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谁呀你给我们做主?你凭什么一笔勾销?我还想打一顿呢,我买了五十钱的,想要卖一点。”
有刚刚赶过来的人不答应,他想买便宜的,然后卖一大部分,赚钱。
“他和我一起的。”永穆公主帮忙说话,眼睛亮亮的,李郎果然厉害,真的有大纸包。
“啊?小娘你……你有主儿了?”旁边一个年轻人露出难过的神色。
“没主儿也瞧不上你,你想什么呢?”邻居过去拍年轻人脑袋一下。
越来越多的人拿着叉子、棒子、之前买的胡椒粉跑过来。
“有,还是没有?”李易又问向十二个人。
“东西很值钱吗?我要三倍胡椒粉的价钱。”卖胡椒粉的人眼珠子转转,抬价。
“看样子是有,一半胡椒粉的价钱,我全要。”李易满意了,降价。
“两倍也行。”对方紧张了。
“胡椒粉一成的价。”李易再次降价。
“就按照刚才说的,胡椒粉的价钱,有,还有很多。”对方妥协。
李易摇头:“胡椒粉半成的价钱,卖还是不卖?卖假货是什么律来着?
哦,是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帛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不牢谓之行,不真谓之滥。即造横刀及箭镞用柔铁者,亦为滥…
得利赃重者,计利,准盗论。贩卖者,亦如之……”
李易把唐律疏议的内容给背下来,告诉对方犯的事儿有多大。
对方……没听懂,反正觉得问题很严重。
小兰出声:“就是告诉你们,卖假货的用大棒子打后背六十下,往死里打。
赚的钱多,就算盗,最轻都是流放,重了就砍脑袋。
负责造假的算,卖的人也算,还有你们合伙欺骗,更算。”
“给你,给你,不要钱了,你放过我们,哇~~!”妇人一屁股坐地上大哭起来。
永穆公主的邻居们看向李易的眼神不一样了,有学问啊。
“谁?谁?哪个卖假货?”衙役来了。
“完啦~~”妇人哭得更厉害了,人来了,来不及了,白给都不行啊,要挨打呀,会打死的。
“有没磨面的是吧?去看看。好的话,别的方面不用你们管。
诸位,你们的损失我给赔,赏个薄面,就别追究了。
我需要他的东西,很重要,将来对大家也有好处。”
李易向邻居们抱拳。
“你以为你是谁?你说不追究就……兄弟们,咱们出来干什么来了?”
领头的衙役边说边走到李易面前,等看到李易的相貌,扭头使眼色问。
“有人家丢了鸡,我们来找鸡。”
“对,丢两只呢,可了不得,下蛋的母鸡。”
“赶紧去找吧,可别耽误了。”
“走走走,快走。”
一群衙役说着话就跑了,办正事去了,找鸡。
“如何?”李易又问十二个人。
他们看看远去的衙役,又瞅瞅李易,悟了,还能如何?给。
“晌午了,先去吃饭,回头安排人跟你们去取,这些东西……一百缗买了。”
李易看着一个个袋子,里面真正的胡椒粉大概值一百缗,假的不给钱了。
转过头,他对其他邻居说:“一共就这些,买了多少的自己过来装胡椒粉,多了就当是送你们的。”
“今天中午吃什么?”李易在邻居们高兴的时候问永穆公主。
永穆公主摇头:“不知道哇,是炒菜吧,我其实想喝羊汤。”
“你是看到胡椒粉了想喝羊汤,你去一趟我家,告诉家里,送羊汤过来,多少人你数一下,家里有煮着的汤。”
李易指着一个护卫,让对方去。
对方二话不说,找匹马上去,往李家庄子跑。
“诸位,咱家喝羊汤,我带几包胡椒粉,剩下的你们分。”李易蹲下折纸包胡椒粉。
“你拿走一袋,剩下的够我们分了。”
“对呀,衙役是不是认识你啊?”
“不对,衙役怕你,你究竟是谁?”
“保密,我拎走一口袋。走了你们十二个,进去喝羊汤,跟我说说怎么回事儿。
知道你们进货的时候出了问题,又不想赔钱,才琢磨这么个办法,挺会算计。”
李易拎起个袋子,又对卖假货的人说。
若对方用比正常的价钱低一点卖,他保证让衙役抓人,并且该打就打。
对方的价钱,其实是卖掉的胡椒粉的正常价钱,好卖,出货快。
不然就得压货,显然对方急需钱来周转。
十二个人老实地跟在后面,不敢有任何反抗。
他们以为不进城就没事儿,哪想到城外更危险。
第八百三十九章 海外往来多奇物
一百贯的兑换券直接塞给妇人,看上去她才是管钱的那位。
李隆基等人一同进庄子,准备吃饭,之前的炒菜也要,人多。
“闻恬啊,天冷,我看你手凉不,我帮你捂捂。”李易去拉永穆公主的手。
“嗯哼!”李隆基咳嗽,永穆公主向旁边躲躲。
“三哥你嗓子疼?我帮你看看。”李易扭头一脸关心的样子。
“好多了。”李隆基板着脸说。
邻居们目送着一群人离开,围住几个袋子。
“咋分?大家不能抢。”有人为难了。
“谁家买了多少,先补同样的数量。剩下的,按人分,谁家人多,就多给谁,称重,上称,戥子有没,胡椒粉贵着呢。”
“那个是谁?李家小娘看着很愿意呆在他身边。”
“估计不一般,看衙役,我从没见过衙役那个样子。”
“犯法,衙役不抓行滥的人犯法。县令不管,县令也触犯律令。”
“可人家就那么厉害。”
“管那些作甚,家中孩子去上课,吃得好、学得快。”
“骗到我们头上了,要不是有那个小郎,一准儿打他们一顿。”
“我尝着黑的也挺好吃,做菜放里行。”
“分,都分,吃不死人。”
“你怎知吃不死?”
“小郎尝了,还要买,能吃死人的话,他买了下毒?看着不是凶人。”
“反正我就知道有钱,一百缗,说送便送,换了你,你舍得?”
邻居们商量着怎么分配时闲聊,意外之财,高兴。
李易等人进到院子,到主厅等待。
李隆基坐主位,李易陪在下手。
不等别人问,他主动说:“一种葱的种子,和大葱不一样,和胡葱亦不同。
像山药,在下面长出来一个不是特别圆的葱头,就叫葱头吧。
我管它叫圆葱,辛辣,上面跟大葱和胡葱差不多,但纤维多。
下面的未完全成熟之前,上面的可以临时替代大葱。
成熟后,用来喂牲畜和鸡鸭没问题,不能多喂。
喂养的时候,能预防一些家禽和牲畜的疾病,只要能种,他们算是立了功。”
李易说的是洋葱,对方混合在胡椒粉中的东西是洋葱种子。
应该是海外过来的人,贩卖胡椒的,被骗了,资金无法快速周转。
“他们没有功劳,他们又不是为了送种子找过来。”李隆基不同意。
要不是李易需要对方的东西,用来利国利民,就应该把那些人抓起来。
李易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有海外贸易关系,可以让他们把不认识的东西送过来,我认识。”
“嗯!”李隆基颔首,李易认识别人不认识的东西,正常。
“种子容易采吗?”永穆公主亲自泡的茶,送过来询问,她对什么事情都想了解。
“与胡萝卜和大葱差不多,两年能出籽,准确地说是二十一到二十二个月。
可越两冬,储存和大葱差不多。不使用大棚,正常种在外面就能活,越冬性作物。
哦,胡萝卜不能在北方正常越冬,今年送种子出去了。
到时候南方那里种,隔一年打籽,再送回来吃一季的室外胡萝卜。”
李易说着洋葱,不爱吃,准确地说是吃伤了。
他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吃午饭。
学校为了省钱,基本上都是鸡架炖土豆放洋葱。
天天吃一样的东西,谁受得了啊?
神奇的是,后来土豆依旧能吃,鸡架也可以吃,就洋葱不行。
直到年岁更大了,才能偶尔吃一点。
“哦,这个圆葱也是药,医书里写了,正好看到实物,可以用。”李易又补充一下。
李家庄子安排过来教学的厨子找过来。
“东主,现在是四道菜,人多,庄子有菜送来?”一个厨师直接问。
“有羊汤,四道菜都做了?”李易看自己的人。
“做了两道,另外两道随时下锅,切好了。”另一个厨师回答。
“晚上做,羊汤里面东西多,做了吃不完。”李易叫停。
“我们回去把白菜片用水泡上,还有山药也得泡。”厨师明白了。
外面的妇人着急,她不想吃饭,要立即带人回去把东西取来,不然总害怕。
有人陪着她离开,估计要明天早上才能回来。
他们是选择到长安城边,然后一路卖一路往回走,等走回去时,就赶紧收拾收拾跑路。
而不是一路往长安卖,那样别人发现情况,他们就被堵住了。
挺聪明的,可惜运气不好。
羊汤送来了,连着两口大铁锅一起送过来,不准备拿回去了。
一口锅里是带肉的羊骨头,另一口锅中是羊杂,两口锅的汤上面漂了一层羊油,用来保温。
顺便带了酒精炉和有架子的小铁锅,盛一小锅,架在火上边吃边加热。
“等吃完了,休息好了,问问他们联系的是哪一条线,可以的话,让他们帮忙卖东西。”
李易烫了一束子白酒,吃一口腐竹炒肉里的腐竹,开始盘算买卖。
和余怀德等人一样,李易要卖香皂、肥皂,还有小玻璃镜子。
李隆基用小碗舀东西,舀了小半碗的羊杂和羊肉,加一点汤,什么调料都不放,先尝汤。
“不错,喂青草了,就喜欢这个膻味儿。”李隆基对羊汤给予赞赏。
李易不喜欢,他笑着说:“这次是绵羊,下回吃山羊,山羊的味道重。”
“海外贸易不好控制,人出去了,心就野了,在国与国之间贸易,心中无国。”
李隆基担忧起管理不好出海的商人,人接触到其他的地方越多,越会藐视皇权。
李易轻轻点头,表示认可,确实如此。
明朝的时候,之前还允许海外贸易,后来发现移民多,那些人不服大明的管教,就不准民间出海。
尤其是那些个可以联系到倭国的沿海之人,一同牟利。
“等海军起来后就好了,海军为政治服务,需要他们维护贸易的时候他们维护贸易。
需要他们威慑别国的时候他们威慑别国,即便是有民众出海殖民,海军依旧能够管控。
朝堂决策失误,国力弱了,才会出现问题,不然他们出去,也是心向大唐。”
李易希望大唐百姓对外殖民,他有办法管理,不听话,反过头来对付大唐,灭掉。
第八百四十章 中心不改身份验
“大唐人口少,想发展其他产业没人手。人口多了,地又少,许多地方已经无法一人百亩田。”
李隆基喝着羊汤,想到了大量饲养羊的问题。
李易抿一口酒,缓缓呼出酒气:“人口还是少,多了并不怕。产业结构调整好,就业岗位安排好,就是享受人口福利的时候,比如……”
李易说起另一套理论,大唐才多少人口啊,土地闲置得多了,只是因为生产技术跟不上,不好开垦。
看着是人多没有土地分配,实际是土地兼并与逃户的问题。
政策上有毛病,调整下即可。
相对于他那时的两湖两广还没好好开发呢,而福建山多,浙江的良田开垦不足。
大唐的主要粮食产区是关内道、京畿道与河南道。
另外是扬州与蜀地,没有东北粮食主产区,没有湖南湖北粮食主产区与生猪养殖。
广东广西派官员过去就属于流放,也就张九龄愿意办点事儿。
还有考上明经科的宋庆礼,他才是最踏实的人,往南边一送许多年,就在当地工作。
他的缺点是喜欢搞工程,水利工程与土木工程。
当然,说是优点也行,反正他始终在基层。
“等全大唐完成摊租入亩,清丈完毕,田地数量固定,应鼓励百姓自己开垦良田,免除一些年的租子。
免租二十年,朝廷并不吃亏,因为总体粮食产量增加了。
粮食越多,种田的人通过田地的所获越少。
会开始增加种植经济作物的数量,比如说大豆、棉花、调料、药材。”
李易慢慢说,经济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对,等种粮的少了,粮食价钱贵,大家又种粮食,所以不用管。”李隆基顺着思路说。
李易使劲摇头:“不不不,必须规定种粮食的田地数量,像现在一样。
在规