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明明知道怎么回事儿,但他们不在乎对错,他们考虑的是自己的意志。”
“收拾他们?”毕构知道啊,可是自己是户部尚书。
“收拾完他们你还有威信吗?我给你出主意,这事儿好解决。”李易又拿过来一张纸擤鼻涕。
第八百八十章 一举两得应早知
毕构终究没吃馄饨,而是吃了热汤面,还吃了两个茶叶蛋,摸着肚子走了。
他不怕吃撑了,他把热汤面的汤给喝了,一会儿就消化掉。
“叔叔,那些官员实在太可恨了。”刚才在旁边吃饭一直未出声的王皇后此刻忿忿道。
“人啊,都是一样,想自己说得算,家庭中的几个孩子互相之间还争话语权呢,何况官。”
李易对事情的本身不以为意,哪都一样。
官员能向百姓主动妥协吗?不能。
如果能,说明事情闹大了,上面知道了。
或者是百姓要把事情闹大,并且有能力闹大。
“要我说啊,就应该直接收拾官员,何必还给他们面子?”王皇后还是不满意。
“是帮老毕忙。”李易解释一句。
……
毕构吃了一碗面,感觉浑身暖洋洋的。
命令车子直接去盖房子的地方,同时派人通知几个户部的官员。
车子到地方的时候,好几个简易房都盖完了。
有两个人在这里添置东西,主要是普通木头的桌子和稻草垫子,天暖和后,晚上有人守着。
几个户部的小官没想到事情真的被毕宰辅给管了,他们心中忐忑。
没用多久,得到消息的梁掌柜等人赶过来,同样忐忑,没想到一件小事儿,惊动了宰辅。
杨环晋和黄贤荣一行人又凑热闹,他们没有事情做。
在长安买的货物比较多,在等黄河水。
小部分的货物已经派人走陆路送回去了,他们不着急。
“见过毕宰辅,”两个人在李家庄子食堂与毕构说过话。
毕构跟众人点点头,指指新的简易房和那边低洼的地方:“你们的事情老夫知晓。”
户部小官和梁掌柜等人互相看看,双方极力保持镇定。
“我们行事,不管是行善事,还是官府利民之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多思考、多分析、多研究。
洼地易积水,高地牲畜味道易飘散,要全盘考虑,综合利用,合理安排。
人在高地呆着,洼地建个牲口棚子,用来安置牲口。
洼地的牲口棚子事情要落实下去,由户部操作,其他地方亦要监督建单独牲畜棚。
夜晚的时候可把牲畜牵到人住的地方拴好,以免牲畜挣脱绳子跑掉。”
毕构各打五十大板,批评双方考虑问题都不够全面。
顺便额外增加一些支出,让临时的地方更方便。
有利于百姓使用,显得更人性化。
批评一下,转头毕构又对梁掌柜等人露出笑容:“有诸位行善举,百姓便可得利,朝廷更容易管理。
诸位之事,老夫当上表于陛下,给予奖赏,不可让行善之人寒心。
你们为朝廷增加了税收,又帮助朝廷解决了许多就业岗位,老夫在此表示感谢。”
毕构说着抱抱拳,算是行礼了。
梁掌柜等人赶忙回礼,显得受宠若惊。
倒是杨环晋几个人很诧异,心说你们和李易关系那么好,见李易的时候也如此激动?
转而一想,他们又明白了,梁掌柜等人是给毕构面子。
几个户部小官有点遗憾,没收拾人,同时又很开心,宰辅帮自己做主了。
“有诸位在,京兆府会越来越好,大唐会越来越好,诸位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朝廷忘不了你们、大唐的百姓忘不了你们,大唐的繁荣,功劳必定有你们的一份。”
毕构又鼓励一番,观看施工情况,对施工的速度给予称赞。
他说,在当前形势下,官民一体才能促进大唐向前,把握现在的好时机,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寒冬终会过去。
他亲自坐在草垫子上感受下舒适程度,对草垫的编织大力赞赏。
他说,手工业的进步,使百姓增加了生活物资,提高了百姓生活质量,未来,集群化手工也必然成为主流,要重视、要推动、要保驾护航。
梁掌柜和户部官员等人认真听取毕宰辅的讲话,纷纷表示,毕宰辅高瞻远瞩的讲话对于他们将来的行事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
他们必将团结在以陛下为核心、以各部为主导的指示下,以大唐百姓需求的情况下,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唐朝廷的指导思想。
毕构在一片欢送声中结束了此次基层访问,上车离开。
回到政事堂,宋璟和苏颋从自己的办公室出来询问情况。
“小易给出的主意,双方情绪都照顾到,顺手完善下免费汤棚子,效果不错。”
毕构把过程讲一下,知道以后双方会互相妥协,自己去讲话的目的就是这个。
宋璟低头思忖:“其实我等能想到同样的办法。”
苏颋摇头:“我想不到,我只会认为行善也要按照官府的安排来做。”
“可惜免费汤只能在京兆府用,离了京兆府则不可。”毕构对棚子十分看重。
免费汤的事情,使许多京兆府百姓得到了实惠,朝廷花一点钱。
顺便在棚子里卖其他的东西,包括牲畜吃的草料需要购买所赚的钱,基本上保持收支平衡。
百姓有了随时的帮助,不会喝生水生病。
夏天走路不中暑,冬天更不存在冻死在路上的情况。
京兆府的百姓始终有活计来做,收入提高之后,消费跟着提高。
商铺赚到利润后,愿意交税。
按照小易的说法叫良性循环,朝廷财政收入在增加。
换到地方,免费汤放出来,百姓不用干别的了,天天跑过来喝汤,该没钱还是没钱。
地方衙门提供免费汤,属于纯粹的财政支出。
而且地方若报账,你也不知道地方上免费汤真正花掉多少钱。
要求地方用骨头汤,地方不用呢?
要求地方给免费开水,水不给烧开呢?
明明烧一锅汤,已经够周围的百姓用了,地方非要说人多,烧了十锅汤,怎么算这笔账?
“何时大唐各地的百姓赶路皆有一口干净的水?”毕构定了一个目标。
“去问李易,他主意多。”宋璟想到李易挑衅,怂恿毕构过去。
苏颋使劲点头:“对,他不是厉害么,看他如何处理,就说所有的百姓需要一口干净的水。”
“明日吧,今日跑来跑去太累,晌午想吃炒饭和热汤,早上的一碗面不错,却饿得快。”
毕构摸摸肚子,感觉有点饿了,早上吃面的时候喝的汤多。
第八百八十一章 驿站多增能自养
李隆基还是上班开个早朝就回来,再次去温泉泡,他要把自己的病给泡好了,不吃药。
百姓给李家庄子送茶,按照前两年的经验,百姓自己会提前分好茶叶。
庄子上的人随便看看,一般情况不会出错。
百姓不可能故意把不好的茶放到好的里面,万一被发现了,还怎么作人?
梁掌柜等人继续盖简易房,比去年的结实,能承受住风雨,选高的地方。
周围还挖了排水沟,低的地方建牲口棚子。
一般情况,应该是上下结构和前后结构,跟驿站差不多。
下面是牲畜,上面住人。
前院住人,后院是牲口棚子。
如此方便看管,杜绝牲畜被偷。
这样的驿站环境不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官驿,能对付就对付一下。
驿站有自己分的田,用来种草,喂马。
有时候他们也种点别的东西,偷摸补贴自己。
哪个地方的百姓想给其他地方送信,驿站的人会安排,额外收一份钱。
送去了信没找到人,还会跟这边的人说,告诉对方没找到,钱不退。
一般情况下都能给送到,驿站的人也很讲究,拿人钱财,忠人之事。
甚至可以帮忙把制作的衣服和纳的鞋子给送到指定的人手中,如此才能长久赚这份额外的收入。
当然,对驿站的要求也高,该多少天送到的官府的信,晚一天就挨打。
要求用腿来送信的人,一天走五十里,路可不是那么好走。
所以安史之乱后,吐蕃压迫投降的驿卒过甚,人家就起义了,干啊、打呀、杀!
驿卒本身就有马和驴等牲畜,即便没有的,人家一天可以跑五十里。
一群驿卒快速推进,把吐蕃给打懵了。
估计这才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闪电战,虽然最后还是被镇压了。
历史上记载是:起义者有同天落,迅破州城,杀吐蕃官将多人,守将节儿,吐蕃僧官大德逃匿。
像从天而降一样,一路疯狂破城,就是这么快。
不过现在大唐的驿卒没有人起义,待遇还算可以。
尤其是他们听说了,今年就有很多地方会自己印刷报纸,赚到的钱补贴给他们一倍。
一倍呀,以前日子就能过下去,包括支出,突然多了一倍,怎么花?
不用想,保证是大家分一部分,不然用不完。
如是,第二天一早,毕构又逃班了,还是和李隆基擦身而过。
“面,昨天的面。”毕构吃热汤面吃上瘾了。
等吃上,他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如此,百姓生活安乐。”
李易认真地看毕构,想知道对方是不是在开玩笑。
他那个时候都没有随处的免费热水,很多理论上提供免费热水的地方并不提供。
甚至找好长时间才能找到一个公厕,不然就得去别人的饭店里买点东西,或者去免费提供厕所的连锁店。
现在要求在大唐上厕所不是问题,路边有地方,可是免费热水跟京兆府学……
“老毕,增加驿站吧,今年报纸在非边关地方的州府全铺开,重要的县中更是设点儿。”
李易没提大唐遍地免费热水的事情,说驿站。
“边关州府为何不设?当地百姓不需要教化?驿站也不在边关州府增加?”毕构找出问题。
“驿站增加,报纸不设,边关地区细作渗透厉害,大唐有重要的事情,在报纸上体现出来,敌人就知道了。”
李易耐心解释,怕消息外传,重要的事情会由长安派快马送往各地。
有的时候,看着无关军事情况的内容,实际上能从中分析出来。
“驿站苦累。”毕构算是认可李易的说法了,他又提增加驿站的事情。
驿站多,自然驿卒也多,但凡有点办法,没人愿意去当驿卒,有的驿卒甚至是被强征。
比如一个村子里必须出四个驿卒,村子自己看着办。
“马多了就不累了,报纸给驿站额外补偿一倍的钱,难道都是用来吃喝?买马。”
李易当然知道驿卒累,尤其是用腿跑的人,一天五十里,在大路上不携带东西跑,还行。
带着东西,每天跑半个马拉松,有的路还是上下坡,需要过河的时候得换船。
跑几天当锻炼身体,天天跑,工作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没有跑鞋,也没有减风阻的衣服,路边没人给递巧克力和运动饮料。
没有欢呼声,更找不到陪在旁边的救护车辆。
要是骑电动车,一天跑个六七百里也行,前提是有地方给换电池。
“要多少马?加多少驿站?”毕构动心了,他知道李易既然敢提,就有打算。
“十里一驿,官驿带上民驿,这样就有热水喝了,十里还走不过去?
那样不如在之前的驿站呆着休息,把体力恢复了再上路。
遇到一些必须由人来翻山的地方,人跑十里总比五十里强?十里可以极限跑。”
李易考虑到了路难走的地方,骑马的驿卒有时也得下地跑。
毕构在算十里地自己需要走多长时间,很苦恼,他知道路和路不一样。
要是在长安城里走十里,显然不是太累。进秦岭,十里会把自己给累趴。
李易在旁边又说:“十里一驿,传递情报可以一天跑出来一千三四百里。”
“果真?”毕构对这个速度比较敢兴趣。
“上马就极限冲刺,十里之后换马,继续极限冲刺,跑过人跑的一段路的极限冲刺,一天一千四百里没问题。”
李易在计算马的速度,马能达到五十多公里,但你不能让它用这个速度一直跑下去。
跑十分钟,马就受不了了。
那么跑五六分钟,绝对没问题,估计马还挺高兴呢,撒欢儿跑一回,过瘾。
平时马不用跑那么快,不好的马,一天跑一百五十里即可。
中途愿意换马就换一次,不愿意换让马多歇几次。
好一点的马,一天跑三百里,中途换马。
最好的马就是跑八百里的,驿站按照不同的紧急程度给准备好不同的马。
若是到驿站的时候没有好马,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