里,中途换马。
  最好的马就是跑八百里的,驿站按照不同的紧急程度给准备好不同的马。
  若是到驿站的时候没有好马,用不好的马跑,就可能把马跑死。
  只要能到下一个驿站,就不管那匹马了。
  “报纸的钱够增加驿站和买马?”毕构到现在一口面没吃呢,始终在询问。
  “赚钱,若十里一驿,不用报纸的钱都可以有利润。”李易说完地头吃饭,再聊就凉了。


第八百八十二章 费钱于途作怎想
  毕构也吃面,心不在焉的模样,他就想不明白驿站如何自己养活自己。
  换个人说,他能把一碗面扣到对方脸上,李易说,他考虑的不是可行性,而是究竟如何操作。
  等一碗面连着汤被他吃完,他还是没想出来。
  李易陪着毕构出来在外面散步消化食儿。
  “小易,你告诉我钱从何来?”毕构放弃自己想。
  “现在就有的,百姓让驿卒帮忙带信和带货,给钱,当然,都是富贵人家。
  咱们把业务展开,官驿和民驿同时操作,顺便民驿有偿服务百姓,开水是免费的。
  百姓不住宿,自己带干粮和咸菜,免费喝开水,驿站赚不到钱……”
  李易说起他那时的物流与客栈,酒店好点的,大厅里面有免费水,不好的没有,除非住宿。
  驿站主动承担,反正它得烧水给客人。
  若是百姓住宿,同样的价钱,在驿站安全,哪怕是住大通铺,一钱住一晚上,并不多。
  商人更需要驿站,找地方休息,加上货物帮忙看着,可以多要点钱。
  毕构听明白了,摇头:“不妥,百姓拿有许多的信和东西要带,赚不回来。”
  “是哈,百姓没有那么多在外的亲人。”李易笑着附和。
  接着笑容不改:“但咱们可以让人用驿站送货。老毕你看啊,哈密瓜你知道吧?吃不到?”
  “到地方就烂了。”毕构面色难看,认为李易在调侃他。
  “走三百里的快递,不,驿站,从采摘下来,到送至你手里,它就能吃。
  十里一驿,我若在当地,我会派人到长安询问谁想买,交钱,凑够一定的数量了,走驿站送来。”
  李易举个简单的例子,哈密瓜可以保存一段时间,十天半个月的。
  “价钱贵。”毕构不想花那个钱。
  “当地的哈密瓜在当地并不值钱,只要当地一个瓜,不两个瓜可以多赚一钱,剩下的全是路费。
  一个瓜你支付十钱的路费,两个瓜二十五钱,你还不想吃?
  我在哈密设立一个商行,在长安设立一个商行。
  长安商行负责询问别人要买什么,不一定非得是哈密地区的哈密瓜,也可以是其他地方的东西。
  别处同样有商行,凑一批,拿了钱传消息过去,当地走驿站给送来……”
  李易讲解,要求时间不同,加的价钱自然也不同。
  想吃岭南的荔枝,只要肯花钱,一天跑一千五百里,也在荔枝烂掉前给你送到手上。
  十里一驿,你砸钱,用快马给你跑。
  换成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的东西,路费则便宜。
  选中东西,给你用一百五十里一天的速度送,一个月内也送到了。
  对于李易那个时候,这速度就没人买了,你当你卖大型机械呢?
  在大唐,从岭南到长安,一个月内,简直快到不可思议。
  关键是许多东西长安没有,商人若大量运输,一天可走不了一百五十里。
  毕构越听眼睛越亮:“如此说来,无须非得长安,其他两个地方之间,亦可这般操作。”
  “然!到时驿站就赚钱了,你也能收到税,驿站钱多了,帮忙修修路。
  失去了土地又成了逃户的人重新入籍,在驿站帮忙,或者是从驿站取了货物,分到当地的村子各户。”
  李易在说快递服务,他没有飞机和汽车、火车,只能走驿站的路线。
  “待我回去想想。”毕构晕乎乎地走了。
  李易歪歪头,根本不在乎毕构想不想得通,此事必须去办。
  十里一驿,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物流速度,又可以赚到钱来修路。
  各地的物资往来加快,本应烂在地里的东西变成钱。
  经济的发展就是这样一点点实现的。
  以前通过邮政送包裹的人,从来都不催促,因为没用,一个包裹送上一两个月属于正常。
  如果现在大唐十里一驿能够组建完毕,它的小件物流速度就是李易那个时候八十年代的邮政速度。
  关键是可以加急,比如送信,肯给钱,那就快一点。
  “平日利民,战时利军。”李易嘟囔一句。
  ……
  毕构回政事堂了,状态还是不怎么好。
  宋璟和苏颋已经习惯了,每一次毕构说去找李易问事情,回来都是这样。
  “隆择如何?可是能大唐百姓都有免费热水?”宋璟笑,他不信。
  果然,毕构摇头:“做梦,不过等过上一两年,你想吃岭南的荔枝,我能让你吃到没烂的。”
  “我还是觉得喝免费热水比较容易实现。”宋璟认为喝水比吃荔枝容易。
  吃岭南荔枝,马要怎么跑?半路上有人给准备马?
  “最近的驿站都是二十里一驿,路不好的地方,甚至三十四里才有一驿,除非你十里一……”
  苏颋附和着宋璟说,说着说着他停下来。
  毕构在那里点头,还伸出个大拇指,意思是你很厉害呀,对,十里一驿。
  “还是不可能,需要太多的钱,大唐财政收入是提高了,却无论如何养不起那些个驿站。”
  苏颋自己再次否定,一个驿站要安排人,还有马和种苜蓿草的田地。
  岂是说加就能加的,怎么不说五里一驿?
  “这样操作……”毕构把李易的话用他的语言说出来。
  包括官民一体驿站,商行于各地询问情况,利润分配,收费模式。
  听完他说的内容,宋璟二人沉默了。
  想法太过大胆,自己琢磨还真行,稍微有点钱的人愿意多花钱吃到以前吃不到的东西。
  比如冬天的牡蛎、干的虾、海米,在长安就卖得不错,据说宋王得到的利润很高。
  若是压低宋王的利润,相信百姓们吃的更多。
  大棚蔬菜贵不贵?百姓还是会买,因为有钱了,愿意花在吃上。
  还有海白菜,同样不便宜,都是宋王的买卖。
  百姓如果从海边直接买到干的海白菜的价钱低于宋王在长安城卖的价钱,保证要从驿站购买。
  要到什么季节了,哪个地方产什么东西,在长安的商行派人去询问。
  别人想买,先拿钱,到时候一批批就送来了。
  保存期短的贵,保存期长的相对价格低廉。
  “照此说来,钱都花在路上了,卖的人赚到的少,买的人更多的是在支付路费。”
  宋璟察觉出交易中的问题。
  “对。”苏颋表示认同,花钱花的冤。


第八百八十三章 人心不变有平台
  毕构慢悠悠泡了壶茶:“路上的钱给谁了?驿卒拿了钱难道不花?牲畜吃料,牲畜在哪养着它们不吃饭?总归是要用。”
  他觉得两个人突然变傻了,什么就花在路上?
  “可是……”苏颋想想,发现毕构没说错。
  路费是驿卒赚去了,牲畜养着就得吃料。
  “还能收税,然否?”宋璟提到关键的问题。
  “然,另有额外的利润,未分配出去的利润,用来修路。
  十里一驿,只要那个驿站多赚钱,修十里路的钱就有了。
  有的驿站多赚,有的驿站少赚,额外利润,统一调配,给少赚的驿站补贴修路钱。”
  毕构自己想到了,不用再问李易。
  而修路,有利于商人运输货物,没有驿站快,却是主要运输力量。
  如此朝廷省下一笔修路的钱,可用在其他地方。
  宋璟没想到毕构去一趟,又搞出来大事情了,他叹口气:“李易还是在推商业。”
  “不,小易是在帮百姓互通有无。东西烂在地里好,还是卖钱好?”毕构不承认李易是为了钱。
  若是说他,他觉得自己可以为了钱,李易又不能从中赚到多少钱。
  “隆择可想过商人到地方压价收购,再到别处高价出售?
  若当地百姓不愿意以低价卖给商人,商人就不收了,东西还是会烂在地里和树上。”
  苏颋说出来曾经李易那个时候的实际情况。
  别看这里是大唐,大唐一样知道人性和人心。
  毕构愣了,愁,指望商人不追求利润,就跟希望马不吃草还能跑一样。
  宋璟笑了:“李易早打算好了,那不是有商行么,商行他控制。
  如某个地方的野果子,商人收购一钱要买十斤,辛苦采摘的百姓想一钱两斤卖掉。
  商人不同意,正常来说,野果子要么烂了,要么以十斤一钱的价格卖给商人。
  李易的商行可以先问长安百姓要不要买,一斤三钱。
  长安百姓若买,地方上的商行用一钱两斤来收。
  再走驿站,以更快的速度送到长安百姓手中,想压价的商人还能压?”
  宋璟说的是平台的作用,跟李易那时的网络销售平台一样。
  收购商恨得牙痒痒,当地的百姓自己就在网上卖了,少了中间商,邮费稍微贵一点而已。
  终端买的人比去附近市场上买还便宜,收购商的垄断就被打破了。
  曾经别的商人想收,还有人自己收粮卖,他们就打人,还找关系抓人,之后收粮的被无罪释放。
  变成了物流系统,收购商还敢打物流大集团的人?
  换成李易没区别,他成立的商行,地方收购商动手,那可就好办了,是你先动的手哦。
  “等着吧,势在必行。”苏颋明白,李易话放出来,保证去操作,又不难。
  “老夫要多活几年,看看。”毕构怕死,他怕见不到大唐繁荣的那一刻。
  “现有的驿站之路要扩张,把没有驿站的地方安排新的驿站,可收逃户,来,我等研究一下。”
  宋璟同样愿意看看,他讨论的是驿站规模。
  只有在重要的地方,才会有驿站,标准是二十里一驿,实际二十里可能中间有河与山。
  还有的地方二十里根本设不了驿站,没地方放,路险。
  悬崖上的栈道,怎么中间安排个驿站?要花多少钱?
  现在李易给出赚钱的方法,驿站网络要完善,跟京兆府的水网一般。
  栈道,砸钱,砸出来一个个驿站,马不能跑,用人跑。
  跑一段路,到驿站换人跑。
  不就是钱嘛!有李易在,不愁钱。
  三个人讨论,觉得人少,不够,又把政事堂的其他官员拉进来,开常委扩大会议。
  他们把事情一说,被叫来的官员傻眼,想法太……太……
  “是李东主想的吧?可行!当初建水网,大家都认为是异想天开,水网建成,才知道没错。”
  一个官员小心翼翼地说出心里话,他不认为如此大胆的想法会是三个宰相能有的。
  毕构三人郁闷,如今但凡有个好主意,别人就认为是李易所出。
  “瞎说什么大实话。”此官员旁边的官员拍了对方一下,压低声音提醒。
  转过头他笑着说:“三位宰辅果然心怀天下,此计好哇,我就想不出来。”
  其他官员跟着附和,给宰相们一顿猛夸。
  毕构三个:“……”
  宋璟作了六次深呼吸:“看看具体应该如何部署,办法确实是李易想的,不过我等要比他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多。”
  事情很快传到李隆基那里,李隆基吩咐,等那些人的细节研究好了,报一份上来。
  等下午了,才有几张纸送到,李隆基看一遍,赶紧下班,今天耽误了,午饭就吃了一个猪肉夹馍。
  到李家庄子,发现人没了,说是已经提前走了,到温泉那里等他。
  他又匆匆赶过去,到地方,王皇后带小家伙在温度不高的地方泡着。
  李易在炸串儿。
  干牡蛎和干扇贝发好的串儿,用亚麻籽油炸,旁边的盘子里摆着脱骨的烤鸭,都撕开了。
  “三哥回来了?煲的银耳甲鱼汤,你再调养两天就好了。
  今天的炸串儿不蘸辛辣的东西,放一点盐就行,
  愿意蘸,就蘸鸭子肉应该蘸的甜面酱和豆豉酱调和的酱。”
  李易边说边把东西摆好,可以吃了,还炸了一些豆皮和五花肉。
  他每天给李隆基进行食疗,全搭配好了。
  “辛苦易弟了。”李隆基知道自己因为不想吃药,让李易额外付出时间准备饭菜。
  “不累,我一天闲着挺无聊。其实我想去琼州那里看看,快速解决土著和山民的问题。”
  李易说着把东西搬近一点,王皇后带小家伙去换衣服。
  “你处理那点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