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4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孩子对这种空间和温度最为敏感,很多人小时候都会如此,喜欢呆在角落。
  还愿意在被褥里钻来钻去,看着一盏暖色的灯亮着,慢慢入睡。


第八百七十六章 当地雇人亦可行
  “一到关键时刻就折腾,老夫上哪里找人去种姜?”
  专门划出来一万亩地的毕构在发愁,地有了,今年种一百亩,谁去种?
  京兆府的百姓身体好的去给沙漠修井,其他的人种棉花的种棉花、侍弄大棚的在侍弄大棚。
  被雇撒石灰的撒石灰,这不清明了么,大家又开始采茶叶。
  以前是外来人口没活干,现在是加上外来人口不够干。
  已经放宽了外来人口入京兆府的检查,只要不是被下了海捕文书的人,有没有户口和介绍信都无所谓。
  来吧,干活,赚得多。
  毕构发愁,他以为需要他来安排人手,李易出姜苗和技术,双方对半分。
  实际上李家庄子已经派人拉着用棉被盖好的姜苗出发了。
  李隆基早上去开完朝会就回来了,他其实不想去,没什么大事情。
  王皇后给他推出去的,告诉他不去不行。
  今天不去,明天也可能不去,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坏习惯。
  李隆基就去了,简单地开完朝会,把奏章扔给高力士批,他不管。
  他其实更想把奏章拿回来让李易批,保证又快又好。
  回来的路上他看到李家庄子出发的队伍,进庄子找到李易:“不等户部安排?”
  “户部?老毕?他找不到人手,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他以为京兆府没人会愁。”
  李易压根没指望别人,这等小事儿,随手便处理好了。
  “易弟有人手。”李隆基也觉得不好找人。
  “当地有人,那里穷,当地人喜欢养羊,养山羊,越是土地贫瘠的地方,山羊越多,好养活。”
  李易介绍另外地方的人怎么生活,山羊吃草刨根,对土地植被破坏性大。
  山羊又比绵羊好养,用山羊皮制作的衣服更值钱。
  当地人会一年四季养羊,偶尔种一点菜,日复一日。
  再赶着山羊去卖,卖的时候希望粮价低一点,再低一点。
  李隆基没去过那边,别看距离很近,他比较好奇:“不种庄稼?”
  “今年会种,种大豆、高粱,因为有水了,打的井深一点,只要你不阻拦他们,他们会自己压水、挑水。
  有时候百姓需要的是指引,你告诉他们如何做。但凡有点改变生活的希望,他们就努力。
  当若是放在长安城中则不同,游手好闲的人依旧存在。”
  李易当然知道人性是什么样的了,唯一庆幸的是,国人比别的人更听话。
  李隆基发现自己又被教育了,他笑了:“羊吃不吃姜长在地面上的苗?”
  “吃呀,不过养羊的人会约束好,他们不敢叫羊把姜苗给吃了,正如不会允许羊吃西瓜秧子。
  我敢打赌,以官方和李家庄子名义种的东西,当地百姓会偷摸帮忙看守。
  等西瓜成熟,他们又会偷摸吃,包括种的姜,仅仅是吃,不拿去卖。”
  李易也笑,他就见过,有家在葡萄园附近的人,葡萄园周围若不打围栏,附近的人就帮忙照看一下。
  等葡萄成熟了,保证偷,偷几串拿回家吃。
  那都是什么时代了,更不用说现在。
  东西种在那里,没人管,百姓看着担心长不好,那不可惜了么,很朴实的想法。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帮你浇点水。
  看西瓜逐渐长大,有成就感,等熟了,自己吃一个吧,口渴。
  “竟会如此?”李隆基从未真正在基层干过,感觉挺有意思。
  “三哥,那个打好的井也是,上面搭上棚子,不是压力井的用辘轳。
  周围的百姓会取水,顺便修棚子、修绳子,还会搬来石头把井周围围上一圈。
  当地要是有会狩猎的人,还要挖一个浅的小水洼,同样在下面铺石子。
  等野兽过去喝水,或下套,或用弓箭捕杀。”
  李易讲着百姓的心中那点想法,他们会把井当成他们的东西去维护。
  有如他那时的西北天然气产地,企业去开采,然后铺管道。
  企业会专门留出来一个小的阀门,当地人用大塑料袋子去装,装一袋子气,其实很轻,能烧几天。
  有人开车要是过来偷气,百姓见到了一准儿举报。
  然后他们自己去拿气用,还上过新闻,之后不了了之。
  企业默许,否则不留那个阀门不是更好?
  当地人知道气有多危险,不过用大塑料口袋装,即便是突然烧了,也不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企业和当地居民达成了一个说不出口的协议,民众免费去接气,顺便帮忙看管道。
  现在是大唐朝廷和李家庄子与那边的百姓进行同样的默契协作。
  雇佣他们种姜,他们得一份钱,雇佣他们种西瓜,他们得一份钱。
  平时给一点钱,他们帮忙打理,他们自己需要的时候挖出来吃。
  “若派专人守着会如何?”李隆基较真儿。
  “付出的更多,必须要让当地人守,外人去守,属于敌对关系,会激化矛盾。”
  李易摆摆手,不行,越守损失越大,甚至能打起来。
  李隆基微微点头,表示明白了:“到时候教他们种姜?”
  “不,不能让他们自己种姜卖,只能雇他们,他们自己种了姜,会偷我的姜去卖,损失的可不是一丝半点了。”
  “别人自己种姜呢?有钱的大户去种,如何是好?”
  “当想种姜的人多了的时候,地是咱们的,可以租给他们地,为他们提供姜苗与种植技术,然后收购他们种的姜再卖。
  咱么自己就不种了,从生产方变成中间商,赚差价。
  或者是增加种植面积,把百姓的生姜一同进行销售。”
  李易拿出来的是联产合作社模式,他一直没说的是育苗技术。
  他负责选苗、育苗。若教给别人,别人投入太大,还不好控制。
  “今年在河南府选了一些官地种上棉花,等收获后,你要出钱买,再加工,朝廷收购。”
  李隆基突然提了一件不相干的事情,河南府种棉花了,棉花种子多,就多种。
  “不如朝廷让李家庄子加工,然后给加工费,这样朝廷能节省钱财。”李易给出另一种模式,代加工。
  他要上大量缝纫机,先接朝廷的活儿比较好。
  “不,就是让你赚钱。”李隆基摇头。


第八百七十七章 公共交通小面值
  “我的钱够用即可,多了还是要拿出来。”李易不在乎赚棉花加工的钱。
  “拿出来是你自己的事情,该赚的钱为何不让你赚?”李隆基坚持。
  “成吧,赚就赚。等天再暖和一下,卖自行车,会有一大笔钱入账,还不用交税。”
  李易不纠结棉花的事情,说起自行车。
  李隆基顺着问:“好的轴承用在独轮车上是否可让独轮车更易行进?”
  “轴承的价值远远超过独轮车,能用上新轴承独轮车的人又何必去推独轮车?”
  李易笑了,这就跟开超跑送外卖一样,纯粹是闲的,为了体验生活。
  而且木头的独轮车其实挺好,淮海战役就是用小车给推出来的。
  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上显示,百姓为支援前线,用马车、驴车、独轮车、担子,把物资源源不断送过去。
  当时的独轮车就是木头的轮子和轴,哪里来的金属给用。
  “三哥,其实想加快速度有办法,长安城中铺木头轨道,像黄河壶口瀑布一样的轨道。
  包括铁矿和长安码头仓库使用的,一匹马能同时拉很大重量的东西和人。
  只要别把马累到,轨道在长安城中纵横交错,百姓就有了公共交通。
  从城西到城东,带多少的货物,按照标准给钱……”
  李易开始介绍起他的新思路,公共交通。
  几年前,百姓从城西到城东,带几个包裹,管他要一钱的车费,他不会给。
  他宁肯自己走,一钱可是不容易赚。
  现在同样的包裹和路程,一钱的话,百姓保证愿意,节省下来的时间和力气去干活,能赚好几个一钱。
  跟京兆府各县百姓为什么夏天用轮船、冬天用爬犁一样,他们觉得时间等于金钱。
  像种大棚的,早上天不亮就点蜡烛进去摘菜,然后盖上保温的东西运往长安卖。
  速度慢了到地方菜都蔫了,或者是早上出发,天黑才到,等明天再卖?
  只能用爬犁来拉,早上出发,中午前赶到地方,趁着新鲜卖个好价钱。
  还有家中给李家庄子做工的人,到长安和回去,都是花钱。
  走过来两天、三天,没被冻死,再回去用同样的时间,少干多少活儿?
  “交叉的地方怎般处理?”李隆基想到轨道,就想到横竖十字交叉。
  “留一点缺口,只要轱辘足够大,就不会掉进去,无非是到地方稍颠一下。”
  李易见过铁路十字交叉的图片,就那么干的。
  “若是转弯呢?”李隆基还有问题。
  “设计弧度轨道,马控制好就没问题。”李易不认为这属于难题。
  有轨电车他曾经坐过,过直角弯,一个弧就走了。
  “收费情况呢?”李隆基问起具体的操作了,他已经决定铺轨道。
  这东西速度快,只要动员起来,两三天就能把木轨给铺上,然后提高长安百姓往来速度。
  甚至可以沿着去京兆府各县的主路铺一下,马拉有轨车速度快。
  但跟长安到洛阳的不一样,那条路属于驰道,车轱辘还是原来的车轱辘。
  新的用好轴承,搭在轨道上,一匹马可拉好几辆车,或者两匹马固定好距离,同时吃力,一前一后拉好几辆车。
  李隆基已经学到了科学术语,这叫变滑动为滚动,减少摩擦力。
  李易想一想:“至少得把马的饭钱赚回来,马很辛苦,别往死里累。
  如果马还能工作二十年,考虑马的价值,把这个钱也算进去。
  车辆的磨损,成本回归,同样算进去。
  孩子有一个免费线和一个半价线,货物有个重量线和长宽线。
  一般从城西到城东一人一钱可以,人越多,不空跑,钱就赚回来了。”
  李易在说的就是公交车的车费,不看孩子的年岁,看身高。
  李隆基别的听明白了,关于孩子半价有疑问:“一钱从城西到城东,从城南到城北,半价怎么算?”
  “我已经设计好了钱以下的货币,分,一分、二分、五分。
  现在京兆府是生产力优先于需求,东西都在降价,别看收了税。
  等新稻出来,米价更低,我要买米就买一斤,一斤米低于一钱的时候,用分。
  在没有超发货币的情况下,大唐的经济发展会更好,货币的价值要提高。
  需要出现小额面值的钱补充流通过程中的缺漏与不足。”
  李易准备妥当了,并非专门为公车准备。
  李家庄子的兑换券始终没超发,都是有多少实物当抵押发行多少兑换券。
  李家庄子仓库中的金锭、银锭、铜锭,堆了一个地下仓库又一个地下仓库。
  李易的实际钱财比大唐多出来好几倍。
  不过那些钱财不属于他,他已经发行完货币了。
  很多货币放出去是以贷款模式,就像买衣服的那个,还有轮船、雪橇制造。
  慢慢的会回本,在回本的过程中继续外放,只是回报期长一点。
  跟国债一样,持续的贷款利润,或者说像银行。
  跟银行的区别在于,银行遭受挤兑就完了。
  李家庄子不怕,有足够的抵押品把发行出去的兑换券全部给抵换。
  生产力提高,货币不超发,许多商品的价格要变低。
  李隆基看看李易,除了点头,没啥还需要问的了,人家提出来的时候,后手早已跟上。
  “印吧,够成本钱吗?”李隆基想到了印刷成本。
  “一分的现在不够,不过李家庄子有一部分钱是放贷形式发出去的,可以补偿印刷货币成本。”
  李易对货币成本无法直接控制,却能通过增益来弥补。
  只要生产技术够好,转化的生产力够强,货币在金融方面的通胀就能被压下来。
  税收、商品利润、贷款利率,本身就是推动通胀的社会活动。
  而同等面积的土地作物增产和手工业效率的提高、养殖成本降低,又会把通胀给打下来。
  当生产力足够高,而货币不超发,通胀速度比不上商品数量的时候,就是商品降价的时刻。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大唐百姓享受福利的时刻。
  跟大家拿着钱不买东西的通缩不是一回事儿,通缩可就麻烦了,一旦通缩,必须采取其他手段。
  暂时不存在这个危险,李易就不说。
  等哪一天有人联合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